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问中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390.shtm......阅读全文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完成任务回国,南极秦岭站建成并开站

中国日报4月10日电(记者 赵磊)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4月10日,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考察任务,全部返回国内。4月8日“雪龙2”船停靠香港,“雪龙2”船访港筹备委员会联合香港特区政府多个部门,在尖沙咀海运码头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10日“雪龙”船停靠山东青岛,自然资源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在

五问中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390.shtm

中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泰山站破冰开建

泰山站正在开工建设  记者从国家海洋局获悉:经过一周跋涉,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内陆队克服气温低、负载大、雪面软等诸多困难,日前顺利抵达泰山站建站地点,正式破冰开建。     据介绍,泰山站是中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处于前往格罗夫山的分岔路口、东南极内陆冰盖伊丽莎白公主

第40次南极考察启航,我国将建第5个南极科考站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1507.shtm   ?南极新科考站效果图。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供图11月1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四十次南极考察从上海启航,计划于2024年4月返回,历时5个多月。本次考察将重点

我国将在南极建立第4个科学考察站

  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之后,我国计划在南极建立第4个科学考察站。  据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在2010年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上透露,根据《中国极地考察“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年至2015年,我国将继续加强极地考察能力建设,促进高新技术应用,提升极地考察站的保障能力。

选址工作长达5年-中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啥模样

  随着日前第三十三次南极考察队凯旋,中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选址工作画上圆满的句号。  为什么要建新的南极站?新站选址背后有哪些故事?南极科考未来如何发展?怎样实现从南极大国到南极强国的跨越?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国家海洋局的有关专家。  即使建造有难度,但只要科考意义大,就不怕困难  围绕中国第五座南

四年后中国将建成第五个南极考察站

   历时165天,总航程达3.8万余海里,执行我国第34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号21日返回上海。  本次考察围绕罗斯海地区恩克斯堡岛新站建设、南极环境业务化调查评估和南极大西洋扇区海洋环境综合考察三大任务,组织实施并圆满完成了78项调查任务和22项保障支撑任务,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新站具备“

中国将在南极新建两座科考站

  中国展现冰雪雄心   11月23日,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将在完成最后一次物资补给后乘坐“雪龙”号离开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开始穿越“咆哮的西风带”,挺进南极大陆。科考队和经过大修、重新焕发青春的“雪龙”号可谓重任在肩,不仅将首次执行环南极航行任务,而且开展我国第四座南极科考站——泰山站建设工

再次出征!武大先后选派近200人次参与中国南北极科考

武汉大学17日举行出征仪式,为即将随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征的杨元德、丁曦、陈亮宇3名队员送行。据悉,杨元德长期从事卫星测高和重力领域研究,先后3次到达南极冰盖最高点;丁曦、陈亮宇分别从事极地环境动态研究、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高精度处理研究,均是首次执行南极科考任务。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

我国南极昆仑站泰山站气象站正式业务运行

“成功了!接收成功了!” 北京时间11月30日20时,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成功接收到中国南极考察站昆仑站和泰山站的气象观测数据。这意味着分别经过5年和近9年的稳定运行,我国南极昆仑站和泰山站气象站具备了业务运行能力。两站自12月1日起正式业务运行,将获取长期、连续的常规气象观测数据。 “实

我国已运行南极最大光学望远镜

  9月7日至8日,2017极地科学亚洲论坛在上海举行。中国是本届论坛的轮值主席国,来自中、日、韩等8个国家的80余位极地科学研究专家与学者参加了论坛。  会上,专家透露,我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本月底将开始组装。同时,中国不仅在昆仑站成功运行南极最大光学望远镜,而且已逐步打造出完整的

南极新站环评报告将发布

  鲜为公众所知的是,任何一个国家现在在南极建立科考站,必须拿到一系列破土动工的“许可证”,其中就包括综合环境评估,只有完成环评,才有可能通过所有南极条约协商国的审查。为中国南极第四座科考站(维多利亚地科考站)做前期环评的,正是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所的杨海真教授团队。这也是该

我国第26次南极考察揭开序幕

  10月10日,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正式公布组队情况,集结待发的考察队整体趋向年轻化,队员平均年龄仅为35.8岁。据了解,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队员共计251人,其中中方人员245人,年龄最小的仅20岁。此外,本次考察队还有6名外方人员参加,包括从澳大利亚租用的S76轻型直升机机组人员3人,来自

顶风冒雪,武汉大学坚持极地科考四十年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3483.shtm 本报讯(记者李思辉)习近平总书记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代表回信,在初冬的武汉大学、在广袤的地球极地引发强烈反响。 《中国科学报》从武汉大学获悉,收到习近平总

人民日报求解:我国为何还要建南极科考站

  11月7日,中国第三十次南极考察队乘坐刚刚大修完的雪龙船奔赴南极。与往年科考不同的是,此行的重中之重,是在南极冰原上建造一个新的科考站。   继南极长城站、中山站,以及昆仑站之后,我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马上就要开建。这个被命名为泰山站的度夏站,位于中山站至昆仑站之间,主要目标是为南极最高海拔科考

《南极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发展纲要》通过论证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446.shtm近日,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组织的《南极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发展纲要(2025-2035)》论证会在上海召开。太原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孙宏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要领导、论证会专家、各参

中国“极限建造”技术打造巴西南极科考站

  中国企业首次为其他国家打造的南极科考站——巴西费拉兹司令南极科学考察站(简称费拉兹站)预计将于明年3月在南极乔治王岛落成。在气候环境“极端”的南极,中国企业要靠哪些“极限建造”技术才能让科考站屹立在南极风雪中?  ——全装配式施工  搭积木般建房  南极,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在南极建造科考站,就

第35次南极考察队暨“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凯旋抵沪

中铁建工集团南极建设者抵沪在“雪龙”号前合影。  3月11日晚,中铁建工集团南极建设者们随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暨“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凯旋抵沪。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中铁建工集团相关负责人前往码头迎接“雪龙”船靠港。自2002年以来,中铁建工集团已16次随中国科考队远征南极。在本次南极建设中完成了罗斯海

《南极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发展纲要》通过论证

  近日,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组织的《南极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发展纲要(2025-2035)》论证会在上海召开。太原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孙宏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要领导、论证会专家、各参编单位代表共计6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加会议。  论证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会议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张

“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顺利回家

  4月6日,记者从上海边检获悉,“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顺利回家,靠泊在上海外高桥的中国极地科考国内基地码头。据悉,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由“雪龙”号和“雪龙2”号共同开展,其中,“雪龙”号已于4月3日返沪。  上海边检总站外高桥边检站科学优化勤务模式,实行“窗口查验前置+一站式办结”通关便利

从这里登上南极内陆最高点

   南极中山站站长、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大气与空间物理学研究室主任胡红桥正在经历第三次南极越冬。   近日,南极中山站激光雷达安装成功。在天空晴好时,今年他和团队可实现对极区中高层大气24小时昼夜连续观测,填补我国极区中高层大气观测空白。   1989年2月26日,我国在白色荒凉的南极大陆上

生态环境中心科研人员参加中国南极2012年度科考

  12月7日,参加中国第二十九次南极科学考察的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傅建捷博士顺利到达中国南极长城站,开展极地科考项目《南极地区直/支链全氟化合物异构特征表征及全球长距离传输机制研究》的现场考察工作。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已连续4年参加我国南极

冰雪南极-巍巍“中山”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087.shtm 南纬69度22分24秒、东经76度22分40秒,终年白雪皑皑的南极维斯托登半岛上,中国南极中山科学考察站巍然屹立。近期,中山站迎来中国第39次南极科考队。在中山站期间,科考队员进

雪龙2号携多项成果凯旋-中国第37次南极科学考察收官

5月7日上午,中国第3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凯旋,顺利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标志着中国第37次南极科学考察圆满完成。中国第37次南极科考队于2020年11月10日从上海出发奔赴南极,历时179天,行程3.6万余海里,圆满完成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物资补给和人员

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凯旋

  在欢快的锣鼓声中,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凯旋。4月8日,在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国家海洋局与上海市政府举行了简朴而热烈的欢迎仪式。  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历时163天,圆满完成“一船三站”考察任务。“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安全完成天津港——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中山站——

“小船”显“身手”,“嵙海”探南极

作为人类探索地球奥秘的天然实验室、全球环境和资源的新空间,南极是科学考察和全球治理的焦点所在。近日,山东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教师杨继超完成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度夏任务归来,他携带的山东科技大学自研的“嵙海六号”智能无人船出色的完成了极地海域测量任务,填补多项近岸多波束水深数据空白。杨继超和

中国南极科考站地区最新系列卫星影像图发布

  由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监制、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研制、最新的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站地区系列卫星影像图,9月28日在2013年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上正式发布。   据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程晓教授介绍,此次发布是中国南极中山站和昆仑站的卫星影

中国在南极中山站完成激光雷达安装

  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日前在南极中山站顺利完成钠荧光多普勒激光雷达探测系统的安装和调试,首次同时探测到南极中间层顶区大气温度和三维风场,填补了极隙区中高层大气探测的空白。  激光雷达项目负责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黄文涛介绍说,激光雷达在天空晴好、无大片云层遮挡时,可24小时昼夜连续观测。

杨惠根领队详解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任务

      北纬8度,东经139度。太平洋深处风平浪静,方圆几十公里看不到一艘船,“雪龙”号在深蓝中航行。  这是中国科考队第34次行驶在出征南极的航道上。在“雪龙”号上,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详细解读此次南极科考任务。  164天16个航段 

核动力破冰船已提上日程-我国极地科考还缺啥?

日前,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电子商务平台的一则招标公告透露了一个重磅信息:我国将建造首艘核动力破冰船。 与此同时,在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长兴岛厂区坞内,中国新一代万吨级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正在建造中,预计于2019年交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