中国“贡嘎”首获全球碳计划认证

11月23日,第二次青藏科考第八场跨学科学术交流“气候变化与碳循环”主题交流活动以线下和线上相结合形式召开。与会科学家带来了近期我国自主研发的“贡嘎”大气碳反演系统的好消息。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朴世龙院士指出,2001年,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和世界气候研究计划联合发起了全球碳计划(GCP),专门致力于全球碳循环研究。过去10多年来,全球碳计划每年公布主要温室气体的全球收支报告,其成果是IPCC第五、第六次评估报告以及国际气候变化政策制定的科学基础。 不过,由于尚未拥有自主研发的碳收支评估模式,过去我国科学家在全球碳计划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基础数据的贡献者,因而限制了在全球碳收支报告以及气候政策制定中的话语权。朴世龙介绍,近期,第二次青藏科考队“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碳循环”科考分队自主研发了“贡嘎”大气碳反演系统。据GCP独立验证评估,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观测的大气CO_2增长率......阅读全文

第二次青藏科考系列学术交流会议在昆明召开

7月21日上午,科技部、中科院在昆明组织召开第二次青藏科考系列学术交流会议(第三场)——生态安全屏障与生物多样性科考成果学术交流,相关部门、地方和科考队代表出席会议。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邓涛围绕“青藏高原是现代生物多样性演化的重要枢纽”,介绍了青藏高原在新生代的强烈隆升深刻影响了高原

青藏科考:象雄都城/王都遗址究竟在哪里?

中新网西藏阿里8月8日电(记者 孙自法)作为汉藏文献中记载的青藏高原上一个地域广阔并有重大影响的部落联盟/王国,象雄(又称“羊同”,约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7世纪)相关的历史文化与考古研究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其中关于象雄都城/王都琼隆银城(又称穹窿银城)的地理位置一直悬而未决。象泉河沿岸的卡尔东遗址、曲龙

青藏科考将登顶珠峰并首次取回雪冰样品

  “开完会,就要开始跨越珠峰专题科考工作了。”行色匆匆的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委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去年,国家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正式启动。如果说上世纪70年代开展的第一次青藏科考是一次科学大发现,那么时隔近半个世纪,第二次青藏科考则延伸至泛第三极地区,预计为期10年。这片区域是“一

第二次青藏科考揭开白牦牛“身世之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597.shtm19日,记者从青海省青藏科考服务中心获悉,近日,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务五“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兰州大学刘建全团队与中国农科院兰州牧药所等单位合作,共同揭示了家养牦牛广泛遗传渗入导

青藏科考:班公湖是个什么样的湖?

  像一颗宝蓝色珍珠镶嵌在中国西藏西部的班公湖(也称班公错),不仅风景优美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同时,作为青藏高原西部最大湖泊,班公湖的构造成因、水温水位变化、湖水酸碱咸淡、对周边古今人类影响等,长期以来也备受科学家关注并开展持续研究。  执行2022年夏季科考任务的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

登绝顶·探微观·解谜题-中国探秘地球之巅

  5月4日,中午时分,执行“‘巅峰使命’——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的13名科考队员,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中国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这是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具有新的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   当日凌晨3点,科考队员从珠峰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开始冲顶。

科学家利用ZnMo同位素示踪深部碳循环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后王健、研究员唐功建与王强等人合作,利用Zn-Mo同位素示踪俯冲碳酸盐在地幔中的命运,揭示了深部碳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细节。相关成果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通讯》。利用Zn-Mo同位素示踪俯冲碳酸盐在地幔中的命运。受访者供图了解碳在地球上的循环对于我们理解生命起源、地质

东北地理所揭示青藏高原沼泽植被秋季物候对气候变化响应机制

植被物候是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变化的敏感指标。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物候变化会影响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水热平衡过程。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寒冷干旱的青藏高原植被物候是受温度还是水分主导存在争议。青藏高原分布着大面积的沼泽湿地。沼泽相对充裕的水分条件为进一步揭示上述问题提供了理想的条件。明确青藏高原沼

二次青藏科考,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上下求索

  青藏高原缘何成为生物多样性演化中的重要枢纽?在考古与遗传视角下,青藏高原人群有怎样的起源与演化历史?青藏高原隆升与植物多样性进化有怎样的关系……  “以前我们关注演化历史的问题,但现实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可能是我们将来需要重点调查的内容。”7月21日,科技部、中科院在昆明举办第二次

60年来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冰川学界最高荣誉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254.shtm2月24日,国际冰川学会(IGS)发布2023年度Seligman Crystal奖评选结果。鉴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名

青藏高原自然灾害本底已系统查明

  在7月15日召开的第二次青藏科考防灾减灾学术交流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说,通过科考项目支持,我国首次系统查明青藏高原自然灾害本底,并建立了完善的青藏高原自然灾害数据库,此次科考的丰富成果正服务于高原地区重大工程和城镇建设的避灾规划设计和防灾减灾部署上。  为进一步做好青藏高原地质环境保护和生态

“青藏精神”指引方向

  “希望你们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精神……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贡献,让青藏高原各族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西藏拉萨启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参加科学考察的全体

科学家解析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看点

  壮美的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世界最后一方净土,蕴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密码和无数有待探寻的奥秘。  时隔四十余年,我国17日启动第二次青藏高原大规模综合性科考。首先拉开帷幕的是江湖源考察,科考队员将兵分四路,重点对长江源头区域和西藏最大湖泊色林错区域进行观测研究。  “第一次是‘

青藏高原自然灾害本底首次系统查明

  2017年8月,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5年过去,取得了哪些标志性成果?7月15日,第二次青藏科考防灾减灾学术交流会在成都举行,与会专家就防灾减灾、灾害预测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交流研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崔鹏表示,此次科考中,首次系统查明了青藏高原自然

专访姚檀栋:中国科考探秘地球之巅

  已持续5年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今年开启了“巅峰使命”2022——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4日,十余名科考队员向珠穆朗玛峰顶发起冲刺。   国家为何如此重视对青藏高原和珠穆朗玛峰的保护和研究?冲顶珠峰的科考队员肩负着哪些使命?相关研究将打破哪些世界纪录?……   带着这

从“登山科考”转为“科考登山”

“以前是登山队带着科考队,现在是科考队带着登山队。”日前在科技部与中科院联合举办的“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学术交流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珠峰科考总指挥姚檀栋指出,本次科考实现了从“登山科考”到“科考登山”的模式转变,实现了从“我要征服你”到“我要了解你”的思路转变,实现了新技术和

“老院士”给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提建议

  “这次一定要建一个综合资料信息平台。”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昌明院士参加过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特别有感触,“当时我从格尔木步行到拉萨,用了两个月时间,碰到没有资料的地方工作很难做。”  9月6日上午,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聚集了全国16个单位的23位院士,给国家高度重视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

青藏科考:如何在高原上新建“接地气”的综合观测站?

  根据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第二次青藏科考)相关任务需求,从提出规划到野外选址、从洽谈确定到站点建设、从设备安装到测试运行,第二次青藏科考项目“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及其影响”亟需新建的一个重要野外观测站点——柴达木盆地地气相互作用格尔木河流域湿地综合观测站(格尔木湿地站),在大漠戈壁上

青藏科考:可可西里热喀斯特地貌发育明显

  记者2日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悉,该实验室研究员林战举团队参与的青藏科考指,可可西里多年冻土呈现快速退化状态,并由此诱发大量的热喀斯特地貌发育。  可可西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无人区,也是青藏高原唯一一处世界自然遗产,目前被纳入中国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

中国首位,姚檀栋获得冰川学界最高荣誉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8132.shtm 2月24日,国际冰川学会(International Glaciological Society,简称“IGS”)发布2023年度Seligman Crystal奖评选结果。

8830米!为何要在地球之巅建气象站

  5月4日12时46分许,一套重达50公斤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在珠穆朗玛峰(以下简称“珠峰”)北坡海拔8830米处架设成功,实时数据传回正常。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刷新了中国自动气象观测站的架设高度纪录(原纪录为8300米,4月20日在珠峰北坡架设),获取的实测数据填补了珠峰极高海拔气

香山科学会议讨论青藏高原与气候变化

  香山科学会议第450次学术讨论会日前在京召开。与会专家就“气候变化与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展开讨论。   会议执行主席、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姚檀栋指出:“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近年来,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高原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并影响中国东部的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气候变化与时空差异

  气温是影响气候和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研究其变化和波动可以阐明新的气候模式和趋势的形成。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魏彦强博士、方一平研究员选择青藏高原中国区域以及周围海拔3500米以上海拔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一个广义的温区高程模型(GTEM)来评估青藏高原气候变化与时空差异的趋势。  

从“我要征服你”到“我要了解你”

  7月12日上午,“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学术交流会议在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举行。本次会议分享交流了相关科考活动的情况和初步研究成果。  “巅峰使命2022——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是第二次青藏科考队联合西藏登山队实施的活动。科考于2022年4月28日全面启动,5月4日成功登顶珠峰并架设世

全球最大太阳能船变身气候变化科考船

全球最大的太阳能船TüranorSolarPlanet在完成环球航行之后,开始了它的新使命。今后,它将被用于研究全球变暖和墨西哥湾暖流之间的关系。   据英国《卫报》报道,太阳能船――MS TüranorSolarPlanet在去年仅凭太阳能和电池组所提供的能量完成了环游世界的壮举。如今这艘1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碳封存能力年增114万吨

记者22日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获悉,该所地气作用与气候效应团队马耀明研究员等联合北京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和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等科研同行,最新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气候暖湿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碳封存能力以每年114万吨的增长速率持续增强。这项青

白春礼要求把青藏科考做成国家重大标志性科学工程

   9月6日上午,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召开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院士专家座谈会,就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重要指示精神展开研讨。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中科院原副院长孙鸿烈,中科院原副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原主任陈宜瑜等23位院士和

第二次青藏科考系统阐述亚洲水塔失衡问题

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第三极,储存着世界上仅次于南北极的固态水。作为地球上近20亿人赖以生存的十多条大江大河和数以千计的大小湖泊的源头,它被称为“亚洲水塔”。 6月7日,近日,第二次青藏科考取得最新成果,系统阐述亚洲水塔失衡问题,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高晶:把青春献给高原科考

矢志科研 坚持不懈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巴松村,海拔4270米,距离珠峰大本营约40分钟车程。4月25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高晶从北京经拉萨抵达这里。作为“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浮空艇综合科考队队长,她和队员们驻扎在巴松村,开始为期一个多月的科考。今年是高晶与青藏高原结缘的第十八年。谈到科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高晶:把青春献给高原科考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巴松村,海拔4270米,距离珠峰大本营约40分钟车程。   4月25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高晶从北京经拉萨抵达这里。作为“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浮空艇综合科考队队长,她和队员们驻扎在巴松村,开始为期一个多月的科考。   今年是高晶与青藏高原结缘的第十八年。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