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热带南印度洋环流三维水体交换研究迎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陈更新团队在热带南印度洋环流三维水体交换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分别发表于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和Deep-Sea Research Part I。 热带南印度洋是链接东西印度洋、南北印度洋以及三大洋物质和水体交换的关键海域,但人们对该海域环流动力和水交换规律的认识仍相当匮乏。 该研究发现,在极端正印度洋偶极子年,赤道流、东印近赤道上升流、南赤道流存在有效的动力和水源联系,导致热带东南印度洋上混合层和次表层相反的盐度异常,增强南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有效调节着该海域生产力的变化。 该研究指出,风场异常会导致南赤道流向西北向显著延伸,呈“蛇形”结构,增强的西向淡水输送导致了热带南印度洋次表层长时间淡化事件;而同时增强的东印近赤道上升流将高盐水输送至海表,并经由南......阅读全文

热带南印度洋环流三维水体交换研究迎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陈更新团队在热带南印度洋环流三维水体交换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分别发表于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和Deep-Sea Research

热带南印度洋环流三维水体交换研究迎新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4923.shtm

南印度洋国王企鹅数量锐减了88%!

  位于南印度洋的科雄岛被认为是全球最大的国王企鹅(俗称“王企鹅”)栖息地,但一项新研究发现,自1982年以来,生活在这里的国王企鹅数量锐减了88%。图片源自网络  法国和南非研究人员在分析直升机拍摄照片和卫星图片后发现,科雄岛上的国王企鹅群落近30年来大幅缩减,1982年时约有50万对处于繁殖期,

海温异常新研究,可进一步解释冬季厄尔尼诺效应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12/471232.shtm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杜岩团队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博士李振宁、复旦大学教授温之平、浙江大学教授吴仁广和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教授谢尚平等,发现热带西南印度洋的海温异常可引起横

一文解释海温异常带来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杜岩团队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博士李振宁、复旦大学教授温之平、浙江大学教授吴仁广和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教授谢尚平等,发现热带西南印度洋的海温异常可引起横跨北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的海气相互作用。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气候学报》。在亚洲夏季风爆发之后,北印度洋的东北风异常通过风—蒸发

海洋-大气响应机制与正、负IOD关系获揭示

海洋罗斯贝波引起的两种海洋-大气反馈及正、负IOD事件的示意图。(a)正IOD事件当年春末夏初,即4-6月(AMJ),(b)秋季,9-11月(SON)正IOD,(c)负IOD事件当年春季,即3-5月(MAM),(d)秋季负IOD。图中填色表示温度异常,黑色箭头表示风场异常。(杜岩团队 供图)  中国

印尼贯穿流水体追踪研究获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796.shtm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凡团队在印尼贯穿流(ITF)水体在印度洋的流动路径和去向方面取得新的研究进展,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气候杂志》(Journal of Clima

我国学者揭示次冰消期大洋环流演化和CO2浓度变化机制

  近日,国际地学刊物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于兆杰(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研究员万世明与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法国国家气候研究中心以及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该研究利用高分辨率的海洋有孔虫

亚南极模态水区域性变化差异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在亚南极模态水区域性变化差异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海洋学》上。 亚南极模态水潜沉和向北输运是大洋经圈环流(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MOC)上升支的重要来源,对全球大洋热含量、淡水通量以

印太交汇区跨圈层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地学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第237卷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杜岩关于印太交汇区的综述性论文。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交汇区(简称印太交汇区)泛指西太平洋—南海/印度尼西亚海—东印度洋所交汇的海域,是全球跨圈层、跨洋盆的多尺度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中心,是

印太交汇区跨圈层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地学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第237卷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杜岩关于印太交汇区的综述性论文。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交汇区(简称印太交汇区)泛指西太平洋—南海/印度尼西亚海—东印度洋所交汇的海域,是全球跨圈层、跨洋盆的多尺度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中心,

深海岩芯见证过去120万年印度洋海水温盐变化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397.shtm5月10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卡迪夫大学和圣安德鲁斯大学、台湾大学联合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等研究机构的最新合作成果。研究人员利用莫桑比克海峡北部约40米长的深海泥沙岩芯,通过测量微小化

胞质环流的概念

在胞质环流中,细胞周质区(cortical region)的细胞质是相当稳定的不流动的,只是靠内层部分的胞质溶胶在流动。在能流动和不流动的细胞质层面有大量的微丝平行排列,同叶绿体锚定在一起。胞质环流是由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相互作用引起的。在胞质环流中,肌动蛋白的排列方向是相同的,正向朝向流动的方向,肌

胞质环流的概念

在植物细胞和其他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是围绕中央液泡进行的环形流动模式,这种流动称为胞质环流(cyclosis)。

胞质环流的特点

在胞质环流中,细胞周质区(cortical region)的细胞质是相当稳定的不流动的,只是靠内层部分的胞质溶胶在流动。在能流动和不流动的细胞质层面有大量的微丝平行排列,同叶绿体锚定在一起。胞质环流是由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相互作用引起的。在胞质环流中,肌动蛋白的排列方向是相同的,正向朝向流动的方向,肌

胞质环流的定义

在植物细胞和其他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是围绕中央液泡进行的环形流动模式,这种流动称为胞质环流(cyclosis)。

印度洋咸水→大西洋 助力冰河期结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393.shtm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该所与英国卡迪夫大学、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台湾大学联合,利用莫桑比克海峡北部约40米长的深海泥沙岩芯,通过测量微小化石壳体中封存的化学指纹及数

“南海环流涡致输运及环流季节转换”项目通过验收

  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东晓研究员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南海环流中的涡致输运及其在环流季节转换中的作用” 完成项目结题验收,经过答辩和评议,评审成绩为优秀。   经过四年研究,项目建立了南海区域涡分辨率数值同化模型,揭示了南海陆坡流和陆架环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北部

地环所创新团队海外合作伙伴在沃克环流研究方面获新成果

  沃克环流(Walker Circulation)是赤道太平洋地区重要的纬圈环流系统,对太平洋地区乃至全球气候系统有重要影响。然而,学术界对过去几十年沃克环流增强的原因及其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变化趋势等问题尚不能给出清晰的答案。   在中科院/国家外专局“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

中国首次在南极成功投放并回收潜标系统

  新华网南极中山站2月20日电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日前在南极第三大湾普里兹湾海域成功回收一套潜标系统,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极成功投放并回收潜标,潜标记录的观测数据将为研究南极环境提供重要参考。   此次回收的潜标系统主要由温度盐度采集器、沉积物捕获器、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和浮球组等设备组成

研究在印尼哈马黑拉海海流输运及变率获进展

  近日,美国气象学会《物理海洋学报》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袁东亮课题组与印尼科学院海洋研究中心在哈马黑拉海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Moored observations of transport and variability of Halmahera Sea currents”,揭示了基于哈

科学家在印度洋热量存储格局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所长王凡团队联合中科院大气所在印度洋热量存储格局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气候学报》杂志上。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海洋吸收了全球变暖93%的热量,致使海洋热含量迅速上升。印度洋的海洋热含量显著增加,对周边区域的气候、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

科学家揭示大气沃克环流年代际调整控制因素

  近日获悉,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杜岩研究团队研究了1990s中期之后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表盐度年代际变化趋势与大气沃克环流增强的关系,揭示大气沃克环流年代际调整是热带印太上层海洋盐度长期变化的控制因素,相关成果在Nature Publication Group (NPG)旗下子刊Scienti

大气所揭示春夏转换期间南海降水变率与海温异常的联系

  南海在热带中东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影响东亚气候过程中起重要的媒介作用。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可先影响南海和菲律宾海地区环流和气候再影响中国大陆气候。南海夏季风的爆发通常发生在五月中旬,它标志着东亚地区从春季向夏季的转换,预示着中国东部地区汛期降水的全面开始,是夏季短期气候预测中的关键因子。因此

我国启动气候变化国家重大科研计划项目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南大洋-印度洋海气过程对东亚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8月13日在青岛启动。本项目重点旨在提高短期气候预测能力,防范和减轻气候灾害。   据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长乔方利介绍,该项目主要是针对影响中国气候的亚洲季风系统,从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角度探索亚洲季

热点解读:寒潮暴雪为何频频来袭?

  核心提示  22日,中央气象台继续鸣响寒潮蓝色预警,南方将遭遇今冬第二场大范围雨雪天气。前不久,已有两次强冷空气活动侵袭江南、华南,欧洲也出现了罕见的寒潮暴雪天气。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为何频繁遭受寒流袭击?本报记者专访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专家。  大气环流形势与20

美研究人员评估印度洋水循环加剧的原因

  在过去的50-60年里,印度洋的变暖幅度远远超过其他海洋盆地。虽然海盆的温度变化可以明确归因于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但很难评估1980年以来印度洋热量和淡水的变化是否代表了人为导致水文循环转变。评估因素包括自然变化、区域尺度趋势、短暂的观测记录、气候模式的不确定性和海洋盆地的复杂环流等。  美国伍

最新研究揭示印度洋超级正IOD影响江南伏秋重旱新机制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卫强团队联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香港中文大学的科学家,研究揭示超强正印度洋偶极子(IOD)和中部(CP)型厄尔尼诺事件共同加剧2019年伏秋季节江南极端干旱。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快报》。  2019年伏秋季节(8~10月),长江

黄土10Be定量重建亚洲季风降水变化研究取得突破

  5月25日,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以研究论文形式(Research Article)刊登了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教授Warren Beck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卫健共同领导的团队在利用中国黄土10Be重建古降水研究中取得的最新成果:《黄土10Be记录的55万年以

我国载人深潜器首次完成覆盖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科考

3月10日,搭载着“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探索一号”科考船在三亚港靠岸。 这是“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3月10日摄)。 3月10日,搭载着“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探索一号”科考船在三亚港靠岸。   历时121天,航行17000余海里,我国“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深海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