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被拒的稿子,去哪了?

辛辛苦苦写完的文章被拒几乎是每一个科学家无法呼吸的痛,那些被拒的稿子,去哪了? 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中,Earnshaw 等人追溯了近1000篇2011年到2013年被《临床耳鼻喉科学》(Clinical Otolaryngology)杂志拒绝的稿子,以探访这些被拒绝的论文是否会出现在其他地方? Clinical Otolaryngology 据悉,Earnshaw等人通过搜索 PubMed以及Google Scholar,匹配与被拒绝手稿相关的标题和作者列表,终于在2015年11月发现大约有一半的论文最终被出版,但是平均而言耗时超过了一年。 这段时间917篇被拒绝了……随后有511篇被出版,占最初被拒绝手稿的55.7%,平均延迟时间为15.1个月(标准差,SD:8.8个月)。 在一般情况下,《临床耳鼻喉科学》(Clinical Otolaryngology)杂志拒绝的稿子很容易被低于该期刊影响因子(IF2.6,在耳......阅读全文

孟津:文章发表和刊物被SCI的速度

  在飞机上收到的电邮中,有一个是邀请我审稿。邀请我审稿的刊物叫做“The Science of Nature”,一眼看上去,这个刊物名字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我们曾经讨论过一个刊物名字:Natural Science Review,自然和科学都统在一起。但最后这个刊物使用了National

读“学术论文发表十必行”的体会

  美国普渡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Duane Wegener曾担任Wiley期刊Social Psychology andPersonality Compass的编辑,他撰写了题为“10 Things Scholars should do to get published”的文章。认

研究生和科研工作者必读 蒲慕明科研人生的精彩演讲

自读研究生到现在,我听过不下300场科学报告,从硕博生、博士后到知名学者、院士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每场报告下来,我总会问自己从中学到了什么,如果能够有一两点哪怕很小的所得,就算是不虚此行。论及近16年来哪次报告对我的科研生涯影响最深远,首推在清华大学聆听蒲慕明院士关于创新研究和科研人生的演讲。这几天想

如何打造具国际影响力科技大刊

  有人说:“对中国科学家来说,无论在多著名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也仅仅是买了张‘船票’而已。办好中国自己的科技大刊,才是建造了一艘驶向国际学术界的战舰。”  伴随国力的提升,中国科技期刊正面临一次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比如社会经济发展对科技创新的巨大需求,比如先进信息网络技术的强

开放获取与付费墙的拉锯之战:谁来为传播知识买单?

  一场因“开放获取”引发的“学术战争”已经爆发。  过去两年,由700家德国学术机构组成的 Project DEAL、瑞典、挪威以及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先后向国际学术出版商存续了上百年的付费订阅模式发起冲击。  “开放获取”(Open Access,以下简称OA,又译作开放存取),意味着研究文献免

暴利的SCI产业 缘何让无数科研人员为之打工?

制图:Dom McKenzie纵观人类历史,我们很难找到像学术出版一样匪夷所思的行业:无数科研人员为之免费供稿、审稿,却还要花钱看论文;来自政府资助的科研经费没有让科研人员成为高收入群体,却给出版商带来胜过苹果、谷歌的收益率;订阅费用压得预算喘不过气,高校却不敢不买;同类期刊多如牛毛看似竞争激烈,收

充分利用国內期刊获取“首发权”

一、做研究要发论文吗?五百年前,哥白尼发现太阳中心说后,没发论文(当时也没有学术期刊可以发论文),却把他的发现写成一本书,在临终前正式出版。[Copernicus 1543]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卡米林·昂内斯(Heike Kammerlingh Onnes)首次发现了超导之后,实验结果发表于莱

访谈: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道路

安托万·博奎特 戴维·施温班克斯 李党生  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不久前发布了2010年度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国科技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影响因子已经攀升到9.417,成为中

如何定义并维护同行评审的质量?我们问了问

  9月16日至20日是国际同行评审周,今年的主题是“同行评审中的质量”(Quality In Peer Review)。借此机会,中国科学院褚君浩院士接受了自然科研编辑的线下访问,并对国内同行评审的质量进行了回顾和展望。此外,自然科研的编辑还与工作在科研第一线的研究人员围着“同行评审中的质量”这一

朱作言黎乐民:中国科技期刊争稿源 转变评价体系很重要

  2000年以来中国学者的SCI论文增长308%,其中在中国SCI期刊发表的论文增长126%,在海外SCI期刊发表的论文增长434%;1999—2009年中国大陆作者的高影响力论文 (被引用位列各学科的前1%)有4433篇,其中只有51篇(1.1%)在中国大陆期刊发表。   166

多名科学家寄语中国科学报和科学网

  编者按  一张报纸,展卷,传递自然真理,释放创新智慧,弘扬科学精神,记录中国科技蓬勃发展的坚实足迹。  一串网址,点击,探索学术争鸣,交汇知识之光,碰撞思想火花,分享全球华人科学家前进的点点滴滴。  让科学家发声,为科教事业服务,《中国科学报》凭着这份坚守走过了一甲子。回首来时路,我们奋力架起一

浙江大学“两微一端10万+”试行论文评定新规引争议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大学老师的学术文章一般发表在特定的学术期刊上,无论水平高低,圈外人往往都难得一见。不过,浙江大学最近发布的《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却试图打破这个规律。  《办法》规定,如果学术文章在"两微一端"影响力、传播力巨大,比如

告别胡亚东先生:谈笑生风趣 笔下有深情

  2018年5月3日清晨8点半左右,在位于中关村大街黄庄路口的海淀医院告别室向胡亚东先生做最后的告别。中科院的领导、化学所的领导,还有很多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们,都站在逼仄狭窄的室外过道,其中有很多熟悉的面孔——有一些是采访过、联系过的对象,毕竟在中科院所属的报社工作过10余年。望着他们,我把自己搁

青年科学家的苦恼

  对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研究人员来说,生活并不容易。他们必须忍受不确定的未来,去竞争科研经费,还要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做好为工作频繁搬家的准备。  科学家们在本文里与我们分享了他们可能会面临的问题:挫折、挣扎、挑战,当然还有快乐。  2018年,美国联邦预算定稿时,詹妮弗·哈丁(Jennifer H

十大英文期刊投稿秘诀

十大英文期刊投稿秘诀   对于母语并非英语的我们,在写论文投稿英文期刊时,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最近,BioTechniques杂志的编辑们介绍了一系列英文写作技巧,希望能够帮大家把稿件写得更好。这里向大家介绍的是,如何处理好关键一步——投稿。     本文基于投稿中的常见问题,以编辑视

专访《自然》、《科学》四位主编:他们看好中国科研

  近期,《自然》及旗下44个子刊的主编和资深编辑将齐聚上海,出席首次在中国举办的自然科研全球峰会。据介绍,此次峰会之所以选择中国作为举办地,是因为《自然》全球编辑团队希望增加对中国科研人员的了解与互动。  当前,中国作为全球科研界的领先者之一,科研数量与质量都有突出的表现。过去20年,我国科研人员

传递智慧、激扬人生——构建光谱新生代

——第二十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之院士-青年学者交流活动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8年10月20日,第二十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暨2018年光谱年会开幕式暨40周年庆典在青岛举办。在会议同期,组委会特邀请到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院士李灿,厦门大学、中科院院士田中群和美国伊利特伊大学、南京大

我想成为一名科学家,但是抑郁症先找到了我

  2008年,当抑郁第一次威胁到她的事业时,Rachel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为了启动一项新研究,这位心理学家每天要工作14-16个小时,同时还要监督12名研究助理。在空闲时间,她还要筹划自己的婚礼。  有三个星期的时间,她几乎没有合眼,仅靠甜食和能量棒维持生命。后来,在观看一场悲伤的戏剧演出后,她崩

汇聚2019年科研工作者的TOP10种“囧态”

  Ashley Stenzel是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一名博士,她写的一篇关于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抚养两个女儿的乐趣和挑战的文章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一位读者在Science 杂志的Facebook主页上留言写道:“很高兴知道在这场斗争中我并不孤单。这种罪恶感是可怕的。”  “我喜欢这个故事的每一个字

孟立秋:付出代价也要维护科学的纯洁性

慕尼黑工大 孟立秋教授  近日,就科研项目评审实践问题,科技日报记者专访了慕尼黑工大孟立秋教授。孟教授结合她6年来在慕尼黑工大副校长任上的工作经验和个人的思考,深入剖析了相关案例,让人深受启发。  科研项目该如何来评估?世界各国都在探索最公正有效的办法。这里面涉及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评估标准怎么定;

SCI投稿全攻略

  SCI投稿过程总结、投稿状态解析、拒稿后处理对策及接受后期相关问答综合荟萃目录(重点是一、二、四、五、六):  (一)投稿前准备工作和需要注意的事项、投稿过程相关经验总结  (二)SCI期刊投稿各种状态详解及实例综合(学习各种投稿状态+投稿经历总结)  (三)问答综合篇(是否

丁洪:握住向高端人才伸出的橄榄枝

  很年轻,却已是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千人计划”第一批入选者之一。而在此之前,他在美国的一段“辞职”故事,曾一度轰动全美物理界。   在搜索引擎搜集丁洪的名字,可以找到题为China fishing in pool of global talent的一篇英文报道,直译过来就是《中

科研特区何去何从——王晓东和北京生命研究所的前世今生

  “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曾分文不取,帮助北京生命研究所站稳脚跟。如今,作为北生所所长的王晓东是否实现了他当初的理想?他和北京生命研究所有着怎样的渊源?如何带领班子走到今天?北生所面临着哪些问题,未来的路在哪里?请看王晓东和北京生命研究所的前世今生。”  2013年9月28日,由香港求是基金会举办的

科研转型,且转且探索

  201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首次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青蒿素发现者--屠哟哟教授的获奖引起了广泛探讨,中国在国际科研圈的影响力正显着提高。而近日Nature杂志公布的2015年度十大人物中,来自中山大学的生物学家黄军就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华裔女科学家鲍哲楠也因各自在其专业领域的突出贡献再一次将全球目光

蒲慕明饶毅汪品先等议:中国科研缘何难有重大创新?

  在过去十年里,中国在科研开发上的总投入以每年大约20%的速度递增。这样大力度的经费支持的确带来了显著成果:2011年,英国皇家学会的一项研究发现,从2004~2008年,来自中国的论文发表数量占全球的10%,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  然而,2012年,由世界银行和中国国务院合作的一项研究认为

刘虎威:为中国创立有国际影响力的分析化学期刊而努力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英国《自然》杂志2018年1月报道,中国已成为世界发表科学论文数量最多的国家,在数量最多后,中国科学界更加提倡提高论文质量;其次值得反思的是:这些论文大都发表在国外的SCI期刊上。为何我国每年要投入近20亿给国外的出版机构和论文产业链?最终的答案无疑是:我国要发展自己的学术期刊

基因组测序先驱Eric Lander:从科学男神到公众的出气筒

  基因组测序的先驱埃里克•兰德(Eric Lander)是美国科学界最有影响的人之一,他没有滥用经费,没有性骚扰,也没有抄袭或捏造数据。但是,他写了一篇关于CRISPR历史的综述,由此在过去一周成为网络恶毒攻击的对象。CRISPR是一项革命性的基因编辑技术,部分开创性的工作是由埃里克•兰德在博德研

邵峰院士: 如何才能涌现更多“韩春雨”?

  编者按:  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作出一流的原创性工作,令学界振奋,同时也反衬出中国科研模式和科技体制中亟待改变的地方。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最年轻的院士邵峰深有感触,提笔写下这篇文章。邵峰所在的北生所作为科技改革试验田,在成立至今的10年里,探索科研体制改革,探寻原始创新新机制,成就

科学家尝试理解活性物并寻找生命世界的基本原理

   起初,Zvonimir Dogic和学生选取了微管,并将其和驱动蛋白混在一起。前者是构成细胞内部骨架一部分的丝状蛋白,而后者是沿着这些“丝”穿行的马达蛋白。随后,研究人员让这种“鸡尾酒”的液滴悬浮在油上,并为其提供了名为三磷酸腺苷(ATP)的分子燃料。  令该团队惊奇和喜悦的是,这些分子自己组

交大博士血泪自述:不是读博的料,别上博士这条船

  一、前言  原先我是准备等到毕业的那一天,痛痛快快地哭过了之后,一口气写掉这篇文章的。其实一直在零散时间打腹稿,差不多已经煲熟了。刚才有同样读博士读得凄凄惨惨切切的师兄表示期待,于是一横心决定现在就写了。何况,早点让更多还没上博士这条船的弟妹们看到,提醒他们读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能多挽救一个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