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周忠和院士谈科研人员做科普:“四不”窘态怎么破?

“不愿、不屑、不敢、不擅长。”9月28日举行的第二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在主旨报告中总结当前科研人员做科普存在的“四不”窘态。 他呼吁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投身科普,为推动科学文化建设与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贡献力量。“由于各种各样的顾忌导致科技界不敢发声,你不敢发声自然就有人会替你发声。” 科研人员发力不足 优质、原创科普内容较少,是当前科普存在的困境。周忠和注意到,当前,从事科普工作的主体包括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媒介从业者等三大类人群。 其中,媒体和志愿者为主开展的“民间的科普”由于兼职从业者多,专业性和稳定性欠缺,导致优质内容较少的原因,内容大都从抄来抄去。而“官方的科普”则指派性强、任务性多,同样导致原创高水平的作品少。 科研人员作为创新主体,是科普的“发球手”,目前发力尚存不足。“科研人员的‘缺位’必然导致谣言的‘补位’,以及科普品味的降低。”周忠和强调。 在他看来,前述“四不”窘态......阅读全文

“项目多、帽子多、牌子多” 体制弊端如何破解

  周忠和有三个身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这三个身份让他成为科技体制改革最热忱的呼吁者和科技体制弊端最直接的体会者。  在这三个身份里,所长的身份让周忠和切身体会到科研人员心中最大的无奈。  作为所长,他不想让所里的科研人员疲于奔命地申请项目、申请“帽

科研也需要“匠人”:把科技做到至极至美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个充满传统色彩的词汇——“工匠精神”的出现,让人觉得眼前一亮。诸多评论认为,精益求精、提高质量的核心内容,切中的是中国制造的要害。  在科技圈,人人都在争夺创新的标签,它既是评价一项科研成果,也是评价一个科技人才的重要标准。还有一些人,他们常年跟科学打交道,却不是圈子

科研也需要“匠人”:把科技做到至极至美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个充满传统色彩的词汇——“工匠精神”的出现,让人觉得眼前一亮。诸多评论认为,精益求精、提高质量的核心内容,切中的是中国制造的要害。  在科技圈,人人都在争夺创新的标签,它既是评价一项科研成果,也是评价一个科技人才的重要标准。还有一些人,他们常年跟科学打交道,却不是圈子

项目多、帽子多、牌子多 体制弊端如何破解

“三多”现象大讨论系列报道之一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及“项目多、帽子多、牌子多”的现象,反映了当下我国科技体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三多”现象是如何抑制创新活力释放的?如何破解科技体制改革中的这些痼疾?如何切实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围绕上述问题,本报即日起进行深入讨论。

中科院院士周忠和:我做科普的“功利心”

   “做科普,我还是有些比较功利的想法的。”说起做科学普及工作,中科院院士、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坦率地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我做科普也是希望能够推动学科发展,让更多人了解这个学科,促进学科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力。”周忠和说,这是他做科普的“小算盘”,也是自己这样

科技创新:堵点犹待打通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昂首奋进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发展踏上了新征程,人民也有了新期待。蓝图已经绘就,但前行路上不免遇到挑战。往何处发力,该如何应对,考验着行路人的智慧、勇气与担当。本版推出“实现新目标,敢啃硬骨头”系列报道,关注新时代科技、教育

“遴选百人冲击诺奖”引争议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又称“万人计划”)第一批入选名单近日正式发布。据新华社、《人民日报》报道,该计划将用10年左右时间遴选支持1万名高层次人才,包括100名“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   昨天(10月30日),这一说法引发网友质疑:诺贝尔奖是可以冲击出来的

周忠和院士:功利主义让我们远离了科学精神

   最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出的一封公开信在科技界引起广泛关注,这份声明谈及的“优青”“杰青”等人才项目被异化使用的问题正是近年来备受争议的人才“帽子”问题。  实际上,“帽子”压倒一切,西部科研人才大量外流,评价体系不客观等都被认为是科技界面临的“大问题”。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周忠

北京高校可自主处置科技成果转让及投资

  本市(北京市)高校可自主对科技成果转化进行审批、转化所获收益中不少于70%的比例可用于奖励、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岗……作为本市又一项推进中关村示范区发展的先行先试政策之一,《加快推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协同创新若干意见(试行)》(简称“京校十条”)于昨日正式对外发布,有关人士表示,这是给高校科

周忠和院士:功利主义让我们远离了科学精神

最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出的一封公开信在科技界引起广泛关注,这份声明谈及的“优青”“杰青”等人才项目被异化使用的问题正是近年来备受争议的人才“帽子”问题。 实际上,“帽子”压倒一切,西部科研人才大量外流,评价体系不客观等都被认为是科技界面临的“大问题”。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周

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李言荣:唯本真才有“真科研”

   就在刚刚过去的寒假之前,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李言荣给每一位在校教师留了一个思考题:在接下去的五年时间里,我究竟要做什么样的科研?因为这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学术人生。而李言荣自己给出的答案是:要做真科研。  回放 什么是“真科研”  1月4日,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彭真明在自己的博客上发出了高

周忠和:守住科研“桃花源”

  当前科研的“桃花源”同时面临来自社会与科学界内部的许多冲击。少一点功利主义的思想,坚守对科学最初的憧憬与好奇心才是根本。  对周忠和来说,有稳定的经费支持,潜心研究感兴趣的问题,心无旁骛地做好科学与科普工作,这就是科研的“桃花源”。  周忠和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

中国海外人才归国潮:不能融入西方主流社会

  人才“争夺战”   150多年来,一波波海外留学大潮兴起,一代代海归学成回国,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如今,一方面,中国年轻一代“出国潮”热度不减;另一方面,在西方社会经济发展前景不明朗、科技投入有所减弱的情况下,“回国潮”也必然成为大趋势。中国出台的各种人才政策,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

破除“四唯”怪圈,人才评价指挥棒有了新方向

  “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机制……善聚善用各类人才,中国创新一定能更好发展”……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机制,被写入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事实上,过去一年间,改革和完善科技评价制度的硬招、实招频出,清理“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做法就是其中之

国自然地球科学部: “1+4要点”助力评审更有针对性

地球科学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020 年度评审会现场  2020年,地球科学部在项目受理、评审、资助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基金深化改革精神,结合地球科学特点,进一步完善评审机制,坚持尊重规律、问题导向、客观公正,项目评审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  在人才类项目评审中,地球科学部提出评审“1+4要点”

五部门发文清理“四唯”问题,他们曾这样说

   10月23日,科技部等五部门发文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清理范围包含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协、行业主管部门、地方相关部门。  可以说,几乎所有科研管理部门都被覆盖,此次联手清理行动也因此体现出十足的决心。  下面,

五部门发文清理“四唯”问题,他们曾这样说

  10月23日,科技部等五部门发文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清理范围包含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协、行业主管部门、地方相关部门。  可以说,几乎所有科研管理部门都被覆盖,此次联手清理行动也因此体现出十足的决心。  下面,一

首批国家“万人计划”科学家工作室启动

首批国家“万人计划”科学家工作室授牌仪式现场。  【强国密码】  日前,首批国家“万人计划”科学家工作室授牌仪式在北京举行。科学家工作室将由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担任首席科学家,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对其从事的战略性、原创性研究予以特殊支持。  1.聚焦前沿突出高端  遴选标准  合理

解读十九大报告关键词:创新,引领发展第一动力

  关键词:第一动力  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创新地位更重要  本报记者 吴月辉  “十九大报告把创新放在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这样一个定位,是对创新作用的进一步肯定和强化。”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

“万人计划”周忠和:一石一世界

周忠和  周忠和属龙,他所从事的行当也与他的属相一样,古老而又神秘。   世界知名古鸟类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科学界不断将一个个光环戴在这位48岁男人的头上,任谁看了,都不免要羡慕一番。   可他

张兴栋:解决实际问题

  2月6日,美国国家工程院官方网站公布评选出2014年院士名单,76岁的张兴栋名列其中,为今年11名外籍院士中唯一一名中国人。   美国国家工程院媒体事务主管兰迪·阿特金斯日前接受书面采访时表示,选举过程是严格保密的,张教授获选主要是因为其“对肌肉骨骼的临床实验以及发展生物材料上的贡献。”  

六一 今天的孩子 明天的科学家 科普如何让科学更“吸粉”

   “当科学家是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我们要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为孩子们尊崇向往的职业,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未来祖国的科技天地群英荟萃,让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群星闪耀。”  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一席话浪漫动人又引人深思。  当一名科学家,曾是孩子们最初的

中科院科技成果知识创新统计结果

前瞻布局谋跨越 周萍 张帆   今年刚刚41岁的王曦研究员是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副所长。当微系统所打算要孵化一个叫做上海新傲科技有限公司的“蛋”时,他点了6个年轻博士,加上自己,组成了一个创业团队。   背靠微系统所这棵“大树”,这个年轻团队异常“生猛”:从无到有建成具备国际

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人才项目评审新规引关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以下简称地学部)在2019年人才项目评审中悄然推行的一项新举措,因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的一篇文章被广泛传播。  “令人耳目一新。”周忠和在文章中高度评价。  什么变化让周忠和如此激动?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

319种古生物复原图亮相

  《古生物图鉴》合集。   3月18日,科学艺术机构啄木鸟科学小组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学术报告厅正式发布了319种著名古生物化石生命形象科学绘画作品,这批作品涵盖了全世界最为著名的恐龙、古鸟、翼龙、史前水栖爬行动物化石的生命形象及骨骼结构重建图。   319种古生物复原图出自啄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张弥曼:愿更多拔尖女性出现

  22日在巴黎颁授的这一奖项,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欧莱雅基金会1998年设立,每年表彰全球五位为科学进步做出卓越贡献的女性。82岁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弥曼,是中国第五位获此殊荣的女科学家。  “她开创性的工作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证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颁奖

原始鸟类研究揭示鸟类肩带骨骼的发育可塑性

  近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周忠和、托马斯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报道了在中国发现的一早白垩世原始鸟类:迷惑巾帼鸟(Jinguofortis perplexus)。巾帼鸟的发现为讨论鸟类的早期演化、生态分异提供了大量关键信息,表明发育的可塑性在鸟

白春礼调研中科院古脊椎所

  1月10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一行来到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研究所领导班子进行换届考核并调研研究所战略规划贯彻落实情况。  古脊椎所所长周忠和代表本届领导班子作述职报告,从战略规划和科研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平台和基础建设、党建和创新文化建设、体制机

2020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励成果公布

  各有关高等学校:   按照《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规定,2020年度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经各校推荐,专家评审,奖励委员会审议,省教育厅厅务会审定等程序,共评出授奖成果173项,其中一等奖84项,二等奖66项,三等奖23项,现将奖励成果予以公布(见附件)。

周忠和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在基础研究领域,包括一些应用科技领域,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不要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约束科学家的研究活动。很多科学研究要着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