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中的“GPS”赋予高级空间感知能力

太阳的东升西落,城市的东西南北,过马路要左右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大脑的空间感知作用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寻找方向、定位目标还是记忆场景,都需要大脑对空间信息的处理和记忆。然而,这个过程是如何在大脑中发生的? 北京时间12月14日晚,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研究员王成团队和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陈小菁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于《神经元》。 研究团队发现,在大脑有着“GPS”导航功能的自我中心神经元(Self-Centered or egocentric neuron),它们不仅在神经元的突触层次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呈现功能聚类,还能够在不同的场景中募集独立的神经元群体,在大脑处理高级空间信息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对理解生物体如何编码处理空间信息,构建抽象的空间感知有重要启发,有望为人工智能领域类脑智能算法的设计和研究带来新思路。 “这是一个技术上非常优秀的项目,它产生了关于大脑皮层......阅读全文

大脑听觉皮层可助增强语言感知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12月20日在线发表的两篇神经科学论文提出,人们能借助听觉皮层的快速动态变化,在嘈杂的环境中辨认出语句。其中一组人员发现,当词语中的某些部分被噪音掩盖时,听觉中枢的一个区域能实时补充缺失的音节。另一项研究表明,在先前接触过这些语句的情况下,听觉中枢的快速变化能让人们理解噪音

大脑中的快速补偿变化使嗅觉感知稳定

  当人的嗅觉被阻断时,相应的大脑活动也会发生变化,不过这种变化会随着嗅觉的恢复很快地逆转复原。先前的研究认为嗅觉系统对气味丧失之后的感知变化具有一定的抵抗性,但是本周《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认为嗅觉感知的稳定性其实是因为大脑中存在快速补偿变化。   Keng Nei Wu

最新研究发现人类大脑拥有数字感知能力

大脑表面的不同区域对于不同的点数量做出反应。   人类大脑的“地图”已知都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主要感官有关,但这是首次发现与数字感知有关的地图。这种地图允许进行类似任务的神经元进行最有效的沟通。对于猴子的研究已经表明,当动物观察到一组特殊的数字时,在顶叶皮层中的某些神经元就会变得活跃。虽然这些研究

揭秘:哺乳动物大脑的空间编码

  大脑经常被比作一台电脑,它的硬件由组装在复杂回路中的神经元组成;它的软件是管理神经元行为的大量编码。但有时,即使大脑的硬件似乎不足以完成任务,它也会表现得异常出色。例如,尽管大脑的空间感知回路似乎适合代表更小的区域,但是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如何设法在大规模环境中导航的,这一直是个谜。  在一项新的

大脑感知方向和形状的两个区域确定

  据每日科学网站近日报道,美国纽约大学和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的科学家利用先进的成像设备,确定了大脑负责感知方向和形状的两个区域。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上的该研究成果是在理解大脑如何处理视觉信息方面的一个重要进步。   研究人员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设备,定位了这两个位于大脑皮质上如硬币大小的相邻区域

为了更好地感知世界,大脑进化出了两套时间机制

  当我们在运动、演讲、音乐表演甚至是分配注意力时,需要时间定向(temporal orientation,个体对当前的时间状况的认知)来辅助我们如期完成任务。然而,每天要做的事情这么烦杂,究竟大脑是如何分配神经网络来支持我们对每件事情的计时的呢?  先前研究已证实,基底神经节(大脑皮层下一大块灰质

科学家或很快培育出能思考和感知的人造大脑

  据英国《数字杂志》网站报道,科学家们现在已经更接近于成功培育出“试管大脑”。这项研究的目的是借助人造大脑研究神经障碍性疾病,并且找到治疗方法,解决数百万人的痛苦。  这种大脑类器官也被称为迷你大脑,是由皮肤细胞培育出来的。皮肤细胞首先被培育成干细胞,然后在营养丧失的情况下,只有脑细胞最终能够存活

猕猴大脑皮层单细胞空间分布图谱发布

  由860亿个神经元组成的人类大脑,就像一座结构精巧的迷宫。为了绘制出这座迷宫的地图,脑科学家们将目光聚焦在猕猴——这种与人类最接近的灵长类模式动物上,它的大脑包含超过60亿个神经元。  7月12日23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联合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临港实验室

猕猴大脑皮层单细胞空间分布图谱发布

  由860亿个神经元组成的人类大脑,就像一座结构精巧的迷宫。为了绘制出这座迷宫的地图,脑科学家们将目光聚焦在猕猴——这种与人类最接近的灵长类模式动物上,它的大脑包含超过60亿个神经元。  7月12日23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联合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临港实验室

神经所研究发现两种坐标系对空间感知的影响

  6月13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所张鸣沙研究组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杂志发表了题为Asymmetric influence of egocentric representation onto allocentric perception的文章,报道了他们通过心理

大脑区分来源于主观想象与客观感知信息的神经机制

8月15日,《神经科学杂志》(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在线发表了题为Neural representations in visual and parietal cortex differentiate between imagined, perceived, and

用天眼“感知”世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893.shtm 在现代化农业数据信息平台上,可以精准掌握农业生产情况,科学判断农产品价格趋势,为农业发展提供“智慧大脑”。 ——这是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科院空天院”)与

肠道“味蕾”感知炎症

  你是否曾在压力沉重的时候或者吃了很辣的食物后急着去厕所?这或许是因为肠道内的味蕾能感知炎症化学物质并且向大脑发出警告。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细胞》杂志。  人们对这种被称为肠嗜铬细胞的味蕾知之甚少。它们最早激起科学家的好奇心是在发现肠嗜铬细胞产生了体内90%的血清素时。血清素是一种大脑化学物质,最

Science揭示大脑定位系统确定自我和他者的空间位置机制

  若要成功地成为社会动物,你需要知道你和他人所在的位置。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脑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鉴定出精确地执行这种功能---确定“自我(self)”和他者(“other”)在空间中的位置---的脑细胞。在大鼠中,存储这种动物自身位置的大脑区域(即海马体背侧CA1区域)也

《神经元》:与灵长动物空间知觉相关的大脑区域确定

你不是唯一对专业杂技表演者的手眼高度协调能力感到惊讶的人。长期以来,大脑如何通过视网膜平面图像产生物体三维空间结构和位置的认识,一直困扰着神经学家。不过,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打破了这一状况,他们确定了大脑与三维视觉处理相关的区域。相关论文发表在8月2日的《神经元》杂志上。 灵长类动物获得深度直觉

利用单细胞空间转录组揭示猕猴大脑皮层的细胞类型

  阐明大脑皮层的细胞类型组成对于理解大脑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利用单细胞空间转录组揭示猕猴皮层的细胞类型。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Cell》杂志上,题为:Single-cell spatial transcriptome reveals cell-type organizati

人造神经成功“复制”大脑多感官整合功能

20日从南开大学获悉,该校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徐文涛教授团队受猕猴多感官整合与空间感知机制启发,开发了一种人造运动感知神经,在硬件层面上成功实现了大脑的多感官整合功能,获得了卓越的运动感知性能。该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据介绍,大脑多感官整合是一个将不同模态感官信息进行结合

苦味感知影响咖啡饮用

  近日,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人们对苦味物质的感知与拥有某组特定基因有关,这种感知会影响他们对咖啡、茶或酒精的偏好。相关论文刊登于《科学报告》。  昆士兰医学研究所的Jue-Sheng Ong、Liang-Dar Hwang及同事运用英国生物样本库中40多万名参与者的样本,通过分析与

蜜蜂也能感知快乐

   大黄蜂能否感受到像快乐一样的情绪?这或许看上去是不可能的,但蜜蜂的确会表现出悲观情绪,小龙虾也会经历焦虑。  科学家训练24只大黄蜂通过金属圆筒进入一个密闭室,以探究它们是否拥有类似于正面情绪的感觉。在密闭室中,大黄蜂面对一个拥有4根管子的墙壁。每根管子被贴上蓝色或者绿色的标签。大黄蜂通过训练

感知记忆与细胞集群

  大家好,我是来自神经可塑性组的闫行健,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感知记忆与细胞集群。希望通过我的介绍能让大家对细胞集群与感知记忆的关系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声音、气味、景色、口味、触感这些环境中的感觉信息,会通过我们的耳朵、鼻子、眼睛、嘴、皮肤等感受器输入大脑,以电脉冲的形式存在,并且在大脑的神经元

“感知中国”-无锡将是中心!

  “从信息处理到信息传播再到信息传感,信息发展越来越进入物质领域。”近日,温总理在无锡新区的这番话,揭示了“物联网”时代的特征。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奥巴马就职后对IBM提出的“智慧地球”发展战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战略最重要的元素就是物联网。     生活方式将从“感觉”跨入“感知”   

陈骐小组发现大脑解决视知觉模糊性的证据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陈骐教授课题组使用神经电生理以及功能磁共振技术,首次发现了大脑使用其内在的活动状态(alpha振荡)解决视知觉模糊性的证据。相关研究3月14日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PLOS Biology)杂志。  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主观感知不仅受到感官输入的影响,还时刻受到大脑内

陈骐小组发现大脑解决视知觉模糊性的证据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陈骐教授课题组使用神经电生理以及功能磁共振技术,首次发现了大脑使用其内在的活动状态(alpha振荡)解决视知觉模糊性的证据。相关研究3月14日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PLOS Biology)杂志。  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主观感知不仅受到感官输入的影响,还时刻受到大脑内

脑智卓越中心揭示大脑区分来源于主观想象与客观感知信息的神经机制

8月15日,《神经科学杂志》(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在线发表了题为Neural representations in visual and parietal cortex differentiate between imagined, perceived, and

大脑具有惊人可塑性-某些盲人能够以耳“视”物

  据每日科学网站3月18日(北京时间)报道,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科学家发现,大脑具有惊人的可塑性,正常情况下与眼睛相连的视觉信息处理与空间感知脑区,也能与声音信息形成重新连接,因此一些先天性失明的盲人能通过声音来感知空间,实现以耳代目。该研究发表在3月15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研究解析大脑皮层神经元信息的读码机制

  9月20日,《神经元》期刊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中科院灵长类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空间感知课题组的题为《通过结合决策信号的测量与微电流刺激的干扰两种方法来解析大脑神经元信息的读码机制》的研究论文。在该研究工作中,科研人员在清醒猕猴执行空间运动方向辨别任务

南开团队利用人工突触器件实现大脑的感官功能

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刊登了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利用柔性人工突触器件,开发了一种神经形态运动感知系统,在硬件层面成功实现了大脑的多感官整合功能,并获得了卓越的运动感知性能。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蒋博士程鹏为第一作者,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

科学家解析大脑皮层神经元信息的读码机制

9月20日,《神经元》期刊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中科院灵长类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空间感知课题组的题为《通过结合决策信号的测量与微电流刺激的干扰两种方法来解析大脑神经元信息的读码机制》的研究论文。在该研究工作中,科研人员在清醒猕猴执行空间运动方向辨别任务的同

苇莺能感知磁偏角

   苇莺迁徙时主要依靠内部磁场地图作为导航。但人们一直不清楚这种鸟是如何处理相对复杂的“经度”和飞行路线选择等问题的。现在,研究人员有了答案。苇莺依靠磁偏角变化从东飞向西。磁偏角是指地理北和磁场北之间的角度差。相关论文8月17日刊登于《当代生物学》期刊(论文链接)。   “我们首次确认磁偏角是

动物调节体温无需感知温度

  炎炎夏日,动物也会去寻找舒适温度的环境。日本名古屋大学研究小组做出了一项与炎热天气相关的新发现:行动性体温调节的温度感觉传递机理。这一发现有助理解人类中暑发病机理。  体温调节是动物维持生命最重要的调节功能之一。人类在炎热时出汗带走热量,寒冷时肌肉发抖产生热量。这些反应是自主发生的,与自我意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