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作为第二大类哺乳动物,表现出许多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例如:蝙蝠是唯一能够持续飞行的哺乳动物;它是许多致命病毒的天然宿主,如埃博拉病毒,SARS冠状病毒,尼帕病毒等;蝙蝠寿命普遍很长,如4-8g体重的布氏鼠耳蝠(Myotis brandtii),寿命能达到40年。之前的研究显示:蝙蝠的DNA损伤修复通路存在大量正向选择的基因(Zhang et al, Science 2013);整个PYHIN基因家族(包括感应DNA的AIM2与IFI16)缺失可能导致炎症反应的削弱(Ahn et al, Sci Rep 2016) 等。这些研究提示:为了适应“飞行中加速代谢产生的氧化自由基(ROS)造成的DNA损伤”,蝙蝠在DNA损伤和DNA免疫通路中存在与其他哺乳动物不同的特性。

   STING是多个DNA诱导的干扰素产生通路中一个关键分子。在该研究中,研究者们通过对30种蝙蝠的STING基因进行分析,发现其它哺乳动物中高度保守的磷酸化位点358Ser在所有的蝙蝠种类中均发生了突变。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个位点的突变不影响TBK1的磷酸化,但会导致下游IRF3磷酸化的减少,进而弱化干扰素的激活效应。在单纯疱疹病毒HSV的感染实验中,该位点的突变会减弱蝙蝠对HSV的抗病毒反应,从而更有利于HSV的复制。S358回复突变后的STING则恢复了其干扰素诱导以及抗病毒的功能,揭示了在进化过程中蝙蝠的适应性突变,从而避免过度的DNA-干扰素通路激活带来的免疫损伤。


图一、蝙蝠STING基因S358位点突变导致干扰素激活减弱

   该团队在2016年曾经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报道了蝙蝠干扰素在进化过程中的适应性突变(Zhou et al, PNAS, 2016)。结果显示,相比如其他哺乳动物,蝙蝠的1型干扰素数量较少,但是仅有的三类干扰素alpha却处于组成性表达的状态,即处于“全天候防御”状态。本研究针对STING的发现更加证实了蝙蝠为了适应飞行而在进化中进行了适应性突变,从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蝙蝠的天然免疫系统(专访,Yan et al, Nature Medicine 2015)。这种变化也许可以解释为何蝙蝠携带多种致死性病毒但是自身却不发病的原因(专著,Zhou et al, 2015, bat immunology in “Bat Immunology, in Bats and Viruses: A New Frontier of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这也被石正丽团队长达15年的持续跟踪调查所证实,该研究团队陆续报道了蝙蝠携带的如SARS样冠状病毒(Li et al, Science 2005; Ge et al, Nature 2013; Hu et al, PLoS Pathogens 2017); 腺病毒(Li et al, JVi 2010); 丝状病毒(Yang et al, EID 2017);呼肠孤病毒(Tan et al, JGV 2017)等。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的博士生谢家政为文章第一作者,周鹏青年研究员和石正丽研究员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体31621061,面上项目81772199)、中国科学院先导科技专项(XDPB0301)、新加坡NRF2012NRF-CRP001–056等资助,研究也获得了武汉病毒所王延轶研究员、王汉中研究员和郑振华老师的大力支持。


相关文章

国家脊灰病毒封存监管机构成立走好脊灰消灭“最后一公里”

2月21日,记者从国家卫生健康委获悉,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国家药监局等三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成立国家脊灰病毒封存监管机构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成立国家脊灰病毒封存监管机构,统筹推......

世卫组织多次警告的“X疾病”,是种什么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官网消息,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近日就“X疾病”暴发的可能性发出公开警告,称下一次大流行病暴发“并非是否会发生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发生的问题”,呼吁为应对“X疾病”做好准备。“X......

艾滋病毒治疗:问题的规模令人畏惧

针对HIV-1感染的联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可降低血浆病毒水平,从而使病毒血症的临床检测结果呈阴性。由于剂量反应关系和药物协同作用中意想不到的协同作用,ART完全抑制新的感染事件,阻止病毒进化和......

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发现一种抗癌蝙蝠

19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由该所研究员刘振牵头的课题组发现一种抗癌蝙蝠——大足鼠耳蝠。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NatureCommunications期刊上。蝙蝠是哺乳动物中适应性演......

这些志愿者无私奉献自愿感染病毒成为研究对象?国外学者:鲁莽且不伦!

导读:本文报道了由倡导组织1DaySooner推动的人体挑战试验,这是一种让健康人自愿感染病原体以加速疫苗研发的方法。文章探讨了该组织在COVID-19挑战试验中的经验,并介绍了他们目前对丙型肝炎病毒......

细菌如何识别病毒入侵并激活免疫防御?本文揭晓答案

地球上没有任何一种生物的生命是不受威胁——包括细菌。被称为噬菌体的掠食性病毒是它们最可怕的敌人之一,它们渗透到细胞中进行复制并接管。细菌已经进化出了一系列对抗这些感染的策略,但它们是如何首先发现入侵者......

得了支原体肺炎需要输液、“洗肺”吗?专家解答来啦!

近期,儿童支原体肺炎广受关注。患儿什么时候具有传染性?是否需要输液、“洗肺”?担心医院人多能否自行用药?记者在11月12日世界肺炎日到来之际,采访了相关医学专家。“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在开始发烧前有几天......

“假病毒”识别技术被开发,在病毒研究方面开辟了全新的视野

假病毒类似于冒名顶替者:虽然它们是无害的,但它们的设计方式使人很难将它们与危险的同类区分开来。这使它们成为病毒研究的宝贵工具。它们可用于精确分析危险病毒变体的感染途径。到目前为止,该研究领域的一个主要......

Nature: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揭开病毒对抗细菌CRISPR免疫系统的全新方式

噬菌体(Phage)和其他可移动遗传元件(MGE)对细菌施加了巨大的选择压力,作为回应,细菌也发展出了广泛的防御机制。其中最我们熟知的就是——CRISPR-Cas系统,这是一组在细菌中广泛存在的RNA......

Cell:我国科学家在几种小型哺乳动物物种中发现病毒跨物种传播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复旦大学、龙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探究了毛茸茸的小型病毒载体如何影响病毒的传播和进化。他们报告了669种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