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实验3”号科考船凯旋

经过12230海里的航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3”号科考船圆满完成中国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联合考察任务,22日返回广州。 应巴基斯坦国家海洋研究所邀请,“实验3”号科考船于2017年12月30日从广州起航,经马六甲海峡前往北印度洋,于2018年1月14日抵达巴基斯坦外海的莫克兰海沟,开展海洋地质、物理海洋、海洋生物与微生物等多学科综合考察。这是我国科考船首次抵达莫克兰海域。 考察期间,中巴科学家在目标海域工作,获得多领域的第一手考察资料与样品,促进了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的莫克兰海域科学研究,丰富了两国科学家海上合作经验,为进一步推动中巴海洋科技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圆满完成任务后,“实验3”号科考船于2月4日从巴基斯坦卡拉奇锚地起航回国。在浩瀚大海的见证下,全体船员和部分考察队员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海上春节”。 这次联合考察由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牵头组织,中国十多个科研院所和巴基斯坦国家海洋研究所等巴方院所的7......阅读全文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60年来,地处祖国南海之滨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无论是筚路蓝缕中勇于求索,还是春涌神州时的敢闯敢试,都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历史使命,将国家重大需求和海洋科学研究紧密融合,用青春和汗水谱写出大气磅礴、绚烂辉煌的优美华章。2018年10月,11位院士、3位

中科院海洋科技成果推介座谈会在闽举行

   12月15日,由福建省科学技术厅和中科院上海分院主办,福建海峡技术转移中心、中科院STS福建中心联合承办的2016年海峡技术转移专场——中科院海洋技术科技成果推介座谈会在福州举行。  会议旨在贯彻落实《中国科学院 福建省人民政府战略合作(2015-2020年)协议书》关于推进中科院科技成果在福

我国成功在印度洋赤道区域投放海—气耦合观测浮标

  印度洋4000米海-气耦合观测浮标 周峰华供图  记者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悉,今年10月,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3”号科考船在印度洋赤道区域成功投放海—气耦合观测浮标一套,投放点水深4020米。目前,该浮标工作状态正常、数据传输正常。  据了解,该浮标为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基于

南沙群岛美济礁中科院岛礁综合研究中心正式启用

  记者1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位于南沙群岛美济礁的中科院岛礁综合研究中心于2018年12月31日正式启用,为长期开展热带海洋环境下的深远海生态、地质、环境、材料、海洋能利用等现场原位观测研究提供了必要的试验基地。  据悉,该中心始建于2008年,其前身是中科院设立在永暑礁附近海域的海洋观测潜标站,主

深圳湾环评抄袭 中科院南海所罚款320万 编制人员禁业5年

  近日,深圳湾航道疏浚环境影响评估报告,被发现出现另一个城市的名字“湛江”,出现次数达35次,涉嫌抄袭造假。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承担环评工作,环评报告被曝存在抄袭,此事引起多方关注,央视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5月18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公布了对该事件的编制单位中科院南海所和编制人员下达的行政

总投资约40亿!聚集16个院士!又一海洋实验室正式动工

  据悉,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以下简称“广州海洋实验室”)已于近日正式动工。该实验室已汇聚47个高层次科研团队,正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粤港澳科研力量建设实验室分部,推动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  项目总投资约40亿元  广州海洋实验室位于南沙湾慧谷地区,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

南海海洋所与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签订战略协议

       10月8日,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广州举行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郑伟仪,中科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院长黄宁生,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文斌,南海海洋所所长张偲及签约双方各有关

2018年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 杰出贡献奖颁奖大会在京召开

   11月30日,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及2018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颁奖大会在北京召开。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彭世球团队主持的“新一代南海海洋环境实时预报系统”项目荣获2018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据悉,“新一代南海海洋环境实时预报系统”(N

我国投放多种仪器观测南海海洋现象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日前在恶劣海况下,首次在南海吕宋口海域大浪区投放了一批多功能潜标观测系统,将对南海海洋内波生成、传播和演变等海洋现象,进行半年以上的全程观测。  中科院这一南海秋季航次主要承担的任务是:在秋冬大浪恶劣天气下,进行南海海洋断面科学考察。该航次历经

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在广州开工建设

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开工仪式现场。  11月16日上午,国家发改委立项的“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开工仪式在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的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举行。根据建造计划,科考船预计2021年投入使用。  中科院副院长张涛出席开工仪式并讲话。

新型地球物理科考船开建

  11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立项的“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开工仪式在广州举行。  据了解,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是一艘科考能力突出的特种用途船舶,具备全球航行和全天候观测能力。该船总投资5.175亿元,设计总吨3990,总长90.6米,

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告捷 我国跻身深海研究前沿

  6月11日,随着美国“决心号”钻探船停靠上海南港码头,由中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导的我国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圆满完成了2个航次、历时4个月的科学考察任务。这也是国际大洋钻探船首次停靠中国大陆港口。  12日,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中国办公室、同济大学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此次南海新一轮大洋

中科院首个境外海洋观测平台在斯里兰卡启用

  中国科学院中斯联合科教中心设在斯里兰卡的海洋科技综合试验观测平台27日正式启用,这是中科院首个境外海洋常规研究与科教融合办公场所。  启用仪式27日在位于斯里兰卡南部城市马特勒的卢胡纳大学举行。平台将建有化学和生物分析实验室等。  卢胡纳大学是斯里兰卡唯一设有海洋科学学院的高校。中科院计划把位于

中科院首个境外海洋观测平台在斯里兰卡启用

  中国科学院中斯联合科教中心设在斯里兰卡的海洋科技综合试验观测平台9月27日正式启用,这是中科院首个境外海洋常规研究与科教融合办公场所。  启用仪式27日在位于斯里兰卡南部城市马特勒的卢胡纳大学举行。平台将建有化学和生物分析实验室等。  卢胡纳大学是斯里兰卡唯一设有海洋科学学院的高校。中科院计划把

2018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及团队发布

  1月21日,2018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及团队正式在京发布,6位个人、两个团队获得这一荣誉,这也是中国科学院首次评选表彰这一殊荣。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侯建国出席并颁奖,他表示,全院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向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学习,向身边的先进典型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党和

记我国首个深海海底观测网基地创建始末

  中国科学院的水声学科研究起步于海南。上世纪50年代未,我国水声学海上考察的最早一支国家队组建于三亚,亦即日后的中科院声学所南海研究站。50多年来,南海站承担了几十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水声界的精英,有两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的研究生涯就始于南海站。南海站被誉为中国水声界名副其实的“黄

海洋先导专项:铸科技利器 探深海大洋

   8月29日,“科学”号圆满完成对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的考察任务返航。“这是人类首次对这座海山进行科学考察。”航次首席科学家、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徐奎栋难掩内心的激动,“我们采集到许多未知新物种,像高度超出1米的海绵和珊瑚……”  该航次执行的是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

中科院科研小组给基础设施披上“重防腐”外衣

  在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位于南海区域的一个热带海洋环境材料腐蚀试验站,各种功能薄膜和涂层、耐候钢等材料样片如晒谷物般,被放置在楼顶天台,暴晒在热带海洋气候的骄阳下。“有些好的材料要晒5到10年。”  为“一带一路”提前布局  在暴晒实验场,一个铁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与有些样片被不同程度的点蚀有所差

珊瑚若消失,海洋会咋样?

  新闻缘起   近年来,自然因素造成海岛不断消失的情况正在成为全球性问题。在南中国海四大群岛中,有些珊瑚礁岛的面积正在减少,有些岛礁甚至已经消失,渔民的破坏性捕捞作业方式为远海珊瑚岛礁的主要威胁。   珊瑚碓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古老、最多姿多彩、也是最珍贵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最大程度上反映海洋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气象学科发展之路

  刘秦玉教授在指导学生  中国海洋大学八关山气象观测站  4月3日晚,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星光璀璨,吸引着全球华人的目光,由凤凰卫视主办的“世界因你而美丽——2014~2015年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在此举行。当来自美国夏威夷大学气象系教授王斌第一个上台领奖的时候,远在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师生们为这位19

青岛将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2012年底完成

  11月15日,记者从青岛市科技局召开的相关通报会上获悉,针对青岛海洋科研力量强大,而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又比较低的问题,青岛将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据悉,该平台预计2012年底建成。  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青岛的海洋科研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涉海的院士就有19位,全国30%的海

大气所等发布全球海洋变暖2020年度报告

  1月13日,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全球13个研究单位的20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发布了国际上第一份涵盖2020整年的全球海洋环境(温盐)变化研究报告。报告指出,2020年海洋升温持续,成为有现代海洋观测记录以来海洋最暖的一年;海洋“咸变咸,淡变淡”的盐度变化态势加剧,海水垂向

联手科技力量 珠江口排污监控再破题

        昨日,备受关注的“珠江口陆海污染物实时监测系统”的建设又多了一重推动力。据记者获得的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以下简称“省海洋与渔业局”)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南海所”)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显示,

遥感所获首届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3月31日,首届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主持完成的“海洋环境与灾害应急天空地遥感综合监测技术系统及应用”项目荣获2011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海洋环境与灾害应急天空地遥感综合监测技术系统及应用”成果是由中科院遥感所牵头,联合国家海

南海海洋所在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研究中取得进展

  在海洋生态系统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海洋微生物形成了适应严酷生存环境的独特机制,进化出基因型、代谢途径和生理生态功能的多样性,蕴藏着大量新颖的次级代谢产物。近十年来,海洋微生物逐渐成为药物研发的新源泉。   2009年开始,在中国科学院生物局工业生物技术领域重要方向项目“南海海洋工业微生物的资源开

中美“珊瑚礁生态系统观测与研究”研讨会在三亚站召开

  研讨会现场  应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南三亚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三亚站)的邀请,由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Russell J. Schmitt教授率领的珊瑚礁长期观测与研究(Long Term Ecological Research,LTER)代表团一行共6人

中科院南海所新型科考船开建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16日在广州开工建设。中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科考船的建设,将成为我国海洋科学考察重要的开放共享平台。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张偲介绍,从中科院南海所建立至今,使用过“珊瑚”号、“实验”号、“实验1”“实验2”“实验3”号等多艘科考船。  

南海战略鞭策海工装备提速 千亿市场将打开

  今年5月,“海洋石油981”南海首钻,标志着我国首次独立进行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当月,我国首艘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赴南海铺管作业。南海油气开采,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战略意义,更是对我国主权的最好宣示。业内人士指出,南海开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相信相关扶持政策将加速出台,巨额投资将源源

中科院知识产权投资公司与美洁尔公司共建合作基地

  9月26日上午,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科院知识产权投资公司与深圳美洁尔实业有限公司联合共建产学研知合作基地挂牌仪式在深圳美洁尔公司举行。南海海洋所所长助理谢强与深圳中科院知识产权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李K、深圳美洁尔公司董事长朱跃龙、惠州市大亚湾招商局副局长黄汉南共同为“产学研知合作

第十届全球海洋遥感大会在台湾举行

  10月18日至23日,第十届全球海洋遥感大会(PORSEC2010)在台湾海洋大学举办。本次会议的主题是“Connecting Regional Impacts to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全球环境方面的10个专题、区域响应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