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科学家给海洋一号C星装上“慧眼”

9月9日,记者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获悉,由该所研制的水色水温扫描仪和紫外成像仪已随海洋一号C卫星入轨,这两双“慧眼”将极大提升我国海洋遥感探测能力。 海洋一号C卫星9月7日在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我国海洋水色系列卫星的第三颗卫星,是我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十二五”任务中4颗海洋业务卫星的首发星。 海洋一号C卫星水色水温扫描仪是海洋一号C卫星的主载荷,设有8个可见近红外波段和两个热红外波段,将用于获取海洋水色、水温的定量化遥感数据。海洋一号C卫星水色仪针对5年寿命、偏振、杂光、冷空间嵌位以及信噪比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改进,其中制冷机采用该所自主研制的长寿命脉管制冷机,提高了关键元部件国产化水平。 海洋一号C卫星紫外成像仪作为卫星的新增载荷之一,采用紫外大视场透射式光学系统和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焦平面探测器方式,结合多模块精密拼接技术进行对地观测,具备500米级星下点地面分辨率、2900公里超大幅宽、高信噪比、宽......阅读全文

到2020年,我国将研制和发射3大类系列海洋卫星共十余颗

   10月25日6时57分,“海洋二号B”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这是继9月7日“海洋一号C”卫星成功发射入轨后,中国在一个多月内发射的第二颗海洋卫星。  什么是海洋卫星?这种卫星携带哪些有效载荷?“海洋二号B”卫星和“海洋一号C”卫星各有什么特点?中国在海洋卫星领域发展

青岛建设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青岛集聚了堪称“国字号”的海洋科技力量,在全国独树一帜,在世界上也为数不多。如何发挥这支海洋科技“国家队”的作用,对进一步提高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海洋大国到海洋强国的新跨越,意义重大而深远。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号召

我国海洋卫星实现系列化

  16日上午,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的中国首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卫星“海洋二号”,是我国第一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卫星。该卫星集主、被动微波遥感器于一体,具有高精度测轨、定轨能力与全天候、全天时、全球探测能力。  按照中国海洋卫星发展规划,我国将按海洋水色环境(海洋一号,HY-1)卫星、海洋动

海洋二号卫星已具备开展应用服务能力

  在轨测试和试应用已满半年,国家海洋局日前表示,海洋二号卫星已具备开展应用服务的能力。  好消息不断,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近日还要接待来自法国空间中心的专家。  “他们是专程来与我们探讨海洋二号卫星数据的有关事宜。”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院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海洋二号卫星有效载荷副总师刘和

“海洋六号”打响“新年首炮”

   2016年12月31日,科考队员将高压气枪投入海水之中测量海底地层结构。  当地时间2016年12月31日凌晨3时30分,中国科考船“海洋六号”驶抵南纬60度、西经60度附近海域,开始了为期45天、跨年度的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  这是中国时隔26年再次开展以综合地质和地

海洋二号C星升空 构成首个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

9月21日,海洋二号C星成功发射升空。这是我国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的第二颗卫星,也是我国首颗运行于倾斜轨道的大型遥感卫星,其入轨后与海洋二号B星组网,将大幅提升我国海洋观测范围、观测效率和观测精度。 海洋二号C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海洋动力卫星系列的第二颗业务卫星,国家航天局负责海洋二号C

2014年中国海洋卫星应用报告发布

  近日,国家海洋局正式发布《2014年中国海洋卫星应用报告》。报告显示,2014年“海洋一号B”卫星和“海洋二号A”卫星继续在轨运行,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运行稳定。不过,我国海洋卫星亟待后续业务星接替。  截至2014年年底,“海洋一号B”卫星已在轨运行7年8个月,成为我国目前在轨运行有效工作寿命

我国将提高海洋卫星信息获取力

2月1日,《“十二五”海洋业务卫星(“海洋一号C/D”和“海洋二号B”)工程项目建议书》通过评审。评审专家组认为,“海洋一号C/D”和“海洋二号B”卫星将显著提高我国对全球海洋水色环境和动力环境信息的获取能力,为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目标提供立体海洋观测服务。  据了解,“海洋一号C/D”卫

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兴伟:海洋卫星九天瞰海报佳音

  10月25日,我国海洋卫星家族又添一名新成员——海洋二号B卫星上天了。  目前,我国海洋卫星已经实现了从单一型号到多种型谱、从试验应用向业务服务的转变,向系列化、业务化的方向快速迈进。  在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我国海洋卫星还存在哪些不足?未来又将如何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

中法海洋卫星明年上天 将实现同步观测风浪

  记者7日从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获悉,中国与法国航天合作的首颗卫星——中法海洋卫星将于2018年上天,在全球范围内观测海洋表面的风浪。图片来源网络  中法海洋卫星中方科学组组长、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副主任刘建强同时介绍,“十三五”期间还将发射包括海洋一号C、D卫星及海洋二号B、C卫星在内的9颗海洋

中法海洋卫星明年上天 将实现同步观测风浪

  记者7日从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获悉,中国与法国航天合作的首颗卫星——中法海洋卫星将于2018年上天,在全球范围内观测海洋表面的风浪。图片来源网络  中法海洋卫星中方科学组组长、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副主任刘建强同时介绍,“十三五”期间还将发射包括海洋一号C、D卫星及海洋二号B、C卫星在内的9颗海洋

我国成功发射海洋一号C星 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自然资源部获悉,9月7日11时1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海洋一号C星。该星将进一步提升我国海洋遥感技术水平,对我国研究海气相互作用、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开展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将开启我国自然资源卫

我国成功发射海洋二号B卫星

   10月25日6时57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海洋二号B卫星。该星将进一步提升我国海洋遥感业务化观测能力,进一步壮大自然资源卫星体系,对提高我国海洋预报与监测预警水平,提升海洋防灾减灾与海上突发事件响应能力,服务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开展全球变化研究,建设海洋强国具有十

我国成功发射海洋二号B卫星

  10月25日6时57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海洋二号B卫星。该星将进一步提升我国海洋遥感业务化观测能力,进一步壮大自然资源卫星体系,对提高我国海洋预报与监测预警水平,提升海洋防灾减灾与海上突发事件响应能力,服务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开展全球变化研究,建设海洋强国具有十分

我国成功发射海洋二号B卫星

  10月25日6时57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海洋二号B卫星。该星将进一步提升我国海洋遥感业务化观测能力,进一步壮大自然资源卫星体系,对提高我国海洋预报与监测预警水平,提升海洋防灾减灾与海上突发事件响应能力,服务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开展全球变化研究,建设海洋强国具有十分

我国成功发射海洋二号B卫星

  10月25日6时57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海洋二号B卫星。该星将进一步提升我国海洋遥感业务化观测能力,进一步壮大自然资源卫星体系,对提高我国海洋预报与监测预警水平,提升海洋防灾减灾与海上突发事件响应能力,服务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开展全球变化研究,建设海洋强国具有十分

我国成功发射海洋二号C星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2020年9月21日13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遥四十一运载火箭,成功将海洋二号C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海洋二号C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海洋动力卫星系列的第二颗业务卫星。卫星在轨后,主要对海面高度、有效波高、海面风

中国有了可燃冰调查船

  昨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为“海洋六号”正式入列举行欢迎仪式。梁宇陈惠玲摄   本报讯(记者/卢轶通讯员/陈惠玲)昨日,我国第一艘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综合调查船———“海洋六号”在广州正式加入我国海洋地质调查行列。这标志着我国海洋地质调查装备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海洋六号”是

“海洋六号”深入南海北部区域再探可燃冰

  □ 可燃冰又称甲烷水合物,是甲烷气体和水分子结合形成的白色结晶体,能像天然气一样燃烧,通常存在于大陆架海底地层以及地球两极的永久冻结区域。可燃冰被看作是有望取代煤、石油的新能源     □ 经研究人员多年研究,在我国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钻探目标区内共圈定11个可燃冰矿体,含矿区总面积

国内第一艘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下水

   3月3日,我国第一艘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淞航”号在天津下水,标志着国内最先进、吨位最大的渔业资源调查船主体工程顺利完工。据悉,“淞航”号出坞后,将进入设备安装、调试环节,初步计划于7月验收交船,9月或10月进行首航,以优良的船舶性能和强大的科考功能服务大洋调查科考。  上海海洋大学“淞航”号由

给深海做CT、验标本:“海洋六号”的南极科考

   在首次奔赴南极的中国“海洋六号”科考船上,科研人员正开展多项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他们要探索的奥秘往往潜藏在数百米乃至数千米深的海水之下,所用的技术手段正如给深海做CT、验标本、量体温。  做CT  放枪、点炮——在这两个看上去颇有点“刺激”感觉的名词背后,是“海洋六号”此次南极科考的首要任

我国最先进科考船“科学”号交付使用

  9月29日,青岛奥帆中心港口,红白两色的“科学”号披着朝霞,静静停泊在岸边。  这艘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目前最先进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总吨位4471吨,续航力1.5万海里,造价5.5亿元,当日由武船集团交付给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使用。  “‘科学’号交付使用,标志着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能力上了

海洋科普正起航

  在过去的三个月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与中国科协共同主办在中国科技馆推出“未来海上科学城”活动,海陆互动科普吸引了大批参观者。  今年3月28日,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院共同发布了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名单,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承担的“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科考船”成为首批入围基地之一。  青岛作为一

中国海洋国家实验室首次在南海实施深海载人科考

  “海洋国家实验室‘蛟龙’号共享航次”新闻发布会4月1日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举行。作为中国首个获批试点运行的国家实验室,海洋国家实验室将于今年4月初首次参与“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并在中国南海首次使用“蛟龙”号实施深海载人科考。  海洋国家实验室学委会秘书长潘

“深蓝”号远洋渔船入列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科考船队

   11月24日,“深蓝”号远洋渔船入列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深远海科学考察船队仪式在广州举行。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院士、国际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主任蔡文炬、深蓝渔业工程联合实验室主任徐皓,上海崇和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董事长盛纪纲,青岛蓝谷管理局局长肖焰恒,及中国

南海神狐海域发现新能源“宝库”

  核心提示  近日,由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完成的《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成果报告》通过终审。《报告》显示,科考人员在我国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钻探目标区内,圈定11个可燃冰矿体,预测储量约为194亿立方米。  含矿区总面积约22平方公里  记者从广州海洋地质调

中国成功发射首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卫星

  北京时间8月16日6时57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卫星“海洋二号”成功送入太空。  “海洋二号”卫星主要任务是监测和调查海洋环境,是海洋防灾减灾的重要监测手段,可直接为灾害性海况预报、预警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并为海洋科学研究、海洋

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健康海洋”联合航次启航

  6月10日,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健康海洋”联合航次启动,“创新一”号、“创新二”号和“科学三号”、“实验2”号四艘海洋科考船分别从青岛、烟台与广州同时启航,对渤海、黄海、长江口及珠江口海域开展多学科综合性调查,为开展生态灾害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近海“健康海洋”示范工程

打造海洋科研的“国之重器”

  探访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国家实验室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 海洋国家实验室供图  6月的山东青岛即墨鳌山湾,草木初盛,碧波涌动,蓬勃如少年。紧邻海湾的一片现代化建筑,便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所在地,也是全国唯一一个试点中的国家实验室。  向海而兴

中法海洋卫星发射 首次实现海风海浪同步观测

  北京时间10月29日8时43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法合作研制的首颗卫星——中法海洋卫星。  中国国家航天局、自然资源部介绍说,中法海洋卫星由两国历时13年合作研制完成,中方负责提供卫星平台、海风观测载荷以及发射测控,法方负责提供海浪观测载荷,卫星数据双方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