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观测站点和海洋观测资料管理办法发布实施

6月7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签署国土资源部第73号、74号部令,分别发布施行《海洋观测站点管理办法》和《海洋观测资料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落实《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以保障国家基本海洋观测活动的有序开展。 《海洋观测站点管理办法》对统一规划、设立和调整国家、地方基本海洋观测站点作出相应制度安排,明确了海洋观测站点保护范围内工程建设的禁止性和约束性条款,保证海洋观测工作正常运行;明确其他单位和个人设立海洋观测站点的行政许可程序,保护国家海洋信息安全。 《海洋观测资料管理办法》明确了海洋观测资料统一汇交制度和共享制度;细化了保管、公开措施,要求建立和维护海洋观测资料公开服务平台,发布公开目录范围内的资料,供公众无偿下载;同时规定,单位或个人未经批准不得将涉外涉密海洋观测资料提供给国际组织、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 根据《立法法》及国务院《关于部委管理的国家局与主管部委的关系的通知》,国家海洋局作为国土资源部部管国家局,没......阅读全文

海洋观测站点和海洋观测资料管理办法发布实施

   6月7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签署国土资源部第73号、74号部令,分别发布施行《海洋观测站点管理办法》和《海洋观测资料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落实《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以保障国家基本海洋观测活动的有序开展。  《海洋观测站点管理办法》对统一规划、设立和调整国家、地方基本海洋观测站点作出相应制

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东海海洋科学观测浮标站通过验收

验收会现场  根据中国科学院创新三期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的建设要求,11月3日,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组织有关专家在北京对海洋研究所承担建设的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黄海站)和东海海洋科学观测浮标站(东海站)建设项目进行了验收。  验收会由资环局副局长常旭主持。验收专家组组长

《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发布

  5月20日,国家海洋局和国务院法制办在京联合发布《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我国首部关于海洋观测预报活动管理的法律规范,将于6月1日起正式施行。   《条例》共有六章四十条,从加强海洋观测预报管理,规范海洋观测预报活动,防御和减轻海洋灾害,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提

大气所发现海洋观测系统变化导致全球海洋热含量“突变”

  温室气体导致地球系统能量增加,表现为全球变暖,然而地球系统增加的能量中有超过90%储存在海洋中,全球海洋热含量变化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的 “指针”。估计全球海洋热含量的变化是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然而,海洋观测系统在不断变化:在上世纪(1966-2001年),海洋主要是基于船舶的观测系统;

MEMS技术在海洋观测中的应用(一)

微机电系统(MEMS),在欧洲也被称为微系统技术,或在日本被称为微机械,是一类器件,其特点是尺寸很小,制造方式特殊。MEMS是指采用微机械加工技术批量制作的、集微型传感器、微型机构、微型执行器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接口、通讯等于一体的微型器件或微型系统。MEMS器件的特征长度从1毫米到1微米--1

MEMS技术在海洋观测中的应用(四)

⒊ 基于MEMS的惯性传感器惯性(加速度)传感器是一种技术比较成熟,应用比较广泛的MEMS传感器,主要应用于波浪观测。目前国内外波浪测量浮标通常采用传统的加速度传感器,这些传感器体积大、重量重、价格昂贵,从而使浮标的制作成本增加。近年来,随着基于MEMS的惯性传感器的技术逐渐成熟,MEMS惯

渔业船联网构建技术-助力“透明海洋”观测

   日前,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重大项目“渔业船联网构建技术与示范应用”实施方案在北京通过专家评审。  据了解,该项目是海洋国家实验室“透明海洋”立体观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联网技术在海洋观测和渔业管理领域的拓展应用。由中国工程院潘德炉院士、周志成院士和赵春江院士等同行

MEMS技术在海洋观测中的应用(二)

二、MEMS现状基于各种原因,许多MEMS产品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其中许多器件已经获得广泛应用。汽车工业是MEMS技术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例如MEMS振动结构陀螺仪,是一款新的相当便宜的设备,目前用于汽车防滑或电子稳定控制系统中。村田电子的SCX系列MEMS加速度计、陀螺仪和倾斜仪,以及将这些功能

MEMS技术在海洋观测中的应用(三)

三、MEMS的应用领域MEMS器件和系统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成本低、可靠性高、性能优异、功能强大、可以批量生产等传统机械无法比拟的优点, 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⒈ 信息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功能更加强大的同时体积缩小。从多媒体人机界面(HI)看,使用微麦克风的

《自然》综述:全球Argo海洋观测多领域拓展

  《自然》杂志1月27日在线发表了由18个国家27位作者共同署名的综述文章《全球Argo海洋观测十五年》,文章全面回顾了国际Argo计划实施15年来取得的成果,并展望了未来Argo海洋观测及其资料应用研究的广阔前景。  Argo是“实时地转海洋学观测阵”的英文缩写。目前全世界大洋上广泛分布的数千个

以先进国产观测仪表铸就海洋强国梦

  浩瀚的星空和壮阔的大海一直以来都是人类不断追寻的目标,当第一个人抬起头,仰望星空,遥望大海时,探索自然奥秘的种子已在人类心中埋下。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海洋、宇宙已有了全新的认识,但人类探索海洋、宇宙奥秘的步伐却永远不会停止。  我国作为海洋大国,开发海洋资源,对建设海洋经济强国意义重大

海洋牧场养殖观测无人船投入使用

  8月11日,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与威海天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海洋牧场养殖观测无人船,在山东省威海市德明海洋牧场进行海试并交付使用。  “无人船可以自主规划路线,自主航行。水下机器人可以定深定点去监测。”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黄海滨介绍,海洋牧场养殖观测无人船由碳

“透明海洋”工程-通过立体观测系统获取海洋环境综合信息

  犹如对浩瀚星空的痴迷,人类对于海洋深处的探索也从未止步。静水流深,在广袤神秘的深海,海水的运动有着怎样的规律?海温变化如何影响气候?如何更加清晰地观测海洋的动态并进行准确的预报?  近日召开的“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新闻发布会,让“透明海洋”的概念走近公众。“透明海洋”就是通过建立海洋立体观测系

深圳先进院海洋原位观测仪器技术取得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光电工程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李剑平团队在海洋原位观测仪器技术上取得突破。团队研制了一种用于海洋浮游生物原位监测的新型水下成像仪系统,并在大亚湾海域的系泊水面浮标上进行了长期海试。相关研究成果以Development of a Buoy-Borne Under

我国投放多种仪器观测南海海洋现象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日前在恶劣海况下,首次在南海吕宋口海域大浪区投放了一批多功能潜标观测系统,将对南海海洋内波生成、传播和演变等海洋现象,进行半年以上的全程观测。  中科院这一南海秋季航次主要承担的任务是:在秋冬大浪恶劣天气下,进行南海海洋断面科学考察。该航次历经

我国首个全球实时海洋观测网正式建成

   近日,在西北太平洋海域,“科学”号上的科考队员将中船重工七一〇所研制的HM2000型剖面浮标缓缓放入海面。这是我国新一代海洋实时观测系统(Argo)计划自2002年实施以来布放的第400个剖面浮标,也是我国布放的第30个国产北斗剖面浮标。  至此,我国正式建成首个全球实时海洋观测网。这些浮标主

海洋观测技术(定义、分类、技术分析及实例介绍)

  海洋观测,是一切海洋活动的开始,是透明海洋、智慧海洋和海洋信息化的重要基础。  海洋中从海面到海底,温度是如何分布的?长江口的近海海域的海底,溶解氧浓度有多高?印度洋的盐度和大西洋的盐度相比较,哪个更高?太平洋海底洋中脊周边生活着的虾类,它的生活规律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的回答,就必须要通过海洋观测

世界海洋科技大会海洋观测与探测技术分论坛在青岛开幕

  9月18日,2023世界海洋科技大会海洋观测与探测技术论坛在青岛举行。论坛以“发展海洋立体观测,助力海洋强国战略”为主题,旨在凝聚全球海洋科技、人才、学术和产业资源,打造世界性海洋学术交流高端平台,助力海洋科学技术长足发展。  该论坛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崂山实验室、山东省科学

西沙海洋环境观测站入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020年12月29日,科技部公布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择优建设名单,其中依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建设的西沙海洋环境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西沙站)榜上有名。至此,包括广东大亚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海南三亚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内,南海海洋所共有

我国首套基于海洋观测站的海底有缆观测系统布放成功

  辽宁省海洋环境预报与防灾减灾中心近日在营口白沙湾海洋观测站和无人机基地附近海域布放了我国第一套基于海洋观测站的海底有缆观测系统,经过布放、安装和调试,目前系统稳定运行。  据了解,辽宁省所辖辽东湾海域冬季冰情严重,传统的海洋环境观测手段面临许多实际困难。海底有缆观测系统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岸基控制

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主观测浮标和潜标系统完成全面维护

    日前,项目组对布放在大连獐子岛海域的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5套观测浮标系统进行了第七次全面维护,并对布放于海底的座底式组合潜标系统进行了姿态和数据验证。  本次观测浮标系统维护工作重点是对通讯系统、部分观测设备进行检修,对锚系连接部件进行安全检查。  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

中国将研发船载无人机海洋观测系统

  记者4月17日从中国科学技术部获悉,在海上移动观测平台及组网应用技术领域,中国将开展波浪滑翔器无人自主观测系统、远程复合动力快速无人艇监测系统、船载无人机海洋观测系统、自主航行潜水器组网观测关键技术、便携式无缆剖面监测仪及其组网技术等研发。   该部最新发布的,对上述研发项目予以具体

海洋所专家出席未来10年全球海洋观测框架计划工作组会议

  日前,未来10年全球海洋观测框架计划工作组会议在美国洛杉矶召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松研究员代表国际海洋观测联盟(全球海洋观测联盟-POGO)出席了会议。   本次会议是未来10年全球海洋观测框架计划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参会科学家代表各个国际组织,主要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

中法海洋卫星明年上天-将实现同步观测风浪

  记者7日从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获悉,中国与法国航天合作的首颗卫星——中法海洋卫星将于2018年上天,在全球范围内观测海洋表面的风浪。图片来源网络  中法海洋卫星中方科学组组长、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副主任刘建强同时介绍,“十三五”期间还将发射包括海洋一号C、D卫星及海洋二号B、C卫星在内的9颗海洋

中法海洋卫星明年上天-将实现同步观测风浪

  记者7日从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获悉,中国与法国航天合作的首颗卫星——中法海洋卫星将于2018年上天,在全球范围内观测海洋表面的风浪。 图片来源网络   中法海洋卫星中方科学组组长、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副主任刘建强同时介绍,“十三五”期间还将发射包括海洋一号C、D卫星及海洋二号B、C卫

中科院首个境外海洋观测平台在斯里兰卡启用

  中国科学院中斯联合科教中心设在斯里兰卡的海洋科技综合试验观测平台9月27日正式启用,这是中科院首个境外海洋常规研究与科教融合办公场所。  启用仪式27日在位于斯里兰卡南部城市马特勒的卢胡纳大学举行。平台将建有化学和生物分析实验室等。  卢胡纳大学是斯里兰卡唯一设有海洋科学学院的高校。中科院计划把

中科院首个境外海洋观测平台在斯里兰卡启用

  中国科学院中斯联合科教中心设在斯里兰卡的海洋科技综合试验观测平台27日正式启用,这是中科院首个境外海洋常规研究与科教融合办公场所。  启用仪式27日在位于斯里兰卡南部城市马特勒的卢胡纳大学举行。平台将建有化学和生物分析实验室等。  卢胡纳大学是斯里兰卡唯一设有海洋科学学院的高校。中科院计划把位于

中法海洋卫星发射-首次实现海风海浪同步观测

  北京时间10月29日8时43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法合作研制的首颗卫星——中法海洋卫星。  中国国家航天局、自然资源部介绍说,中法海洋卫星由两国历时13年合作研制完成,中方负责提供卫星平台、海风观测载荷以及发射测控,法方负责提供海浪观测载荷,卫星数据双方共享。

我国成功发射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424.shtm11月16日11时55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基础级和远征一号S上面级组成的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海洋三号01星。该卫星指标达到国际水色遥感卫星先进水

我国建成首个领海基线外海洋综合观测平台

   5月26日,由国家海洋局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承担的东瓯海洋综合观测平台建设项目通过专家组验收。观测平台集海洋观测、仪器实验、科学研究等功能于一体,对于完善浙江省海洋灾害综合观测网,实现主要海洋灾害观测的全覆盖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是我国首个位于领海基线外的离岸远距离海上综合观测平台。  观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