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学者发现两种藏族适应高原环境特殊基因

由中国青海大学医学院和美国犹他州大学盐湖城分校学者组成的联合科研小组经过大量科学探索,在青藏高原成功发现了两种藏族人适应高原环境的特殊基因,这一成果日前由国际权威自然科学杂志《科学》发布,有关专家认为,它对于人类预防和治疗高原疾病将产生重要意义。 “这项研究是《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凝聚了中国科学家30多年的心血。”这项研究中方负责人、国际高原医学会常务理事、青海大学副校长格日力告诉记者。 格日力介绍说,当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人来到高原时,由于他们身体内缺乏氧气,因而会引起高原反应,这种高原反应还可能发展成为致命性的心脏或脑部炎症,严重威胁人体健康。此外,居住在低海拔地区的人群血液中运输氧气的血红蛋白浓度会随着所处海拔上升而升高,以适应高原环境。 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人类居住的最为极端环境之一。然而,世代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血......阅读全文

研究发现青藏高原植物须弥芥的基因组奥秘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体操联合西藏大学、云南大学及国外多个实验室,对青藏高原特有分布的须弥芥进行了基因组适应性进化研究,为青藏高原植物适应极端环境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  据了解,须弥芥原本归在拟南芥属,1999年Ihsan Al-

中美学者发现两种藏族适应高原环境特殊基因

  由中国青海大学医学院和美国犹他州大学盐湖城分校学者组成的联合科研小组经过大量科学探索,在青藏高原成功发现了两种藏族人适应高原环境的特殊基因,这一成果日前由国际权威自然科学杂志《科学》发布,有关专家认为,它对于人类预防和治疗高原疾病将产生重要意义。  “这项研究是

张亚平等揭示青藏高原家犬低氧适应机制

  记者8月27日从中科院昆明动物所获悉,该所张亚平课题组与云南大学、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青海大学等合作发现,藏犬群体表现出与藏族人群非常相似的高原适应性模式。相关成果发表于《基因组生物学与进化》杂志。  据了解,家犬自古以来跟随人类活动迁徙和扩散,即使在海拔超过3500米的青藏高原上,依然表现出与

基因组所有关高原低氧适应遗传研究论文在PNAS发表

  近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曾长青研究组,通过与英国、爱尔兰和美国的研究人员研究合作,发现了藏族人群能够适应高海拔地区低氧环境,并且免于罹患高原疾病的一个重要遗传机制——EPAS1基因的多态性。其相关研究成果已于6月7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网络版发表。   该

科学家揭示猎隼青藏高原适应的遗传机制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与北极地区具有相似的极寒气候,栖息于两地的某些哺乳动物展现出相似的低温适应表型(如厚重的毛发、庞大的体型等)。那么,是否存在两极地物种间与低温适应相关的基因流动?除低温外,高原动物还面临低氧、强紫外(UV)辐射等极端环境的生存挑战。既往关于高原动物的适应性进化的研究

动物所发表鸟类适应青藏高原特殊环境的基因组学证据

  地山雀(Parus humilis)是青藏高原的特有鸟种,属山雀科鸟类。由于其形态特征与地鸦相近,曾长期被认为是鸦科鸟类,并被命名为“褐背拟地鸦”。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院重点实验室雷富民研究员领导的鸟类学研究组与诺禾致源合作,对地山雀开展全基因组de novo测序,同

研究发现RNA甲基化调控果实成熟的作用机制

  8月7日,《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马普计算生物学研究所徐书华团队的研究成果“Prioritizing natural selection signals from the deep-sequencing ge

研究构建藏族人群全基因组水平的适应性遗传变异图谱

  8月7日,《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马普计算生物学研究所徐书华团队的研究成果“Prioritizing natural selection signals from the deep-sequencing gen

科学家构建藏族人群全基因组水平的适应性遗传变异图谱

  8月7日,《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马普计算生物学研究所徐书华团队的研究成果“Prioritizing natural selection signals from the deep-sequencing gen

全球海拔分布最高温泉蛇遗传机制破解

  为什么牦牛等生物可以在强辐射、缺氧等极端环境中繁衍生息?它们的基因结构有哪些不同?记者1日从中科院成都生物所获悉,我国科学家已首次完成全球海拔分布最高的青藏高原温泉蛇基因组测序,解析了这种变温动物适应高海拔极端环境的遗传机制。  由于极端环境生物的生活环境独特,因此长期的适应性进化使得它们在基因

青藏高原所改进模型减小青藏高原蒸发预估误差

原文地址:http://www.cas.cn/syky/202103/t20210325_4782286.shtml   蒸散发是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中碳循环和水热循环的关键过程,深刻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的天气、气候和及亚洲季风系统演变。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属于高寒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浅层土壤水状况反映了

揭示:蛇类在高海拔环境的适应机制

  大多数生物都对其生存环境有一定要求,超出适宜的范围就难以存活;但有一些生物却可以在强辐射、缺氧等极端环境中繁衍生息,这类生物被称为“极端环境生物”。独特的生活环境、长期的适应性进化使得这些生物在基因结构组成、酶特性及代谢功能等方面均不同于其它生物。FEN1和EPAS1基因的分子生物学证据  温泉

青藏高原所基于遥感地温得到青藏高原气温递减率

  气温递减率是高山地区最常用的气温插值参数。大量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气温递减率具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和季节变化,但稀疏分布的气象站点难以提供准确可靠的温度递减率参数。虽然利用遥感地表温度估算气温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是尚无研究定量评价利用遥感地温数据估算气温递减率的可行性及精度。  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

“千人藏族基因组”重新评估藏人高原适应性特征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研究员宿兵团队与西藏大学、西藏阜康医院等单位研究团队合作,利用大规模WGS(全基因组测序)数据,构建了首个藏族人群基因组参考面板(1000 Tibetan-Genome Panel,1KTGP)。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基因组生物学》(Genome Biology)。  据

RNA复杂性如何产生的?揭示一个转录本多样性产生新机制

  转录本多样性在有机体功能多样性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目前对于其产生机制及生物意义仍不清楚。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詹祥江实验室通过分析猎隼的血液转录组和甲基化组、家鸡以及小鼠多组织转录组,揭示了一个转录本多样性产生的新机制。  这项研究发现表达量越高的基因越倾向于拥有更多的转录本。对猎隼血液中

血氧系统分子层面揭示高原鱼类低氧适应的新机制

  氧对生物的生存、繁殖与分布具有重要影响。生物的特异性血氧传递系统为实现其同环境之间的氧交互提供了保障。血氧系统的复杂性体现了生物在生理调节上的多样性,也反映了该物种对不同氧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异。已有研究表明,生物能够通过不同层次的生理水平调节来适应环境氧浓度的变化,但基于自然选择压力下的遗传水平改

青藏高原高山倭蛙物种形成分化及适应进化机制被揭示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进化与遗传前沿交叉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车静与中科院院士、昆明动物所研究员张亚平、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David Wake院士等7个国内外团队的合作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

《科学》:研究发现有助高海拔轻松呼吸的基因

  来自美国犹他州大学盐湖城分校,青海大学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对西藏人中的基因组变化模式与那些居住在低海拔地区的中国人和日本人群的基因组变化模式进行了比较,发现了可帮助西藏人在高海拔轻松呼吸的基因。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科学》杂志上。  青藏高原是人类居住的最为极端的环境之一。当生活在低海拔

青藏高原世居藏族人群高原适应关键基因被发现

  近日,记者从华南理工大学获悉,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科研人员和华南理工大学本科创新班学生共同发现青藏高原世居藏族人群高原适应的关键基因。该成果的研究论文《50个全外显子测序揭示人类的高原适应机制》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上。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学院本科生金鑫参与组

遇见科学,遇见青藏高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640.shtm走进找不到北的古地磁小屋、破解青藏高原“岩石密码”、穿越跨越百万年的化石长廊......5月14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简称青藏高原所)公众科学开放日在北京、拉萨和青藏高原所

动物所等揭示鸟类高海拔适应的基因组平行演化

相同或相似的选择压力下,近缘物种可能在生理、形态等方面发生一系列相似的适应性改变,称为“平行演化”(parallel evolution)。然而,这种相似表型的演化可能是由不同的遗传机制所调控。理论假说认为这种遗传不平行性(genetic nonparallelism)可能与物种的固有遗传变异(即个

青藏高原所发现森林更新可以记录青藏高原冰川变化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脉是全球中低纬度冰川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为亚洲多条大河(雅鲁藏布江、长江、印度河等)提供了水源。然而,由于地处偏远、难以到达,高原地区的冰川观测资料不仅少,而且时间也很短。数据匮乏限制了人们对长时间尺度上(几十-几百年)冰川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认识。  在青藏高原南缘喜马拉

揭示鸟类高海拔适应的基因组平行演化

  相同或相似的选择压力下,近缘物种可能在生理、形态等方面发生一系列相似的适应性改变,称为“平行演化”(parallel evolution)。然而,这种相似表型的演化可能是由不同的遗传机制所调控。理论假说认为这种遗传不平行性(genetic nonparallelism)可能与物种的固有遗传变异(

青藏高原所在青藏高原物候变化研究中获新进展

  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以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为第一署名单位的通讯论文No evidence of continuously advanced green-up date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over the last decade。论文

青藏高原所揭示种间关系调控青藏高原树线的上升速率

  树线作为直立树木分布的海拔上限或纬度北界,被视为森林生态系统响应全球变化的敏感生态指标。国际上普遍认为,树线上树木的生长主要受生长季低温限制,学者们以此为基础提出生长受限假说来解释树线形成机制。基于生长受限假说,气候变暖将导致高山树线向更高海拔迁移。然而,全球树线调查数据显示,过去100年来约5

青藏高原所揭示降水和温度对青藏高原返青期的交互影响

  理解青藏高原返青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是一个重要的科学研究目标,同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上世纪80和90年代加剧变暖导致高原返青期提前达15-18天,约为同期北半球平均的3倍。近十余年高原继续快速升温,区域平均返青期却并未呈现明显变化趋势,较早研究推测西南地区春季降水减少引起水分不足,导致返青期

研究揭示冰清绢蝶基因组进化与群体演化历史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4612.shtm生物进化和地球环境演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生物进化和环境适应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是地球-生命系统研究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近日,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郝家胜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

糖化血红蛋白仪电泳法检测血红蛋白

  如毛细管电泳也能分离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红蛋白质的变异体,但目前尚无商品化,具有批量样本通过能力的仪器面世,相当程度地限制了该方法的临床应用。  金标法的糖化血红蛋白仪,CV值小于5%。  综上所述,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患者疾病控制程度一项良好的指标,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并据此制定

糖化血红蛋白仪之糖化血红蛋白解释

  糖尿病是一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目前发病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在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为2-3%,并以每千分之一的速度增长。目前临床已广泛开展检测患者血糖工作。但血糖测定只代表即刻的血糖水平,提示患者当时的身体状况,并不能作为评价疾病控制程度的指标。  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水

科学家破解海拔最高蛇类基因组-为何不怕缺氧还不怕晒

  PNAS创刊已达百年,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与《细胞》、《自然》、《科学》一起被公认为学术期刊中的世界四大名刊   “温泉蛇”属隶属于游蛇科,是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蛇类之一,主要栖息在温泉附近的石堆、水边和沼泽草甸中   李家堂等团队的研究成果,将为人类高原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