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收支有了自己的评估系统

11月23日,第二次青藏科考队“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碳循环”科考分队宣布,他们成功研发了完全自主的“贡嘎”(GONGGA)大气碳反演系统(以下简称“贡嘎”系统)。这是“全球碳计划”2022年全球碳收支报告首轮脱颖而出的大气反演系统。 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科学家在全球碳收支评估中的角色,由数据贡献者向大气反演领域引领者转变。 专家表示,“贡嘎”系统作为首个获得“全球碳计划”认证的我国完全自主的碳收支综合评估系统,扭转了我们对全球及中国碳收支评估依赖国外反演系统的局面,增强了我国在碳收支评估和气候谈判中的话语权。 用自己的模型说清“碳收支” “全球碳循环有两个关键科学问题:一是碳汇分布在哪儿,二是碳汇如何发生。”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简称青藏所)研究员朴世龙指出,准确回答这两大问题,有助于理解全球碳循环过程和机制,更有助于制定碳补偿和减缓政策。 基于这一背景,2001年,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国际全球环境变......阅读全文

中国碳收支有了自己的评估系统

  11月23日,第二次青藏科考队“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碳循环”科考分队宣布,他们成功研发了完全自主的“贡嘎”(GONGGA)大气碳反演系统(以下简称“贡嘎”系统)。这是“全球碳计划”2022年全球碳收支报告首轮脱颖而出的大气反演系统。  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科学家在全球碳收支评估中的角色,由数据贡献者

中国碳收支有了自己的评估系统

  11月23日,第二次青藏科考队“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碳循环”科考分队宣布,他们成功研发了完全自主的“贡嘎”(GONGGA)大气碳反演系统(以下简称“贡嘎”系统)。这是“全球碳计划”2022年全球碳收支报告首轮脱颖而出的大气反演系统。  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科学家在全球碳收支评估中的角色,由数据贡献者

《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中国碳收支研究专辑

4月18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 以专辑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以下简称“碳专项”)之“生态系统固碳”项目群7篇研究论文。这不仅是中国首次,在亚洲也是首次。 据悉,该研究量化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强度和空间分布,并首次在

《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中国碳收支研究专辑

4月18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 以专辑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以下简称“碳专项”)之“生态系统固碳”项目群7篇研究论文。这不仅是中国首次,在亚洲也是首次。 据悉,该研究量化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强度和空间分布,并首次在

中美英学者定量化研究碳收支

相关成果被《科学》杂志作为亮点论文推荐  碳收支是当下一个重要的议题,也是存在较多争议和不确定性的科学问题。在冰期,陆地生物圈的碳被转移到深海中,已被广泛认识。然而,在冰消期,由海洋释放的CO2通量,及其如何导致各大圈层系统碳库的重新组织和配分,我们知之甚少。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金章东

《全球碳排放与碳收支遥感评估科学报告》发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498.shtm7月26日,全球碳盘点卫星遥感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发布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编写的《全球人为源碳排放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遥感评估科学报告》(简称《全球碳排放与碳收支遥感评估科学报告》)。报告利

《全球碳排放与碳收支遥感评估科学报告》发布

  7月26日,全球碳盘点卫星遥感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发布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编写的《全球人为源碳排放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遥感评估科学报告》(简称《全球碳排放与碳收支遥感评估科学报告》)。报告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评估了全球和主要国别的人为源碳排放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情况,在证实了当前主流科学认知的同时,取得了

全球碳收支研究获迄今最全面评估报告

  7月15日,《科学》(Science)杂志以速报方式在线发表了由我国碳循环研究专家方精云院士参与领衔撰写的《全球森林是一个巨大和持续的碳汇》一文。《科学》杂志发表通讯认为,该研究是迄今为止对全球森林碳收支最全面系统的一次评估,不仅阐明了森林在稳定大气CO2中的作用,也影响着全球碳减排政策的设计和

植物所参与的全球碳收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陆地生态系统通过光合生产与呼吸分解过程将大气中的CO2固定下来,从而成为稳定大气CO2浓度增加、减缓全球温度上升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因此,世界各国对这一被称为生态系统碳收支的研究极为重视。7月15日,国际著名刊物《科学》(Science)杂志以特快(Sc

太湖溶解有机碳储量和收支遥感研究新进展

  湖泊溶解有机碳不仅调节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其被微生物分解过程会消耗水体溶解氧,并产生有害物质、危害水环境。河流将流域大量的外源溶解有机碳输运进入湖泊,同时湖泊藻类增值等过程也会产生自源有机碳,两大来源的时空变异使湖泊溶解有机碳时空差异大。为了更好地理解湖泊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促进湖泊水环境改

太湖溶解有机碳储量和收支遥感研究中获进展

  湖泊溶解有机碳不仅调节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其被微生物分解过程会消耗水体溶解氧,并产生有害物质、危害水环境。河流将流域大量的外源溶解有机碳输运进入湖泊,同时湖泊藻类增值等过程也会产生自源有机碳,两大来源的时空变异使湖泊溶解有机碳时空差异大。为了更好地理解湖泊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促进湖泊水环境改

《黄河三角洲湿地碳循环与碳收支》专著出版

《黄河三角洲湿地碳循环与碳收支》 课题组供图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韩广轩课题组撰写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碳循环与碳收支》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滨海湿地富含土壤有机碳,同时土壤有机质分解率和甲烷生成率较低,并且能够捕获和埋藏大量有机碳。盐沼、海草床和红树林等滨海湿地的生

科学家欲用卫星监测植物光芒-评估全球碳收支状况

叶绿素荧光能被探测到  这是小学的一堂课:阳光洒在叶片上,催化二氧化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被吸收并被固定在糖分子中。但是还有一个令人惊讶的额外描述:叶片会重新放射出1%的阳光,发射出红色光晕。  数十年来,植物生理学家已经对叶绿素荧光有了一定了解。但直至近几年,科学家才开始能在太空中描绘这种微弱信号

热量收支的概念

中文名称热量收支英文名称heat budget定  义有机体的全部热量的获得和散失,包括代谢、蒸发、辐射、传递和对流。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生理生态学(二级学科)

热量收支的概念

中文名称热量收支英文名称heat budget定  义有机体的全部热量的获得和散失,包括代谢、蒸发、辐射、传递和对流。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生理生态学(二级学科)

太阳能电池板产业碳排放有望“收支相抵”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6日发表的一项能源研究称,科学家通过建模表明,太阳能电池板产业很可能已经“还清”了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中的“欠债”——即便没有完全“结清债务”,其距离“收支相抵”也已十分接近。   研究显示,从当下到2018年间,太阳能电池板产业避免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超过这一产业在过去

典型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对光的响应研究获进展

  光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驱动因子。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降水格局的改变、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气溶胶的变化使云量格局、区域的太阳辐射条件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从而使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对光的响应研究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环境控制机制研究方面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版纳植物园联合揭示轻度干旱时高温可导致植物碳收支失衡

  在干旱的条件下,植物为防止水分过分散失会关闭气孔,从而使光合作用减小。理论上,当干旱达到一定程度时,植物碳收支将失衡(光合固定的碳< 呼吸释放的碳);在高温下,由于较高的呼吸速率,植物可能在较弱的水分胁迫下碳平衡即出现失衡。光合与呼吸作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在叶片尺度研究较多,而整株植物尺度上的

科技部公布2011年部门收支预算-收支预算持平

  科技部4月14日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2011年科学技术部部门收支预算,收入和支出预算持平,均为2,469,056.22万元。收入预算主要包括财政拨款收入、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等;支出预算包括外交、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资源勘探电力信息事务和住房保障支出等。   

烟台海岸带所滨海湿地碳循环与碳收支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滨海湿地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带,由于具有很高的生产力及氧化还原能力使其成为生物地球化学作用非常活跃的场所,在碳氮的储存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滨海湿地研究组于君宝研究团队依托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从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尺度上对滨海

地理资源所成果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陆地碳收支评估的生态系统碳通量联网观测与模型模拟系统”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其过程观测研究

碳监测助力中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大背景:  2020年9月22 日,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达峰”,指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要在 2030 年前达到顶点,此后便要开始下降。  “碳中和

中国的低碳事业

  上个月,皮尤环境组织(Pew Environment Group)将中国列为2010清洁能源投资最大的国家(540亿美元);英国皇家学会也称中国的论文发表数量将在2013年超过美国。然而,歌舞升平之下又有哪些隐忧?英国苏塞克斯大学能源小组和清华大学的低碳创新研究者一起揭开了一幅更为复杂的图景

监测碳排放中国碳卫星获取首个全球碳通量数据集

  8月15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悉,基于我国第一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中国碳卫星的大气二氧化碳含量观测数据,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利用先进的碳通量计算系统,获取了中国碳卫星首个全球碳通量数据集。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结果,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全球碳收支的空间定量监测能力,是国际上继

低碳中国媒体行探访“低碳创新与碳市场建设”

  2015年4月15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指导,国家信息中心、中国民促会绿色出行基金、中国改革报社等单位联合中国新闻社、新华网等主流媒体携手组成的“低碳中国行2015――低碳中国媒体行”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参加了以“低碳创新与碳市场建设”为主题的“低碳减排论坛”。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

中国首次启动碳披露项目促进企业碳管理

  记者从北京绿色金融协会获悉,该协会近日与北京、上海、深圳等试点地区的碳交易平台联合发起并启动中国首个企业碳披露项目。项目旨在增强碳排放信息的透明度,建立统一的碳披露规则,促进企业碳管理的正向循环。   据悉,企业碳披露项目具有公益性质,将邀请中国有领先意识的企业填写碳披露问卷,并将以此为基础通

中国碳计量与碳披露的商业案例发布

  民间环保组织道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与英国碳信息披露项目近日联合发布了“中国碳计量与碳披露的商业案例”报告。   这一报告首次以国内在碳排放计量与披露方面表现优异的企业为例,展示了国内碳排放量的计量与披露能够为企业带来的成本节约、合规、满足投资者需求等诸多收益,为更多企业今后开展碳计量与披露工作提

中国“贡嘎”首获全球碳计划认证

  11月23日,第二次青藏科考第八场跨学科学术交流“气候变化与碳循环”主题交流活动以线下和线上相结合形式召开。与会科学家带来了近期我国自主研发的“贡嘎”大气碳反演系统的好消息。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朴世龙院士指出,2001年,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和世界气候

生物可吸收支架安全有效

ABSORB日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生物可吸收支架(BVS)和金属支架的PCI安全性和有效性相似。首席研究员Takeshi Kimura(京都大学附属医院)指出,数据支持生物可吸收支架改善患者长期预后的可行性。研究概要ABSORB日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试验,为非劣效性设计;共纳入38个日本中心的4

解读2019年财政收支数据

  财政部10日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8%,全国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增幅均保持低位。图片来源于网络  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两项收入增幅较低,主要是因2019年实施了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涉及减税降费的主要税种收入下降或增幅明显回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