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学者发现两种藏族适应高原环境特殊基因

由中国青海大学医学院和美国犹他州大学盐湖城分校学者组成的联合科研小组经过大量科学探索,在青藏高原成功发现了两种藏族人适应高原环境的特殊基因,这一成果日前由国际权威自然科学杂志《科学》发布,有关专家认为,它对于人类预防和治疗高原疾病将产生重要意义。 “这项研究是《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凝聚了中国科学家30多年的心血。”这项研究中方负责人、国际高原医学会常务理事、青海大学副校长格日力告诉记者。 格日力介绍说,当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人来到高原时,由于他们身体内缺乏氧气,因而会引起高原反应,这种高原反应还可能发展成为致命性的心脏或脑部炎症,严重威胁人体健康。此外,居住在低海拔地区的人群血液中运输氧气的血红蛋白浓度会随着所处海拔上升而升高,以适应高原环境。 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人类居住的最为极端环境之一。然而,世代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血......阅读全文

青藏高原所揭示种间关系调控青藏高原树线的上升速率

  树线作为直立树木分布的海拔上限或纬度北界,被视为森林生态系统响应全球变化的敏感生态指标。国际上普遍认为,树线上树木的生长主要受生长季低温限制,学者们以此为基础提出生长受限假说来解释树线形成机制。基于生长受限假说,气候变暖将导致高山树线向更高海拔迁移。然而,全球树线调查数据显示,过去100年来约5

青藏高原所揭示降水和温度对青藏高原返青期的交互影响

  理解青藏高原返青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是一个重要的科学研究目标,同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上世纪80和90年代加剧变暖导致高原返青期提前达15-18天,约为同期北半球平均的3倍。近十余年高原继续快速升温,区域平均返青期却并未呈现明显变化趋势,较早研究推测西南地区春季降水减少引起水分不足,导致返青期

中国科学家建立全球首个冰川微生物数据库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和“亚洲水塔”。除南北极外,它是全球最大的冰川分布区,现有冰川2万条以上,面积超过2万平方公里,也是我国及亚洲20亿人赖以生存的十多条大江大河的源头。青藏高原冰川是微生物的天然存储器,封存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微生物。   现在,中国科学家构建的全球首个青藏高原冰川微生物

全球首个冰川微生物数据库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和“亚洲水塔”。除南北极外,它是全球最大的冰川分布区,现有冰川2万条以上,面积超过2万平方公里,也是我国及亚洲20亿人赖以生存的十多条大江大河的源头。青藏高原冰川是微生物的天然存储器,封存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微生物。 现在,中国科学家构建的

糖化血红蛋白仪电泳法检测血红蛋白

  如毛细管电泳也能分离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红蛋白质的变异体,但目前尚无商品化,具有批量样本通过能力的仪器面世,相当程度地限制了该方法的临床应用。  金标法的糖化血红蛋白仪,CV值小于5%。  综上所述,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患者疾病控制程度一项良好的指标,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并据此制定

糖化血红蛋白仪之糖化血红蛋白解释

  糖尿病是一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目前发病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在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为2-3%,并以每千分之一的速度增长。目前临床已广泛开展检测患者血糖工作。但血糖测定只代表即刻的血糖水平,提示患者当时的身体状况,并不能作为评价疾病控制程度的指标。  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水

守护青藏高原这片“净土”

  新春佳节,在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里,忙碌的身影穿梭在仪器设备与实验试剂之间,副研究员董慧科正小心翼翼地在一堆沙石碎粒里寻找一些东西,连眼都不敢眨。  “我在找青藏高原上粒径范围为10微米到5毫米的微塑料颗粒。”趁着喘息的空当,董慧科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解释道。

水生所揭示裂腹鱼类适应青藏高原极端环境的机制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4500米,面积250万平方公里,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由于海拔高,青藏高原的空气干燥、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氧气含量低,这些极端环境对于世代生存在青藏高原上的生物来说是很大的考验。近年来,由于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从基因组水平对高原生物

我国学者利用须弥芥揭示青藏高原植物适应极端环境机制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世界第三极,拥有复杂的极端环境。同时青藏高原还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为研究生物在特殊环境的适应性进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天然实验室。近年来,生物适应青藏高原极端环境的基因组研究主要侧重于藏族人对低氧的适应,以及多种动物(牦牛、藏猪、藏獒、藏鸡、藏羚羊、地山雀、滇金丝猴、西藏倭

中科院宿兵小组研究证明藏民确实耐缺氧

  近日,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宿兵团队发现了藏族人群特异的高原适应性功能位点。该研究对阐明藏族高原适应的遗传机制有重要意义,并为功能验证实验提供了重要的遗传数据。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分子生物学与进化》。   据介绍,世居青藏高原的藏族人群是研究高原适应遗传机制的最佳候选人群。2010年以来,

青海省重大专项“三江源区代表性动物基因资源保护与应用”通过验收

  10月26日,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主持完成的青海省重大科技专项“三江源区代表性动物基因资源保护与应用”项目通过验收。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昆明动物研究所和青海大学相关团队共同参与完成。  该项目聚焦三江源国家公园动物多样性保护的重大科技需求,综合利用第二代、

血红蛋白电泳

等电点差异法             实验方法原理 据不同的血红蛋白带有不同的电荷,等电点不同,在一定的pH缓冲液中,血红蛋白的等电点小于缓冲液的pH时带负电荷,电泳时在电场中向阳极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的重要监测指标,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是目前为止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金标准”。因此,hba1c控制水平直接影响到糖尿病患者的长期预后。        许多大型的临床研究如dcct(糖尿病控制与慢性并发症试验)和u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的重要监测指标,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是目前为止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金标准”。因此,hba1c控制水平直接影响到糖尿病患者的长期预后。             许多大型的临床研究如dcct(糖尿病控制与慢性并

血红蛋白合成

血红蛋白的合成受激素的调节,一类是红细胞生成素,可促进δ-氨基-γ酮戊酸生成和铁的利用,从而促进血红素、Hb的合成;二类是雄激素,睾酮在肝脏内由5-β还原酶转变为5-β氢睾酮,能促进δ-氨基-γ酮戊酸合成酶、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合成过多时,血红素自发氧化为高铁血红素,高铁血红素能直接抑制δ-氨基-

血红蛋白电泳

 [项目名称]血红蛋白电泳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是世界上最常见和发病率最高的一种单基因遗传病,常见有两类,即α和β海洋性贫血(以往称地中海贫血),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存在于红细胞内的几种血红蛋白(Hb)合成异常。此项化验可用于检验异常Hb,进一步诊断一些相关疾病。    [参考值]    HbA

西北高原所等揭示高原鼠兔适应青藏高原低氧环境新机制

 哺乳动物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的结构和组成成分对维持肺气体交换和机体免疫发挥重要作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成分异常和结构变化与高原肺水肿、各类呼吸综合症和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有密切关系。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小型哺乳动物,

青藏高原所等发现南亚大气污染物传入青藏高原的新证据

  青藏高原周边广泛分布着大气污染严重区域,这些污染物可通过大气环流进入高原,与冰冻圈联系在一起,将对气候和环境产生深刻影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员丛志远与合作者对该传输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相关结果近期发表在国际期刊Atmospheric Chemi

研究破译青藏高原人群遗传密码

  青藏高原古代人群之间有着怎样的遗传联系?古人群对现今生活的西藏人群作出了怎样的基因贡献?为了找到答案,中科院古脊椎所付巧妹团队联合多家单位,对距今5200年以来青藏高原人群线粒体基因组展开研究。近日,《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在线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  据介绍,研究人员把67例古代青藏高原人群线粒体

科学家揭示青藏高原冰川抗性基因分布特征

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简称抗性基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挑战之一。目前,全球变暖导致冰川加速消融,冰川环境中存留的耐药菌及其携带的抗性基因有可能随冰川消融输出到下游湖泊、河流等环境中,对下游环境的生态安全和居民健康产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等解析冬虫夏草菌的真菌致病性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高立志联合华南农业大学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心等单位的研究团队,获得了约116.42 Mb的冬虫夏草菌高质量的参考基因组图谱,注释得到了7,939个蛋白编码基因。该图谱不管是从组装完整性还是准确度上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为从基因组水平上解析冬虫夏草菌的真菌致病性

青藏高原降雪模拟研究获进展

  青藏高原气候模拟普遍存在湿偏差。尽管复杂地形的动力过程和物理过程表达不足被认为是模拟误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相关研究进展甚少。其难点在于青藏高原周边地形极其复杂,引起地表湍流拖曳的地形起伏尺度小于当前的模拟网格尺度,即其影响表现为模式中的次网格效应。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三极观测与大数

气候变暖影响青藏高原树木生长

  3月1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生态系格局与过程团队梁尔源研究员等在《自然—生态与演化》期刊上发表最新成果,通过分析3451个树木年轮年表和1948-2014年间日气候数据,评估了生长季提前对北半球非热带地区树木生长的影响。综合空间格局与区域气候特征分析,研究人员认为,生长季提前促进冷湿地区树木生长,

古DNA研究揭示5100年来青藏高原人群的演化历史

  3月18日,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团队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等合作完成的针对青藏高原地区古人群开展的大规模、系统性的古基因组研究成果。通过与考古学家合作,付巧妹团队在青藏高原不同区域30多

血红蛋白试液特点

血红蛋白试液:每1Hb分子由1个珠蛋白和4个血红素(又称亚铁原卟啉)组成。每个血红素又由4个吡咯基组成一个环,中心为一铁原子。每个珠蛋白有4条多肽链,每条多肽链与1个血红至少连接构成Hb的单体或亚单位。Hb是由4个单体构成的四聚体。不同Hb分子的珠蛋白的多肽链的组成不同。成年人Hb(HbA)的多肽链

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Plasma free hemoglobin)  静脉采血2ml,去掉针头注入肝素或草酸盐抗凝管内,避免人为溶血。  【正常参考值】  0 ~ 40 mg/L  【异常结果分析】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高可表明存在血管内溶血,如pNH、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冷凝集素综合征、行

血红蛋白测定分析

检查分析: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同红细胞计数,但在各种贫血时,由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不同,二者可以不一致,如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数降低很少有时甚至升高。因此,同时测定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临床上对贫血类型的鉴别有重要意义。(1)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等;(2)病

血红蛋白的释放

①0.9%的生理盐水是洗涤红细胞是应用的试剂,不能用于血红蛋白释放;②甲苯的作用是溶解细胞膜的磷脂,加速血红蛋白的释放;③磷酸缓冲液用于粗分离蛋白质,不能用于释放血红蛋白;④蒸馏水作用是使红细胞吸水胀破,释放其中的血红蛋白;⑤柠檬酸钠的作用是采血时,防止血液凝固,不能用于血红蛋白的释放.

血红蛋白测定原理

  当稀释血液中加入溶血剂后,红细胞溶解并释放出血红蛋白,血红蛋白与溶血剂中的某些成分结合形成一种血红蛋白衍生物,在特定波长(530~550nm)下比色,吸光度变化与稀释液中Hb含量成正比,最终显示Hb浓度。如含氰化钾的溶血剂,与血红蛋白作用后形成氰化血红蛋白,其最大吸收峰接近540nm。

血红蛋白的合成

血红蛋白的合成受激素的调节,一类是红细胞生成素,可促进δ-氨基-γ酮戊酸生成和铁的利用,从而促进血红素、Hb的合成;二类是雄激素,睾酮在肝脏内由5-β还原酶转变为5-β氢睾酮,能促进δ-氨基-γ酮戊酸合成酶、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合成过多时,血红素自发氧化为高铁血红素,高铁血红素能直接抑制δ-氨基-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