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推动南极磷虾产业发展的引擎

2024年,逢时科技CTO李一飞认为整个产业将会是持续高速且高质量发展的一年。近期,随着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的开展,南极磷虾作为科学家们此行考察重点内容受到关注。考察队在极地布放首个生态潜标,一批自主研发的新技术、新装备不断投入使用,都为更好地解密南极磷虾奠定了基础。今年,山东省和青岛市多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其中,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省里定向命题要“持续壮大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智慧海洋等优势产业集群”;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多处披露海洋建设相关内容,“蓝色”依然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青岛新篇章”的重要底色。同时青岛是国内南极磷虾科研人才及加工企业的主要聚集地,2023年南极磷虾基因的“破译团队”主力来自青岛,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联合青岛华大基因(300676)研究院等机构完成,青岛南极磷虾全产业链已经取得了技术进步。借助海洋经济这一青岛最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南极磷虾这一战略资源的产业化新质生产力......阅读全文

南极磷虾大尺度时空变动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松研究组对南极磷虾大尺度时空变动提出新观点,南大洋食物网的重要物种——南极磷虾通过新避难所使南大洋主要栖息地快速升温和海冰减少呈现一定的恢复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上。  从100年前的Discovery航次远征南极时

湿基南极磷虾中磷虾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研究

南极磷虾油富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中性脂、磷脂、虾青素等成分。且因ω-3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结合在磷脂上而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因此,南极磷虾油的研究备受国内外的关注和重视。目前,南极磷虾油的提取方法一般都需要对原料预先干燥,此过程时间长、耗能大、成本高,容易造成活性成分的氧化,影响其品质。且主要通过

研究发现南极磷虾对海洋酸化有适应能力

  据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最新发现,在海水逐渐变酸时,成年南极磷虾能够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表现出适应海洋酸化的能力。   海洋酸化指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被海水大量吸收,导致海水酸性增加的现象。海洋酸化已对珊瑚等物种造成不良影响。南极磷虾是一些海洋哺乳动物和海鸟的主要食物,在南极生态系统中有重要作用

掘金“蓝土”:海洋生物技术助力药物研究

据预测,至2030年,将形成1000亿元规模的海洋生物产品战略性新兴产业群,达到中等海洋生物技术强国水平,为2050年全面建设成为世界海洋生物技术强国奠定基础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我国海洋科技取得了哪些成绩?还有哪些困难亟待克服?当我们强调海洋经济的时候,是不是已经对海洋有了深入

最大动物基因组图谱——南极磷虾基因组图谱破译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141.shtm   ? Cell官网截图。黄海水产研究所供图   日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联合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德国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研究所、澳大利亚联邦科学

超临界CO_2萃取南极磷虾油及虾青素工艺研究

本研究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extraction,SC-CO_2extraction)萃取了南极磷虾油。以磷虾油萃取率为评价指标,考察了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和萃取压力对磷虾油萃取率的影响,确立了超临界CO_2法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萃取压力40

超临界CO_2萃取南极磷虾油及虾青素工艺研究

本研究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extraction,SC-CO_2extraction)萃取了南极磷虾油。以磷虾油萃取率为评价指标,考察了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和萃取压力对磷虾油萃取率的影响,确立了超临界CO_2法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萃取压力40

“小小虾米”不是虾--“海上金矿”苦寒来

  它体长3-5厘米,体重通常不超过2克,却是地球上生物量最多的动物。如果把它们放一起称重,那将比全世界人类的总重量还大!  它生活在南极,是南极洲生态系统里的关键物种,是鲸鱼、海豹、海狗、企鹅等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它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角——被称为“海上金矿”的南极磷虾。  南极磷虾 黄海水产研究

第一现场:“零距离”接触美丽磷虾

  澳大利亚南极局科研人员在介绍200年前南极冰核的尘埃、化学物质和二氧化碳含量。   坐落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首府霍巴特郊外的澳大利亚南极局,其明丽的现代建筑风格分外引人瞩目。这个具有百年历史的部门既是澳南极科学考察的后方科研基地和后勤部,又是与各国开展南极科考

中国在南极意外发现“海上粮仓”-每立方米海中容纳3万只……

  8月24日开始,日本政府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放入海洋。在此之际,我国的南极科考队经过长时间的深入探索,在南极洲的边缘海域,意外发现了一个蕴藏着丰富海洋生物资源的海域,堪称南极洲的“海上粮仓”。  这片被誉为“海上粮仓”的海域,指的是南极洲周边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南极磷

雪龙2”号完成宇航员海磷虾调查

  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队员7日凌晨顺利完成宇航员海海域第29次磷虾拖网作业。这也是宇航员海科考的最后一次磷虾拖网采样作业。   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的科考队员,2019年12月10日在宇航员海进行首次磷虾拖网取样,获取本次科考的第一批南极磷虾样品,同时开展了相应的磷虾基础生物

南极“猎手”还有的吃吗?

磷虾以浮游生物为食,是食物链的关键部分。 图片来源:AUSCAPE INTERN-ATIONAL PTY LTD  虽然磷虾是一种比香烟还小的甲壳类动物,但它在南极附近海洋的生态系统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企鹅、鲸和其他捕食者以这种虾类动物为食。如今,研究人员对磷虾在斯科舍海的主要栖息地进行了广泛的

英国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已影响南极海狗生存

  英国新一期《自然》杂志刊登报告说,长期跟踪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已经切实影响到南极海狗的生存,后果包括海狗总体数量下降、新生海狗体积变小、生育期推迟乃至基因改变等。  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和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通过英国设在南极地区的监测站对南极海狗进行了长

研究称南极气候对食物网影响巨大

 阿德利企鹅在南极半岛西部。   美国弗吉尼亚海洋科学研究所日前在《自然通讯》发表文章称,经过长期对南极半岛西部气候变暖与海洋生物关系的研究发现,风速、海冰覆盖面积等物理因素的变化会对食物链造成影响,影响范围覆盖单细胞海藻到高等生物企鹅。   帕尔默站是美国在南极的三座研究站之一。按照帕尔默长期生态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远洋捕捞技术与渔业新资源开发”项目

  近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村领域重大项目“远洋捕捞技术与渔业新资源开发”2013年度工作交流会在海口召开,会议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组织,项目专家组成员及各课题组骨干共5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东海水产研究所王鲁民研究员首先代表项目组介绍了项目前期工作和总体实施方案,总结汇报了项目2013年度

《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力指数2022》发布

12月1日,正在四川成都举办的“第五届科学计量与科技评价天府论坛”(下称:“天府论坛”)上,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首次发布了《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力指数2022》报告。 报告以全球19个国家的32个科技创新中心为评价对象,构建了包括科技创新资源、科技创新成果、科技创新环境和科技创新影响4个一

南极冰川融化影响食物链

  近期发布的一份极地探险报告显示,南极食物链、天气及景观的重大变化再次为气候变暖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来自澳大利亚南极考查队(Australian Antarctic Division)和伍兹?霍尔海洋科学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e)的科学家们

用科技创新激活“社会创新”

  创新惠民是两会的老话题了,其魅力在于常议常新,每年都能看到新进展,每年都可以有新期待。  总体讲,科技创新惠及民生途径有两条:一条是直接途径,比如研发新药品,帮助人们消除病痛;一条是间接途径,科技创新提供技术平台和手段,人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社会创新”,寻求解决就业、教育、医疗、扶贫和慈善等民

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并实施已有5年。百尺竿头,如何更进一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四个统筹”的重要要求,为不断谱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篇章提供了重要遵循。今天起本版推出系列评论,与广大干部群众一起探讨“四个统筹”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  ——编 者  统筹不仅限于

“论道”新材料科技创新——“学科引领-科技创新”

11月27日,2022年材料学科建设与学术前沿论坛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举行。论坛以“学科引领 科技创新”为主题,来自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共话材料学科建设发展与学术前沿进展,共同助力功能新材料行业新发展。 “我们正处于科学与技术大发展、大交叉、大融合的时代,材料学科不断向纵深拓展,交叉学科

南极•南极洲•南极大陆

  根据《南极条约》的界定,南极或南极地区,是指南纬60度以南的海洋、冰架和陆地,即南极洲和南大洋的总称,面积约5200万平方千米。   南极洲包括南极大陆及其周围岛屿,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第五大洲。南大洋又名南极洋,包括南纬60度以南的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域,面积约3800万

企鹅减少或影响南大洋铁循环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518.shtm西班牙科学家的一项研究发现,帽带企鹅每年估计可循环521吨铁,但它们在南极的数量锐减或影响了南大洋的铁循环。这些企鹅现在循环的铁可能只有40年前的一半,因为其种群自1980年代以来因为

南极科考:敢走别人想走而走不成的路,留下自己的脚印

  “沿着前人的脚印,走出更深的脚印是创新;踏出新的脚印,走一条自己的新路更是创新。”谈及20年前独特的“企鹅考古法”,73岁的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孙立广说,这是“逼”出来的创新。当时,与他的知识积累相关的领域已有权威科学家和研究机构在承担。为抓住一生中难得的机会,只能剑走偏锋。  1400万平方公里的

盘点值得关注的南极七大实验

  1959年12月,12个国家签订《南极条约》并于1961年生效,迄今各国在世界上最偏远的大陆——南极洲已建有60多个观测站和100多个考察基地。今年,29个国家在南极洲开展科学研究,这意味着从今年10月到明年3月,将有大约800名科学家和支持人员前往南极洲开展夏季考察,其中,仅仅美国就有100多

《自然》:全球变暖正在改变地球运作方式

一个由多国专家组成的联合调查小组分析近40年来研究报告后认为,全球变暖正在改变地球运作方式,至少90%的生态环境遭破坏现象归咎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 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南极企鹅数量正在锐减 南极企鹅数量锐减、欧洲植物开花时间提前、美国河流流量变化……在研究人员眼中,这些看似不相关

推进科技创新与商业创新共振

  国内外顶尖科技、400多场主题演讲、数万平方米创新展览体验区……以“飞天·进化”为主题的云栖大会,日前在浙江杭州云栖小镇举行。在这个展现中国创新力量的舞台上,既有多项新科技的展示,也有关于互联网商业创新、生态构建的广泛讨论。  作为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技

白春礼:以党建创新驱动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完成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在推进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由创新来驱动,那么创新由什么来驱动?换言之,创新的动力来自哪里?有人认为,科技创新由好奇心驱动,也有人认为,科技创新由经

生态环境中心参加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英明博士参加我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于11月29日到达中国南极长城站,开始为期两个月的极地科考项目“南极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物富集效应”研究。   本次科考将在第26次南极科考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南极地区大气、海水

中科院李英明博士参加南极POPs科学考察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英明博士参加我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于11月29日到达中国南极长城站,开始为期两个月的极地科考项目“南极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物富集效应”研究。  本次科考将在第26次南极科考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南极地区大气、海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中学院科技创新巡展启动

  12月27日,“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年度巡展2019”在北京科学中心拉开帷幕。  本年度巡展立足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科院建院70周年这一历史性节点,重点遴选了近年来中科院在数、理、化、天、地、生六大方面较易于被青少年理解的重大科技进展和成果,并在已有的两套展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