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JD:高科技助力肿瘤治疗

发表在国际杂志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D上的一项最新研究报告中,来自国外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表示,一种基于碳的纳米粒子可以被用于使得癌性肿瘤对质子放射治疗敏感,并且诱导癌细胞被集中消灭。 癌症治疗中使用的放射疗法是一种潜在的疗法,但这种疗法会影响肿瘤附近的健康组织及和肿瘤相似的组织;研究者在文章中里利用多种放射致敏剂进行了相关研究,这些纳米尺度的实体物质可以使得癌细胞对放疗更加敏感,而且可以促进大量癌细胞的集中毁灭。 研究者表示,由碳纳米结构组成的放射致敏剂可以介导低能量电子的产生,从而会引发一系列物理学机制发生;纳米放射致敏剂是一种纳米尺度的化合物,通常是由罕见的金属,比如白金或钆组成,而可替代的致敏剂则由基于碳的纳米结构所组成,比如纳米管和富勒烯等,其都是无毒且具有生物相容性。 此前研究揭示,金和白金纳米粒可以通过胞浆激发机制来产生许多电子,而对于碳纳米粒而言,其可以产生比纯金属携......阅读全文

德国启动微电子与纳米电子研究工厂项目

  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的11家研究所和莱布尼茨学会的2家研究所近日共同制定并启动了跨地区“微电子与纳米电子研究工厂”的项目方案。德国教研部为该项目方案提供经费支持,弗劳恩霍夫协会将获得2.8亿欧元,莱布尼茨学会获7000万欧元。   合作方来自弗劳恩霍夫模块化固体物理研究组(EMFT)、电子纳米系统

国家纳米中心等在金属纳米颗粒电子器件研究中获进展

  电子元器件的多功能化是应用电子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因而非硅基材料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其中,由于小尺寸效应其性质有别于本体材料的纳米颗粒是一个最典型的研究对象。采用半导体量子点构建的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晶体管的加工性能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光电探测器的灵敏度至今还未被超越。金

国家纳米中心在非硅基材料纳米电子器件研究中取得进展

  电子元器件的多功能化是应用电子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因而非硅基材料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2016年,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鄢勇课题组与韩国蔚山科技大学教授Bartosz Grzybowski等人合作,采用金属纳米颗粒构建了双层结构的二极管、电阻等电子元器件,并与各种金纳米颗粒构建的传感器件

微电子所垂直纳米环栅器件研究获进展

  与目前主流的FinFET器件相比,纳米环栅器件(GAA)在可微缩性、高性能和低功耗方面更具优势,被认为是下一代集成电路关键核心技术。其中,垂直纳米环栅器件(VGAA)由于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更多的集成自由度,可增加栅极和源漏的设计空间,减少器件所占面积,更易实现多层器件间的垂直堆叠并通过全新的布线方

纳米能源所首次提出摩擦电子学新研究领域

  最近,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王中林院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将摩擦纳米发电机与传统场效应晶体管相结合,研制出接触起电场效应晶体管,首次提出了摩擦电子学(Tribotronics)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相关研究成果于8月16日在线发表于ACS Nano(DOI: 10.1021/nn5039806

多层纳米线透射电子显微术分析和磁性研究

多层纳米线以其特有的结构在基础物理研究和纳米器件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具有全面表征和分析纳米单体的功能,对多层纳米线阵列和单根多层纳米线微纳尺度下结构和成份的研究将为探讨纳米线阵列的磁性和形貌之间的关系,以及单根多层纳米线的电学和磁学性质奠定基础,这有助于推动纳米器件和磁记

清华大学国际纳米光电子学研究中心成立

  5月20日上午,清华大学国际纳米光电子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仪式暨纳米光电子学学术报告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希勤教授,中心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清华大学电子系教授周炳琨院士,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祝世宁院士,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朱诗尧院士,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清华大学国际纳米光电子学研究中心成立

  5月20日上午,清华大学国际纳米光电子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仪式暨纳米光电子学学术报告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希勤教授,中心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清华大学电子系教授周炳琨院士,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祝世宁院士,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朱诗尧院士,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微电子所在铁电垂直环栅纳米器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铁电晶体管(FeFET)具有非易失性数据存储、纳秒级的编程/擦除速度、低功耗操作、超长的数据保存时间以及与CMOS工艺兼容等优点,被认为是未来非易失存储器应用的候选器件。在5nm技术节点以下,由于器件栅长(小于18纳米)和铁电薄膜厚度(大约10纳米)相近,基于FinFET和水平环栅晶体管(GAAFE

微电子所在纳米森林的微器件应用研究中获进展

原文地址:http://www.cas.cn/syky/202103/t20210316_4781092.shtml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集成电路先导工艺研发中心在纳米森林的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应用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   湿度的监测与控制在气象、农业、汽车、医药等行业具有重

微电子所在铁电垂直环栅纳米器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铁电晶体管(FeFET)具有非易失性数据存储、纳秒级的编程/擦除速度、低功耗操作、超长的数据保存时间以及与CMOS工艺兼容等优点,被认为是未来非易失存储器应用的候选器件。在5nm技术节点以下,由于器件栅长(小于18纳米)和铁电薄膜厚度(大约10纳米)相近,基于FinFET和水平环栅晶体管(GAA

纳米中心超高弹性超高生物相容性柔性电子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蒋兴宇小组结合微流控和液态金属开发了一种可大规模制造柔性电子器件的方法,通过丝网印刷、喷墨打印、微流道等方法能在各种基底材料上得到高导电、高弹性、高生物相容性的电路。该项研究将有望广泛用于可穿戴设备、可植入器件以及柔性机器人等新领域的开发。相关研究成果以Pr

纳米医疗研究进展

如今,纳米技术已经成为21世纪的关键技术之一,其推动了各个研究领域的迅猛发展,当然纳米科技对医学研究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纳米机器人可充当“微型医生”,解决了医生用传统技术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纳米科技在癌症治疗、疫苗开发、HIV治疗以及多种疾病的诊疗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纳米疗法与

全新纳米电子系统突破瓶颈

  英国《自然》杂志7月4日发表了一项电子工程重要成果:一种全新的高能效、高存储率的纳米电子系统,能将输入/输出、计算和数据存储能力集合在一块三维芯片上。该系统不但与现有的硅基电路兼容,更重要的是,能帮助人们突破计算机领域的重大瓶颈——数据需要在芯片外的存储器和芯片上的逻辑电路之间转换。  美国麻省

首款网格结构纳米电子皮肤面世

  韩国大邱庆北科学技术院(DGIST)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纳米结构电子皮肤设备(有机场效应晶体管)。这种电子皮肤设备包含一个纳米网状结构,可长时间测量和处理生物信号,且不会让佩戴者感觉不适。这一成果标志着科学家们向电子皮肤设备集成系统迈进了一大步。相关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高级功能材料》

首款网格结构纳米电子皮肤面世

  韩国大邱庆北科学技术院(DGIST)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纳米结构电子皮肤设备(有机场效应晶体管)。这种电子皮肤设备包含一个纳米网状结构,可长时间测量和处理生物信号,且不会让佩戴者感觉不适。这一成果标志着科学家们向电子皮肤设备集成系统迈进了一大步。相关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高级功能材料》

高分辨场发射俄歇电子探针研究纳米锗硅量子点结构

纳米结构单体组分分布的研究对基础研究及应用探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用高分辨场发射俄歇电子能谱和扫描电子束对在550℃和640℃生长温度下分别沉积在硅单晶衬底上的纳米锗硅量子点结构的形貌和表面组分分布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表层分布元素不是纯锗、硅或均匀单一的锗硅合金,而是不均匀分布的锗硅混合物。纳米结

波兰科学家主导开发纳米物体中电子输运研究新方法

  据波通社网站4月24日报道,波兰雅盖隆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与来自西班牙、法国和新加坡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发了一种研究原子尺度微小物体中电子输运的新方法。  为了测量纳米尺度的电子输运,研究人员使用了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和两个独立的带有极其精确的“锐化”Pt/Ir尖端的测量探针。目前,单样品STM

国家纳米中心肿瘤纳米疫苗构建研究获进展

  肿瘤疫苗是指利用肿瘤抗原,通过主动免疫方式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效应,激发机体自身的免疫保护机制,达到治疗肿瘤或预防肿瘤发生的作用。尽管基于疫苗的抗肿瘤疗法有优越的理论基础,但目前未能达到令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其中,提高疫苗的免疫刺激效率是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中国科学院国

微电子所在新型硅基环栅纳米线MOS器件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集成电路先导工艺研发中心在面向5纳米以下技术代的新型硅基环栅纳米线(Gate-all-around silicon nanowire,GAA SiNW)MOS器件的结构和制造方法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5纳米以下集成电路技术中现有的FinFET器件结构面临诸多挑战。环栅

国家纳米中心在CRISPR纳米递送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蒋兴宇、郑文富带领的课题组发表了非病毒纳米载体递送的研究成果。他们开发了一系列非病毒的纳米载体,这些非病毒纳米载体可以高效递送CRISPR/Cas9系统到体内,为拓展这一强大基因编辑技术在生命科学和临床应用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途径。相关研究成果Thermo-t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分级纳米结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构成网格的结构单元本身就是网格  在分级纳米结构的制备中,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在已有的一维纳米结构(例如纳米线)表面继续沉积或者生长这些一维的结构,例如,螺位错驱动的PdS纳米松树;而基于二维纳米结构单元的分级纳米结构的研究尚不多见。和一维纳米结构相比,二维纳米结构能像剪纸那样被“雕镂”

苏州纳米所发表碳纳米管纤维研究综述

  碳纳米管是一种潜力巨大的超级材料,是构建未来超强结构和碳基半导体器件的理想核心基础材料。将碳纳米管组装成宏观体(如纤维、薄膜和泡沫等)是实现碳纳米管宏量应用的重要途径之一。碳纳米管纤维是碳纳米管的一维连续组装体,其不仅可以单独使用,而且可以通过编织形成二维薄膜或者三维编织结构,成为最受关注的碳纳

纳米颗粒如何加速医学研究?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很多研究中都利用纳米颗粒来进行疾病的治疗和诊断等,比如有研究人员就利用纳米颗粒开发出了能检测胰腺癌的新型生物传感器;那么近期纳米颗粒还在哪些方面推动了医学研究呢?本文中,小编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整理,分享给大家!  【1】Nat Biotechnol:重磅!科学家开发出能携带CRI

纳米抗体(Nanobody)研究进展

1993年比利时科学家首次在Nature报道[1]:在骆驼血液中的抗体,有一半没有轻链,而且更让人惊喜的是,这些缺失轻链的“重链抗体” (heavy-chain antibodies, HCAbs)能像正常抗体一样与抗原等靶标紧密结合,另外不像scFv那样互相沾粘,甚至聚集成块。这种抗体只包含一个重

量子点:电子“蜗居”,纳米崭露头角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09745.shtm   ?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蒙吉·G·巴文迪(Moungi G. Bawendi)、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路易斯·E·布鲁斯(Louis E. B

“新型药用纳米材料与纳米药物的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验收会议现场  3月24日,中国科学院基础局组织专家在国家纳米中心对纳米基地的五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召开结题验收会,其中过程工程研究所陈运法研究员主持的“纳米材料和纳米测量中的若干基础标准研究”项目和马光辉研究员主持的“新型药用纳米材料与纳米药物的研究”项目通过验

纳米能源所在摩擦纳米发电机研究中获进展

  海洋是巨大的能源宝库,理论上,海洋完全可以满足地球上所有的能源需求,并且不会对大气造成任何污染,因此海洋能也被誉为“蓝色能源”。与风能或太阳能相比,蓝色能源拥有地理分布上的优势,海洋覆盖了地球75%的表面,全球约44%的人口都居住在距海岸线150千米的范围内。但与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相比,对

国家纳米中心DNA纳米生物技术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李乐乐课题组在DNA纳米生物技术用于核酸递送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Engineering Multifunctional DNA Hybrid Nanospheres through Coordination-Driven Self-Assembly”

苏州纳米所在高效冷凝传热纳米界面研究中取得进展

  冷凝微滴自驱离纳米仿生界面近年来已经引起科学界和产业界的高度关注,因为这种新型传热传质界面可用于设计开发高性能相变基热控器件以满足电子器件日益增长的散热需求、研制更节能环保的热泵/空调散热器以及开发其它新型的节能热控系统。众所周知,滴状冷凝相比膜状冷凝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能量输运方式,离散的冷凝液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