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碳封存能力年增114万吨

记者22日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获悉,该所地气作用与气候效应团队马耀明研究员等联合北京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和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等科研同行,最新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气候暖湿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碳封存能力以每年114万吨的增长速率持续增强。这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成果论文,近日已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研究团队利用1982年至2018年期间分布于青藏高原上25个通量观测站点的长期观测数据、卫星遥感和再分析数据,并通过机器学习方法,系统阐释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的时空变化模式和调控机制。据论文共同通讯作者马耀明研究员介绍,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的主要植被类型,总面积约为146万平方千米,主要分为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由于海拔高、寒冷、半干旱气候、太阳辐射强烈、土壤贫瘠以及生长季短暂等原因,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非常脆弱,且......阅读全文

草酸固碳,让减排与绿化并举

  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不仅要减少碳排放,还需要人们捕获和储存已经排放的过量碳。沙特阿拉伯植物学家在近日发表于《植物科学趋势》期刊的一篇观点文章中认为,沙漠等干旱地区可能是解开碳捕获问题的一个答案。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植物科学家Heribert Hirt领导的研究小组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设计植

植物所揭示泥炭藓湿地中的金属有机碳保护机制

泥炭藓是一类重要富碳湿地(泥炭地)的旗舰物种。泥炭藓湿地是全球碳积累的热点区域。传统观点认为,泥炭藓湿地有机碳库以植物残体或颗粒有机碳(POC)主导。而作为更稳定的土壤碳库,矿物结合有机碳(MAOC)在泥炭藓湿地中的积累却未被关注。 近期的研究发现,泥炭藓独特的酚类代谢产物可促进有机碳与铁氧化物的结

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专家访问亚热带生态所

韩凤祥作“美国东南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学术报告        9月22日至24日,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清洁能源研究所副教授韩凤祥到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进行访问。  期间,韩凤祥作了题为“美国东南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学术报告,介绍了其研究团队目前在碳减排与碳封存、重金属

森林生态系统碳氮磷留存时间的时空规律获揭示

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的资助下,中科院华南植物园鼎湖山站陈洋博士在闫俊华研究员、王应平研究员的指导下,揭示森林生态系统碳氮磷留存时间的时空规律。相关研究发表于《农业与森林气象学》。陈洋为该论文第一作者,闫俊华为通讯作者。 物质元素的输入和输出不仅是维持生态系

研究揭示蓝碳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分解的潜在变化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599.shtm

杭州封存问题冷冻鸡制品

  据新华社12月21日电杭州市农业局透露,杭州已就地封存了30余吨可能存在问题的冷冻鸡产品,这些产品产自山东盈泰集团,该企业被曝光违规为肯德基和麦当劳等企业提供速生鸡原料。   问题“速成鸡”事件曝光后,杭州市余杭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在例行检查中发现一批产自山东盈泰集团的冷冻鸡产品。

典型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对光的响应研究获进展

  光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驱动因子。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降水格局的改变、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气溶胶的变化使云量格局、区域的太阳辐射条件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从而使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对光的响应研究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环境控制机制研究方面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大型食草动物能增强生态系统碳储存持久性吗?

  将野生动物保护和恢复与减缓气候变化目标相结合是当前日益关注的焦点。那么,大型食草动物能增强生态系统碳储存持久性吗?11月18日,发表于《生态学与进化趋势》的一项研究对此做出的回答是否定的,大型草食动物的恢复可能对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产生负面影响。  英国牛津大学地理和环境学院的Jeppe A. Kr

氮富集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过程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环境生态学研究组硕士研究生覃张芬和陆啸飞在旷远文研究员指导下,在氮富集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过程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近日分别在线发表于《植物与土壤》和《应用生态学杂志》。  氮富集促发的土壤生物地球化学性质改变深刻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相关过程。森林生态系统中植

大型食草动物能增强生态系统碳储存持久性吗?

  将野生动物保护和恢复与减缓气候变化目标相结合是当前日益关注的焦点。那么,大型食草动物能增强生态系统碳储存持久性吗?11月18日,发表于《生态学与进化趋势》的一项研究对此做出的回答是否定的,大型草食动物的恢复可能对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产生负面影响。  英国牛津大学地理和环境学院的Jeppe A. Kr

“灌丛生态系统固碳现状、变化和机制”启动会在京召开

“中国灌丛生态系统固碳现状、变化和机制研究”课题启动会在北京香山召开  4月15日至17日,“中国灌丛生态系统固碳现状、变化和机制研究”(以下简称灌丛固碳)课题启动会在北京香山召开。该课题隶属于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论证及其相关问题”。出席课题启动会的领导和

碳专项宁夏自治区森林生态系统现状调查全面展开

  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程积民研究员承担的中国科学院先导项目“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研究”中的中西部温带植被区——宁夏自治区的森林生态系统现状调查工作于近日全面展开。项目组由程积民研究员带队,张耀增、王晗生、魏孝荣等科研和管理人员以及博士、硕士研究生共17人于7月

我国成功发射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芒号”

8月4日11时08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遥四十运载火箭,成功将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以及搭载的交通四号卫星和闵行少年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主要用于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陆地生态和资源调查监测、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监测评价,并为环保、测绘、气象、农

地理资源所举办“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和碳储存”讲座

  随着全球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和碳汇功能受到了广泛关注。6月8日应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王辉民研究员的邀请,加拿大森林生态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刘国良博士,在中国生态大讲堂第49讲作了题为“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和碳储存”的主题报告。   刘国良博士于2000年获得

氮富集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过程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环境生态学研究组硕士研究生覃张芬和陆啸飞在旷远文研究员指导下,在氮富集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过程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近日分别在线发表于《植物与土壤》和《应用生态学杂志》。  氮富集促发的土壤生物地球化学性质改变深刻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相关过程。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

研究发现大气氮沉降提高我国毛竹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近日,由浙江农林大学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宋新章领衔的一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该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大气氮沉降对毛竹林净碳汇效益的影响特征和作用机制。  据介绍,氮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重要元素。由于人类工农业生产活动的快速发展造成的大气氮沉降量激增,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

华南植物园揭示红锥人工林随林龄固碳速率和碳储量变化规律

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和提升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对于减缓气候变化至关重要。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固碳水平最高,因而森林被认为是封存大气碳和逆转或减缓当前全球变暖趋势的有效方法。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的乡土树种。在过去,广东和广西的林业部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固碳能力持续增强

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的主要植被类型,总面积约为146万km2,主要分为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由于高海拔、寒冷、半干旱气候、强烈的太阳辐射、贫瘠的土壤以及短暂的生长季等,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脆弱且敏感。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的升温速率约为全球同期的两倍,降水也呈显著增加趋势,整体呈现出“暖湿化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固碳能力持续增强

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的主要植被类型,总面积约为146万km2,主要分为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由于高海拔、寒冷、半干旱气候、强烈的太阳辐射、贫瘠的土壤以及短暂的生长季等,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脆弱且敏感。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的升温速率约为全球同期的两倍,降水也呈显著增加趋势,整体呈现出“暖湿化

也门封存一批中国牙膏

据新华社8月26日消息,据也门官方通讯社25日报道,也门南部港口城市亚丁质检部门近日封存了一批由中国生产的二甘醇含量“超标”牙膏。 报道援引亚丁标准和质检局副局长巴夏的话说,这批被封存牙膏商标为“SMILE2”,被检测出含有“超出标准剂量”的二甘醇。这批牙膏将有可能被退回原产地。 巴夏说,也

吉林:紧急封存检测超标问题奶粉

   在甘肃和青海发现问题奶粉前几天,吉林省也查出三聚氰胺含量严重超标奶粉,为此吉林省采取了紧急行动。   记者7月8日从吉林省工商等部门了解到,吉林市6月22日发现的“三聚氰胺超标奶粉”的样本正在进一步检测中,结果尚未出炉。   6月22日,吉林市工商局丰满分局在检查中,检测到辖区内一家

固碳和残碳有啥区别

所谓固碳也叫碳封存,指的是增加除大气之外的碳库的碳含量的措施,包括物理固碳和生物固碳。物理固碳是将二氧化碳长期储存在开采过的油气井、煤层和深海里。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并以有机碳的形式固定在植物体内或土壤中。生物固碳就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生态系统的碳吸收和储

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芒号成功发射看点透视

新华社北京8月4日电 题: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芒号”成功发射看点透视新华社记者胡喆、宋晨 8月4日,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芒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乙遥四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是我国首颗森林碳汇主被动联合观测的遥感卫星,能够实现对森林植被生物量、气溶胶分布、

我国揭示云南森林生态系统碳交换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对气候变化的作用和响应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碳交换年变化动态气候因子对碳交换的影响  云南作为中国第二大林区——西南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拥有巨大的森林碳储量。因此,研究不同温、湿条件下云南森林生态系统碳交换的现状及时空特征,探讨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氮富集有望促进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固存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研究员旷远文、侯恩庆博士联合南京大学教授李建龙团队成员,发现氮富集促进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固存的新机制。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全球变化生物学》。  大气氮沉降显著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动态。土壤团聚体在土壤结构稳定和土壤有机碳碳固持中起重要作用。尽

研究揭示云南森林生态系统碳交换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对气候变化的作用和响应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云南作为中国第二大林区——西南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拥有巨大的森林碳储量。因此,研究不同温、湿条件下云南森林生态系统碳交换的现状及时空特征,探讨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可以为不同森林生

大气所研究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被低估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毅团队发现,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巨大的固碳能力在以往研究中被低估。10月29日,刘毅团队在《自然》上发表研究成果,认为基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计算排放通量的方法体系将为我国“碳中和”核算和国际谈判提供科学依据。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是人为化石燃料排放与陆地、海洋生态系统吸

喀斯特峰丛洼地典型生态系统土壤团聚体固碳机制获进展

  土壤有机碳具有高度异质、动态变化、影响因素复杂及依赖于时空尺度等特点,受生态系统类型、土壤类型、土层深度、土壤管理措施、土壤生物活性及群落组成等多因素的影响,其稳定性机制对于估计有机碳的固定潜力,制定相宜的土壤管理措施以提高有机碳固定,充分发挥土壤有机碳的生态功能均非常重要。至今,在南方旱地红壤

植物所揭示冻土融化背景下的生态系统碳磷交互作用

  作为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土壤养分可利用性会调控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特别是在冻土融化背景下,土壤养分可利用性对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的调节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气候变暖反馈关系的方向与强度。近年来,冻土生态系统碳-氮-磷交互作用逐渐引起学术界重视。其中较多关注土壤氮

“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关键指标论证”项目通过验收

  12月24日,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森林遥感团队研究员倪文俭承担的“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关键指标(角度)论证”项目通过验收。  此次验收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卫星林业应用中心组织。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听取了项目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