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贡嘎”首获全球碳计划认证

11月23日,第二次青藏科考第八场跨学科学术交流“气候变化与碳循环”主题交流活动以线下和线上相结合形式召开。与会科学家带来了近期我国自主研发的“贡嘎”大气碳反演系统的好消息。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朴世龙院士指出,2001年,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和世界气候研究计划联合发起了全球碳计划(GCP),专门致力于全球碳循环研究。过去10多年来,全球碳计划每年公布主要温室气体的全球收支报告,其成果是IPCC第五、第六次评估报告以及国际气候变化政策制定的科学基础。 不过,由于尚未拥有自主研发的碳收支评估模式,过去我国科学家在全球碳计划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基础数据的贡献者,因而限制了在全球碳收支报告以及气候政策制定中的话语权。朴世龙介绍,近期,第二次青藏科考队“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碳循环”科考分队自主研发了“贡嘎”大气碳反演系统。据GCP独立验证评估,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观测的大气CO_2增长率......阅读全文

生态安全屏障与生物多样性科考学术交流会议召开

  2022年7月21日上午,科技部、中科院在昆明组织召开第二次青藏科考系列学术交流会议——生态安全屏障与生物多样性科考成果学术交流,相关部门、地方和科考队代表出席会议。  邓涛研究员围绕“青藏高原是现代生物多样性演化的重要枢纽”,介绍了青藏高原在新生代的强烈隆升深刻影响了高原和周缘的气候环境与生态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固碳能力持续增强

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的主要植被类型,总面积约为146万km2,主要分为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由于高海拔、寒冷、半干旱气候、强烈的太阳辐射、贫瘠的土壤以及短暂的生长季等,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脆弱且敏感。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的升温速率约为全球同期的两倍,降水也呈显著增加趋势,整体呈现出“暖湿化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固碳能力持续增强

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的主要植被类型,总面积约为146万km2,主要分为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由于高海拔、寒冷、半干旱气候、强烈的太阳辐射、贫瘠的土壤以及短暂的生长季等,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脆弱且敏感。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的升温速率约为全球同期的两倍,降水也呈显著增加趋势,整体呈现出“暖湿化

昆仑山脉海拔最高气象站点正式建成

  10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组成的科考团队在昆仑山脉海拔5896米的卧龙岗成功建立了多要素自动气象站,该站目前系整个昆仑山脉海拔最高的气象站点,至此青藏高原北坡中昆仑山地区阶梯式气象观测网基本搭建完成。  该气象站的搭建工作是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气候

专访朴世龙院士:积极参与全球碳计划

新华网北京8月24日电 题:发扬老一辈青藏科考精神,积极参与全球碳计划——访中国科学院院士朴世龙2022年5月4日中午,13名珠峰科考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这是我国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朴世龙

国科大新生成功“追星”院士专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013.shtm“同学们去过青藏高原吗?”9月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博士生导师姚檀栋在2023级新生入学教育首场专题报告会上抛出这个问题。看着大家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气候变化研究获进展

  海拔5000m以上陆地面积虽然仅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2000,但却是全球1/3陆地平均径流的源头,尤其是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的冰川和雪盖是亚洲主要河流的发源地,这些河流孕育着世界接近10%的人口。高海拔冰冻圈的变化直接影响相关河流,进而给河流影响区域的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无法预料的影响。  观测资料

全球气候专家聚集西宁-研讨青藏高原气候变化

  作为全球气候启动器,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会产生哪些影响?7月12日至13日,全球气候专家、学者聚集青海省会西宁市,共同研讨青藏高原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等课题。   研讨会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江泽慧作了《应对气候变化与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主题报告。她指出,青藏高原是

创纪录!第二次青藏科考浮空艇达9032米高空

5月15日4时40分,我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巅峰使命”珠峰科考的极目一号III型浮空艇平台超过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到达海拔9032米的高度,创造浮空艇大气科学观测世界纪录。极目一号III型浮空艇平台搭载着水汽稳定同位素分析仪、黑碳、甲烷、臭氧等多种分析仪器与设备,获得了珠峰地区大气水

院士专家解读“地球第三极”前沿科研

中新网成都7月15日电 (贺劭清 李云舒)“此次科考首次系统查明青藏高原自然灾害本底,建立完善的青藏高原自然灾害数据库,编制了灾害分布图。”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15日在成都表示,在气候暖化、地震活跃和人类活动加剧耦合作用下,高原灾害风险加剧,未来青藏高原灾害研究与防治应以地球系统科学为科学主线,探索巨

昆仑山脉海拔最高气象站点正式建成

10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组成的科考团队在昆仑山脉海拔5896米的卧龙岗成功建立了多要素自动气象站,该站目前系整个昆仑山脉海拔最高的气象站点,至此青藏高原北坡中昆仑山地区阶梯式气象观测网基本搭建完成。卧龙岗山巅观测站前工作人员合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供图

东北地理所:青藏高原沼泽湿地固碳研究新进展

  青藏高原分布有大面积的沼泽湿地,该地区沼泽湿地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沼泽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的功能参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衡量沼泽湿地固碳潜力的重要指标。气候变化显著影响沼泽湿地植被NPP,进而影响沼泽湿地碳的固定。明确沼泽湿地植被NPP时空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评估青藏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湖泊是大气温室气体的源

  湖泊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湖泊的沿岸地带更是潜在的温室气体释放的重点区域之一。青藏高原分布着我国最大面积的湖泊群,对当地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康世昌团队及其合作者对青藏高原18个湖泊近岸水体中温室气体(二氧化

第三极河湖源科考将填补多项湖泊河流资料空白

  新华社西藏阿里9月5日电(记者张熠柠、王军)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河湖源考察,正在西藏阿里地区进行。其中,湖泊河流与环境变化考察研究将填补这一区域多项湖泊与河流的资料空白。  此次湖泊河流与环境变化考察研究对象,主要是西藏日喀则和阿里地区的10余个(条)主要湖泊及河流,考察内容为湖泊水

杨元合小组发现冻土区土壤碳库变化大尺度证据

  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杨元合研究组的一项研究发现,过去10年间青藏高原冻土区活动层土壤碳库在以一定速率显著增加,土壤碳的积累仅发生在下层土壤,并且主要源于有机碳含量的增加。上述结果证明青藏高原冻土区活动层土壤是个显著的“碳汇”。该成果近期在线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

科学家极高海拔处获冰芯-可用于恢复温室气体

  我国科学家钻取冰芯研究第三极气候环境变化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截至目前,以中国为主的中外科考团队合作,已在第三极地区的20多条冰川钻取冰芯。  第二次青藏科考冰川科考分队队长、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徐柏青:我们国家的冰芯钻取主要从1986、1987年敦德冰芯开始的。几十年来已经扩展到第三极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中碳循环、气候变化与风化强耦合

准确而定量地描述碳排放、气候变化与地质碳汇之间的互馈关系,是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问题,也是制定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关键科学基础。然而,目前关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地球系统碳循环过程与机理的认识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例如,未来大气CO2浓度的急剧变化是否会影响地质碳汇的潜力?大陆硅酸盐风化如何响应快速碳排放? 

康世昌:希望获取更多基础数据准确预估冰川变化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5902.shtm 2023年“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正在进行,共有5支科考分队13个科考小组的170名科考队员齐聚珠峰地区,围绕水、生态和人类活动进行综合科学考察。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院

我国学者刘焰挑战青藏高原“碳源”说

  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喜马拉雅山脉与青藏高原,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它是向大气排放CO2的“碳源”,还是大量吸收CO2的“碳汇”?   近年来,国际上一些学者认为喜马拉雅山脉是“碳源”,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可能导致了全球变暖。   然而,在日前于武汉召开的“全国地质构造与地球

前沿对话|气候变化威胁青藏高原陆地水储量

   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对下游多个国家约20亿人口的生存发展有深远影响。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也是反应最敏感的区域之一。       8月15日,一篇题为《气候变化威胁青藏高原陆地水储量》(Climate change threatens terrestria

青藏高原第二次科考发现迄今为止中国最高树木

  青藏高原二次科考“森林和灌丛生态系统与资源管理”专题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郭柯团队近日在西藏察隅县考察时,发现了成片高大的云南黄果冷杉原始森林。经无人机吊绳多次测量,其林冠高度达70米,最高的一株高度83.2米、胸径207厘米,高度超过了此前曾报道的位于西藏的不丹松(76.8米)和位于台湾的台湾

生态系统趋好-潜在风险增加-青藏高原科考首期成果发布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趋好的同时,潜在风险增加;亚洲水塔失衡,冰崩等新灾、巨灾频发;喜马拉雅山与冈底斯山隆升历史存在明显差异,导致新的生物演化模式——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9月5日在拉萨发布了首期成果。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姚檀栋说,过去50年来,青

《自然》发表“丝路环境”和“第二次青藏科考”中水问题研究

  1月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STEP)首席科学家、“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简称“丝路环境”专项)首席科学家、“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主席姚檀栋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题为“冰崩威胁亚洲水安全”的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西藏分中心正式揭牌建设

  2021年12月17日,由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西藏宁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西藏分中心在拉萨揭牌。自治区副主席孟晓林、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院士出席揭牌仪式并致辞,自治区及拉萨市相关单位同志参加。揭牌仪式由区科技厅厅长赤来旺杰

江源科考发现升温3摄氏度或将致高原植被退化

以近3年平均气温为基准,当气温升高3摄氏度时,长江源和澜沧江源地区的高寒草甸植被将出现覆盖度降低、物种密度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难以逆转的退化风险。这是江源综合科学考察最新的实验结果,揭示出气温变化对长江源区植被生态的直接影响。 据介绍,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由水利部长江水利委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或为新的气候临界要素

《美国科学院院刊》曾刊文指出,地球气候系统存在15个潜在临界要素,如亚马孙雨林、澳大利亚珊瑚礁等。记者从北京师范大学了解到,该校科研团队联合多国学者研究发现,我国青藏高原可能是一个处于激活状态的全新气候临界要素。相关研究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气候变化》上。该期刊同期评论文章指出,这一研究“有望

青藏高原所高寒荒漠和草原土壤固碳微生物研究获进展

固碳微生物是一类与植物相似将大气CO2转化为有机质的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固碳功能的重要性最近几年才逐渐被认识,但土壤固碳微生物群落特征、固碳潜力及其环境因子驱动机制尚未被认识。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41%,该生态系统植被生长受到包括土壤水分在内的多种环境因子限制,凸显土壤微生物固碳的重要

高寒荒漠和草原土壤固碳微生物的研究

  固碳微生物是一类与植物相似将大气CO2转化为有机质的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固碳功能的重要性最近几年才逐渐被认识,但土壤固碳微生物群落特征、固碳潜力及其环境因子驱动机制尚未被认识。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41%,该生态系统植被生长受到包括土壤水分在内的多种环境因子限制,凸显土壤微生物固碳的

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

  开展这次科学考察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机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对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希望你们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精神,聚焦水、生态、人类活动,着力解决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途

气候变化改变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生长的季节动态

  由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贺金生教授课题组牵头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气候变化对高寒草地植被生长格局的影响机制。  贺金生介绍,近50年来,青藏高原经历着两倍于全球平均的升温过程以及显著的降水格局变化。阐明长期快速的气候变化如何影响高寒草地植被的生长格局,不仅关系着深入理解高寒生态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