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中国湿地土壤有机碳库现状与变化特征

近期,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地理景观遥感研究团队对中国湿地土壤有机碳库估算进行了优化创新研究,揭示了中国湿地土壤有机碳库现状特征、历史变化和未来趋势。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 Global Change Biology)。 据了解,湿地作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碳中和”背景下,精准估算湿地土壤有机碳库现状并了解其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已有的研究发现,受土壤有机碳密度样本数量有限、湿地空间分布数据不统一、估算方法多采用简单的清单法或线性插值等因素限制,已有的大尺度湿地土壤有机碳库估算结果不确定性较大,无法准确揭示湿地土壤有机碳的空间格局和储量变化特征。 地理景观遥感研究团队构建了国家尺度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样本数据库,包含2000—2020年20年期间的809个样本,并集成多源地理空间数据集和自主完成的......阅读全文

研究揭示中国湿地土壤有机碳库现状与变化特征

  近期,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地理景观遥感研究团队对中国湿地土壤有机碳库估算进行了优化创新研究,揭示了中国湿地土壤有机碳库现状特征、历史变化和未来趋势。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 Global Change Biology)。  据了解,湿地作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

《黄河三角洲湿地碳循环与碳收支》专著出版

《黄河三角洲湿地碳循环与碳收支》 课题组供图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韩广轩课题组撰写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碳循环与碳收支》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滨海湿地富含土壤有机碳,同时土壤有机质分解率和甲烷生成率较低,并且能够捕获和埋藏大量有机碳。盐沼、海草床和红树林等滨海湿地的生

研究揭示湿地土壤碳对水位下降响应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冯晓娟研究组与北京大学教授贺金生团队合作,利用海北站高寒湿地中宇宙水位控制实验,结合分子有机地球化学手段,对湿地水位下降过程中铁氧化还原转化过程对土壤有机碳动态的调控机理展开研究。  湿地约占陆地表面积的5%至8%,其碳储量却达到陆地碳库的30%,是非常重要的土壤碳库。

烟台海岸带所滨海湿地碳循环与碳收支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滨海湿地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带,由于具有很高的生产力及氧化还原能力使其成为生物地球化学作用非常活跃的场所,在碳氮的储存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滨海湿地研究组于君宝研究团队依托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从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尺度上对滨海

植物所揭示泥炭藓湿地中的金属有机碳保护机制

泥炭藓是一类重要富碳湿地(泥炭地)的旗舰物种。泥炭藓湿地是全球碳积累的热点区域。传统观点认为,泥炭藓湿地有机碳库以植物残体或颗粒有机碳(POC)主导。而作为更稳定的土壤碳库,矿物结合有机碳(MAOC)在泥炭藓湿地中的积累却未被关注。 近期的研究发现,泥炭藓独特的酚类代谢产物可促进有机碳与铁氧化物的结

土壤养分测试仪分析湿地土壤养分

土壤空间异质性的研究始于70年代,许多国外土壤学家对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变异性规律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大都停留在定性的描述上。到80年代空间异质性已经成为土壤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并开始由定性描述转向定量研究,成功地把地统计学的区域化 变量理论引入分析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布、确定土壤空间变异的尺度以及研究土壤变异

植物所等揭示湿地土壤碳对水位下降的响应机制

  湿地约占陆地表面积的5%至8%,其碳储量却达到陆地碳库的30%,是非常重要的土壤碳库。在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下,全球约一半的湿地正受到干旱或退化的威胁。特别是人为排水或干旱造成的水位下降很可能将湿地由碳汇变成碳源。然而在野外观测中,土壤有机碳对湿地水位下降或干旱的响应并不一致,其机理亟待

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流域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机制方面获进展

  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流域冻土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丰富,并对气候变化颇为敏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作用下,青藏高原地区永久性冻土层消融面积不断扩大,加剧了冻土湿地土壤有机碳不稳定性。CO2排放速率的增加,促进了气候与碳循环之间的正反馈作用。因此,揭示SOC稳定性机制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

滨海湿地碳汇功能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中获系列进展

滨海湿地具有高初级生产力、低有机质降解速率以及高碳沉积埋藏速率,是全球“蓝碳”资源重要贡献者,在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自2010年以来,依托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韩广轩研究组基于长期野外定位观测和原位控制试验,利用涡度协方差、动态箱法和微生物

滨海湿地碳汇功能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系列进展

  滨海湿地具有高初级生产力、低有机质降解速率以及高碳沉积埋藏速率,是全球“蓝碳”资源重要贡献者,在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自2010年以来,依托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韩广轩研究组基于长期野外定位观测和原位控制试验,利用涡度协方差、动态箱法和微

滨海湿地碳汇功能等研究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滨海湿地具有高初级生产力、低有机质降解速率以及高碳沉积埋藏速率,是全球“蓝碳”资源重要贡献者,在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24次缔约方大会把“蓝碳”碳汇列为应对气候变化六大措施。同时,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也在推动“蓝碳”纳入气候变化谈判和本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 近

三江湿地世界典型潮汐湿地公园

  三江湿地公园位于浙江省灵江、永安溪、始丰溪三条江的汇合处,不仅是台州市首个国家湿地公园,也是世界上典型的潮汐湿地公园。  涨潮时,潮水顺着灵江从下游慢慢地向上游涌去,当潮水涨至三江村时,则一分为二,一支潮水与永安溪交汇一起,一直涌到杨杜才歇下来;一支潮水与始丰溪

《湿地北京》:没有湿地就没有北京城

  有幸读到崔丽娟女士所著的《湿地北京》一书,收获颇丰。书中《序》描述了关于湿地与北京的关系。“北京城是在古永定河渡口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与其说是水造就了北京城,不如说北京起源于湿地。”这句话精辟地写出了北京建城与湿地的密切关系。  更精彩的是书中多次用栏目的方式普及了湿地知识,比如,亿万年前北京湿

世界湿地日:我国新增国际重要湿地18处

  2月2日是第27个世界湿地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我国再新增北京延庆野鸭湖、黑龙江大兴安岭九曲十八湾、江苏淮安白马湖等18处国际重要湿地,总数达82处;面积764.7万公顷,居世界第4位。  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为:湿地修复。2日,我国在浙江杭州西溪举办主场宣传活动,并发布了2022年度

山东黄河岛湿地公园获批国家湿地公园

  日前,山东省无棣黄河岛湿地公园获批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拟建的黄河岛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无棣县东北部的黄河岛上,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是滨州市首家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规划面积695.8公顷。   黄河岛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将在山东北部地区形成完善的湿地生态景观,极大地提升鲁北地区湿地品牌

有机生活示范点落户湿地博物馆

  昨天,记者在一场由杭州市委办社会公益课题组组织的调研会上获悉,由杭州新新生态推广中心环保组织打造的有机生活推广示范点,即将在中国湿地博物馆落成。今后,这里将成为有机食品行业的一个交流平台,展示各种有机产品、举办各类有机生活教育体验课程,倡导推广有机生活方式,由此来助推美丽杭州建设。

长江源湿地碳储量估算科考活动启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453.shtm 本报西宁4月13日电(记者王雯静、万玛加 见习记者李春剑)13日,长江源典型高寒湿地碳储量估算科学考察活动在青海西宁启动。据悉,本次科考活动将通过进一步了解长江源湿地水体、植被和

高浓度CO2可使湿地吸收更多碳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马里兰州滨水市史密森环境研究中心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称,根据19年的研究结果,在二氧化碳(CO2)浓度增加的情况下,湿地植物吸碳能力比目前的水平要高32%以上。这表明,湿地可能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全球变化生物学》上。   为了模拟

世界湿地日|湿地应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

  今天是世界湿地日,主题是“湿地恢复”。这一主题强调了优先恢复湿地的迫切需要,并呼吁采取措施恢复和复原退化的湿地。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分干扰,一些湿地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湿地功能明显退化。据相关资料显示,自1970年以来,已有超过35%的湿地退化或

全球变化下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研究取得进展

土壤呼吸(Rs)是陆地生态系统排放到大气二氧化碳(CO2)的最大通量,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土壤呼吸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异养呼吸(Rh),为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时所释放的CO2;另一部分是自养呼吸(Ra),主要包括活体根系呼吸所释放的CO2。在全球范围内,土壤呼吸通常随温度增加而增加,其

山东新增10处国家湿地公园-白云湖湿地等上榜

  记者从林业部门获悉,全国新增85处国家湿地公园,其中我省10处。   我省新增10处国家湿地公园分别为:济南白云湖湿地公园、黄河岛湿地公园、东明黄河湿地公园、潍坊白浪河湿地公园,沐河湿地公园、莒南鸡龙河湿地公园、东阿洛神湖湿地公园、曲阜孔子湖湿地公园、王屋湖湿地公园和莱州湾金仓湿

中国高寒湿地首次开展泥炭沼泽碳库调查

  记者7月26日从青海省林业厅获悉,目前该省已启动泥炭沼泽碳库调查,这也是中国高寒湿地首次开展泥炭沼泽碳库调查。  据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曹广民介绍,泥炭地是世界上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种湿地类型,占全球沼泽湿地面积的50%至70%,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而它储存了全球30%的土壤碳。  

我国学者揭示降雨对滨海湿地碳交换影响的新机制

  滨海湿地富含土壤有机碳,同时其土壤有机质分解率和甲烷生成率较低,并且能够捕获和掩埋大量有机碳。因此,滨海湿地被认为是全球重要的碳汇,也是全球“蓝碳”资源的重要贡献者。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降雨分配导致的干旱或者季节性积水会通过改变土壤及大气湿度环境,调控植被生理代谢过程,最终影响滨海湿地的蓝碳功能。

生态系统碳贮量研究方法与观测系统

引言生态系统的碳贮量是碳循环研究的基础内容之一,碳贮量的观测和估算成为评估生态系统碳源碳汇功能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基础数据。生态系统中植被和土壤是最大的碳库,植被和土壤碳贮量的观测是提高生态系统碳贮量估测准确度的关键。 2 观测系统的设计 2.1 目的 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碳贮量的观测涉及的观测内容多

崔丽娟委员:应加快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功能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449.shtm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也将“双碳”目标作为国家重要的中长期战略目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崔丽娟认为,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碳循环是缓解气候变化最重要

长江源头湿地群土壤沙化速度惊人-亟待保护

  长江源头当曲流域分布着面积达14300平方公里的沼泽湿地群。然而,受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影响,这片海拔在五六千米左右的雪域圣地,正在呈现斑块状退化,而且速度惊人。   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勘察院高级工程师辛元红说,从2005年起,国家先后组织了数支科考队对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进行系统调

我国首次专门针对湿地保护立法-法治守护湿地之美

  湿地保护法近日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并将自今年6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次专门针对湿地保护进行立法。  为什么专门立法保护湿地?湿地保护法有哪些亮点?如何推动落实?  冬日的江西鹰潭信江国家湿地公园,一片片浅滩湿地引得水鸟驻足栖息。“湿地公园沿信江及其支流而建,开阔的水域、大

北京初审湿地保护条例-湿地捡鸟蛋最高或罚5000

  到河边捡鸟蛋、采挖野生植物可能会面临5000元的罚款。昨天,市人大常委会第33次会议对《北京市湿地保护条例(草案)》进行初审,本市拟对“地球之肾”湿地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并建立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市人大农村委员会还建议将“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明确为对市区政府的考核标准之一。

烟台海岸带所在滨海湿地土壤碳库对气候变化研究获进展

滨海湿地的蓝碳功能和增碳潜力已成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长期解决方案之一,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基于自然的重要解决方案。滨海湿地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气温升高、降水变异、大气氮沉降等环境变化决定滨海湿地的蓝碳功能及其变化趋势。近日,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韩广轩团队依托中科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

土壤养分测试仪研究湿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

土壤具有高度的空间变异性,无论是大尺度还是小尺度,都是存在土壤空间异质性的。采用定量方法对向海湿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进行了初步探讨。但是,不同湿地类型,土壤肥力差异较大,即使在同一湿地内,土壤肥力也不均一,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土壤养分测试仪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揭示梁子湖湿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