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的深潜人生

2012年6月3日,江阴苏南国际码头。 一声绵长的汽笛在空中回荡,承载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船缓缓驶离码头,96名参试人员向岸边挥手道别。继1000米、3000米和5000米级海试后,这条海洋调查功勋船将奔赴地球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的南端,向我国首次载人深潜7000米级海试发起挑战。 “试验将面临最大设计水深,挑战与困难都很大,因为这是我国首次载人深潜7000米级海试。但是我们已经作好了充分的准备。”“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说。 有人说,他的人生高度,几乎可以用中国深海潜水器的下潜深度来衡量。 300米、600米、1000米、3000米、5000米、7000米!可以说,中国载人深潜每前进一步都有他的杰出贡献,他的梦想随着潜水器的下潜不断深入到更深的海域。 世间能有多少这样厚重的人生呢?从风华正茂的少年,到鬓发染霜,从普通的舰务兵到世界级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总设计师,贯穿徐芑南整......阅读全文

记“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的深潜人生

2012年6月3日,江阴苏南国际码头。  一声绵长的汽笛在空中回荡,承载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船缓缓驶离码头,96名参试人员向岸边挥手道别。继1000米、3000米和5000米级海试后,这条海洋调查功勋船将奔赴地球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的南端,向我国首次载人深潜

徐芑南: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

   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9月30日),《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日  学习札记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因天气原因推迟下潜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船昨天(6月11日)抵达预定深潜海域——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受热带气旋影响,原定今天进行第一次下潜将推迟到14号左右。   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现在海况怎么样啊?   现场总指挥刘峰:低压中心将会在今天晚上到明天严重影响这个

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巡礼:听!创新英雄们这么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徐芑南  创新要有勇气和底气  本报记者 刘诗瑶  创新感言:创新需要勇气,也需要底气。勇气来自于:敢于担当,敢为人先,敏锐洞察,抓住机遇。底气来自于:艰苦朴素、刻苦钻研的工作作风;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专业基础;善于探索、善于总结的实践经验;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的意志

拉曼光谱仪等海洋科研装备助力我国海洋科考

  16世纪人类进入海洋,21世纪人类深入海洋。   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科学”号科考船投入应用为代表,我国快速挺入“国际深海俱乐部”。一批批海洋科考的“神工巧匠”前赴后继、齐心勠力,驾驭着各式国产“神器”,将一幕幕深海“神奇”呈现在世人面前……   “

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启航-冲击5000米深度

此举是中国载人深潜从未触及的全新纪录,此次试验任务为期47天。图为“向阳红09”试验母船上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  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继去年创下3759米的下潜深度记录后,今年将冲击下潜5000米深度的目标,这是中国载人深潜从未触及的全新纪录,下潜能力达到5000米深度后,可使

院士称大量工地产生大量灰尘野蛮建设也是雾霾之源

  昨天上午,宁波市第八届学术大会在市科学探索中心拉开帷幕。三位甬籍中国工程院院士徐芑南院士、沈昌祥院士、陈勇院士到会,分别做了“蛟龙号的创新驱动与载人深潜器的发展”、“网络空间安全战略思考与启示”、“发展城镇矿山、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报告。院士陈勇因为长期从事有机废物的能源化与资源化利用的利润

关爱海洋:响彻海洋日

  今天是世界海洋日,我国首次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庆祝活动在天津举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为本次活动发来贺信。   今年联合国将世界海洋日的主题确定为“我们的海洋:机遇与挑战”,我国的主题为“关爱海洋——我们一起行动”。主办单位号召大家加入到爱护海洋、保护海洋、发展海洋事业

两院院士评选2017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近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出201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量子通信、国产大飞机、“天使粒子”、引力波等榜上有名。图片来源网络  201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依次是:  ——中国科学家利用化学物质合成完整活性染色体;  ——国产水下滑翔

海洋局宣布“蛟龙”试验性应用航次计划

  记者今天从国家海洋局获悉,“蛟龙”号2013年试验性应用航次将于6月起航,计划用时113天,在南海特定海域、多金属结核合同区、西北太平洋勘探区等开展科学研究。这标志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进入试验性应用阶段。   据了解,“蛟龙”号2013年试验性应用航次分为3个航段。第一航段43天,计划于今

专访“蛟龙”号设计师:海试中曾失去联系一小时

“蛟龙”号在6963米深处采集的海底生物样本。   “蛟龙”号在6963米深处采集的海底沉积物样本。   7月16日,深潜员付文韬展示一个原本直径15厘米的泡沫实验球被水压挤缩后的形态。        胜利完成海下7000米级下潜试验,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

胡震领衔“深海勇士”实现自主创新:奋斗是本分

  没有光,没有氧气,也没有浪涛,对于人类来说,这里仍是神秘之境——千米以下的深海。胡震(见图,资料照片)领衔研制的“深海勇士”号载人作业潜水器,就是要让中国人在4500多米的深海海底任意潜游。3月20日,“深海勇士”号潜水器从海南三亚出发,开始在南海执行应用

环境专家徐祖信院士加入南大苏州校区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祖信颁发聘书 佘治骏摄影  11月9日,城市河流污染综合治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祖信加盟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环境与健康学科平台,担任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环境与健康平台的特聘教授,全面负责平台的组建和运行。这是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引进的第一位院士。  据介绍,徐祖信

《科学之夜》:“蛟龙”今年下潜深度将达7千米

“科学家春晚”上,叶聪现场展示泡沫小熊在海下200米时的大小变化。   除夕夜,央视第10套科教频道播出《科学之夜》,被称为是科学家的“春晚”。节目现场,“蛟龙”号海上试验现场总指挥刘峰透露:“蛟龙”今年要潜水7000米。总设计师徐岂南称赞武汉老乡叶聪:他虽胖了点但心理素质稳定。 总设计师释

搭乘蛟龙号-完成我国首次南海海山剖面系统观察和取样

   第一步:实施“深海星空”探测计划,在重点海区投放一批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智能浮标,同时在马尼拉海沟、菲律宾海沟、马里亚纳海沟等构建实时立体多学科综合观测系统,点面结合,抢占深海探测的全球制高点  第二步:利用“蛟龙号”载人潜器、ROV(缆控无人潜水器)等移动平台对西太平洋—印度洋重点海区进行全面

以强大装备支撑深海科研(科技杂谈)

  只有加快发展深海装备,实现自主创新、集成发展,以强大的装备来支撑深海科研,才能早日取得突破性、引领性的海洋科考成果  前不久,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82岁的汪品先院士搭乘“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南海完成3次下潜。这位耄耋老人对于海洋事业和科学探索的热爱,令人动容。  将汪院士顺利送抵海底的“

南海海洋所举办海洋地球电磁探测研讨会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209.shtm为促进我国海洋电磁探测领域的发展,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主办的“海洋地球电磁探测”研讨会在南海海洋所召开。受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孙珍

南海海洋所举办海洋地球电磁探测研讨会

  为促进我国海洋电磁探测领域的发展,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主办的“海洋地球电磁探测”研讨会在南海海洋所召开。受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孙珍邀请,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研究员陈小斌等多位国内地球电磁探测领域的专家学者到场交流探讨。研讨会现场。

印度洋上“大洋一号”会“蛟龙”

  “‘向9’过来啦!”当地时间28日晚饭后,“大洋一号”船上的人们开始奔走相告。在这茫茫印度洋上孤独漂泊了25天,一艘来自自己国家的科考船即将靠近的确让人兴奋。   “蛟龙”号母船“向阳红9”号24日离开毛里求斯路易港,经过4天航行28日傍晚抵达我国在西南印度洋的硫化物合同区,执行大洋35航次科考

中科院突破载人深潜声学和控制系统关键技术

  记者从中科院获悉,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具有高速水声通信(声学系统)、自动航行和悬停定位(控制系统)、大容量充油银锌蓄电池三大国际领先的技术优势,其中声学系统、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由中科院相关研究所攻克,为“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的成功打下了重要基础。   据介绍,声学系统相当于“蛟龙”号的嘴

海洋光学与中国海洋大学成立“海洋光谱探测联合实验室”

  上海 2013-10-18(中国商业电讯)-- 海洋光学(Ocean Optics)与中国海洋大学近日举行“海洋光谱探测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海洋光学亚太区副总裁孙玲博士与中国海洋大学光学光电子重点实验室主任郑荣儿教授共同为联合实验室揭牌。      海洋光学亚太区副总裁孙玲博士

“蛟龙”号印度洋首潜收获多

   12月24日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3日晚完成了在印度洋的首次下潜,整个过程耗时约10小时,取得了大量海底热液区生物和岩石样品。  “蛟龙”号本次下潜获取贻贝49个、海螺2个、海葵3个、茗荷8个、蟹1只及珊瑚等大量热液区及附近区域生物,获取玄武岩等岩石样品共17.4千克。  记者在“蛟龙”号拍

聚焦深海科考:创新成就“中国深度”

2018年10月,“探索一号”第三次万米深渊综合科考归来  对于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的中国来说,具备深海探测能力,意义不言而喻。“下五洋捉鳖”是我国几代科学家的梦想。  作为我国科技事业的“火车头”和“国家队”,中国科学院探索深海的努力从未停歇。“蛟龙”号让中国人的身影第一次出现在了

中国将研制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壮大“蛟龙”家族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新闻发言人刘郑国今天介绍,中船重工将进一步丰富“蛟龙号”的家族成员,研制适应更浅和更深海域的载人潜水器,以拓展海洋探测区域。   “‘蛟龙号’成功下潜7000多米,使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的海底进行作业的能力。下一步,我们将研究可以下潜至万米以上深海的载人潜水

徐洵院士等:我国须把握深海生物资源开发先机

  “谁能夺得深海生物资源开发先机,谁就能驱动经济快速发展。”在日前举行的第五届海洋生物高技术论坛上,院士专家建议,我国须把握深海生物资源开发先机。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徐洵指出,由于新技术发展,人类发现深海蕴藏着巨大宝藏。从科学意义上看,挖掘海洋生物资源有助于探寻全

院士专家:我国须把握深海生物资源开发先机

  “谁能夺得深海生物资源开发先机,谁就能驱动经济快速发展。”在日前举行的第五届海洋生物高技术论坛上,院士专家建议,我国须把握深海生物资源开发先机。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徐洵指出,由于新技术发展,人类发现深海蕴藏着巨大宝藏。从科学意义上看,挖掘海洋生物资源有助于探寻全

蛟龙号创载人深潜记录-最大下潜深度7020米

  来自“蛟龙”号海试陆基保障中心的最新消息, 6月24日,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最新记录,首次突破7000米,达7020米,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的历史记录,这也是世界同类型的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  6月24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

南冰洋海床变暖会对整个海洋产生巨大影响

   南冰洋海床变暖1~2°C,会对整个海洋产生巨大影响。这个被研究人员称为“迄今为止最现实的海洋变暖实验”的研究显示,未来全球变暖产生的影响可能远超人们预期。相关论文近日刊登于《当代生物学》期刊。  “我非常惊讶。”英国南极考察局和史密森尼环境研究中心的Gail Ashton说,“我没有想到,南极

世界海洋科技大会海洋观测与探测技术分论坛在青岛开幕

  9月18日,2023世界海洋科技大会海洋观测与探测技术论坛在青岛举行。论坛以“发展海洋立体观测,助力海洋强国战略”为主题,旨在凝聚全球海洋科技、人才、学术和产业资源,打造世界性海洋学术交流高端平台,助力海洋科学技术长足发展。  该论坛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崂山实验室、山东省科学

我国深海资源调查和勘探开发成果丰硕

  记者3日从国家海洋局了解到:我国深海资源调查和勘探开发工作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延期申请已获得国际海底管理局理事会核准,国家海洋局先后组织了5个大洋航次任务,重点保障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试验性应用工作和勘探合同区的外业调查工作,调查工作不断拓展。  此外,深海装备技术逐步走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