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多位院士专家研讨钱学森科学与教育思想

2009年10月31日,大师钱学森逝世。 一年后,钱学森留下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话,依旧让世人反复咀嚼,并渴望找到答案。 从钱老自身的科学和教育思想出发,是求答“钱问”的思路之一。 2010年10月30日,钱学森逝世一周年之际,由中国科学院举办的钱学森科学与教育思想研讨座谈会在京举行。 座谈会上,钱学森生前的同事和学生、他创办的研究与教育机构代表以及亲属等,共同缅怀追思他为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作出的杰出贡献,学习他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拼搏奉献、提携后进等治学品德,研究他深邃的科学和教育思想,表达对他的深切思念。 ......阅读全文

西安交大纪念钱学森百年诞辰图书出版发布会侧记

  4月12日,西安交通大学纪念钱学森百年诞辰图书出版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作为对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百年诞辰的一份献礼,我国首部记载钱学森生平、思想和业绩的编年体著作《钱学森年谱》正式出版发行,汇集钱学森留美深造期间大量珍贵手稿的《钱学森力学手稿》以及“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探微”和

中科院启动“钱学森科学和教育思想”专题研究

  在“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逝世一周年纪念日前夕,中国科学院10月30日在北京举办“钱学森科学与教育思想研讨座谈会”,缅怀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中国近代力学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先生。   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院士表示,明年是钱老诞辰100周年,该

弘扬钱学森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也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逝世十周年。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全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重温钱学森光辉灿烂的科学人生,回顾他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和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

与改革开放共荣,钱学森系统工程理论的40年

   如今,在中国,“系统工程”这四个字已经深入人心。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钱学森,不仅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者与领军人物、更被认为是我国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1978年9月27日,钱学森和许国志、王寿云在《文汇报》发表《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一文。  日前,由上海

申泮文院士:桃李不言自成蹊

申泮文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本意是,桃李树虽不招人,却因其花朵美艳,果实可口,人们纷纷摘取,于是便在树下踩出一条路来。其喻义为,只要人真诚笃实,德才兼备,自然能感召人心。这八个字恰如范仲淹所赞,“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它诠释的是一种默默坚守的执著,一种岁月浇灌的奉献,

《钱学森》:读懂钱学森这本丰厚的大书

  《钱学森》,中央电视台、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钱学森》摄制组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定价:28.00 元  为缅怀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纪念钱学森逝世一周年,中央电视台六集传记电视纪录片《钱学森》于10月25日晚22:30起在中央电视台一套、10月26日晚19:

刘道玉:瞎指挥等五大歪风造成中国高校不正常现象

  自去年始,他将每天做的梦记录下来,结果发现,90%以上的梦都和教育相关—— 梦境中,他会在某个教育改革座谈会上慷慨陈词,直斥某些与会者的发言不着边际,只字不谈改革,然后拂袖而去;现实中,他对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样直言不讳。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近日专赴武汉,围绕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产生的原

“学术特区”:能否打破人才培养瓶颈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在进行以“尖子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尝试。这些凝聚了高校最优秀的教授和最拔尖的学生,采取最先进最灵活教学方式的“尖子班”,被形象地称为高校的“学术特区”。  在中国高等教育界,“钱学森之问”激荡着无数人的心灵。长久以来,找到一条符合国情的培养杰出人才的道路,一直吸引

钱学森人生的五次选择 展示他科技报国的圆梦历程

  今天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怀疑钱学森的人生是成功的。他的成功原因可以归纳出若干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就从钱学森人生的五次选择讲起,或许能为当今年轻人提供一点启迪和参考。  人们一般把钱学森留美及以后的人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留学美国阶段,从1935年到1955年二十年。这个阶段钱学森作为技

赵文津:“钱学森之问”实为中华民族之忧

    许多例子说明,我们过去在一些重要科技领域曾经起步较早,但最后又落在国外的后面。所以要认真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安排好有关的研究工作,还应总结反思一下几起几落的教训。没有政策的连续性,急功近利,工作反反复复是难以征战“科技高地”的。  在杰出人才能不能够受重视、能不能够发挥重要作

张瑜:钱学森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启示

钱学森  自2011年9月22日我应邀在中国科大作第一场报告以来,近三年来我已在全国作了201场报告。题目是:《身为科学家的教育家钱学森》《百人一院士,千人九将军》《钱学森先生引领的成才之路》《钱学森先生改变和影响了我的人生轨迹》等。  我已经年过七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事情要从3年前说起。20

第324次香山科学会议:用系统观和系统科学研究中医学

以“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总体框架探索”为主题的第324次香山科学会议日前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对钱学森提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探索、研究工作进行了学术交流和研讨。据与会专家介绍,在钱学森看来,研究中医学的观点与方法应该是系统观与系统科学,他提出中医学现代化就是在继承与发扬中医学原有的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充分

钱学森:系统工程中国学派蔚然成林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名字,因“两弹一星”而彪炳史册;直指学校教育与杰出人才关系的“钱学森之问”,持续激励我国人才培养体制改革。鲜为人知的是,这位科学巨匠晚年用力最勤、牵念最深、成就最大的研究,是一个今天已为人熟知的概念:系统工程。  40年前的9月27日,钱学森发表学术文章《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

李培根:我国自主创新生态环境的若干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李培根  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基本国策之一,今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必须有赖于自主创新。  应该承认,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极大提高,在一些高技术领域取得了可喜的创新性成就。但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

李政道与教育学者共答“钱学森之问”

  李政道先生作报告:要创新 需学问     过去的一年里,“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句震聋发聩的疑问一直是教育界、知识界、学术界的热点话题。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随着大师的远去,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起了上至国务院总理下

科学时报:钱伟长的三大愿望

“做科研、创期刊、办教育,这是贯穿于钱先生一生的3个愿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家春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7月30日,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早在20世纪50年代,钱伟长就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室,并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

解伯民:导师钱伟长教育思想十分具有前瞻性

  今年79岁的解伯民,从1948年进入清华大学学习开始,便师从钱伟长学习力学。1956年,钱学森回国后成立中科院力学所并任所长,钱伟长任副所长。这时,已经在清华大学拿起了教鞭的解伯民又考取了钱伟长的硕士研究生。“书本从薄念到厚,再从厚念到薄”  “因为钱学森和钱伟长都姓钱,都叫

科学时报:大学智育低效的症结与症解

  在重视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联系现实世界,让学生获得真正实践的知识,同时获得其他素质,是目前大学智育改革最紧迫的任务。  苏霍姆林斯基在《智育的真谛》中认为,智育是智力的培养,包括获得知识和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脑力劳动技能,养成一个人在整个一生中对丰富自己的智慧

创新中国论坛综述:创新人才培养,箭在弦上,路在何方

  日前,由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的首届“创新中国论坛”成功落下帷幕。   作为论坛主席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在耄耋之年仍然心系祖国,关注祖国的未来,令人敬佩。尤其,他在会上就创新之道发表的主旨演讲

吴志攀:如何让拔尖创新人才“冒出来”

  今年“五四”青年节,温家宝总理又一次到北京大学看望青年学生。在图书馆与学生座谈时,总理再次提到了“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总出不了杰出人才?总理说,钱老的话对他是“很大的刺痛,也是很大的鞭策”。  我在现场聆听了总理的谈话,真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大学改革的高度重视。我想,要解答

饶毅:中国的科学教育弱在哪?

  我在美国工作22年后回国,除了已经强调的归属感外,也因为对中国的远景有信心。但近期,我和很多人一样有诸多担忧。作为科学研究者,我担心中国科学的基础不够坚实。  在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教育强调普及与提高的兼顾,有许多成效。但是综观多年历程,可以看到一个问题: 尖端人才培养的缺

两院院士建言人才培养:“放手让年轻人担当大任”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表达了老一辈科学家对我国教育和人才问题的深深忧虑。   在此间举行的两院院士大会上,培养创新人才也是很多白发皓首的院士们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他们除了在科研工作中身体力行、提携后进,更对我国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提

两院院士建言创新人才培养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表达了老一辈科学家对我国教育和人才问题的深深忧虑。  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培养创新人才也是很多白发皓首的院士们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他们除了在科研工作中身体力行、提携后进,更对我国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很多思考和建议

洪银兴:心浮气躁建不了世界一流大学

  近期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国内一流大学怎样才能成功打入世界一流大学的“方阵”?记者采访了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

范良藻:中国科技走向何方

党管人才是历史实践的必然回归  走高技术跟踪路线30年了,实践证明,不重视基础研究、单纯跟踪将永远落后。发现和发明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还是条条道路通罗马?世上事殊途同归是经常有的。当然创新比跟踪难得多,难在何处?是体制问题,还是队伍能力所限?  早在2002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钱伟长:科学巨子 传奇人生

  一个黑色的星期五。   钱伟长,为中国人熟知的科学家,“三钱”中的最后一位,7月30日在上海走完了98岁的一生。   这位爱国学者近一个世纪的历程,犹如一条大江,时而浩荡,时而曲折。像很多同辈的中国科学家一样,钱伟长在民族危亡之际,选择了科学救国的道路;国家的需要,永远是

北理工校长胡海岩院士:铸就和平时代的强国梦想

完成了学业的青年学子对大学会留下哪些记忆?我想除了高山仰止的导师、志同道合的同学、纷繁浩瀚的书海、学术研究的磨练,也许还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它们将共同构筑起同学们心中的心灵家园。 在北理工中关村校区中心花园的一角,锦绣花团和苍劲松柏共同簇拥着我们敬爱的徐特立院长的铜像。 回顾北

中科院: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

  学以致用,千余件真知灼见出思想;   谋者治国,六十载科技诤言建国是。   就在一个月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考察中国科学院,对中科院提出了“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的殷切希望。这不仅是沉甸甸的责任,更是对科技国家队的充分信任。   此刻,当我们翻开共和国长长的

美国《侨报》:大学校长应是改革者

  美国《侨报》3月25日刊载《大学校长应是改革者》一文指出,作为大学的管理者、领航者,大学校长就应当摆脱行政化的牵绊,破除束缚杰出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改革的精神与举措,担当起教育的本职。  文章摘编如下:  “争议校长”周其凤,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再次引发一番风波。网

杨卫平:缺乏科学精神是缺少科学大师重要原因

  当宗教接受理性的时候,科学就没有了最后的思想羁绊,并获得强大的生命力,这个生命力来源于思想的自由。  对功利的追求在多数情况下会削弱对真理的热爱;对功利的追求会诱惑我们减少必要的认知成本,进而损害理性实证的复杂过程;对功利的追求可能使我们放下必要的批判武器而屈从于权威和权贵;最后,对功利的追求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