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一号”第30航次科考起航

记者昨日从国家海洋局获悉,在完成综合海试后,“大洋一号”船于昨日从海南三亚起航,执行我国大洋第30航次科学考察任务。 据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本航次是我国开始履行“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第一个5年任务(2012年~2016年)的开篇航次,调查方法与技术将从探矿向勘探转换,表面精细调查与浅部勘探并重,将使用和试用我国多年来自主研发的大洋高新技术设备,包括试用自主研发的中深孔岩心取样钻机开展底质取样,使用自主研发的拖曳式资源综合探测系统开展资源调查,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人缆控潜水器开展高精度海底观测与取样。 此外,本航次还将使用声学深拖开展高精度海底地形调查,并在西南印度洋布放天然地震仪探测微结构。这些对船舶保障、人员组织、技术装备和航次组织管理都是全新的考验。 本航次计划航行180天,航程约1.9万海里,分为4个航段,预计2014年5月30日返回青岛。本航次共有来自国......阅读全文

“大洋一号”赴南海海试

记者今天从国家海洋局获悉,“大洋一号”船于10月18日驶离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青岛团岛码头,前往南海执行2013年“大洋一号”船综合海试任务,之后将赴印度洋执行中国大洋第30航次科学考察任务。  据了解,此次海试共有12家科研单位、74名调查队员参加,海试计划为32天,11月18日抵达海南三亚。本次海

“大洋一号”起航执行中国大洋26航次海试任务

     “大洋一号”远洋科考船3月26日驶离青岛母港,前往南海进行中国大洋第26航次综合海试,预计将于4月18日从海南三亚正式起航执行远洋科考任务。  中国大洋第26航次船舶航行保障方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介绍,这个航次预计历时380天,计划于2013年5月2日返回青岛,航次主要任务是在印度

“大洋一号”完成综合海试任务

5月3日,圆满完成2018年综合海试航次的“大洋一号”船返回青岛。本航次任务共计45天,总航程6208海里,“海龙”“潜龙”系列潜水器共完成12次下潜,获得大量试验数据和丰富调查资料。 A航段首席科学家初凤友表示,本航段我国自主研发的“海龙”系列潜水器共计完成8次

“大洋一号”开始执行第22航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任务

  12月8日下午3时,随着一声高亢的汽笛声,5600吨的我国远洋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从广州长洲码头起航,开始执行我国第22航次的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任务。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广东省副省长李容根等出席欢送仪式。   “大洋一号”船长曹业政介绍,本航次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主要科考任务是

“大洋一号”第30航次科考起航

  记者昨日从国家海洋局获悉,在完成综合海试后,“大洋一号”船于昨日从海南三亚起航,执行我国大洋第30航次科学考察任务。   据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本航次是我国开始履行“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第一个5年任务(2012年~2016年)的开篇航次,调查方法

印度洋上“大洋一号”会“蛟龙”

  “‘向9’过来啦!”当地时间28日晚饭后,“大洋一号”船上的人们开始奔走相告。在这茫茫印度洋上孤独漂泊了25天,一艘来自自己国家的科考船即将靠近的确让人兴奋。   “蛟龙”号母船“向阳红9”号24日离开毛里求斯路易港,经过4天航行28日傍晚抵达我国在西南印度洋的硫化物合同区,执行大洋35航次科考

深海大洋第48航次科学考察任务-“大洋一号”科考船启航

  7月31日,经自然资源部批准,“大洋一号”科考船从北海分局科考基地码头起航前往西北太平洋海域,执行我国深海大洋第48航次科学考察任务。自然资源部供图  本航次主要任务包括在西北太平洋海山区开展资源环境的综合调查工作,履行我国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开展深海生态环境调查;开展深海装备试验性应用;进行海洋

“大洋一号”完成第四航段科考任务

  “大洋一号”工作人员合影  当地时间10月8日上午9时,“大洋一号”船圆满完成了中国大洋科考第26航次第四航段的调查任务,停靠巴西里约热内卢港进行短暂休整和补给。  本航段在南大西洋进行了为期7天的科考作业,主要任务是采取热液异常探测、电视抓斗等手段进行作业,获取地质、生物、环境和地球物理基础数

国家海洋局提出大洋资源开发向纵深发展

  记者从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第六届理事会上获悉,2014年大洋矿产资源开发将以新资源矿区申请、航次调查和能力建设为重点,全方位推进我国大洋工作向纵深发展。   对于明年的大洋工作,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飞提出,2014年的重点工作可归纳为7个方面,包括:持续开展深海调查、完善矿区申请和海底命

“大洋一号”在南大西洋发现热液区

记者今天从中国大洋协会获悉,当地时间11月1日凌晨,正在执行大洋26航次第五航段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在南大西洋洋中脊发现一处海底热液活动区,并获取1.2吨多金属硫化物样品。这是我国大洋多金属硫化物资源调查历史上,单次成功获得多金属硫化物样品量最多的一次,也是获取样品类型最为丰富的作业之

“大洋一号”完成“海龙”“潜龙”系列潜水器海试任务返回青岛

  5月3日,“大洋一号”驶入青岛市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科考基地码头。  当日,我国远洋科考功勋船“大洋一号”完成“海龙”“潜龙”系列潜水器海试任务后,返回青岛母港。“海龙”“潜龙”系列潜水器在本航次共完成12次下潜,获得大量试验数据和丰富调查资料。

“大洋一号”在拉各斯起航开始中尼联合海上考察

  中国“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21日在尼日利亚拉各斯阿帕帕港举行起航仪式,开始为期9天的中尼联合海洋科考项目。   中国驻拉各斯总领事刘显法,尼日利亚海洋研究所所长阿卓,尼日利亚海军水道测量局长、海洋水文专家麦哈,“大洋一号”船长曹业政和首席科学家邵宗泽研究员等中尼各界人士100多人出席了中尼联合

我国首次成功实现保真采样与深海微生物高压培养

    正在香港访问的中国“大洋一号”深海考察船的科学家11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科学家在大洋航次中首次成功实现保真采样与深海微生物高压培养。       “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第四航段首席科学家助理、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肖湘告诉记者,中国“大洋一号”深海科学考察船5个月前在

服役23年再出发-“大洋一号”有怎样的功勋史

搭载最新研制的“海龙三号”“海龙11000”无人有缆潜水器和“潜龙三号”无人无缆潜水器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完成12次下潜后,“大洋一号”科考船3日将停靠青岛市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科考基地码头,完成历时45天、航程6208海里的“大洋一号”船综合海试航次科考任务。 这是“大洋一号”船2017年大修

“大洋一号”科考船圆满完成首次中尼联合海洋考察

  中国“大洋一号”科考船8月29日完成为期9天的中国尼日利亚联合海洋调查航次,返航停靠尼日利亚拉各斯阿帕帕港。   中国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中国驻拉各斯总领事刘显法和尼日利亚农业部部长代表、尼海洋研究所所长等中尼各界人士近200人参加了在阿帕帕码头举行的迎船仪式。   专程赶至拉各斯迎接科

“潜龙三号”首次亮相-“大洋一号”综合海试南海段起航

  “大洋一号”4月15日电(记者刘诗平)搭载“潜龙三号”无人无缆潜水器和70名科考队员的“大洋一号”科考船15日从厦门起航,奔赴南海执行“大洋一号”综合海试B航段科考任务。这也是目前我国最先进的自主无人潜水器“潜龙三号”首次出海。   本航段首席科学家蔡巍说,本航段主要是通过使用“大洋一号”在

大洋34航次科考第一航段圆满收官

第一航段和第二航段科考人员完成任务设备交接后合影。本报记者 刘莉摄  科技日报毛里求斯路易港12月30日电 (记者刘莉)当地时间上午9点30分,在海上漂泊了44天的我国主力科考船“大洋一号”停靠东非岛国毛里求斯路易港。中国大洋34航次科学考察第一航段考察任务结束,当天第一航段和第二航段科考人员进行了

“大洋一号”获硫化物“黑烟囱”-样品呈半圆柱体状

  当地时间2月3日早晨5时30分(北京时间10时30分),“大洋一号”在西南印度洋硫化物合同区1500米水深处获取一块具有典型烟囱体结构的硫化物样品,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黑烟囱”。该样品呈半圆柱体状,0.5米长、0.4米宽、0.2米厚,灰褐色,重50公斤左右,内部可见明显管状热液通道。初步判断以闪锌

“蛟龙”号今夏将开展7000米级海试

  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代表3月4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今年6至7月,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开展7000米级海试工作。中国大洋协会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各项准备工作正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  该人士表示,2012年,我国大洋工作将以“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为重点,继续推进大洋调查和环

中国大洋50航次科考起航

7月14日,承担中国大洋50航次科考任务的“向阳红03”船从厦门出发,将先后前往西太平洋、东太平洋等区域开展为期约150天的大洋科学考察任务,履行我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署的合同义务,并开展深海大洋环境保护调查研究。 据了解,本航次任务经自然资源部批准,由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五矿集

我国深海资源调查和勘探开发成果丰硕

  记者3日从国家海洋局了解到:我国深海资源调查和勘探开发工作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延期申请已获得国际海底管理局理事会核准,国家海洋局先后组织了5个大洋航次任务,重点保障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试验性应用工作和勘探合同区的外业调查工作,调查工作不断拓展。  此外,深海装备技术逐步走向应用

我科学家在南大西洋发现五个热液区和多个热液异常区

  中国“大洋一号”科考船的环球之旅,取得丰硕的科学成果。在南大西洋的正中央,大洋一号发现了多个新的热液区。  去年12月8日,“大洋一号”从广州出发,不久进入印度洋开始作业,并于今年1月18日完成第一航段任务。接下来“大洋一号”进入南大西洋,并于2月27日完成第二航段工作抵达巴西。  “大洋一号”

国家海洋局积极推进全球海洋立体观监测系统建设

  为贯彻落实国家“十三五”规划及国家海洋局局党组的部署,4月22日,国家海洋局召开全球海洋立体观监测系统专题研讨会,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海洋重大工程的“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项目进行讨论,积极推进该项目建设。国家海洋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书贤及国家海洋局各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了

大洋海底首次发现古DNA

海底世界中,不仅有化石,还有微小生物的古DNA。图片来源: F. Lejzerowicz等,《生物学快报》   在广阔的南大西洋中,有一片海域几乎没有生命迹象:没有鸟类,极少的鱼类,甚至浮游生物也不多见。但是研究人员日前报道,他们发现了埋藏在海底的珍宝:海床之下淤泥中的古DNA。   古DNA来

“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起航

6月10日,载有“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船在江阴起航。   记者6月10日从国家海洋局获悉:10日上午,“向阳红09”船搭载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从江苏省江阴市苏南国际码头起航,奔赴南海和太平洋执行为期103天的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任务。与以往的海试不同,除潜航员外,

中国大洋观测网填补深海观测空白

  国家海洋局日前在杭州召开“中国Argo剖面浮标大洋观测网”建设运行技术评估会,旨在加快促进科研项目成果的转化,推动正在运行的Argo大洋观测网纳入海洋观测预报体系。   据介绍,Argo是“地转海洋学实时观测阵”的英文缩写。10年来,由美国、澳大利亚等 30多个沿海国家布放的约8500个A

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将加强海洋领域合作与发展

  在北京举行的第33届世界海洋和平大会4日通过并发表了《北京宣言》,强调为了人类长久的福祉,应该充分认识到海洋和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问题,以确保人类和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  国家海洋局国际合作司司长张占海说,这次会议有利于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和加强国际海洋合作。通过这次会议,

我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启航

  “向阳红01”科考船8月28日从青岛起航,执行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这是我国首次将大洋科考与极地科考整合在一起的环球海洋综合科考,也是“向阳红01”科考船首次执行大洋和极地科考任务。  科考以中国大洋46航次和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与“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联合组队)两部分为主体任务,在

“潜龙一号”进入实用阶段-深海探测再获突破

  “这次‘潜龙一号’大洋应用性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6000米无人无缆潜水器已由技术成熟阶段进入实用成熟阶段,这是我国深海探测技术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刚从“潜龙一号”返航回到沈阳的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刘健说。  总设计师徐会希介绍,作为我国大洋勘探领域“龙家族”的三大成员之一,“潜龙

中国大洋54航次科考启动

   经自然资源部批准,为时255天、航程约22000海里的中国大洋54航次考察任务18日正式启动。  记者18日从自然资源部获悉,“向阳红10”船当日从舟山出发,赴太平洋海域开展资源环境调查。本航次由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负责总体实施,是统筹落实自然资源部2019年太平洋方向深海资源环境调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