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发现禽流感重症化生物标志物

浙江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联合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发现,血浆中的一种蛋白质——血管紧张素II与禽流感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病死率高度相关,从而可以作为禽流感重症化的生物标志物。相关成果发表在5月6日出版的《自然·通讯》杂志上。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感染性基本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李兰娟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蒋澄宇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福院士和他们的研究团队发现,感染H7N9禽流感的患者,血浆中血管紧张素II的水平高于健康人或猪流感患者。并且,血管紧张素II的指标越高,患者的病毒载量也越高、疾病进展越快、死亡率也越高。同时,基于血管紧张素II预测病死率,其效果和其他常见临床参数相比更好。 据介绍,课题组共收集了来自杭州、上海和南京等地的47例H7N9禽流感确诊患者的血浆,检测其中的血管紧张素II和病毒载量,并结合患者的临床信息,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发现,死亡患者的血管紧......阅读全文

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紧张素Ⅱ是由血管紧张素Ⅰ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作用下,水解产生的多肽物质。人体的血管平滑肌、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以及脑的一些部位、心脏和肾脏器官的细胞上存在有血管紧张素受体。血管紧张素Ⅱ与血管紧张素受体结合,引起相应的生理效应,包括  ①使全身微动脉、静脉收缩,血压升高,回心血量增多;  ②增

血管紧张素的简介

  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亦称血管收缩素、血管张力素,是一种寡肽类激素,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的重要组成部分。血管紧张素能引起血管收缩,升高血压;促进肾上腺皮质释放醛固酮。它也具有很强的致渴作用。血管紧张素的前体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血清

血管紧张素Ⅱ的概述

  血管紧张素Ⅱ是肾素作用血管紧张素原产生血管紧张素Ⅰ,再经转化酶的作用而生成。血管紧张素Ⅱ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是最有效的加压物质,其加压作用是去甲肾上腺素的40倍,还可刺激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和醛固酮。

关于血管紧张素Ⅱ的简介

  在RAS中,十四肽的血管紧张素原(Ang)在肾素作用下,2个异亮氨酸间的肽链断裂,生成血管紧张素I (AngI), AngI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等酶的作用下,苯丙氨酸与组氨酸间肽链断裂,产生具有生理活性的AngII (八肽)。  AngII为强效血管收缩剂,是RAS中最重要的活性激素,在高血压的生

血管紧张素原的作用

  1、血管紧张素Ⅰ能刺激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它直接收缩血管的作用不明显;  2、血管紧张素Ⅱ能使全身小动脉收缩而升高血压,此外,还可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醛固酮作用于肾小管,起保钠、保水、排钾作用,引起血量增多;  3、通过细胞Na-Ca通道,使Ca离子浓度增加,引起血管收缩,从而血压升高

血管紧张素的概念介绍

  血管紧张素是一类具有极强的缩血管和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等作用的肽类物质,参与血压及体液的调节。可分为血管紧张素Ⅰ-Ⅶ,而目前在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Ⅲ中研究较多。

血管紧张素的主要作用

  1、血管紧张素Ⅰ能刺激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它直接收缩血管的作用不明显;  2、血管紧张素Ⅱ能使全身小动脉收缩而升高血压,此外,还可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醛固酮作用于肾小管,起保钠、保水、排钾作用,引起血量增多;  3、通过细胞Na-Ca通道,使Ca离子浓度增加,引起血管收缩,从而血压升高

关于血管紧张素的简介

  有活性的血管紧张素Ⅱ的结构是:Asp(天冬)-Arg(精)-Val(缬)-Tyr(酪)-Ile(异亮)-His(组)-Pro(脯)-Phe(苯丙),它的生理功能与舒缓激肽恰好相反,两者相互制约,使体内处于动态的平衡。它能使小动脉收缩,血压增高,并能促使肾上腺皮质合成和分泌醛固酮,后者作用于肾脏可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简介

  血循环中肾素主要来自肾脏,它可把主要来源于肝脏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化为血管紧张素I,再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作用下转化为血管紧张素II(AngII),然后通过组织中血管紧张素II受体而发挥作用。许多组织中存在局部RAS,在相应器官、组织、细胞的功能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RAS类似于一个链条,环环相扣,最

血管紧张素Ⅱ的临床意义

  降低见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晚期肾功能衰竭等。  升高见于原发性高血压及其他类型的高血压,分泌肾素的肾球旁器增生症或肿瘤。  结果偏低可能疾病:  高血压  结果偏高可能疾病:  小儿高血压 、 原发性高血压

血管紧张素Ⅱ的操作方法

  本法分三个步骤,即抗原与抗体反应、B和F分离和放射性测定。  (1)抗原与抗体反应:将标本(非标记抗原)、标记抗原和抗血清顺序定量加入小试管内,置室温(15~30℃)作用24h,使其充分竞争结合。  (2)B、F分离:分离技术多种多样,常用沉淀法。①第二抗体沉淀法:又称双抗体法,在受检抗原与第一

血管紧张素Ⅱ的临床意义

  血管紧张素Ⅱ是调节水盐代谢及血压的激素,对心血管、肾病、内分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血管紧张素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主要活性物质。它不仅在全身动脉血压的急性和慢性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而且也是心血管功能的重要调节剂。血管紧张素Ⅱ可以特异地参与疾病的病程,因而成为药物治疗的理想靶点。测定血

简述血管紧张素的主要作用

  1、血管紧张素Ⅰ能刺激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它直接收缩血管的作用不明显;  2、血管紧张素Ⅱ能使全身小动脉收缩而升高血压,此外,还可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醛固酮作用于肾小管,起保钠、保水、排钾作用,引起血量增多;  3、通过细胞Na-Ca通道,使Ca离子浓度增加,引起血管收缩,从而血压升高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肾脏影响

  RAS促进持续性醛固酮释放而造成钠潴留;肾内RAS参与调节肾脏内肾小球-肾小管平衡、致小血管血流减少和钠离子重吸收;降低肾小球滤过压;从而增加血容量,导致血压升高。(节选)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血管内皮损伤简介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肾素可将血管紧张素原转换成血管紧张素I(AtI),AtI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和其他酶的作用下生成具有强烈收缩血管作用的血管紧张素II(AtII)。AtI不仅增加血管阻力,还可刺激血管平滑肌和心肌细胞增殖,促进氧化应激反应的

血管紧张素Ⅱ的基本内容介绍

  血管紧张素Ⅱ是由血管紧张素Ⅰ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作用下,水解产生的多肽物质。人体的血管平滑肌、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以及脑的一些部位、心脏和肾脏器官的细胞上存在有血管紧张素受体。血管紧张素Ⅱ与血管紧张素受体结合,引起相应的生理效应,包括  ①使全身微动脉、静脉收缩,血压升高,回心血量增多;  ②增

临床化学检查方法介绍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紧张素Ⅱ介绍:  血管紧张素Ⅱ是肾素作用血管紧张素原产生血管紧张素Ⅰ,再经转化酶的作用而生成。血管紧张素Ⅱ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是最有效的加压物质,其加压作用是去甲肾上腺素的40倍,还可刺激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和醛固酮。血管紧张素Ⅱ正常值:  血浆10-30ng/L(卧位)。血管紧张素Ⅱ临床意义: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简介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又称激肽酶Ⅱ或肽基-羧基肽酶,系统命名为肽基-二肽水解酶。属血管内皮细胞膜结合酶,由肽的C端将氨基酸切为两段变换而来,可使肽链C端二肽残基水解。 ACE可催化血管紧张素Ⅰ(十肽)水解成八肽的血管紧张素Ⅱ,使血管进一步收缩,血压升高。也可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促进醛固酮的分泌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测定方法

  生物法比色法分光光度法动力学法放射性同位素法荧光测定法及高  压液相色谱法,不同测定方法,有不同正常参考值.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ACE  简单易行重复性好,故此方法在国内得到广泛的应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医学特性

  ACE 是一种膜结合糖蛋白分子量为150000 含锌属二肽羧肽酶能使血管  紧张素I(十肽由肾素转化而来)肽链C 末端的组氨酸和亮氨酸残基水解形成具  有增压作用的血管紧张素II(八肽) 后者通过与血管气管平滑肌作用引起血管  支气管收缩ACE 也具有降血压作用并参与缓激肽P 物质等多肽性炎性物

临床化学检查方法介绍血管紧张素Ⅰ

血管紧张素Ⅰ介绍:  血管紧张素Ⅰ是由肾素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原转变而来,因此可反映肾素活性。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维持血压、水和电解质平衡、内环境稳定起重要作用。血管紧张素Ⅰ正常值:  血浆:11-88ng/L。血管紧张素Ⅰ临床意义:  降低:见于原发性高血压、特发性或假性醛固酮增多症、肾上腺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成分与功能介绍

  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既存在于循环系统中,也存在于血管壁、心脏、中枢、肾脏和肾上腺等组织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成分主要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血管紧张素原和血管紧张素Ⅱ,心肌、血管平滑肌、骨骼肌、脑、肾、性腺等多种器官组织中均富含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除全身性肾素

简述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临床意义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具有多种双重调节效应和体系内外的自稳态调节功能,既可促进组织重建,又有抗病理性重建作用。它不仅在高血压、肾脏疾病、心肌肥厚等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几乎在所有心、脑血管疾病中都具有重要病理作用。过度激活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是高血压形成的原因之一,可抑制肾素-血管紧张

血液的化学检验项目血管紧张素Ⅱ介绍

血管紧张素Ⅱ介绍:  血管紧张素Ⅱ是肾素作用血管紧张素原产生血管紧张素Ⅰ,再经转化酶的作用而生成。血管紧张素Ⅱ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是最有效的加压物质,其加压作用是去甲肾上腺素的40倍,还可刺激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和醛固酮。血管紧张素Ⅱ正常值:  血浆10-30ng/L(卧位)。血管紧张素Ⅱ临床意义: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简介

  即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为一类高血压治疗药物。通过阻断AngⅡ效应降低血压。现已广泛用于临床。主要用于临床高血压病及其他心肾疾病的治疗。  AngII所具有的生物学效应由受体介导,经放射性配基络合法测定,AngII受体至少有2种类型(AT1,AT2),可能还有AT3、AT4等类型,均具种属和组织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医学特性介绍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是一种膜结合糖蛋白分子,测定方法是放射性同位素法。ACE 是一种膜结合糖蛋白分子量为150000 含锌属二肽羧肽酶能使血管紧张素I(十肽由肾素转化而来)肽链C 末端的组氨酸和亮氨酸残基水解形成具有增压作用的血管紧张素II(八肽) 后者通过与血管气管平滑肌作用引起血管;支气管收缩A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应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on convertingenzymeinhibitors,ACEI),亦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因子,即降压多肽。ACEI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是从蛇毒中提取的九肽――替普罗肽,近年来人们研制出了20余种ACEI类药物,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有培哚普利、雷米

血液的化学检验项目血管紧张素Ⅰ介绍

血管紧张素Ⅰ介绍:  血管紧张素Ⅰ是由肾素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原转变而来,因此可反映肾素活性。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维持血压、水和电解质平衡、内环境稳定起重要作用。血管紧张素Ⅰ正常值:  血浆:11-88ng/L。血管紧张素Ⅰ临床意义:  降低:见于原发性高血压、特发性或假性醛固酮增多症、肾上腺

关于血管紧张素的基本信息介绍

  血管紧张素是一类具有极强的缩血管和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等作用的肽类物质,参与血压及体液的调节。可分为血管紧张素Ⅰ-Ⅶ,而目前在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Ⅲ中研究较多。  因失血引起循环血量减少或肾疾病导致肾血流量减少等,可促进肾小球旁器的球旁细胞分泌肾素(一种酸性蛋白酶),进入血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功能简介

  主要功能有以下两个:  催化血管紧张素I转化为血管紧张素II;  使缓激肽失活。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因这两种功能而成为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等疾病的理想靶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能减少血管紧张素II的生成,并增加缓激肽的活性。  此外,ACE也能催化血管紧张素(1-9)转化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