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龙一号”进入实用阶段深海探测再获突破

“这次‘潜龙一号’大洋应用性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6000米无人无缆潜水器已由技术成熟阶段进入实用成熟阶段,这是我国深海探测技术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刚从“潜龙一号”返航回到沈阳的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刘健说。 总设计师徐会希介绍,作为我国大洋勘探领域“龙家族”的三大成员之一,“潜龙一号”智能化水平更高,“水下机器人”的特征更明显,可以实现水下自主控制、自主导航和自主检测。如果智能控制系统接收到威胁潜器安全的异常信息,就会抛载上浮实现自我保护。 由于试验的海域普遍处于四级海况状态,如何保证安全回收是一个技术难点。徐会希说,本次东太平洋试验期间,“潜龙一号”解决了这一难题,成功实现了无人下艇甲板回收,回收人员无需下水,只在甲板上就能完成回收,节省了一半时间且极大的提高了安全性。 由于特有的近海底作业优势,应用AUV在深海进行资源大面积探测已经成为共识。刘健说,目前“潜龙一号”是我国勘探海底多金属结核矿区最重要的......阅读全文

探索一号启航执行首次深海装备海试及科考航次

     6月22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探索一号”科考船从三亚母港启航,远赴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执行首次深海装备海试及科考航次。“探索一号”科考船   此次航次是为了攻克深海6000米以下科考任务而设立。它将对中国研制的深渊、深海装备进行海试验证,检验“探索一号”船的

深海一号能源站浮式设施实时动态孪生系统发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291.shtm 记者11日从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研究总院)获悉,该公司近日正式发布自主开发的“深海一号”能源站浮式设施实时动态孪生系统,标志着国内首个面向在役浮式设施在役安

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升空

俄“天顶”运载火箭   中国首颗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同俄罗斯“福布斯-土壤”探测器于北京时间11月9日4时16分在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搭乘俄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据俄罗斯联邦航天署发布的消息,将“萤火一号”和“福布斯-土壤”送入太空的是俄罗斯“天顶-2SB”运载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中国奔向“全海深”科考时代

  深海探测、深海开发,这是中国深海战略的目标指向。在任何海域深度科考畅行无阻,业内人士称之为“全海深”科考。要实现“全海深”科考目标,中国海洋科技工作者必须突破1.1万米深潜技术,进入世界大洋最深处即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在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深约1.1万米处的地方,叫挑战者深渊。  近日

“深海稀土资源高效探测评价技术与示范”在青启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745.shtm

青岛“深海一号”二期综合平台陆地建造完工

  2月1日,随着上部组块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建造完成,中国海油“深海一号”二期工程综合处理平台陆地建造全部完工,标志着项目建设取得关键进展,为工程按期投产打下坚实基础。  “深海一号”二期工程综合处理平台由导管架和上部组块组成,总高约136米,相当于近49层居民楼高度,总重量达12215吨,相当于81

青岛“深海一号”二期综合平台陆地建造完工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210.shtm2月1日,随着上部组块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建造完成,中国海油“深海一号”二期工程综合处理平台陆地建造全部完工,标志着项目建设取得关键进展,为工程按期投产打下坚实基础。  “深海一号

国之重器丨海斗一号:向万米海底深潜

  这是一条能游弋于万米海底的“中国鱼”。  身长3.8米,橘色的鱼背、黄色的鱼腹,一双大眼睛明亮有神!  要问它是谁?它就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海斗一号”。  水深范围从6000米到11000米左右的深海空间,被科学家称作“海斗深渊”,是人类了解不多的神秘世界,是地球上最深的海

过去10年的重大装备:拓展人类探索视界

十年来,科技界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奋力攻坚,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企业核心竞争力日渐增强,把创新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墨子号”探路量子通信 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

看懂“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

中新网上海1月26日电 题:看懂“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中国在轨口径最大的SAR卫星作者 郑莹莹 马帅莎北京时间1月26日上午,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星箭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可在千里之外的太空实现

我国萤火一号将负责探测火星空间环境

图为萤火一号和火星的模拟图  火星,当前国际深空探索中的最热目的地,即将迎来一位不到120公斤的小个子“游客”。别看它貌不惊人,却将为今年已屡创辉煌的中国航天史再添上绚丽的一笔。如果说天宫一号发射成功让中国人在近地空间驻留更长时间成为可能的话,那么,它则会把我们的视野带到更遥远的深空

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成功发射!

   10月9日7时4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丁型运载火箭,成功将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夸父一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夸父一号”全称“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dvanced Space-based Solar Observatory,简称ASO-

十年,科技创新“代表作”奏响时代强音

“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10月1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一些重要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这些成果中,有许多“代表作

中科院大化所“深海利剑”可探测全球99%海域

中国科学院深渊科考队近日赴马里亚纳海沟海域执行科技任务时曾携带深海利剑。13日,记者采访了利剑的制造者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 利剑的正式名称为7千米级紫外激光拉曼光谱仪。该光谱仪是国际上首次进行深海探测的紫外激光拉曼光谱仪,也创造了拉曼光谱仪最高深海探测记录(7449米)。

我国科学家建立常态化深海长期连续观探测平台

记者26日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了解到,中科院海洋所研制的多代深海坐底长期观测系统在我国南海冷泉区连续多年布放,实现了对该区域高清影像资料、近海底理化参数等数据的连续获取。该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深海研究》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  据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张鑫介绍,深海热液、冷泉区域,是地球多圈层物质

我国科学家建立常态化深海长期连续观探测平台

记者26日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了解到,中科院海洋所研制的多代深海坐底长期观测系统在我国南海冷泉区连续多年布放,实现了对该区域高清影像资料、近海底理化参数等数据的连续获取。该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深海研究》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  据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张鑫介绍,深海热液、冷泉区域,是地球多圈层物质

“潜龙二号”大洋49航次首潜成功

  北京2月11日,记者从国家海洋局获悉:当地时间2月9日,“向阳红10”船抵达西南印度洋工作区,11时50分,“潜龙二号”顺利布放入水进行探测作业。图片来源网络  这是“潜龙二号”大洋49航次的首次下潜,也是“潜龙二号”的第四十次下潜。  此次下潜,“潜龙二号”在近海底工作30小时,航程约70千米

大洋科考新发现硫化物矿化区

   从大海深处归来的“向阳红10”科考船5月1日传来好消息:中国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科考在西南印度洋新发现一处多金属硫化物矿化区。 执行中国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任务的“向阳红10”船在海上漂泊47天后,于当地时间4月30日下午停靠毛里求斯路易港。在进行生活补给的同时,“向阳红10”船

震撼!中国科学院科考团队发现南海大型古代沉船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1090.shtm5月21日,国家文物局、海南省、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在海南三亚举办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我国首次在深海发现大型古代沉船文物遗址,文物数量巨大,保存相对完好,年代为明代弘治—正德年间,

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成功发射

 发射现场(国家航天局供图,汪江波摄)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1月26日7时44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L波段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卫星A星)。该星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多模式、多极化等特点,可满足国土资源、地震、防灾减灾、测绘、林业等基础地理信息

中国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科研成果发布

“嫦娥一号”数据绘制的三维景观图。 “嫦娥一号”携带的CCD立体相机  绕月探测工程月球科学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受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授权,于7月16日向外界公布了中国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的科学研究成果。  从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到2009年3月1日卫星成功

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首次开展印度洋海域微塑料调查

  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8月12日上午,“向阳红10”科考船载着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队员已停靠浙江舟山码头。本航次科考自2017年12月6日从舟山起航以来,历时250天、航程29821海里,在西南印度洋合同区硫化物勘探、慢速扩张卡尔斯伯格脊构造演化和热液系统调查、印度洋微塑料污染调查等方面取得了五

原位拉曼定量探测深海高温热液喷口流体收获丰富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阎军团队、李超伦团队在深海热液系统原位拉曼光谱定量探测研究中获得进展,基于自主研发的深海原位激光拉曼光谱探测系统(Raman insertion probe-RiP)对冲绳海槽中部热液区的高温热液流体进行了原位拉曼光谱定量探测,在国际上首次获得高温热液流体

深海高温热液喷口流体原位拉曼定量探测获新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阎军团队、李超伦团队在深海热液系统原位拉曼光谱定量探测研究中获得进展,基于自主研发的深海原位激光拉曼光谱探测系统(Raman insertion probe-RiP)对冲绳海槽中部热液区的高温热液流体进行了原位拉曼光谱定量探测,在国际上首次获得高温热液流体

中国深海生物资源探测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深海生物资源勘探开发在深海生物勘探、深海微生物资源库规范化建设、深海生物学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中国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孙书贤22日在厦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大洋协会自上世纪90年代末起,率先在中国部署大洋生物资源勘探工作,获得大量在医药、环保、工农业等方面有

我国首个实验型深海移动工作站完成总装-将水下实验

  当我国“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正在太空遨游时,一批工程技术人员也对深海“龙宫”进行了研究探索。记者今天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获悉,我国首个实验型深海移动工作站近日完成总装,即将展开水下试验。   中船重工702所所长翁震平介绍说,深海移动工作站类似于航天空间站。如果把“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比作

“蛟龙”号新母船“深海一号”将于今年年底下水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6日表示,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新母船“深海一号”将于今年年底下水。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于洪军当日在2018东亚海洋高峰论坛上说,“蛟龙”号新母船“深海一号”将于今年底下水,经过试验后,预计2019年上半年交付使用。“深海一号”将搭载“蛟龙”号于2020

深海大洋第48航次科学考察任务-“大洋一号”科考船启航

  7月31日,经自然资源部批准,“大洋一号”科考船从北海分局科考基地码头起航前往西北太平洋海域,执行我国深海大洋第48航次科学考察任务。自然资源部供图  本航次主要任务包括在西北太平洋海山区开展资源环境的综合调查工作,履行我国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开展深海生态环境调查;开展深海装备试验性应用;进行海洋

揭秘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太空自拍秘笈”

  2022年新年伊始,地球上的中国人收到了一份来自火星的“新年祝福照”,那是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从遥远火星传回的一组精美图像。其实,这不是“天问一号”的“太空摄影师”第一次出片了。早在2020年中国国庆期间,“天问一号”就曾传来照片,向祖国报平安,表达生日祝福,那是天问一号探测器首次

看点前瞻-天问一号环绕器开展火星全球遥感探测

  8日晚间,国家航天局发布消息,天问一号环绕器成功实施第五次近火制动,准确进入遥感使命轨道,开展火星全球遥感探测。  前期,祝融号火星车已圆满完成既定巡视探测任务目标,各项状态良好,继续开展探测任务。综合考虑环绕器全球遥感探测和火星车中继通信需求,工程研制团队优化了轨道设计,确定了近火点约265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