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亚利桑那大学Nature文章

通过对一种已灭绝的节肢动物保存完好的化石进行分析,来自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亚利桑那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解剖结构复杂的大脑进化比以前认为的要更早,并且在进化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变。这一发现公布于10月11日出版的Nature杂志上。 文章的作者包括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马小雅(Xiaoya Ma,音译),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Gregory Edgecombe,以及亚利桑那大学Nicholas Strausfeld,参与研究的中方研究人员还包括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侯先光教授。 这一寒武纪5.20亿年的化石目前保存在云南省内,长约3英寸,属于延长抚仙湖虫(Fuxianhuia protensa),是云南澄江早寒武世三个新的大型节肢动物之一,是一种灭绝的节肢动物。 这一化石的发现为节肢动物的进化历史补上“缺失的一环”,所谓节肢动物包含有甲壳类动物,蛛形纲动物和昆虫。 研究人员将......阅读全文

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团队:破译数亿年前无字天书

“这是一只来自5亿多年前寒武纪时期的‘虾’。”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张喜光教授对着计算机屏幕上的图像平静地说。屏幕上是一个筒锥状的古生物,身上的细节纤毫毕现。这是从金沙江畔一块石头中“溶解”出来的化石,大小不到1毫米。一块块不起眼的石头,科研人员却可从中破译“无字天书”。 2004年起,由云南大学

云南大学最新Nature文章

  人类大脑可谓是世界上最精细复杂的机器了,比如我们平时最简单的摄食动作,也需要眼,手与神经系统协调完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接受信息与作出应答,那么这个动作过程是何时出现的呢?近期来自云南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解答了这个问题,他们发表了题为“Specialized appendages

云南大学重点实验室发表PNAS文章

   云南大学古生物重点实验室张喜光教授、杨杰副研究员、刘煜博士与剑桥学者共同完成的题为“抚仙湖虫腹神经索及泛节肢动物神经系统早期进化”(The fuxianhuiid ventral nerve cord and early nervous system evolution in Panarthr

云南大学发表Nature头条文章

  由来自云南大学、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鉴别了生活在大约5.2亿年前早寒武世(Lower Cambrian)、世界上已知最早的一种食肉动物化石中保存完好的大脑。研究发现揭示出这一动物的大脑惊人的简单,远没有它的一些猎物的大脑来得复杂。这一重要的研

中美德国际研究团队揭示三叶虫祖先类群形态特征

  记者7日从云南大学获悉,由中国-美国-德国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通过显微CT扫描及计算机三维复原技术,经过数据分析研究,揭示了包括三叶虫在内的所有三叶型虫的祖先型特征,为三叶虫的早期演化及生态适应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2022年2月7日,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侯先光、刘煜

2016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发布

  3月22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发布了“2016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云南大学等7所科研院所和高校领衔完成的具有国际水平的一批科研成果入选。  当天,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学会学术部部长、企业工作部主任宋军、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

古生物专家-齐聚京城

  3月23日至28日,主龙类系统发育——新数据和新方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世界著名的主龙类和系统发育方法研究方向的专家汇集北京,探讨新数据的特点及其对系统重建的影响等内容。  图为3月28日,来自世界各地的主龙类和系统发育方法研究方向的专家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恐龙展池。  新华社记者

云南大学,亚利桑那大学Nature文章

  通过对一种已灭绝的节肢动物保存完好的化石进行分析,来自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亚利桑那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解剖结构复杂的大脑进化比以前认为的要更早,并且在进化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变。这一发现公布于10月11日出版的Nature杂志上。   文章的作者包括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

周学斌任云南大学党委书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745.shtm   ?2023年7月12日,云南大学召开干部大会,宣布省委对学校党委主要领导的任职决定:周学斌任云南大学党委委员、常委、书记。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李刚,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高

琥珀解密古生物扩散踪迹

   ■本报记者 王晨绯  “曾为老茯神,本是寒松液。蚊蚋落其中,千年犹可觌。”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咏琥珀》生动传神地描述了琥珀。琥珀是能够把远古动、植物近乎完整保存,并形成化石的唯一宝石,具有非常高的科研价值。通过琥珀中保存的生物状态,科学家可以研究古生物、古地质、古气候、物种的进化与灭绝等。  近

科学家揭示恐龙时代古蚂蚁的细致样貌

近日,科学家团队以白垩纪缅甸克钦琥珀的昆虫内含物为研究对象,重建了恐龙时代一种古蚂蚁的身体内部解剖结构,揭示了目前化石里保存最完整的蚂蚁内部软组织结构,为昆虫内部结构演化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该成果在线发表于《BMC-生态与演化》(BMC Ecology & Evolution)。吉蚁婚飞场景复

中德美科学家联手揭开最古老幼虫化石之谜

  A:2毫米幼虫背部微型CT扫描成像。资料图片  B:移除化石围岩后的幼虫背部微型CT扫描成像。资料图片  5月9日,由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古生物学家侯先光教授、刘煜博士联合德国、美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宣布首次从云南澄江动物化石群中发现了5.2亿年前一种三维立体保存的无节幼虫化石

中国科学家《自然》文章获得进化研究新进展

来自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英国莱斯特大学,德国乌尔姆大学(University of Ulm)的研究人员从对一些保存完整的化石的精细分析入手,阐述了一个直接与早期生命进化相关的问题。 文章的通讯作者及第一作者为云南大学的张喜光教授,其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98年获得加拿大萨斯

云南大学副校长论文因捏造数据被撤销

  来自云南大学的一篇论文在著名期刊Cell Reports发表三个月后,因部分数据捏造而被撤销。  撤销声明表示,论文中图一表示细菌丰富度的数据是被捏造的。所有作者同意撤销该论文。  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云南大学的Cheng-Gang Zou和Ke-Qin Zhang(张克勤)。据了解,张克勤1981

319种古生物复原图亮相

  《古生物图鉴》合集。   3月18日,科学艺术机构啄木鸟科学小组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学术报告厅正式发布了319种著名古生物化石生命形象科学绘画作品,这批作品涵盖了全世界最为著名的恐龙、古鸟、翼龙、史前水栖爬行动物化石的生命形象及骨骼结构重建图。   319种古生物复原图出自啄

当古生物遇到新科技

   古生物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历史上如始祖鸟、北京猿人等关键化石的发现都填补了生命演化历史的空白。如今,新的观测分析手段,诸如高精度成像与解析技术、分子古生物学技术以及大数据和自动识别等,给古生物学这样的传统学科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原有的以及新发现的化石中挖掘出大量前所未知的全

周学斌任云南大学党委委员、常委、书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783.shtm   2023年7月12日,云南大学召开干部大会,宣布省委对学校党委主要领导的任职决定:周学斌任云南大学党委委员、常委、书记。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李刚,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高俊

云南大学实验室失火-疑是酒精灯惹祸

  9月21日11时30分左右,4辆消防车呼啸着赶赴位于云南大学北院的省微生物研究所。接报火情为研究所一楼一间实验室中的酒精灯被打翻,引发实验室着火,并无人员伤亡。  12时,消防队员已经处置完毕,离开了现场,一楼大厅可见消防器材留下的泡沫痕迹。由于校方封锁,记者无法进入失火的实验室,也不

南京古生物所二叠纪珊瑚及古生物地理研究取得新进展

  滇缅马(Sibumasu)地块由位于冈瓦纳古陆和欧亚古陆之间的一系列外来体组成,包含现今的泰国西部、缅甸、马来西亚半岛、苏门答腊以及中国滇西的腾冲、保山地块等。它们于早二叠世晚期从冈瓦纳古陆分离,在中二叠世向北漂移,并最终于三叠纪与欧亚大陆拼合。  为更好地了解滇缅马地块在早中二

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的探秘者

  在南京古鸡鸣寺边上有一个古老的科研单位,它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南京古生物所是我国专业从事古无脊椎动物学和古植物学研究的科研机构,也是亚洲最大的古生物学研究所,并被外国学者誉为“世界三大古生物学研究中心之一”。  南京古生物所所长杨群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中外学者合作对5亿年前寒武纪一种化石重新鉴定为藻类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中外学者合作研究的古生物学论文指出,研究人员对5亿年前寒武纪时期一种之前鉴定为苔藓动物的化石进行重新鉴定,结果显示这些化石为藻类,而非动物。这项研究结果挑战了人们对动物演化的认知以及藻类在寒武纪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该论文介绍,化石记录揭示了寒武纪时期动物的演化,但一

Stanley-Finney教授访问南京古生物所

  7月10日,应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邀请,国际地层委员会主席、美国加州州立大学Stanley Finney教授访问南京,并与该所在宁的国际地层委员会及其分会的官员和选举委员举行了座谈交流。   研究所所长杨群指出,南京古生物所目前有十余位科学家担任国际地层委员会副主席及其众多

尽快修改《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

  “我国《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已经实施8年多了,它对我国化石资源的确起到了保护作用,但我们在这么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否则可能会产生越来越多的负面效应。”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童金南表示。   他举例道,虽然该条例及一系列后续文件详细

现代生物研究揭示古生物进食模式

  对比大鳄鱼和亚马逊河豚的头部,你可能会发现一些惊人的相似点。至少科学家是如此。研究人员对超过75种现存活鳄鱼物种和齿鲸的颅骨和下颌骨进行对比后发现,尽管它们在进化学上分开了近3亿年,但这些生物头骨和鼻子的形状有着广泛且惊人的相似性。  总体来看,拥有较宽鼻子和相对大而结实颅骨的捕食者,如鳄鱼和逆

科学家发现五亿多年前共生蠕形动物

  近日,由中国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英国莱斯特大学和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宣布发现世界上最早的、距今大约5.2亿年前的共生蠕形动物——吸盘古宿虫,并首次发现了共生关系中宿主特异性和宿主转移两个重要生态特性的最早化石记录,进一步揭开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生物相互依存关系

沉淀吸附法治理阳宗海湖泊水体砷污染扩大工程化

  云南大学23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该校近年来科研进展报告。报告显示,该校陈景院士主持的“沉淀吸附法治理阳宗海湖泊水体砷污染扩大工程化”项目,在国内外首次成功治理了低浓度砷污染大型湖泊水体。   阳宗海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属于珠江流域南盘江水系。2008年6月,阳宗海水体发生砷污染事件。砷污染

中国首次成功治理低浓度砷污染大型湖泊水体

  云南大学2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该校近年来科研进展报告。报告显示,该校陈景院士主持的“沉淀吸附法治理阳宗海湖泊水体砷污染扩大工程化”项目,在国内外首次成功治理了低浓度砷污染大型湖泊水体。  阳宗海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属于珠江流域南盘江水系。2008年6月,阳宗海水体发生砷污染事件。砷污染事

中科院、云南大学Nature子刊miRNA研究新成果

近日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计算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云南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Evolution of the human-specific microRNA miR-941”的论文,揭示了一种特异性MicroRNA miR-941在人类进化中所起的作用。相关论文发布在1

973项目地史时期海陆生物多样性的演变课题总结会

973项目“地史时期海陆生物多样性的演变”课题结题总结会议召开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地史时期海陆生物多样性的演变”课题结题总结会议于9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召开。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副司长彭以祺、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处长张峰出席了会议。出席会议的专家和领导还有:项目专

寻觅一叶印痕-解密亿年时光

  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冯卓长期从事古植物学方面研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采集了大量化石标本。耐得住寂寞,不惧怕危险,冯卓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学术成果,在古植物学领域不断开拓。  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冯卓的微信名叫“挖石头的”。  “背包里装着锤子、罗盘,每年10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