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海洋先导专项:铸科技利器探深海大洋

8月29日,“科学”号圆满完成对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的考察任务返航。“这是人类首次对这座海山进行科学考察。”航次首席科学家、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徐奎栋难掩内心的激动,“我们采集到许多未知新物种,像高度超出1米的海绵和珊瑚……” 该航次执行的是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WPOS,以下简称海洋先导专项)的科考任务。这是中科院有史以来在海洋领域投入最大的一个项目。 聚焦西太 海洋科学具有大科学的特点,涵盖范围极其广泛,这就给海洋先导专项的部署提供了众多选择。拿专项首席科学家、中科院海洋所所长孙松的话来说,对海洋先导专项进行总体设计,是“一件非常令人头疼的事情”。 “近海研究有良好基础但体现不出先导性,深海研究是发展方向但面临极大挑战。”孙松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考虑到我国对海洋科技的需求以及海洋领域的国际前沿问题,如何体现海洋科技领域的‘先导性’,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阅读全文

我国在热带西太平洋前沿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考察时强调。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我国成立的第一个专门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国立机构,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三个面向”要求为指引,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瞄准聚焦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需求,解决自主创新核心关键问题,引领

2018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评选揭晓

   近日,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组织学会分支机构、学会理事,以及海洋与湖沼领域相关单位推荐2018年“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项目,共推荐了24项。经学会理事投票,评选出2018年度“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现将评选结果予以公布。  一、首次确认了北太平洋存在千年尺度的淡水事件  项目进展:该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60年来,地处祖国南海之滨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无论是筚路蓝缕中勇于求索,还是春涌神州时的敢闯敢试,都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历史使命,将国家重大需求和海洋科学研究紧密融合,用青春和汗水谱写出大气磅礴、绚烂辉煌的优美华章。2018年10月,11位院士、3位

青岛建设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青岛集聚了堪称“国字号”的海洋科技力量,在全国独树一帜,在世界上也为数不多。如何发挥这支海洋科技“国家队”的作用,对进一步提高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海洋大国到海洋强国的新跨越,意义重大而深远。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号召

揭秘中国深部探测计划:资源短缺成最大动因

  编者按   在7月刚刚公布的中国“科技十 二五”中,强调了对“三深”、“三极”的科学考察。深海、深地、深空,以及南极、北极、青藏高原,这些过去只能在科幻书籍中研读的领域,正吸引着中国科学 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9年首都科技界大会上指出的,“空间、海洋和地球深

中科院发布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二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15项,不含专用领域)  16 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科学与应用  中科院是中国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发起者、组织者之一,是科学与应用目标的提出者和实施者,50余家院属单位承担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务和多项协作配套任务,突破了大批关键核心技术,为工程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科技支撑。  在载

我国最先进海洋科考船“科学”号正式起航

4 月8 日,“科学”号首航仪式在青岛中苑码头举行        “现在我宣布,‘科学’号正式起航!”   4月8日下午,随着一声令下,船员们纷纷登上甲板,我国最先进的海洋科考船“科学”号从青岛中苑码头缓缓驶出,开始了

多部门共同制定印发“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

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的通知国科发基〔2017〕16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教育厅(委、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教育主管司(局),中科院各分院:   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加快推动基础研究发展,科

汪品先:从海底看地球能看到什么

  “人类历来是在海洋之外看海洋,看到的只是一个单向运动的世界;而当人类潜入深海,立足海底向上看,才会看到更多的精彩,获得更多的发现。”  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发展,国人“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情亦是节节高涨。近年来,如火如荼的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将人们的视线引向广袤的

我国首次实现深海6000米大深度数据北斗卫星实时传输

“科学”号科考船返回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母港。科研人员在观看带回的样品。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悉,我国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完成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后,1月31日返回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母港。我国科学家在本航次成功维护升级了我国的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特别是

我国实现深海六千米大深度数据北斗卫星实时传输

   我国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完成2018年第6次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后,2019年1月31日返回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母港。我国科学家在本航次成功维护升级了我国的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王凡研究员介绍,本航次的重大突破是首次实

我国实现深海六千米大深度数据北斗卫星实时传输

  我国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完成2018年第6次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后,2019年1月31日返回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母港。我国科学家在本航次成功维护升级了我国的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农历新年之际“科学”号完成科考任务载誉归来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

国科大海洋学院院长孙松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日前,经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院士大会选举推荐,并经国际欧亚科学院主席团会议审议,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松正式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院士证书授予仪式将于2019年11月在北京举行。  孙松,1959年12月出生,山东莱阳人,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海

青岛西海岸新区实施海洋战略 奏响海洋科技创新乐章

  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5000亿元,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左右,人口规模240万,城镇化率85%。  这组诱人的数字,是青岛西海岸新区加速向海洋进军,走向深蓝,走向高端的目标,是建成“蓝、高、新”特色鲜明的海洋经济新区、全球高端要素聚集的

2016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晓。  入选新闻囊括了一年来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  入选的2016年中国十大

“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目 录   一、形势与需求   二、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战略部署   (一)总体思路   (二)发展目标   (三)战略部署   三、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四、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五、推进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突破   (一)加强农业农村科技

深渊科学技术:“触摸”海洋最深处

   在地球上,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地带上的深海中,有着被科学家称为“海沟”或“海斗深渊”的一种区域。这类区域水深范围约从6000米到11000米,对于科学家而言,海斗深渊无疑是一处梦寐以求的绝佳研究对象。  然而,长期以来,科学界对海斗深渊生命、环境和地质过程的了解还十分有限。  海斗深渊:独特

深海“探宝”这样进行

           科考队员在回收单拖体瞬变电磁仪。中国大洋协会供图  6月中下旬,西南印度洋晴空万里,海风徐徐。随着科考队员将微塑料采样器回收至“向阳红10”船甲板,中国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科考作业顺利收官。在30多天的时间里

我国首次在印度洋开展微塑料污染相关科学调查

科考队员在回收单拖体瞬变电磁仪。  中国大洋协会供图6月中下旬,西南印度洋晴空万里,海风徐徐。随着科考队员将微塑料采样器回收至“向阳红10”船甲板,中国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科考作业顺利收官。在30多天的时间里,科考队员24小时轮班开展作业,强大的海底资源勘查设备轮番上阵,采集了大量珍贵

大洋科考采集大量样品 深海“探宝”怎样进行

  科考队员在回收单拖体瞬变电磁仪。中国大洋协会供图6月中下旬,西南印度洋晴空万里,海风徐徐。随着科考队员将微塑料采样器回收至“向阳红10”船甲板,中国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科考作业顺利收官。在30多天的时间里,科考队员24小时轮班开展作业,强大的海底资源勘查设备轮番上阵,采集了大量珍贵样品和重要数据

我国首次在印度洋开展微塑料污染相关科学调查

         科考队员在回收单拖体瞬变电磁仪。  中国大洋协会供图         6月中下旬,西南印度洋晴空万里,海风徐徐。随着科考队员将微塑料采样器回收至“向阳红10”船甲板,中国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科

记“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的深潜人生

2012年6月3日,江阴苏南国际码头。  一声绵长的汽笛在空中回荡,承载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船缓缓驶离码头,96名参试人员向岸边挥手道别。继1000米、3000米和5000米级海试后,这条海洋调查功勋船将奔赴地球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的南端,向我国首次载人深潜

声学深拖:海底探测添“利器”

   近日,由中科院声学所承担的“6000米声学深拖系统适用性改造与维护”课题,通过由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组织的验收。  这标志着我国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开发领域再添“利器”。  让海底探测不再“雾里看花”  在海洋中,光波和无线电波无法远程传播,声波便成为进行高效探测的主要手段。  多

人民日报:2012中国科技之“最”

  图为大亚湾实验项目三号实验大厅。 图为三名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实验舱内。 图为“蛟龙”进行7000米级海试下潜试验。 图为歼—15舰载机在“辽宁舰”上准备滑跃起飞。 图为嫦娥二号卫星拍摄的图塔蒂斯小行星。   图为10月25日,第16颗北斗卫星成功发射。   最玄   发现新的中微子振

掘金“蓝土”:海洋生物技术助力药物研究

据预测,至2030年,将形成1000亿元规模的海洋生物产品战略性新兴产业群,达到中等海洋生物技术强国水平,为2050年全面建设成为世界海洋生物技术强国奠定基础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我国海洋科技取得了哪些成绩?还有哪些困难亟待克服?当我们强调海洋经济的时候,是不是已经对海洋有了深入

研究揭示西太平洋海山构造对海水生源要素的影响机制

  海山作为深海大洋中的独特地貌,孕育着独特的生态系统,探明海山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键过程意义重大。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宋金明团队通过对西太平洋5个典型海山区海水生源要素的影响机制进行系统研究,取得一系列新认识和新发现,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刊物Marine Pollution Bulle

可燃冰试采成功:奏响深海“冰与火之歌”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将“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列为2017年我国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成果之一,并饱含深情地说:“我为中国人民迸发出来的创造伟力喝彩!”  过去一年,中国科技创新鼓点铿锵。上天入地下海,一系列“中国震撼”卷起科技进步的“中国浪潮”,定义世界新的未来。有

多种仪器入选《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

  (十九)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 汽车发动机制造及发动机研发机构建设:升功率不低于55千瓦的汽油发动机、升功率不低于45千瓦的排量3升以下柴油发动机、升功率不低于35千瓦的排量3升以上柴油发动机、燃料电池和混合燃料等新能源发动机制造   2. 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及关键技术研发:双离合器变

人民日报:微生物组引发研究开发热潮

由美国、英国、中国等12国科学家参加的大洋钻探旨在打穿地球壳幔边界。1月16日,美国微生物学家在“决心”号大洋钻探船上分析微生物样品。5月22日,在西南印度洋执行大洋科考任务的“向阳红10”科考船上,科考队员顺利回收我国首个深海沉积物微生物原位培养系统。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联邦航天署于3月1

研究表明微塑料污染了全球海洋的最深区域

  据估测,仅2010年,进入海洋的塑料污染物数量就达到了惊人的4.8-12.7百万公吨(metric tons)。到2025年,这个数值还将增加1个量级。然而,目前仅有百分之一的塑料垃圾在海洋中被找到。那么,这些“失踪”的塑料究竟隐藏在海洋何处?除了表层海水外,被推测的塑料“藏身地”包括深海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