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周细胞作为胶质瘤潜在治疗靶点研究进展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原发性脑肿瘤的30%~40%,其中绝大多数为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th Organization,WHO)按照病理分级将胶质瘤分为低级别肿瘤(I级~II级)和高级别胶质瘤(III~IV级)。GBM进展速度快、恶性度高,患者确诊后平均生存期仅有14~16个月。即便采用复合治疗方案(手术切除并辅以放、化疗),疗效仍不佳且极易复发,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现今临床治疗面临首要问题是GBM的高度侵袭性,肿瘤细胞迅速扩散至邻近脑实质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手术全切的难度。 近年来,随着胶质瘤微环境生物分子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胶质瘤发生、复发、恶性进展的相关细胞及分子改变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针对胶质瘤中不同信号通路,设计了多种治疗靶点及策略,然而临床实践中并......阅读全文

台研发出“免疫细胞新疗法”治脑瘤

来自中新网的消息,台湾“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以树突细胞造成自体树突细胞治疗法,21位患者中存活率达到85.8%。 神经胶质瘤简称胶质瘤,是发生于神经外胚层的肿瘤。如以一般传统疗法,一年半的存活率只有20%。“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神经外科部主任周德阳解释说,由病人外围血液分离出树突免疫细胞与手术

樊小龙团队在脑胶质瘤分子分型个体化诊断技术上取进展

  胶质瘤是成人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肿瘤,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病死率最高的肿瘤。尽管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胶质瘤的治疗效果仍然未能取得实质性改善。胶质瘤具有高度的异质性,不易归类诊断。现有的诊断延用上世纪20年代美国神经外科专家HarveyCushing提出的分类理念。根据胶质瘤的形态学特征,假定胶

中国医学科学院PNAS肿瘤研究新成果

  近日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和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神经胶质瘤(Gliomas)的病因分子机制,证实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 通过调控致癌microRNA-23a的表达促进了神经胶质瘤形成。相关论文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彭小忠(

“溶瘤病毒”正在成为基因治疗的当家花旦

  上周,一篇发表在顶尖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的研究引起了行业的广泛关注。来自杜克大学癌症研究所的研究发现,一款突破性的病毒疗法显着延长了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生命。  研究人员们使用的是一种经过改造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它能针对表达CD155的肿瘤细胞,选择性地入侵并进行复制,最终导致

山大齐鲁医院JBC发表胶质瘤新成果

     报道:在2014年3月5日《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杂志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李刚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发现,一种植物天然产物——葫芦素I,可在体内和体外诱导恶性胶质瘤的保护性自噬。该研究结果为葫

让胶质瘤干细胞不再“繁殖”

  我国学者和加拿大学者合作,在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溶瘤病毒通过技术改造植入“双基因”后,被注入体外培养的胶质瘤干细胞中,不仅能够溶解肿瘤细胞,而且能使胶质瘤干细胞失去“繁殖”能力,同时能分泌一种特殊的融合蛋白,抑制为肿瘤细胞供应营养的血管生成。相关研究论

同样的组织病理,为什么生存期大不相同?

  《2016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首次针对CNS肿瘤在组织学分型基础上增加了分子分型来分类。从而建立了分子时代CNS肿瘤诊断的新概念,神经胶质瘤作为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子分型对其诊断治疗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提供的两例病例,分子病理在患

我国尝试用中医和心理疗法介入脑胶质瘤治疗

  脑胶质瘤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但其治疗效果和预后至今仍是困扰国际医学界的一大难题。我国目前正尝试使用包括中医和心理诊疗等在内的多学科联合方式,对这一肿瘤开展基础研究,并试图进一步提升临床治疗水平。   浙医二院脑胶质瘤多学科联合诊治中心5月12日在杭州揭牌成立。该中心由神经外科、放射影

两项研究揭示骨髓源性免疫细胞是脑癌恶化的帮凶

  根据两项新的研究,来自美国威尔康乃尔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脑瘤招募源自骨髓的免疫细胞,将良性细胞块转化为致命性的恶性肿瘤。这一发现提示着抑制这种细胞招募过程能够抑制肿瘤生长,并且可能提供一种方法来预测哪些病人具有最高的风险患上脑癌。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分别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PNAS:治疗儿童脑癌的新希望

  弥漫性内脑桥脑胶质瘤(DIPG)是一种幼儿群体常见的破坏性脑癌,目前无法治愈。然而,最近一项动物实验已经鉴定出有效破坏DIPG肿瘤细胞的实验药物。  根据最近发表在《PNAS》杂志上的研究,该药物可作用于细胞胆固醇途径,并表明这些途径可能是治疗各种脑癌的富有成效的靶点。  DIPG肿瘤位于脑桥中

《ACS Nano》:传递DNA至脑瘤细胞的可降解纳米粒子

Biodegradable plastic molecules (orange) self-assemble with DNA molecules (intertwined, black circles) to form tiny nanoparticles that can carr

脑干胶质瘤存在特异基因突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张力伟教授,美国杜克大学阎海教授与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等相关人员密切合作,历经数年探索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脑干胶质瘤中存在特异性的PPM1D基因突变。相关论文6月1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自然·遗传》上。  专家指出,对PPM1D突变状态的评估有可

我科学家首次证实砷剂可诱导脑胶质瘤细胞凋亡

  由哈医大附属一院神经外科主任赵世光教授领衔完成的课题“砷剂对脑胶质瘤细胞影响的基因芯片研究及颅内缓释剂型的研发”,在国内首次从动物实验角度证实三氧化二砷(As2O3)能诱导脑胶质瘤细胞凋亡;同时自主研制了As2O3脂质体缓释剂,在胶质瘤切除术后直接植入手术区域,实现了脑胶质瘤术后局部缓释化疗。该

术中近红外光谱成像定位MRI钆强化的脑胶质瘤

脑胶质瘤术中实时定位的准确率随着成像系统的改进不断提高。但仍受到一些限制,比如脑移位和瘤腔变形等原因,实时定位失败仍不可避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院神经外科的John Y. K. Lee等在2016年12月《Neurosurgery》杂志上发表术中应用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新研究揭示脑胶质瘤恶性进展的初步机制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教授江涛团队、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王吉光团队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樊小龙团队合作,阐述了在继发胶质母细胞瘤中发现MET的第14号外显子跳跃(METex14),以及PTPRZ1-MET(ZM)融合基因和METex14等MET基因相关变异可促进脑胶质瘤恶

PDPN蛋白有望成为脑胶质瘤潜在治疗靶点

  中国网健康讯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神经分子病理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曾凡博士等一项研究发现,PDPN蛋白在脑胶质瘤的发生、进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作为患者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及分子治疗的潜在靶点。这项研究为脑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刊发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PDPN蛋白有望成为脑胶质瘤潜在治疗靶点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神经分子病理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曾凡博士等一项研究发现,PDPN蛋白在脑胶质瘤的发生、进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作为患者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及分子治疗的潜在靶点。这项研究为脑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刊发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上。  Pod

立体定向活检术在儿童脑干胶质瘤中的应用

  儿童脑干胶质瘤占儿童颅内肿瘤的10%~15%,预后较差,其中80%为弥漫内生型脑桥胶质瘤(diffuse intrinsic pontine gliomas,DIPG),预后更差,中位生存期只有9个月。脑干位置较深,由多种神经核团和致密纤维束构成,儿童脑干胶质瘤手术难度大,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

胶质瘤病理亚型和基因突变“地形图”绘出

  本报讯 (记者匡远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林松教授、任晓辉博士等在国际上首次针对人类大脑半球绘制了一幅有关病理亚型和基因突变发生率的“地形图”,证实大脑不同部位好发不同类型的肿瘤,且不同部位相同类型的肿瘤具有不同的分子基因通路,为研究胶质瘤的起源、预后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相关

回顾2018:中国大陆在CNS发表的神经科学论文

  即将过去2018年,中国大陆学者在神经科学的基础、临床及技术方法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以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单位或通讯作者(含共同通讯)单位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Nature和Science 即CNS发表以神经科学为主体的研究论文共计19篇。其中,论文第一作者单位和最

新研究发现端粒更长增加患脑癌风险

  据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科学家领导的最新基因组研究揭示,两个普通的基因变异会使染色体端粒变得更长,但也会大大增加患神经胶质瘤脑癌的风险。此前许多科学家认为,端粒的功能只是防止细胞老化,保持细胞健康。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最近的《自然·遗传学》网站上。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6月8日报道,这

南医大王慧博教授著名期刊揭示脑胶质瘤母细胞瘤耐药机制

  脑胶质母细胞瘤(GBM)获得性耐药是临床上的一个重要难题,大大限制其治疗效果,然而目前关于耐药性产生的具体机制还不甚清楚。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王慧博教授研究团队揭示了脑胶质瘤母细胞瘤(GBM)替莫唑胺(TMZ)耐药新机制,为克服TMZ耐药提供了潜在途径。这项研究于2016年3月9

南医大王慧博教授著名期刊揭示脑胶质瘤母细胞瘤耐药机制

  脑胶质母细胞瘤(GBM)获得性耐药是临床上的一个重要难题,大大限制其治疗效果,然而目前关于耐药性产生的具体机制还不甚清楚。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王慧博教授研究团队揭示了脑胶质瘤母细胞瘤(GBM)替莫唑胺(TMZ)耐药新机制,为克服TMZ耐药提供了潜在途径。这项研究于2016年3月9

药物研究有望抑制脑胶质瘤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江涛教授团队、香港科技大学王吉光教授团队与北京师范大学樊小龙教授团队合作,阐述了首次在继发胶质母细胞瘤中发现MET的第14号外显子跳跃(METex14),以及PTPRZ1-MET(ZM)融合基因和METex14等MET基因相关变异可促进脑

科学家找到更适合脑肿瘤的液体活检方法

  随着诊治技术的迅速发展,肿瘤治疗进入精准医学模式。一类被称为“液体活检”的技术备受关注。相比手术获取组织进行活检,液体活检通过检查体液来获取肿瘤的特征信息,有诸多优势,比如操作简便,且适合在不同时间重复进行,便于监测肿瘤发展的进程。例如,检测血液里来自肿瘤细胞的DNA,近来已经可以为多种癌症提供

“全球脑胶质瘤适应性临床创新试验体系”启动

   当前,在原发性脑瘤中,脑胶质瘤的发病率已位居首位。据统计,脑胶质瘤已成为除胰腺癌外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也正是因为这样,很多人将脑胶质瘤称为新“癌王”。然而,由于该病的治疗异常困难,可用药物也寥寥无几,因此,众多患者只能无望地在生死线边缘挣扎。  日前,“全球脑胶质瘤适应性临床创新试验体系”中国项

脑胶质瘤研究体内外模型综述

  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40-60%。 恶性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顽疾之一,有着预后差、复发率高等特点,现有的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和化疗效果均不满意。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肿瘤的基因治疗已成为当前神经外科领域的热点课题。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

脑胶质瘤研究体内外模型综述

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40-60%。 恶性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顽疾之一,有着预后差、复发率高等特点,现有的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和化疗效果均不满意。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肿瘤的基因治疗已成为当前神经外科领域的热点课题。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

利用石墨烯无创检测癌症

  不同的细胞与石墨烯之间有着不同的相互作用。正常细胞和癌症细胞分别与石墨烯发生相互作用,通过拉曼成像技术,可以分辨两种细胞的不同活性。(图片来源:UIC/Vikas Berry)  有什么是石墨烯办不到的?检测癌症?不,石墨烯现在可以用于检测癌症了。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University

基因检测 实现脑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

  李英斌   南医大二附院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省、市神经外科专业委员、江苏省脑血管病组委员、中国神经康复学会常委;江苏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市学科带头人。对颅内肿瘤及脑血管病的微创手术有较系统的研究,擅长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以及各类脑肿瘤的显微手术,在省内最早应用颅底镜经单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