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技术揭开海洋硅藻密度感知的谜底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藻类生理过程与精准分子育种团队与合作者利用精准基因编辑技术揭示了海洋硅藻对种群密度信号的感知和传递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微生物生态学学会杂志》上。陆地和海洋中的动物会通过声音、动作、气味进行信息的交流。海洋中的单细胞微藻也有自己的信息感知和交流方式。硅藻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光合生物之一,看似“默默无闻”,硅藻每年固定的有机碳约相当于陆地上所有热带雨林固碳的总和,极大地影响生态系统、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和全球气候。环境适宜时,硅藻的迅速增殖会形成藻华。“聪明”的硅藻细胞可以感知种群细胞密度的波动,并据此调整细胞的生理活动,从而影响藻华发生发展过程。此外,细胞密度感知和传导机理之于微藻产业化的技术迭代至关重要,可为微藻超高密度培养提供理论依据。然而,目前关于藻细胞如何实现密度感知和信号传递仍不清晰。研究团队聚焦海洋代表性单细胞模型硅藻-三角褐指藻,设计了一个不同细胞密度和光照条件的正交实验,以激发出不同类型的......阅读全文

国家海洋基因库落户青岛

  青岛市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日前签署协议,华大基因正式入驻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德生态园,将在这里启动国家海洋基因库建设,发展大健康、现代农业等生命经济产业,打造华大基因北方示范基地。  华大基因是全球基因研究的领跑者,代表中国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组建了国家基因库、搭建了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平台。按照约定

青岛将建我国首个国家海洋综合基因库

  近日,青岛市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青组建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国家海洋基因库),搭建包括基因资源挖掘、基因组测序在内的技术支撑平台。   据了解,这是我国首个国家海洋综合基因库,将着力构建“1+10”基因组学产业体系:“1”是国家海洋基因库,“10”是依托基因库搭建大海洋基

基因编辑技术揭开海洋硅藻密度感知的谜底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藻类生理过程与精准分子育种团队与合作者利用精准基因编辑技术揭示了海洋硅藻对种群密度信号的感知和传递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微生物生态学学会杂志》上。陆地和海洋中的动物会通过声音、动作、气味进行信息的交流。海洋中的单细胞微藻也有自己的信息感知和交流方式。硅藻作为地球上最重要

关爱海洋:响彻海洋日

  今天是世界海洋日,我国首次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庆祝活动在天津举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为本次活动发来贺信。   今年联合国将世界海洋日的主题确定为“我们的海洋:机遇与挑战”,我国的主题为“关爱海洋——我们一起行动”。主办单位号召大家加入到爱护海洋、保护海洋、发展海洋事业

中科院海洋所破译海参基因组

  记者从中科院海洋所获悉,国际学术期刊PLoS Biology13日在线刊发了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杨红生研究员课题组和相建海、李富花研究员课题组主导,天津生物芯片技术公司、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等单位合作,由张晓军、孙丽娜、袁剑波等青年科研人员为共同第一作者,协力完成的研究论文“The sea c

海洋所在牡蛎基因组编辑方面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张琳琳团队在牡蛎基因组编辑方面获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DOI:10.3389/fmars.2022.912409)上。  随着高品质动物蛋白需求的增长,水产养殖正成为人类食用海产品的主要

海洋不同生境总基因组DNA的提取

实验概要本实验采用NaI/玻璃粉方法、溶菌酶与蛋白酶K/离心吸附柱方法以及试剂盒PowerSoil  DNA Isolation Kit (MO BIO  Laboratories,Inc.)三种方法对海洋岸边土壤、海水以及沉积物三种样品进行DNA抽提。为比较不同方法的抽提效果,采用分光光度计对DN

细胞和基因技术有望揭开海洋微生物之谜

  全球50%的氧气都是由海洋微生物产生。然而,这些微小的海洋生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科学界的一个谜。4月6日发表在《自然—方法学》的研究称,在全球100多名研究人员的努力下,科学家们找到了一种通过细胞和基因技术解开部分海洋生物细胞基因组的方法。添加到海洋原生生物(左)的基因在荧光显微镜下显示为绿点(

日研究发现耐药基因可从海洋细菌进入人体细菌

日本研究人员发现,耐药基因可从自然界的海洋细菌转移至人体内的大肠菌或肠球菌。 日本《朝日新闻》日前报道说,爱媛大学铃木聪教授等人把5种海洋细菌和大肠菌、肠球菌放在一起培养。这5种海洋细菌都含耐药基因,四环素类抗生素对其无效。 研究人员发现,在海洋细菌和人体细菌的细胞膜构造相似的情况下,海洋细菌中所含

基因工程菌-海洋线虫系统的生物测定

实验概要本实验在成功构建了表达Cip蛋白的重组酿酒酵母的基础上,对其应用于Panagrellus redivivus线虫的生物测定进行了探讨,并与重组大肠杆菌比对。主要试剂1. 主要试剂   1) 蛋白胨(Peptone),广州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 尿嘧啶(Uracil),AMRESC

海洋光学:“海洋之心”有奖体验征文

  微型光纤光谱仪的 发明者——海洋光学(Ocean Optics)总部位于美国“阳光之州”佛罗里达,是世界领先的光传感和光谱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光纤光谱仪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实现便携、在线的快速现场 检测,是发展迅速的朝阳产业。光纤光谱仪在生物、化学、医疗、环境、农业、冶金及照明等领域应用广泛,是众

南海海洋所发现浮游细菌基因转移因子

  基因转移因子(Gene Transfer Agent, GTA)广泛存在于海洋细菌基因组上,可传递抗光合基因、固碳基因和硫还原基因等,对海洋细菌GTA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近日获悉,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友绍团队在南海北部首次发现浮游细菌的GTA,相关成果发表在Plos One (2014,

海洋所成功破译对虾基因组并获得国际首个基因组图谱

  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相建海和李富花研究组主导的研究团队,与国内外多家单位共同合作,历时十年成功破译凡纳滨对虾基因组,获得国际首个高质量对虾基因组参考图谱,研究成果于1月21日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为甲壳动物研究及对虾基因组育种和分子改良提供了重

国际海洋峰会推动国家注资海洋保护

来自80多个国家的企业、政府、学术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领导人近日齐聚“我们的海洋”2014国际大会,就如何协调经济发展和海洋保护展开了讨论。 海洋对人类极为重要,我们呼吸的氧气50%以上来自海洋,海洋还能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碳,并为全球数百万人提供食物和收入来源。 据环境新闻网

国家海洋局长世界海洋日强调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在2013世界海洋日纪念大会上,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表示,建设海洋强国,要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维护海洋生态健康,守护蓝色家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崇高使命。”刘赐贵表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人与

全球海洋学家拟建国际海洋监测网追踪海洋酸化

海洋酸化威胁全球,国际海洋检测网应运而生 全球海洋正在迅速酸化,其速率是过去3亿年来最快的,甚至快于5600万年前极热时期。   据《Nature》网站近日报道,全球海洋学家共同努力追踪海洋酸化状况的计划正在逐步成型,他们将于本周拟定搭建国际监测网络的具体方案,希望借助远程传感器等检

海洋所首次完成仿刺参基因组测序和组装

  日前,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仿刺参基因组测序和组装,对刺参生物学和遗传育种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将对我国刺参产业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杨红生团队和相建海团队共同完成,在天津生物芯片技术公司的技术支撑下,突破了刺参复杂基因组测序和组装技术瓶颈,采用新一代测

吴立新: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科技

   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思想。他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海洋科技。海洋科技涵盖牵涉的领域众多,需要把气候、环境、资源等结合起来进行研

海洋成了“排污场”:海洋环境亟待保护

  浙江省乐清市政府联合相关部门前往蒲岐、清江等地开展执法及海产品抽检行动,抽样检测结果出来后将公布于众。近日(6月10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曝光乐清湾海域污染问题,“乐清湾变垃圾场”、“乐清海鲜养殖户不敢吃海鲜”、“乐清养殖户养殖贝类多次因污水受损失”等说法引发广泛关注。   乐清湾

中国完成海带等7种海洋生物全基因组测序

  中国科学家10月30日在青岛首次披露了海带、栉孔扇贝和南美白对虾全基因组测序的部分成果,至此中国已完成7种大型海洋生物的全基因组测序,为改良这些海洋生物品质、提高产量奠定了科学基础。   中国的海洋生物基因组学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现在一些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前沿水准。目前,人类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

今非昔比的海洋

  《科学》杂志近期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指出,自1950年以来,地球海洋的整体含氧量下降了2%,而低含氧量的沿岸海洋死区数量从50个左右增加到了近500个,增加的面积相当于整个欧盟地区。各方面的研究证据表明,这一切皆由污水排放和温室效应加剧所致。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陆地上,既有生机盎然的

海洋学家拟建海洋酸化国际监测网络

  据《自然》网站近日报道,全球海洋学家努力追踪海洋酸化状况的计划正在逐步成型,他们本周拟定将搭建国际监测网络,借助远程传感器等测量二氧化碳所致的海洋酸化对于水生生物的影响。   海洋酸化是指由于吸收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酸碱度降低的现象。海洋表层水的pH 值约为8.2,呈弱碱性。研究

海洋大会召开-促进海洋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在2017年“世界海洋日”到来之际,由斐济和瑞典共同主办、为期5天的联合国首次“海洋大会”5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会议呼吁国际社会改变思考和行动方式,扭转海洋衰退的趋势,推动建立创新合作伙伴关系,探寻“养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的有效解决方案。  海洋在消除贫困、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人类健

加强海洋标准制修订-健全海洋标准体系

  嘉 宾: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司司长曲探宙   前不久,国家海洋局科技司下达通知,组织开展各业务部门健全各海洋领域的标准体系和编制“十三五”标准制修订计划工作。针对相关情况,本报记者采访了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司司长曲探宙。   主持人:为什么要推进海洋领域标准化体系建设?   曲探宙:目前,海洋行业已

海洋加速变暖?最新研究揭示全球海洋温度变化

  温室气体排放把更多的热量留在了地球,致使全球变暖。那么,储存了逾九成能量的海洋变暖了多少?变暖的速度有多快?  中美科学家联合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主要大洋在加速吸收热量,显示出更快的变暖速度,700米以下的海洋表现出显著的变暖。  海洋变暖了多少——更快的全球海洋变

海洋光学与中国海洋大学成立“海洋光谱探测联合实验室”

  上海 2013-10-18(中国商业电讯)-- 海洋光学(Ocean Optics)与中国海洋大学近日举行“海洋光谱探测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海洋光学亚太区副总裁孙玲博士与中国海洋大学光学光电子重点实验室主任郑荣儿教授共同为联合实验室揭牌。      海洋光学亚太区副总裁孙玲博士

“典型海洋生物重要功能基因开发与利用”中期检查会召开

  10月31日-11月1日,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办公室在青岛组织召开了“典型海洋生物重要功能基因开发与利用”主题项目中期检查会。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办公室相关人员、中期检查专家组、项目首席专家、各课题负责人和主要研究人员、项目承担单位中山大学科技管理人员、中期检查会承办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

牡蛎基因组测序项目在中科院海洋所正式启动

牡蛎基因组测序项目(OGP)日前在中科院海洋所正式启动。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介绍,开展牡蛎全基因组测序和组学研究,揭示牡蛎各种特异性状的基因组学基础,可以提升贝类和海洋基因组学研究水平,促进发展贝类养殖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牡蛎的故乡,分布有近20种牡蛎。牡蛎是一种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

上海海洋大学成功获得快速生长基因编辑光唇鱼

  近日,上海海洋大学承担的《克氏原螯虾和光唇鱼优质基因挖掘和标记》项目完成验收。  光唇鱼俗称“溪石斑鱼”,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鲃亚科山区溪流性小型鱼类,其骨少肉嫩,味道鲜美,可食用、可观赏、可垂钓。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李家乐团队副研究员任建峰等人创制的光唇鱼基因编辑F0代新种质,基因编辑效率检测

宏基因组测序帮助科学家增加12倍海洋病毒种类

  你知道吗?当你在海里游泳时吞下一口海水,就可能吞下了数以亿计的病毒。  尽管海洋中的病毒数量惊人,并且在自然界的碳循环等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自海洋病毒首次被发现以来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仍然对其多样性及遗传信息知之甚少。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开始着手分析海洋病毒的功能与多样性,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