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西南科大:首次实现原始细胞间的化学信号通讯

日前,西南科技大学粘土矿物与生命起源课题组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Stephen Mann院士课题组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粘土矿物原始细胞间的化学信号通讯。相关成果发表在Wiley出版社微钠尺度研究领域综合性期刊《Small》上(中国科学院JCR分区工程技术类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8.36)。 生命起源是现代自然科学正在探索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迄今为止古生物学家发现的最古老生物化石是距今约三十五亿年前的蓝藻细胞,但仍未能发现更为早期的原始生命形式。可能原因之一是在地球早期环境,无机矿物与生物分子组合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生命形式,使得原始细胞与无机矿物的界限不清晰,使得常规古生物研究方法无法分辨原始细胞化石。因而,结合地球早期环境条件,对现生微生物细胞结构与功能的模拟研究是探索生命起源与演化的有效途径之一。粘土矿物因其高比表面积、选择性吸附和催化活性等可能在原始生命形成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得到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课题负责人西......阅读全文

Nature:基因也许不那么自私

  地球的生命起源一直是个重大的不解之谜。一项新研究提出,初始化学物质转化为生命物质是分子间相互协作的结果。从狼群狩猎,到细胞发挥功能,生命的各个层面都离不开协作。在17日Nature网站上发表的文章中,Vaidya等人展示了RNA装配的自发性协作网络,提出生命起源于分子间的自发协作。文章主要对三个

据说中国空间站要搞事情?看看空间站适合开展哪些实验

  作者:邸凤萍 张伟(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全国两会上,委员为我们带来了不少关于载人航天空间应用的新消息:  中国将于2020年前后发射空间站核心舱,之后发射实验舱,中国空间站将正式组建并运行。中国的空间站既是为中国科学家、也是为全球科学家提供的优秀科学探索平台,空间站里将涌现出更

中国将在南极建首座境外天文台

  有“人类不可接近之极”之称的南极内陆冰盖将出现一个中国的南极天文台,这也将是我国建设的首座境外天文台。   望远镜独一无二   昨天(8月23日),在中国科协举办的“探秘宇宙”科学家和媒体面对面活动上,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中国南极天文研究中心主任王力帆透露,天文台的主要设备包括了5米口径太赫

强证据:生命史前,DNA和RNA同时都有了

  这项发表在Nature Chemistry杂志上的新研究表明,地球上第一批生物可能同时使用了RNA和DNA,就像现在所有的细胞生命形式一样。而主流的科学观点是——“RNA世界”假说——认为早期生命形式纯粹基于RNA,后来才进化成制造和使用DNA。  “这些新发现表明,化学家在研究地球生命起源的过

科学家破解陆生植物起源密码

  多细胞轮藻具备根茎叶的分化,被学术界认为是陆生植物的祖先。近日,科学家获得了绿色植物界最古老单细胞轮藻(Mesostigma viride)的首个基因组,在表观组和转录组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尖端科学(Advanced Science)》。  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的演化是生命

欧阳自远院士:中国预计6年后登陆火星

有着“嫦娥之父”之称的中科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在昨天第22届国际天文馆学会大会的开幕式上透露,我国即将开展深空探测,其中预计2020年着陆火星,2030年实现火星采样返回。 不久前,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他们的登火星时间表,计划在2037年至2050年间以数百亿美元

模拟生命的基本单元的出现

  据EurekAlert!:科研人员模拟了被认为产生了遗传编码的基本单元的事件。一个理论认为,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40亿年到38.5亿年前,当时,在晚期重大撞击事件中的地外天体的大规模撞击引发了甲酰胺分子分解成了组成DNA和RNA的核苷碱基。  Svatopluk Civis 及其同事再现了利用地外

欧洲探测器“微距”拍摄沟壑纵横的彗星

格拉希门克彗星中央峡谷的高清图像  据国外媒体报道,欧洲空间局“罗塞塔”探测器近日拍摄到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的高清照片,在周六最新公布的照片显示,探测器距离彗星大约58英里,即93.5公里。彗星外形酷似花生状,两头较大,中央拥有一个非常深的峡谷,进一步的三维

人工合成XNA可实现DNA功能

  对许多人来说,简称DNA的脱氧核糖核酸并不陌生,它是携带生命遗传密码的重要载体。但如今,即便如此重要的载体也能被人工合成的物质替代了。   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人工合成了一种名为XNA的物质,在许多关键功能上可替代

“人造生命”研究在巨大争议中依旧进行

  一石激起千层浪  疑问之一:“人造生命”意味着什么?  加拿大生物伦理学组织认为,合成生物学的种种进展比10年前克隆羊“多莉”的问世意义更重大,是人类自然科学史上的里程碑。而香港中大生化系客席教授曹宏威博士则认为,人造生命的出现对人类观念上的冲击更为巨大,尤其是对宗教造成了严峻挑战:“倘若人可以

德研究人员找到可模拟合成生命起源关键分子新“配方”

  生命如何在地球上起源是至今未解的问题,科学界认为RNA(核糖核酸)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一直没找到模拟远古地球环境而合成RNA的方法。科研人员近日找到一种新“配方”,可以用远古地球上存在的简单物质模拟合成RNA的基本“模块”。  RNA是重要的遗传物质,它被认为在原始生命的遗传信息传递和蛋白质

地球微生物或可污染地外天体环境

  导语:地球微生物可污染地外天体环境?据国外媒体报道,外层空间对生命而言是个非常极端的环境,但科学家发现一些顽强的生命能够在外太空生存。而这些微生物可能会污染地外天体环境,导致不清楚地外生命的起源。   据国外媒体报道,地球生命是否能够在外太空存活?外层空间对生命而言是个非常极端的环境,但科学家发

2017年3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点研究

  3月份即将结束了,3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点研究值得学习呢?小编对此进行了整理,与各位分享。  1.Cell:长生不老药有望即将来临  doi:10.1016/j.cell.2017.02.031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一种肽能够选择性地寻找和破坏阻止组织正常更新的衰老细胞,并且证

Science:是谁播下了生命的种子

  捷克的一项高能激光实验表明,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时产生的恐怖条件可能催生了生命的关键性基础元件。  研究人员用激光器模拟陨石撞击地球时的高温高压环境,结果同时获得了RNA的四种有机物: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尿嘧啶。RNA被认为是最先编码遗传信息的分子。  “这是首次在一组反应条件下同时生成四种

Nature子刊报道核酸的起源

  伦敦学院、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建议从嘌呤和嘧啶形成的化学机制着手进行讨论。  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是创造DNA和RNA的基石,它们通过特定的分子间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复制和传递信息。理解核苷酸的起源被认为是理解生命起源的关键。  此前,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这两类核苷酸必须在不

南仁东:为“中国天眼”而生

  “探索宇宙起源、天地起源和生命起源,它实际提供了一个极端物理条件的太空实验室。”南仁东生前心心念念的“它”,正是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当时罹患癌症的他,惦记的仍是望远镜早出成果,以“回馈国家,回馈公众”。  南仁东当年是吉林省高考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毕业后在

眭平:科学创新需要“博学”

  “博学”出自《礼记·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说的是治学的几个主要层次。“博学”须广泛涉猎,兼容并包,以达博大精深的境界。学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但博学是创新的基础,越过博学阶段,为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创新人才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不仅要有

Nature:不用氨基酸也可合成肽,有助揭示生命起源秘密

  酰胺键形成是化学和生物学中最重要的反应之一,但是目前还没有化学方法在不使用所有20种组成蛋白的氨基酸的情形下做到在水中实现α-肽连接(α-peptide ligation)。通用的遗传密码确定了肽的生物学作用早于生命的最后一个共同祖先出现,并且肽在生命起源中起着重要作用。  硫在柠檬酸循环、非核

专家解读菲莱:创造空间科学多个“首次”

   近日,在科幻电影《星际穿越》热映之际,欧洲航天局“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搭载的登陆器“菲莱”在彗星“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的彗核上成功登陆,完成现实版的“穿越”。  11月12日,“罗塞塔”彗星轨道飞行器从22.5千米的高空释放下“菲莱”。不幸的是,它落到了阳光不够充足的阴影中,无法为电池充电。

荷兰科学家制出单一手性分子 或能揭示生命起源

  荷兰内梅亨大学天体化学研究人员首次成功制出了具有单一“手性”的类氨基酸分子。这可能揭示地球生命起源之谜,或者像彗星探测器正在做的那样,解释宇宙生命的起源。相关论文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一些分子在化学结构上镜像对称但又不能完全重合,就像人类的左手和右手那样,“手性”分子和它的镜像称作对映异构

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开始申请

  据中科院植物所网站消息,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2012年度开放课题现已开始申请,相关事项如下:  一、重点支持的研究方向  1. 植物分类与资源保护和利用:对中国及周边国家的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和研究,并对重要类群进行分类学修订和专著性研究,为国家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

国际首次!陨石中发现对生命重要的核糖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他们首次在陨石中检测出对生命非常重要的核糖分子,这可为研究地球生命起源提供更多线索。  日本东北大学、北海道大学和美国航天局等机构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国际小组说,他们分析了在澳大利亚等地发现的3颗碳质陨石,从中检测出核糖和阿拉伯糖等糖分子

日本计划2014年发射宇宙探测器 揭大海起源奥秘

日本宇宙探测器“隼2号”登陆小行星想象图  据报道,日本宇宙开发机构透露,计划在2014年发射的探测器,叫“隼2号”,探测的目标是小行星“1999JU3”。根据初步的观察,“1999JU3”上有有机物和含水量较多的矿物质。“隼2号”计划登陆这个小行星,并采取内部的岩石带回地球进行研究

最早期动物或仅需少量氧气 生命起源或有新认知

图为实验室中的面包屑软海绵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月17日报道,科学最强大的定律之一,即在地球上当大气中氧气含量上升至接近现代水平时,复杂的生命才能得以进化。而南丹麦大学和美国加州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对此理论提出了挑战,他们通过对丹麦奥胡斯峡湾处捕获的一种常见小海绵研究发现,这个酷似最早期动物的物种在生

3月王牌聚焦:有争议才有进步

  关于对微生物组成的相对影响以及微生物对疾病的影响,到底是宿主遗传学,还是环境作用更大,一直都是肠道微生物研究的争论热点。  一项最新研究指出,环境在确定人类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方面起着比宿主遗传学更大的作用。这一研究发现,在预测人类特征(如胆固醇水平或肥胖)时,将微生物组学特征纳入评估标准,能使得

一周国际要闻:加拿大发现与iPS细胞不同的新型干细胞

  加拿大科学家主导的一个国际科研团队通过将体细胞重编程,得到了一种新型小鼠多能干细胞,这种细胞不论是形态还是分子都与之前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大不相同,可分化成所有3种胚胎前体组织。该研究带来了一个新的理念,即细胞重编程能获得不同类型的多能干细胞。  这种根据绒毛形状被

清江生物群打开寒武纪“新宝藏”

  北京时间3月22日凌晨,《科学》发表西北大学早期生命与环境创新研究团队张兴亮、傅东静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公布了该团队在中国宜昌长阳地区发现的距今5.18亿年的寒武纪特异埋藏软躯体化石库,即“清江生物群”。  寒武纪大爆发与生命起源、智能起源等重大里程碑事件一起被列为六大自然科学难题。

科学家推翻癌症研究的普遍共识

  肿瘤是由许多细胞亚群组成的。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这些细胞亚群是由于随机突变。然而,最近美国Moffitt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假设可能是错误的。在《Cancer Research》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中,他们报道称,某些细胞亚群是可以被预测的,也不像以前认为的那样是随机发展的。  Mof

Nature新闻:生命是这样出现的?

  生命的起源问题总是绕不过“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悖论。生命之初必须要有类似DNA或RNA的遗传分子,将蛋白质合成指令传递下去。但在现代细胞中,DNA和RNA的复制离不开蛋白质的帮助。令事情更加复杂的是,如果没有脂质细胞膜这些分子就不能发挥功能,而脂质的合成也需要基于蛋白质的酶。  剑桥大

我国学者在烷烃厌氧氧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91751205, 41525011, 91428308)等资助下,上海交通大学王风平教授和肖湘教授研究团队与德国不莱梅Max-Planck海洋微生物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首次发现古菌界多种古菌门类具有烷烃厌氧代谢潜能。研究成果以“Expanding Anaer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