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南极冰盖之巅深冰芯房探秘

连日来,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昆仑队队员维护昆仑站深冰芯场地和钻机。记者跟随他们,深入了解了南极冰盖之巅的深冰芯钻探过程。 中国南极昆仑站所在的冰穹A地区,海拔4000多米、冰层厚度3000多米,是国际公认的南极冰盖理想的深冰芯钻取地点。深冰芯则如同大自然的“年轮”和历史档案馆,展现出百万年来地球气候环境的演变状况。 昆仑站于2009年1月建成后,科考队员在挖出来的一个40米长、5米宽、3米深的雪坑里搭建起一间深冰芯房,随后相继钻出了深冰芯钻探导向孔并安放套管,安装了深冰芯钻机系统。2013年1月21日,中国深冰芯第一钻在昆仑站深冰芯房正式开钻。随后,各次科考队继续向深处钻进,将钻探深度推进至800米。 从昆仑站主体建筑朝东南方向走两三百米,便到了位于雪面以下3米深的深冰芯房。由于第34次南极科考队没来昆仑站,经过两年的风雪堆积,深冰芯房的各个出入口已完全被积雪掩埋。 利用机械铲除和人工挖掘方式,昆仑队队员康世昌、范......阅读全文

南极高分辨率冰川流速图揭示东南极威尔克斯地加速消融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影像大地测量与地球表面过程”学科组成员沈强副研究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资助下,与俄亥俄州立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合作,完成了2014、2015全南极迄今最高分辨率冰川流速图,研究表明全南极继续加速消融,并首

东南极冰盖由内向外加速流动

   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22日测量的冰流速显示,距离中山站344公里处的东南极冰盖近14年来以平均每年22米的速度移动。结合其他数据,这说明东南极冰盖从内陆向边缘的冰流速逐渐增加。  南极冰盖是直接覆盖在南极大陆上的冰体,分为东南极冰盖和西南极冰盖。测量南极冰盖的变化情况,对于认识南极环境有重要

南极西部冰盖可能曾有畅通海道

  英国南极考察处8月31日发布公报说,对南极西部冰盖两侧海洋生物的研究显示,它们虽相隔遥远但却高度相似,这说明南极西部冰盖可能曾有一条畅通海道。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研究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南极冰盖的不稳定性。  公报说,研究人员在调查南极西部冰盖周边海域中的生物状况后发现,罗斯海和威德尔

南极冰盖底部水体存在“自低向高流”奇特现象

  新华网上海4月10日电(记者张建松、徐硙)利用我国自主研发、探测深度超过3500米的深部冰雷达系统对南极冰盖进行大规模探测后,我国第29次南极科考队员发现,南极冰盖底部水体存在“自低处向高处”快速迁移的奇特现象。   面积达1400万平方公里的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被平均厚度达2450米的

中国科学家将赴南极寻找150万年冰体

海拔4000多米的南极冰盖最高区域——冰穹A上,到底有没有超过150万年的古老冰体?在中国即将开展的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中,内陆考察队员将继续到冰穹A地区进行寻找,为确定中国内陆冰盖科学考察站站址提供科学和评估依据。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第24次南极内陆考察队预备队长孙波说:“中国

南极科考:敢走别人想走而走不成的路,留下自己的脚印

  “沿着前人的脚印,走出更深的脚印是创新;踏出新的脚印,走一条自己的新路更是创新。”谈及20年前独特的“企鹅考古法”,73岁的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孙立广说,这是“逼”出来的创新。当时,与他的知识积累相关的领域已有权威科学家和研究机构在承担。为抓住一生中难得的机会,只能剑走偏锋。  1400万平方公里的

写在IPCC最新科学报告出炉之前

在一些地区,海平面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0倍。   不过数千年后,这才有可能发生。人类还有时间去适应,而这意味着人类会一步步将土地交给海浪。   2007年,世界顶尖的科学家引起了一场风暴,他们发表了对随着全球变暖,海洋将以多快速度膨胀的最佳评估结果。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表示

中国历次南极内陆冰盖考察

         第一次:1997年,在中国第13次南极考察期间,8名考察队员历时13天,向南极内陆冰盖腹地的冰穹A方向挺进了300公里。   第二次:1998年,在中国第14次南极考察期间,8名考察队员历时17天,向冰穹A方向推进了464公里。

中国首次航拍南极达尔克冰川

  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2月21日在直升机支持下,对南极冰盖边缘的达尔克冰川进行了航空拍摄。这是中国南极科考队首次对达尔克冰川进行航拍,拍摄范围约为100平方公里。   据项目现场执行人之一、来自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的莫玉兵介绍,航拍过程中,一台60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垂直外挂在直升机的右外侧底

人民日报求解:我国为何还要建南极科考站

  11月7日,中国第三十次南极考察队乘坐刚刚大修完的雪龙船奔赴南极。与往年科考不同的是,此行的重中之重,是在南极冰原上建造一个新的科考站。   继南极长城站、中山站,以及昆仑站之后,我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马上就要开建。这个被命名为泰山站的度夏站,位于中山站至昆仑站之间,主要目标是为南极最高海拔科考

选址工作长达5年 中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啥模样

  随着日前第三十三次南极考察队凯旋,中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选址工作画上圆满的句号。  为什么要建新的南极站?新站选址背后有哪些故事?南极科考未来如何发展?怎样实现从南极大国到南极强国的跨越?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国家海洋局的有关专家。  即使建造有难度,但只要科考意义大,就不怕困难  围绕中国第五座南

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将钻探最古老冰芯

  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李院生11月2日在“雪龙”号表示,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在南极完成120米的深冰芯导向孔的钻探工作,为下一步钻探最古老冰芯做准备。  在“雪龙”号停靠天津期间,李院生接受采访时介绍,此次南极科考计划完成120米导向孔的钻探和导向套筒的安装,

南极洲自1992年以来已失去3万亿吨冰

  英国《自然》杂志日前同时发表数篇论文的合集,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南极洲的过去、现在和可能的未来。其中一项气候科学分析报告称,南极冰盖在1992年至2017年间损失了大约3万亿吨冰,相当于海平面平均上升约8毫米,而南极洲冰盖正是气候变化的一个关键指标。  南极冰盖被认为是全球气候环境变化最好的记录载体

90后研究生南极科考:我给南极“做CT”

   行程数万公里,带着1.5吨器械,到达南极洲海拔最高的科考站昆仑站,90后小伙潘曜去了最艰苦的地方,做了最基础的科研工作。  与许多在校学生不同,他把自己的研究扎到坚实的大地上,甚至扎到冰盖200米以下,他在给南极“做CT”。  立志:半年的考察用3年准备  7月18日,潘曜从南极回国后的第一个

新研究显示烧光化石能源将使海平面上升六十米

  一个国际团队的新研究显示,如果将地球上剩余的目前人类可获取的化石燃料燃烧完,足以导致整个南极的冰都融化掉,这将使海平面上升50米到60米,也会使拥有高达10亿人的人口密集地区葬身海平面以下。  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上。“新的研究表明,如果不想让南极融化,我们就不能像以前那样

科学家用海豹研究南极冰盖变化

科学家用海豹研究南极冰盖变化。图片来源:Lars Boehme 一群栖息在西南极洲海岸的海豹正在为科学家提供数据,从而有助于改善对未来海平面上升的评估。 研究人员装备了这种像不倒翁一样的海洋哺乳动物——它们身上的传感器可以测量南极阿蒙森海的温度和盐度。这片遥远且未被充分研究

中国南极深冰芯钻探实现零的突破

  随着中国南极深冰芯第一钻在中国昆仑站冰芯房的正式开启,考察队员成功钻取了一支长达3.83米的冰芯,标志着中国深冰芯钻探实现零的突破。   深冰芯钻探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冰芯钻取位置选择、钻取技术手段和后勤保障能力都制约着深冰芯的钻取。此次钻取冰芯的位置将是未来获取更深冰芯的钻口。中国

南极海床反弹或延缓冰盖崩塌

松岛冰川是西南极洲最脆弱的冰川之一,它正被海水从下面融化。 图片来源:MARTIN JAKOBSSON 本报讯 日前从南极传来的消息令人警醒。根据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份估算结果,在过去的25年里,这块大陆已经损失了3万亿吨的冰——其中大部分来自脆弱的西南极冰盖,而就在这25年

南极海床反弹或延缓冰盖崩塌

  日前从南极传来的消息令人警醒。根据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份估算结果,在过去的25年里,这块大陆已经损失了3万亿吨的冰——其中大部分来自脆弱的西南极冰盖,而就在这25年里,冰的流失速度增加了两倍。尽管西南极洲在这段时间内只贡献了6毫米的海平面上升,但科学家说,在未来的几个世纪里,冰盖的崩塌可能会

11月30日《科学》杂志内容精选

    极地冰盖质块正在流失  一项汇总了数个独立检测方法的研究表明,除了一个冰盖之外,所有主要的极地冰盖区域自 1992 年以来就一直有冰块的流失。对格陵兰与南极冰盖变化的估计有着极大的差异,使得人们对未来海平面变化的预测变得困难。有些研究甚至对这些冰盖是否经历着某种总体冰块的流失

Science杂志本月最受关注文章列表

  美国的《Science》杂志由爱迪生投资创办,是国际上著名的自然科学综合类学术期刊,与英国的《Nature》杂志被誉为世界上两大自然科学顶级杂志。Science杂志主要发表原始性科学成果、新闻和评论,许多世界上重要的科学报道都是首先出现在Science杂志上的,比如艾滋病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之间的

南极海冰覆盖层对风力强度变化非常敏感

  据《每日科学》网站近日报道,自1992年开始,美国4颗国防气象卫星对南极海冰移动现象进行了密切监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学家根据气象卫星所拍摄的500多万张图像绘制的地图,首次揭示了长期以来南极周围海冰漂浮的变化状况。该项研究由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共同资助。

我国第一个南极永久机场即将开建

  28日从有关方面获悉,我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队员将于11月2日搭乘“雪龙”号前往南极。本次考察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在距离南极中山站28公里的冰盖上,建设我国第一个南极永久机场。  在业内人士看来,其难度并不亚于建设一座考察站。  首先是位置特殊。备选位置位于冰盖。冰盖好比盖在南极大陆上的一床“被子”

南极冰盖之巅将装首台巡天望远镜

我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将于11月3日由天津出发奔赴南极。记者日前从第191期东方科技论坛上获悉,此次起航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号将搭载我国自主研发的全自动无人值守“南极大视场巡天望远镜”(AST3),它将被运往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成为南极天文台的“重要一员”。  “我国在建的南极天文台

新研究说南极冰盖融化影响比原有估计更大

  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刊登研究报告说,如果温室气体排放一直保持在如今的速度,南极冰盖融化将导致全球海平面到2100年上升1米以上,其影响比原有估计更大。  此前的研究已指出,过去海平面上升的主要推动因素来自南极冰盖融化,未来这也很可能仍是主要因素。不过对具体影响有多大,不同研究的说法不一。比如2

两院院士评出国内外十大科技进展

  200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1、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研制成功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天河一号”,峰值性能达每秒1206万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综合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

Nature突破性成果:首次证实南极冰层之下也有生命

  科学家们首次发现,西南极冰盖半英里之下也存在着生命,而且这些生命组成了活跃的生态系统。这一重大成果发表在八月二十一日的Nature杂志上。  南极位于地球的最南端,是世界上发现最晚的大陆,覆盖着厚度极高的冰层。研究显示,在庞大的南极冰盖之下,生命以微生物的形式存在。这些微生物大多是单细胞的古生菌

南极冰封湖中发现古老生命为重大突破

   地球表面常年严寒的地方莫过于南北两极,而南极大陆更是全世界最冷的大陆。这片大陆被厚达上千米的冰层覆盖着,已经冰封了上千万年。谁能想到,厚实的冰层之下竟然潜藏着别样的风貌。  据《自然》杂志日前报道,美国科学家在距离南极点600公里的一处冰封湖面下,发现了令人惊讶的古老生命迹象—— 一种微小的甲

中国南极科考队昆仑队成功抵达冰穹A地区

  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昆仑队16名队员2日成功穿越南极内陆冰盖“大锅底”,进入冰盖最高处的冰穹A地区。  当地时间早上8时(北京时间上午11时),昆仑队5辆雪地车从距离中山站990公里处的营地出发,不久即来到总体地形像一口锅一样的长距离大起伏路段,科考队员们称其为“大锅底”。  这段路程起伏

关于研发出南极冰盖最高分辨率冰流速年度产品

  高质量的全球冰川变化产品对气候变化研究至关重要,关系到气候模型的精度,尤其影响未来气候变化预测的可靠性。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影像大地测量团队研究员汪汉胜领衔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中科院领域前沿项目的冰流速参数产品和冰川物质平衡攻关任务,并与俄亥俄州立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