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国大洋50航次科考起航

7月14日,承担中国大洋50航次科考任务的“向阳红03”船从厦门出发,将先后前往西太平洋、东太平洋等区域开展为期约150天的大洋科学考察任务,履行我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署的合同义务,并开展深海大洋环境保护调查研究。 据了解,本航次任务经自然资源部批准,由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联合组织实施,将相继开展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和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多金属结核合同区的资源和环境调查,并在航路开展水体放射性、海洋微塑料等海洋环境热点问题的调查。预计总航程约15000海里,12月完成任务返回厦门。......阅读全文

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告捷 我国跻身深海研究前沿

  6月11日,随着美国“决心号”钻探船停靠上海南港码头,由中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导的我国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圆满完成了2个航次、历时4个月的科学考察任务。这也是国际大洋钻探船首次停靠中国大陆港口。  12日,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中国办公室、同济大学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此次南海新一轮大洋

中国科学家发现南大洋酸化的“幕后推手”

  “坐在‘雪龙’号上就像坐在筛子上一样,上下左右前后一起摇晃。”南极科考队员这样描述自己“勇闯”西风带的经历。  在南纬40度至60度附近,有一个环绕地球的低压区,常年盛行五六级的西风和四五米高的涌浪,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咆哮西风带”。  日前,科学家研究发现,这道进入南极必经的“鬼门关”,竟也是南

服役23年再出发 “大洋一号”有怎样的功勋史

搭载最新研制的“海龙三号”“海龙11000”无人有缆潜水器和“潜龙三号”无人无缆潜水器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完成12次下潜后,“大洋一号”科考船3日将停靠青岛市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科考基地码头,完成历时45天、航程6208海里的“大洋一号”船综合海试航次科考任务。 这是“大洋一号”船2017年大修

南海是怎么成为南海的

  6月11日,伴随着美国“决心号”钻探船停靠上海南港码头,由中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导的我国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至此圆满完成了两个航次、历时4个月的科学考察任务,这也是国际大洋钻探船首次停靠中国大陆港口。  这次钻探,掀开了3800万年前南海一带地球大陆板块分裂奥秘的神秘一角。虽然从南海深处钻取的

大洋钻探:半世纪后迎来更大机遇

   50年,3700多口井,取芯40多万米,大洋钻探计划是迄今为止深海研究领域乃至整个地球科学研究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国际合作项目。  展望未来,大洋钻探作为“航母”和“旗帜”的作用仍将继续,但是未来还有没有新意?科学上的突破口在哪里?中国科学家能够在其中发挥什么重要作用?《中国科学报》记

钻到海底“窥探”地球:大洋钻探有多牛

  一望无际的美丽南海再次迎来了蓝色的“决心”号,中外科学家在这里开展第三次大洋钻探。近半个世纪以来,利用大洋钻探的先进技术,科学家钻到海底“窥探”地球,创造了深海和地球科学一个接一个学术亮点。  从夭折的“莫霍计划”到大洋钻探  打一口深井,打穿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莫霍面,看看“原位”的地幔究竟长

中国确定以《诗经》命名大洋海底地名

  近日,大洋海底地理实体命名体系方案通过专家审议,我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成为大洋海底地名命名体系,并以《风》、《雅》、《颂》为主线进行命名,国际海底的命名方式显现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  对新发现海底地形、地名的命名,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还能塑造国家形象及

我们离钻穿地球“莫霍面”的梦想还有多远

   人类科学探索的手段,早已经抵达浩渺太空;但对于脚底下的地球深部,却还是难以触摸。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科学家就梦想打一口超深的钻井,一直钻穿地球壳幔边界的“莫霍面”,看看原位的地幔究竟长什么样?  六十多年过去了,这个梦想至今没有实现。但由此发展起来的大洋钻探计划,已经成为地球科学史上规模最大

南极磷虾大尺度时空变动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松研究组对南极磷虾大尺度时空变动提出新观点,南大洋食物网的重要物种——南极磷虾通过新避难所使南大洋主要栖息地快速升温和海冰减少呈现一定的恢复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上。  从100年前的Discovery航次远征南极时

我国科学家主导的南海大洋钻探即将实施

  1月23日,同济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由我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持的南海第二次大洋钻探,国际大洋发现计划349航次(英文简称IODP349航次),将于1月28日从我国香港启航。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李春峰教授、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林间教授联合担任此航次首席科学家,上船参与科学考察的中

2018年,我国深海装备有哪些新亮点

  深海大洋蕴藏着无穷的宝藏和科学奥秘。进入深海大洋,离不开深海装备。2018年,我国有哪些深海装备值得期待?  “2018年,大洋协会将继续推进‘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龙’号无人有缆潜水器、‘潜龙’号无人无缆潜水器等‘三龙’大型装备体系和11000米遥控潜水器系统的升级改造、试验和应用工作。”中

中美科研人员首赴南大洋查“铁”

  “给我半罐铁,我将给地球带来下一个冰河期。”美国化学家约翰·马丁20年前的这一大胆预言,引发了广泛的科学争论。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中,中美科研人员首次在南大洋系统开展铁的空间分布及输入通量调查,以研究南大洋的碳循环,探讨“铁假说”的科学基础。   据这一国际合作

2018年我国深海装备有哪些新亮点

  深海大洋蕴藏着无穷的宝藏和科学奥秘。进入深海大洋,离不开深海装备。2018年,我国有哪些深海装备值得期待?图片来源网络  “2018年,大洋协会将继续推进‘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龙’号无人有缆潜水器、‘潜龙’号无人无缆潜水器等‘三龙’大型装备体系和11000米遥控潜水器系统的升级改造、试验和应

中美首赴南大洋查“铁” 探讨“铁假说”科学基础

  “给我半罐铁,我将给地球带来下一个冰河期。”美国化学家约翰·马丁20年前的这一大胆预言,引发了广泛的科学争论。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中,中美科研人员首次在南大洋系统开展铁的空间分布及输入通量调查,以研究南大洋的碳循环,探讨“铁假说”的科学基础。   据这一国际合作项目的负责人、

南海海洋所发表三大洋相互作用综述论文

  近期,气候变化研究学术期刊Climate Dynamics 在线发表了三大洋相互作用及其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综述性文章,文章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员王春在。  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是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的重要驱动力。过去20-30年的研究表明,热带海洋-大

“蛟龙”号今夏将开展7000米级海试

  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代表3月4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今年6至7月,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开展7000米级海试工作。中国大洋协会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各项准备工作正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  该人士表示,2012年,我国大洋工作将以“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为重点,继续推进大洋调查和环

我国首个全球实时海洋观测网正式建成

   近日,在西北太平洋海域,“科学”号上的科考队员将中船重工七一〇所研制的HM2000型剖面浮标缓缓放入海面。这是我国新一代海洋实时观测系统(Argo)计划自2002年实施以来布放的第400个剖面浮标,也是我国布放的第30个国产北斗剖面浮标。  至此,我国正式建成首个全球实时海洋观测网。这些浮标主

国家海洋局提出大洋资源开发向纵深发展

  记者从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第六届理事会上获悉,2014年大洋矿产资源开发将以新资源矿区申请、航次调查和能力建设为重点,全方位推进我国大洋工作向纵深发展。   对于明年的大洋工作,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飞提出,2014年的重点工作可归纳为7个方面,包括:持续开展深海调查、完善矿区申请和海底命

大洋34航次科考第一航段圆满收官

第一航段和第二航段科考人员完成任务设备交接后合影。本报记者 刘莉摄  科技日报毛里求斯路易港12月30日电 (记者刘莉)当地时间上午9点30分,在海上漂泊了44天的我国主力科考船“大洋一号”停靠东非岛国毛里求斯路易港。中国大洋34航次科学考察第一航段考察任务结束,当天第一航段和第二航段科考人员进行了

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进入“下半场”

  这一次,要讲述的,是南海如何从陆地变成海洋的故事。故事的挖掘者,是正停在香港招商局码头的“决心”号大洋钻探船;故事的解读者,则是来自全世界各个领域的科学家。  这是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由我国科学家主导,它包括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7和368两个航次,共有来自13个国家的66名科学家参加

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与澳大利亚共建研究中心

  5月15日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获悉,由海洋国家实验室和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发组织(CSIRO)共建的国际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将于5月22日在澳大利亚霍巴特市正式启用。  据悉,这是我国在世界发达国家和海洋强国设立的第一个科学研究中心,将汇聚全球海洋创新资源,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开展

我国科学家主导南海第二次大洋钻探起航

  1月28日,由我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持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349航次(英文简称IODP349航次)从我国香港起航。这是新十年(2013~2023)“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首航,也是我国时隔15年后第二次在南海实施大洋钻探。     据悉,IODP349航次由美国深海钻探船“决心”号执行,将历时

中国首次在南极成功投放并回收潜标系统

  新华网南极中山站2月20日电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日前在南极第三大湾普里兹湾海域成功回收一套潜标系统,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极成功投放并回收潜标,潜标记录的观测数据将为研究南极环境提供重要参考。   此次回收的潜标系统主要由温度盐度采集器、沉积物捕获器、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和浮球组等设备组成,主要

金建才:海底矿区尚无开采时间表

  当地时间7月19日,在牙买加首都金斯顿召开的国际海底管理局第17届会议上,国际海底管理局理事会核准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以下简称“大洋协会”)提出的多金属硫化物矿区申请,使大洋协会在国际海底区域获得了西南印度洋1万平方公里具有专属勘探权的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矿区,并在未来商业开发该资源时享

深海“探宝”这样进行

           科考队员在回收单拖体瞬变电磁仪。中国大洋协会供图  6月中下旬,西南印度洋晴空万里,海风徐徐。随着科考队员将微塑料采样器回收至“向阳红10”船甲板,中国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科考作业顺利收官。在30多天的时间里

汪品先:别人是博士后,我是院士后

“年轻想做事情的时候做不成,老了该谢幕的时候反而要登场。”汪品先开玩笑说,“别人是博士后,我是院士后。”   那是1959年的夏天,一辆从高加索山上下来的卡车底朝天翻倒在黑海岸边,被压在底下的莫斯科大学地质队员里,有个叫汪品先的中国学生。当他苏醒过来的时候绝没有想到,前面等待着他的,是要比翻车更糟

关注·走近“科研玫瑰”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蓝色的 水球 ,海洋里面有非常丰富的资源……”不久前,在第三十二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闭幕式上,作为一名科学家,韩喜球与青少年分享了深海科考故事。在微信朋友圈,她兴奋地写道:“演讲后好多学生求合影,也许有不少学生将来真的会投身海洋事业!”   韩喜球是我国大洋科考第一位

重大科仪项目"面向全球深海大洋的智能浮标"启动会召开

  2016年3月3日上午,由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海洋大学吴立新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面向全球深海大洋的智能浮标”启动会在青岛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局、地球科学部相关领导,项目管理工作组、项目监理组、项目技术专家组成员、项目组全体成员,中国海洋大学

我国海洋科学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研仪器项目启动

  近日,我国海洋科学领域获批的第一个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面向全球深海大洋的智能浮标”在青岛正式启动。该项目将研制一种更先进的面向全球深海大洋的智能浮标,可实现对2000米以下深海观测,帮助我国加快实现“透明海洋”、更好开发利用海洋的目标。  据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青岛海洋科学与技

我国首次在印度洋开展微塑料污染相关科学调查

科考队员在回收单拖体瞬变电磁仪。  中国大洋协会供图6月中下旬,西南印度洋晴空万里,海风徐徐。随着科考队员将微塑料采样器回收至“向阳红10”船甲板,中国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科考作业顺利收官。在30多天的时间里,科考队员24小时轮班开展作业,强大的海底资源勘查设备轮番上阵,采集了大量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