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对地观测中心与美国地质调查局签署科技合作协定

签约仪式现场 11月3日,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与美国地质调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USGS)在北京签署了《科技合作协定》,双方同意将在地球科学调查、全球变化和土地覆盖研究、地理空间数据应用、信息系统及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等领域开展科学和技术合作。该科技合作协定的签署标志着对地观测中心与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合作进入一个实质性阶段。 在签订仪式上,对地观测中心主任郭华东首先对USGS主任Marcia McNutt一行来访表示热烈欢迎,中心副主任刘建波介绍了对地观测中心的学科发展、科研布局、自然灾害减灾工作及国际合作等情况。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曹京华向来访的代表团介绍了中科院的发展历程、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USGS主任Marcia McNutt介绍了USGS的组织机构建设、主要任务和使命以及未来发展目标等。 陪同Marcia McNutt一行来访并......阅读全文

空间海洋技术发展期待战略新突破

  今年6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要大力发展空间和海洋科学技术。要提高空间探测能力、对地观测能力、信息应用能力,在空间科学技术研究及其应用方面取得原创性重大突破,保证我国有效和平利用空间。要提高海洋探测及应用研究能力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使我国海洋科技水平进入

2011成像雷达对地观测高级学术研讨会在京闭幕

  4月22日至23日,2011成像雷达对地观测高级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40余家单位近300位成像雷达领域专家、学者、研究生和企业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阴和俊在闭幕式上代表中国科学院对大会的圆满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指出此次会议围绕“下一代

AZ-F0100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观测系统对森林生态系统...

AZ-F0100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观测系统对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要素的时空规律研究1 引言森林水文调节功能是森林所实现的重要服务功能之一,可是由于森林资源被无节制的开采利用,导致人们不断遭受森林破环所带来的各种灾害。因此关于森林生态水文功能研究已成为生态学和水文学的研究重点之一。近年来,国内

陈德亮受邀作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学术论坛报告

  8月10日,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第十六期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学术论坛在中心东区会议室举行。论坛特邀国际科学理事会执行主任陈德亮作了题为Importance of Data and Observation for Earth System Science的学术报告。对地

对地观测中心喀什分中心成立

  揭牌仪式现场  3月28日,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喀什分中心落成揭牌仪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举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阴和俊、新疆自治区副主席靳诺,以及来自国家有关部委、新疆自治区各级政府、中国科学院有关兄弟院所、产业部门、研究机构和企业的领导和专家等百余

UNESCO“第四届东亚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培训班”开幕

会议现场  4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第四届东亚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培训班”在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以下简称“对地观测中心”)东区开幕。UNESCO生态与地球科学处处长兼“人与生物圈”政府间计划秘书长N. Ishwaran、UNESCO北京办事处科技官

2011成像光谱对地观测高级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12月1日至2日,2011成像光谱对地观测高级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50余家单位近200位成像光谱领域专家、学者、研究生和企业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由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欧普特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

遥感科技:抗震救灾显身手

不是抗震一线,胜似抗震一线。自5月12日晚上以来,位于北京的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和遥感应用技术研究所的办公楼内一直灯火通明,上百名研究人员紧张而有序地日夜忙碌:全神贯注地接收、处理地震灾区的遥感数据,一丝不苟地解译、分析图像,马不停蹄地把一幅幅清晰的遥感影像送递给抗震救灾的有关部门和灾区

环境一号C星获取首幅影像图

  记者12月10日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获悉,12月9日,环境一号C星有效载荷首次开机成像,成功获取首幅合成孔径雷达影像图,影像图图像清晰,层次分明,信息丰富。至此,环境一号C星实现星地链路连通,星地系统工作正常。   9日18时19分,环境一号C星下传第一轨数据。中科院对地观测中心密云接收站准时

首个世界遗产空间技术应用机构落户中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设立的第一个基于空间技术的世界遗产研究与培训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成立大会7月24日在北京举行。   该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将依托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建设,旨在利用对地观测中心在空间对地观测技术领域的优势资源,为联合国

天宫一号将对地球进行光谱探测

  10月4日,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获悉,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张善从表示,天宫一号将安排开展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环境探测和对地观测三个方面的空间科学实验。在对地观测方面,天宫一号将实验一种高分辨率光谱相机,实现对地球进行光谱探测。 光谱观测设备注重实验性质   据介绍,这次天宫一

多点土壤水分速测仪对黄土高原防护林土壤的测定分析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为了能够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土壤侵蚀,水土保持植被的营建是必不可少的。在特旱年份不同植被下的土壤水分严重的缺乏,这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植被的发展有着十分严重的制约。就这而言,土壤水分已经成为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关键因素。利用多点土壤水分速测仪对土壤水分进行测定,为黄土高原植被的

多点土壤水分速测仪对黄土高原防护林土壤的测定分析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为了能够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土壤侵蚀,水土保持植被的营建是必不可少的。在特旱年份不同植被下的土壤水分严重的缺乏,这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植被的发展有着十分严重的制约。就这而言,土壤水分已经成为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关键因素。利用多点土壤水分速测仪对土壤水分进行测定,为黄土高原植被的

中国环境一号C星获取首幅影像图

这是郑州地区SAR图像。环境一号C星/摄  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12月10日向媒体发布消息说,“环境一号”C星有效载荷9日首次开机成像,成功获取首幅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图,影像图图像清晰、层次分明、信息丰富。至此,“环境一号”C星实现星地链路连通,星地系统工作正常。  据介绍

中国科学家提出构建全球变化科学卫星观测系统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郭华东13日表示,中国空间对地观测技术近年来已有长足进步,在大力发展业务卫星的同时,建议以应对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全球变化问题为主要科学目标,构建中国的全球变化科学卫星观测系统。  2014亚太遥感国际会议当日在北京开幕,郭华东在作大会主题报告时有此表述。  根据国

风云卫星的红外遥感亮度温度国家计量标准装置

摘要:综述了国际上美国、德国、俄罗斯的典型红外遥感亮度温度标准装置的研究现状,着重介绍了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制的用于风云卫星红外载荷黑体定标的红外遥感亮度温度国家计量标准装置(VRTSF)。给出了VRTSF的设计方案, 描述了它的结构和光路。设计了满足风云卫星红外载荷定标黑体工作环境的真空

环境小卫星星座水环境遥感应用分系统通过验收

“水环境遥感应用分系统”最终验收评审会现场  10月17日下午,由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承担的环保部“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环境应用系统——水环境遥感分系统”项目最终验收评审会在京召开。验收会由环保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持,环保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和对地观测中心相关专家领

科学家提出基于空间观测的“数字丝路”科学构想

  来自4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及相关国家和地区,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球观测组织、世界气象组织等国际组织的300余位空间对地观测领域学者和管理专家,16日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空间认知国际会议”。我国科学家在会上提出“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的构想。  中科院院士郭华东表示,空间对地观测技术

记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西南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

2015年西南涡加密观测大气科学试验团队合影。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是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的“蝴蝶效应”理论。  在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以下简称高原所)所长李跃清眼中,西南涡更是一只吐水成雨

土壤水分测试仪对黄土高原防护林土壤的测定分析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为了能够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土壤侵蚀,水土保持植被的营建是必不可少的。在特旱年份不同植被下的土壤水分严重的缺乏,这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植被的发展有着十分严重的制约。就这而言,土壤水分已经成为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关键因素。利用土壤水分测试仪对土壤水分进行测定,为黄土高原植被的建设

UNESCO“第四届东亚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培训班”圆满落幕

  4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第四届东亚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培训班”在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以下简称“对地观测中心”)圆满落幕。郭华东主任、UNESCO北京办事处科技官员Jayakuma博士、超图公司副总裁王康弘、徕卡公司代表沈莎、部分培训教师及来自亚

2011成像雷达对地观测高级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4月22日,2011成像雷达对地观测高级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新一代SAR(合成孔径雷达):地球观测全视野”。  这是学术界首次提出并初步阐释“新一代合成孔径雷达”概念及其特征和应用。  1960年4月,美国在华盛顿机场进行机载合成孔径成像雷达实验取得成功,标志着国际

海洋观测技术(定义、分类、技术分析及实例介绍)

  海洋观测,是一切海洋活动的开始,是透明海洋、智慧海洋和海洋信息化的重要基础。  海洋中从海面到海底,温度是如何分布的?长江口的近海海域的海底,溶解氧浓度有多高?印度洋的盐度和大西洋的盐度相比较,哪个更高?太平洋海底洋中脊周边生活着的虾类,它的生活规律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的回答,就必须要通过海洋观测

中科院与中国地震局开展重大地震灾害应急遥感合作

  7月22日下午,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地震局重大地震灾害应急遥感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在京举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阴和俊、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出席仪式并讲话,中国地震局副局长赵和平主持签署仪式。  陈建民在致辞中对中科院在汶川、玉树地震中为抗震救灾工作做出的重要贡献表示感谢,并高度评价了中科院

《数字丝路科学规划书》正式向全球发布

   “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拥有丰富的资源、具有多样的环境,但缺乏宏观对地观测监测能力,用以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中国已成为对地观测技术应用的领先国家之一,可以并已经为这些国家提供高质量数据支持,服务于他们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的构想正在变成现实。12月6日,第二届数

玉树郊区灾后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图公布

   中科院对地观测中心利用2010年4月15日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数据,解译出玉树州郊区部分区域灾后现状,系迄今为止各方面获取到的唯一郊区高分辨率航空影像图。  中科院对地观测中心利用2010年4月15日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数据,解译出玉树州郊区部分区域灾后现状,系迄今为

2014亚太遥感国际会议在京开幕

  2014亚太遥感国际会议(Asia-Pacific Remote Sensing,APRS)于10月13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由国际光学与光子学会(SPIE)和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以“地球系统科学遥感与环境健康监测”为主题。

我国成像雷达对地观测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近日,在第二届成像雷达对地观测高级学术研讨会上,多名对地观测领域专家表示,我国成像雷达对地观测水平已迈入新阶段,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信息支撑。  此次会议以“前沿SAR:护航‘未来地球’”为主题。“未来地球”计划是由国际科学理事会等多个国际组织共同发起、多个国家和研究机构参与的为期10

高分六号升空 我国“天眼”工程数据体系基本形成

  中国高分家族再添一名“天眼”神探。 6月2日,高分六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一颗低轨光学遥感卫星,也是我国第一颗实现精准农业观测的高分卫星。至此,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以下称“高分专项”),继高分一号到五号之后,迎来又一位步入太空的新成员。 高分

“对地观测与导航”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在京举行

论坛现场  11月21日至22日,中国科学院学部以“对地观测与导航”为主题召开了第3次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活动。本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共同承办,论坛执行主席为李德仁院士。  论坛为期两天,50余位从事对地观测、导航、重力卫星及相关领域研究的院士、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