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早期人类演化或受埃塞俄比亚火山影响

一项研究显示,早期人类演化可能受到东非大裂谷延线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活动影响。研究表明,32万~17万年前埃塞俄比亚的火山喷发活动与该区域早期现代人类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重合。成果于10月18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东非大裂谷是一个活跃的大陆裂谷,非洲缓慢地与之分离。该裂谷有一段贯穿埃塞俄比亚,目前约有1000万人口居住在这一区域。随着非洲的分离,地壳隆起、变薄,导致岩浆上涌。之前人们推测在大陆裂谷环境下火山作用会一阵阵的发生,但是没有得到证明。 William Hutchison及同事研究了Aluto和Corbetti火山,并使用氩同位素和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法测定喷发出的岩石的年代,据此重构了埃塞俄比亚境内200公里裂谷带的喷发历史。他们结合使用另外两个裂谷火山的数据,发现了在32万~17万年前之间,这一裂谷带的爆发性火山作用尤为强烈,比该裂谷火山作用的平均频率高5倍。虽然火山中心彼此并不直接相连,但是从地幔到地壳的......阅读全文

2017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在京发布

  该项活动旨在加强对我国重大基础研究进展的宣传,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热情和奉献精神,促进公众更加理解、关心和支持科学,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该项活动已成为我国基础研究传播工作的一个品牌,在科技界产生了良好反响。  1、实现星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和密钥分发及隐形传态“墨子号”卫星实现千公里级

中科院发布2017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由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举办,截至2018年已举办13届。研究进展由《中国基础科学》《科技导报》《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科学基金》和《科学通报》五家编辑部推荐,由两院院士、973计划顾问组和咨询组专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专家学者经过初选和

“地球环境的过去与今天”高端科学论坛召开

  9月18日,高端科学论坛“地球环境的过去与今天”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举行。论坛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气候学家丁一汇院士和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地层古生物学家陈旭院士等分别从地震、气候和地质历史环境变化的

中国启动东方人类探源工程 探索早期人类发展演化

  在距离北京北部约260公里,有一座名副其实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宝库——泥河湾遗址群。中国考古工作者们正在这里勘探、发掘,他们的目标是:尽快发现百万年前早期人类化石。  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谢飞是考古工作者中的一员,自1982年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投身泥河湾勘探,把泥河湾人类活动历史推

付巧妹:“有理由庆贺”的女博士

  在收到记者的采访邮件前,正在哈佛医学院进行一个研究项目的付巧妹博士,并不知道自己领衔的关于“古DNA解密现代人起源”的研究已经入选《自然》杂志“2014年度十大科学事件”之一 ——尽管国内各大科技类媒体网站都将这条消息加粗标注在重要位置。  在隔着北京13个时区的波士顿,新年假期也照常去实验室“

付巧妹 破译古人类基因密码

  在同龄的年轻科研人员当中,32岁的付巧妹无疑是佼佼者。  就在不久前,《自然》杂志刊登了名为《中国科学之星》的特写报道,选取了“十位中国科学之星”,付巧妹便赫然在列,并成为其中最年轻的一位。入选理由是“帮助重写了欧洲最早的现代人类的历史,并希望用古人类遗骸的DNA改写亚洲的史前史。”  今年1月

中科院Nature文章发布遗传谱图

  5月2日,《自然》(Nature)杂志以ARTICLE的形式刊登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论文《冰河时期的欧洲人群历史》(The genetic history of Ice Age Europe)。文章第一作者古脊椎所研究员付巧妹与美国、德国、意大利、爱尔兰、西班牙

古脊椎所用3D激光扫描技术探索古人类脑演化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吴秀杰及其研究生潘雷利用3D激光扫描技术,对距今40-80万年前的周口店直立人脑的不对称性进行了研究,探索人类进化过程中脑不对称性的演化过程。该项研究成果在近日出版的《科学通报》(第56 卷,第16 期,1282-1287页)发表。  周

研究构建藏族人群全基因组水平的适应性遗传变异图谱

  8月7日,《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马普计算生物学研究所徐书华团队的研究成果“Prioritizing natural selection signals from the deep-sequencing gen

研究发现RNA甲基化调控果实成熟的作用机制

  8月7日,《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马普计算生物学研究所徐书华团队的研究成果“Prioritizing natural selection signals from the deep-sequencing gen

科学家构建藏族人群全基因组水平的适应性遗传变异图谱

  8月7日,《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马普计算生物学研究所徐书华团队的研究成果“Prioritizing natural selection signals from the deep-sequencing gen

朱敏研究员Science解析下巴从何而来

  我们的下巴从何而来?这个问题细思起来并不简单,因为每个人的下巴都不一样,在最新的一项报道中,来自中国和瑞典古生物学家将下巴的来源追溯到了灭绝的鱼类下颌上,这扫除了科学界在脊椎动物颌演化认识上一个大的盲区。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21日的Scienc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

中科院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

  英国《自然》杂志今天刊登了一篇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为第一单位的论文,研究人通过古DNA研究发现,一名欧洲早期现代人几代前的祖先曾与尼安德特人混血。这篇与德国、美国、罗马尼亚等国学者合作完成的论文,是继2010年未知古人类丹尼索沃人之后在人类演化研究领域的又一重大发现。  中科院脊

东亚古人类牙齿生长发育研究获进展

  牙齿的生长发育对了解人类生活史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邢松等与国外研究人员合作,完成了中国河北许家窑古老型人类幼年个体的牙齿生长发育研究,相关结果日前在线发表于《科学—进展》。  区别于现存的其他灵长类,现代人具有独特、较长的生理系统生长发育期。具体表

科学大咖带你看懂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科技部2月27日在北京公布了“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实现星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和密钥分发及隐形传态;将病毒直接转化为活疫苗及治疗性药物;首次探测到双粲重子;实验发现三重简并费米子;实现氢气的低温制备和存储;研发出基于共格纳米析出强化的新一代超高强钢;利用量子相变确定性制备出多粒子纠缠态;

裴树文团队在泥河湾盆地百万年前古人类活动研究获进展

  泥河湾盆地地处黄土高原东北部边缘、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带,是早期人类扩散至东北亚最早且最集中证据所在地,以密集分布百万年前古人类活动遗址为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被誉为“东方的奥杜威峡谷”。然而,不同时期古人类生存年代序列、技术与行为以及对环境的适应等学术问题尚有待进一步揭示。近日,国际期刊《古地

解开栾川“古老儿童”化石密码

  直立人是人类演化史上非常关键的一个种。他们最早开始用火,以狩猎作为生活的重要部分,他们可以制造石器,还能像现代人那样奔跑。  2012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河南栾川孙家洞进行抢救性发掘,在原生层位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尔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在其中惊喜

野生动物致命“演化陷阱” 源于人类无意间活动

  英国《自然》杂志9日发表的一项生态学研究显示,人类对美国内华达州一处牧场土地使用模式的变化,居然使当地的一个蝴蝶种群由正常到几乎走入进化“死胡同”,再到开启新一轮演化的起落变化。该研究揭示了人类活动如何在不经意间驱动了动物界的演化适应。  25年前,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科学家麦克尔·兴戈与卡密勒·帕

1月8日《自然》杂志精选

   封面故事: 神经系统受伤后的再生  在线虫的神经系统受伤后,一个轴突会朝向其脱离的部分长出新芽。在封面图片上,固定在细胞膜上的一个荧光团用蓝色表示,细胞质用洋红色表示,同时为了能让读者看清楚,各片段的位置也稍微动了一下。Massimo Hilliard及同事对线虫神经系统中一个高效再生方式作了

善待人类后天获得的“第二个基因组”

  你相信吗,不仅是你,地球上的哺乳动物都在变胖,其中一个原因可能与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大幅减少有关。  美国医学院院士、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医学教授马丁·布莱泽指出,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真正的主宰是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在近30亿年时间里,它们占据了陆地、天空、水体的每一个角落,推动着化学反应、创造了

第16届“垂杨介与她的邻居们”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8月15日至20日,第16届“垂杨介与她的邻居们”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河北省阳原县(著名的泥河湾盆地)召开。此次会议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高星研究员、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谢飞研究员和韩国史前研究院院长李隆助教授共同发起和主持,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韩国史前研究院和阳原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

体视显微镜在考古领域中的应用

研究人员通过对骨骼表面痕迹进行三维扫描,制作出痕迹三维数字模型,并使用体视显微镜实现对痕迹的多视角观察、测量并进行正投影等技术分析,从而建立一种新的实验考古学方法。  古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为生存和适应环境,发生了脑量增加、身体机能及形态大小改变等生物学特征的变化;同时,其行为模式也经历了一系列演化

体视显微镜在考古领域中的应用

研究人员通过对骨骼表面痕迹进行三维扫描,制作出痕迹三维数字模型,并使用体视显微镜实现对痕迹的多视角观察、测量并进行正投影等技术分析,从而建立一种新的实验考古学方法。  古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为生存和适应环境,发生了脑量增加、身体机能及形态大小改变等生物学特征的变化;同时,其行为模式也经历了一系列演化

哈尔滨古人类头骨化石发现始末

  近日,河北地质大学举行2018年重大科学发现信息交流会,发布该校古生物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季强在古生物研究中的重大新发现——在中国东北发现似海德堡人古人类头颅化石。河北地质大学校长王凤鸣表示,这一发现很可能刷新我们对人类起源和演进历史的已有认知。  目前,该发现已在《地质学刊》2018年第3期上刊登

北京周口店——一个富有文化和知识的“宝地”

   12月2日傍晚,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已近寒冬。25岁的青年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吊着绳索下降到一个支洞中。借着摇曳昏暗的烛光,他发现了一块稀世珍宝。  这块半露在外面、半埋在硬土里的“石头”,就是而后举世闻名的第一颗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这个发生在90年前的故事很快震惊世界,甚至登上了《纽约时

基因组所与昆明动物所在家犬起源进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5月14日,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在家犬起源进化合作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论文在最新一期《自然·通讯》在线发表。该研究成果从全基因组层面上阐述了狗的起源进化,并首次将其进化历史和人类的近期演化联系了起来。   在昆明动物所张亚平教授和基因组所吴仲义教授的带领下,昆明动物

低碳经济:地球系统观的实践

  ——访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政策研究中心教授齐晔   “近20年,我一直在环境气候科学这个领域工作,与其中的许多科学家都有接触。对气候变暖,上世纪90年代就有著名科学家一直有质疑;但从科学的角度讲,这是正常现象——允许不同的声音,要求大同存小异,要看共识。”   虽然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早已

人类大脑体积源于更快的新陈代谢 代谢越快脑容量越大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人类演化出比其他灵长类动物更大的大脑源于更快的新陈代谢率,人与猿在新陈代谢上的差异或是二者最终走向不同演化路径的重要因素。   人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相比,最重要的一项区别就在于大脑的体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人脑容量不断增加,经过200万年的演变,人类大脑体积增加了三倍,而其他

人类大脑体积源于更快的新陈代谢 代谢越快脑容量越大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人类演化出比其他灵长类动物更大的大脑源于更快的新陈代谢率,人与猿在新陈代谢上的差异或是二者最终走向不同演化路径的重要因素。  人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相比,最重要的一项区别就在于大脑的体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人脑容量不断增加,经过200万年的演变,人类大脑体积增加了三倍,而其他灵

自然及子刊综览

  《自然》  个性化癌症疫苗在早期人体试验中表现乐观  7月6日在线发表于《自然》的两篇论文展示了两种个性化的癌症疫苗的接种在小规模的人类试验中表现的安全性,并且能为高危黑色素瘤患者带来临床上的积极反应。这些结果证明了根据病人个人癌症突变的情况而专门研制的疫苗在临床上是可行的、安全的,它们还能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