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亮:在最高最冷的地方采冰芯

“在最高、最冷、最危险的地方做最苦的事。”回顾自己二三十年来的工作,张永亮用了“四个最”。 张永亮,“中国最好的冰钻师”,他口中“最高、最冷、最危险的地方”有海拔7000米的垭口,也有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为了钻取符合科研需要的冰芯,他跑遍了西藏、新疆、青海一带的山地冰川,也曾于1997年、1998年、2004年先后3次参加中国南极科学考察。 虽历经千难万险,却从不曾退却。“只要科研有需要,我还会继续踏上冰川。”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年近70岁、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工作的张永亮语气坚定。 只要科研有需要 2023年5月,“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启动,张永亮又一次来到距离珠峰大本营30公里的珠峰站。 此时,张永亮已经退休9年。这是第几次登上珠峰大本营,张永亮也记不清楚,但这是他患恶性肿瘤后第一次参加科考活动。 2021年5月,在古里雅冰川,张永亮像往常一样进行冰芯钻探工作。但这次与前几次不同,他明显......阅读全文

中外专家联袂钻透格陵兰NEEM冰芯

  由丹麦、美国、中国、日本等14国科学家共同承担的格陵兰北部NEEM冰芯钻取项目,已于7月27日钻透格陵兰北部NEEM冰芯冰盖,在2537.36米深处到达基岩。  据悉,NEEM冰芯主要瞄准距今11.5万~13万年的末次间冰期——Eemian阶段开展气候变化记录的反演研究。早期研究初步表

南极冰盖之巅深冰芯房探秘

  连日来,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昆仑队队员维护昆仑站深冰芯场地和钻机。记者跟随他们,深入了解了南极冰盖之巅的深冰芯钻探过程。  中国南极昆仑站所在的冰穹A地区,海拔4000多米、冰层厚度3000多米,是国际公认的南极冰盖理想的深冰芯钻取地点。深冰芯则如同大自然的“年轮”和历史档案馆,展现出百万年来

南极冰芯含过去大规模气象变迁痕迹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小组对2001年在南极内陆挖掘的含有各种成分的冰芯进行离子浓度分析,结果发现,冰芯存在来自平流层的成分和过去大规模气象变化的痕迹。  南极内陆被厚度平均超过2000米的冰床覆盖。冰床由降雪堆积而成,以各种形式保存着过去的气候变动和环境变迁等信息。日本南极科考队在南极富士

科学家向南极运送冰芯保护冰川样本

  人们关于古气候的大多数知识来自困在冰川中的气泡。但是由于现代气候日益变暖,全世界范围内的冰川正在融化,破坏了珍贵的科学和历史资源。   英国《卫报》报道称,现在,研究人员正在尝试通过向南极点附近的一个仓库运送冰芯来拯救样本冰川,即便是在断电情况下,它们也能够在那里保持冰冻状态。仓库中的第一个

把单原子抓进“阱”里给冰芯测年龄

科考队在青藏高原羌塘冰川钻取冰芯。极地未来供图  青藏高原海拔5900米处钻取的109米冰芯,遇上一种基于量子精密测量的新的定年方法,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教授卢征天、蒋蔚带领的单原子探测团队与云南大学(以下简称云大)研究员田立德带领的冰川学团队合作,在美

中国南极深冰芯钻探实现零的突破

  随着中国南极深冰芯第一钻在中国昆仑站冰芯房的正式开启,考察队员成功钻取了一支长达3.83米的冰芯,标志着中国深冰芯钻探实现零的突破。   深冰芯钻探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冰芯钻取位置选择、钻取技术手段和后勤保障能力都制约着深冰芯的钻取。此次钻取冰芯的位置将是未来获取更深冰芯的钻口。中国

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将钻探最古老冰芯

  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李院生11月2日在“雪龙”号表示,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在南极完成120米的深冰芯导向孔的钻探工作,为下一步钻探最古老冰芯做准备。  在“雪龙”号停靠天津期间,李院生接受采访时介绍,此次南极科考计划完成120米导向孔的钻探和导向套筒的安装,

科学家计划在南极建立冰芯档案室

  科学家正在计划用轮船往南极运送冰块。  他们担心世界各地的高山冰川会因气候变暖而融化,因此希望在世界最冷的地方把这些冰川的样本储存起来。  南极是地球上最好的冰窖  圣勃朗峰下海拔4350米的山口峰,由于被冰雪覆盖,看起来像是阿尔卑斯山脉上永久冻结的结构。然而这只是表象。  “1994年我们测量

喜马拉雅山达索普冰芯已受严重污染

  中国科研人员一项研究发现,喜马拉雅山达索普冰芯自欧洲的工业革命后已经受到严重污染。  记者7月12日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了解到,该所科研人员、研究员段克勤利用硝酸根离子浓度变化,对喜马拉雅山达索普冰芯工业革命后受到的污染程度进行分析研究。  科研人员从喜马拉雅山中部达索

把单原子抓进“阱”里-千年冰芯有了准确年龄

9月2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教授卢征天、蒋蔚带领的单原子探测团队与云南大学(以下简称云大)研究员田立德带领的冰川学团队合作,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研究成果。团队首次在国际上对冰芯进行了氩-39同位素定年测量,为青藏高原羌塘冰川冰芯建立了上千年的精准年代标尺。 一位审稿专

科学家极高海拔处获冰芯-可用于恢复温室气体

  我国科学家钻取冰芯研究第三极气候环境变化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截至目前,以中国为主的中外科考团队合作,已在第三极地区的20多条冰川钻取冰芯。  第二次青藏科考冰川科考分队队长、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徐柏青:我们国家的冰芯钻取主要从1986、1987年敦德冰芯开始的。几十年来已经扩展到第三极

270万年前冰芯,掀起远古气候演变一角

  据近期刊登在《科学》杂志的一篇文章描述,由普林斯顿大学领导的科研团队最近在巴黎举行的哥德斯密特大会上首次宣布,在南极钻取了一块来自270万年前的“百万年冰芯”。  消息一经传出,有网友调侃,“真是一块老冰棍。”  目前最长时间序列的冰芯来自约80万年前,包括我国在内的多国科学家,近年来苦苦寻找超

青藏高原冰芯库:研究第三极气候环境变化的钥匙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监测亚洲水塔的动态变化,是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科考十大任务之一。而采集冰芯等冰雪样品,是其重要手段。位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拉萨部的青藏高原冰芯库,好比是研究第三极气候环境变化的钥匙。  记者跟随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中科院院士姚檀栋走进青藏高原

冰芯里寻科学密码!我国科考队首次应用SAR现场观测北冰洋海冰

  多项科考项目首次在北冰洋展开  一起关注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考。目前,“雪龙2”号科考破冰船已在返航途中。在本次北冰洋科考期间,考察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寻找合适的海冰区域作为“冰站”进行作业。建立起长期冰站,多项科考项目也首次在北冰洋展开。  据了解,极地破冰船按破冰能力强弱被划分多个等级。像

喜马拉雅山达索普冰芯工业革命后受到严重污染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段克勤研究员利用NO3­­‑浓度变化研究发现,喜马拉雅山达索普冰芯工业革命后受到严重污染。   段克勤研究员从喜马拉雅山中部达索普冰芯中恢复了1600—1997年期间降水中NO3­­‑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工业革命以前,大气降水中NO3­­‑

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科学家访问青藏高原所

      报告会现场  5月12日,应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康世昌研究员邀请,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Dr. Susan Kaspari访问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并作了题为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ility as Inferred f

邬光剑:用“芯”解读亚洲水塔前世今生

◎本报记者 杨 雪在办公室见到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邬光剑时,他正在为去普若岗日冰川考察做准备。“这个冰川位于羌塘的核心区,该保护区边缘有沙漠,分析它冰芯里的粉尘,还需要去采集一些表土和局地样品。”邬光剑对科技日报记者说。已持续五年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以下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

中国科学家将赴南极寻找150万年冰体

海拔4000多米的南极冰盖最高区域——冰穹A上,到底有没有超过150万年的古老冰体?在中国即将开展的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中,内陆考察队员将继续到冰穹A地区进行寻找,为确定中国内陆冰盖科学考察站站址提供科学和评估依据。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第24次南极内陆考察队预备队长孙波说:“中国第24次南

新证据支持二氧化碳导致气温升高

  一个欧洲研究团队日前报告说,他们对南极冰芯样本进行研究后发现,在末次冰消期,南极气温上升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同步发生。这一发现表明,二氧化碳极有可能是这一时期南极气候变暖的原因之一。   冰消期指从盛冰期冰川开始消融退缩至冰川消亡这一时段。此前研究曾认为,在距今约2万至1万年前的末次冰消期

寒旱所全新世气候不稳定性的高分辨率冰芯记录研究获进展

        20世纪气候变暖受到广泛关注,但其变暖幅度和原因具有不确定性。判断目前气候变暖程度最直接的方法是把现在的气候同过去相比较,目前的变暖程度取决于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幅度。全新世作为文明出现和迅速发展阶段,其变化背景是判断目前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造成重大影响的重要依据,期间几次气候

专家:珠峰峰顶冰雪样品比想象中更湿润

  冰芯是研究青藏高原气候环境变化的密码。记者从“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冰芯钻取科考队了解到,科考队员在珠峰6500米东绒布冰川钻取透底冰芯时发现,冰川底部的温度是零下8摄氏度,冰川表面的温度是零下4到5摄氏度,表面比底部高3摄氏度左右。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徐柏青认为,这显示珠峰冰川上部温度升高,

倾“芯”而来!4月27日,博医康新品发布会

  水带来生命,冰带来晶莹。冰芯系列身披五彩霞衣,在这春天里,与用户进行一次美丽的邂逅。美好的相逢,值得等待。  博医康震撼苍穹的“冰芯”系列,自带光芒,4月27日即将闪亮登场。  BIOCOOL“冰芯”系列冻干机是博医康针对微量、痕量、Te温度<-60℃等特殊冻干制品研制而成。在医药、生命科学及特

美研究人员发现火山喷发影响2500年以来的气候变化

  美国研究人员日前通过对树木年轮、冰芯中所记录的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热带和高纬度地区的大规模火山喷发与过去2500年以来的气候变化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大规模火山喷发是这段时期北半球气候变迁的一个重要驱动力。相关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此前的研究就已经发现,火山喷发时排放出的各种物质,尤其是气溶

姚檀栋院士:用“芯”记录青藏高原的“天然档案”

如果不看天气预报,你还记得一周前的今天是什么天气吗?40年,甚至100年前,夏天下雨多不多?冬天下雪多不多? 为了破解人与自然、生命与环境气候的密码,有一群科学家一直行走在青藏高原上,默默担当着时光侦探,寻找大自然留下的气候环境档案。 9月1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队长姚檀栋院士

康世昌:希望获取更多基础数据准确预估冰川变化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5902.shtm 2023年“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正在进行,共有5支科考分队13个科考小组的170名科考队员齐聚珠峰地区,围绕水、生态和人类活动进行综合科学考察。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院

研究人员解析“新仙女木”事件原因

  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简称“YD”)事件是发生在距今12900~11600年前的一次气候快速变冷事件,对全球气候—生态环境和人类发展进程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寒冷气候的标志植物仙女木被用来命名北欧地区出现的寒冷事件 研究团队供图  南北极冰芯δ18O、CH4和CO2记录与西班牙S

青藏高原南部降水稳定同位素影响机制被揭示

  青藏高原南部冰芯稳定同位素记录的气候解释一直存在争议。准确地理解降水稳定同位素变化过程是揭示冰芯稳定同位素记录气候意义的基础。随着对西风和季风两大环流对青藏高原水汽传输认识的逐步深入,急切需要进一步深入认识其对青藏高原降水和冰芯稳定同位素的影响过程和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

从“登山科考”转为“科考登山”

“以前是登山队带着科考队,现在是科考队带着登山队。”日前在科技部与中科院联合举办的“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学术交流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珠峰科考总指挥姚檀栋指出,本次科考实现了从“登山科考”到“科考登山”的模式转变,实现了从“我要征服你”到“我要了解你”的思路转变,实现了新技术和

西喜马拉雅山北坡树轮氧同位素指示冬季温度变化

  喜马拉雅山是古气候学研究的重要区域之一,分布有各种古气候代用资料,如冰芯、树轮、湖芯等。在这些代用资料中,δ18O是最为通用的化学元素指标。然而,已有的研究表明,不同代用资料氧同位素反应的气候信号却不相同。树轮氧同位素主要反映了季风强度 (降雨量或干湿等水文气候信号),而冰芯氧同位素却指示了温度

科学家发现最古老的冰-为研究冰川时代起源提供线索

  科学家8月15日宣布,他们在南极洲钻取的一个冰芯携带了距今270万年前的冰,这一惊人的发现比之前的纪录保持者要早170万年。冰芯中的气泡包含有来自地球大气层的温室气体,而此时地球冰川的消退周期才刚刚开始,这可能为研究冰川时代的起源提供线索。  并未参与该项研究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地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