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遗传发育所等在水稻高产优质关键基因研究中获得新进展

6月24日,英国《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傅向东研究员、华南农业大学张桂权教授和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团队在水稻增产关键功能基因合作研究中的最新进展。该研究发现了一个可以同时影响水稻的品质和产量的基因,将它应用到新品种水稻的培育中,有望让水稻变得好吃又高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如何提升稻米品质是当前水稻育种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然而,高产水稻一般品质较差,而品质好的水稻品种往往产量较低,选育既高产又优质的品种是当前常规育种技术面临的大难题。在科技部、农业部、基金委和中科院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的协作与攻关,研究小组从巴基斯坦优质水稻Basmati品种中成功克隆了一个可帮助稻米品质提升和增产的关键基因GW8。 在Basmati水稻中,GW8基因启动子产生变异,导致基因表达下降,可使籽粒变得更为细长,还......阅读全文

北大瞿礼嘉教授CellRes获CRISPR技术研究进展

  水稻是单子叶植物的模式植物,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仅在中国,水稻种植面积就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三成,而产量却接近粮食总产量的一半。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想按照人类的设计定点改造特定基因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但定点基因改造技术在水稻等植物中一直没有突破。   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瞿礼嘉

遗传发育所在水稻中建立基因定点替换及定点插入体系

  CRISPR/Cas9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全新的技术革命,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包括农作物在内的各种生物体的基因组编辑。科学工作者利用该技术,创造了大量的植物内源基因功能缺失的突变体,为植物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应用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对植物内源基因进行更为精确地修饰,如基因定点替换以

基因的连锁交换和基因定位(表)

一、实验目的 观察玉米籽粒性状间的连锁遗传现象;理解连锁和交换的原理;掌握测定基因间交换值和基因定位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两非等位基因(如AB或ab),总是有联系在一起分配到同一配子中去的倾向。若两非等位基因完全连锁,杂合体(AB//ab)只产生2种亲本

基金委发布与国际农业磋商组织合作项目征集指南

  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国际农业磋商组织合作研究项目征集指南   一、项目说明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国际农业磋商组织(CGIAR)下属10个中心(研究所),即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Bioversity)、国际热带农业中心(CIAT)、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

中科院、华大基因Nature子刊测序新成果

  来自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亚利桑那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完成了对短花药野生稻(Oryza brachyantha)的全基因组测序,并揭示出了稻属基因组进化的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3月12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基因编辑为育种带来新途径

不久前,袁隆平院士宣布了一项重大成果:水稻亲本去镉技术获得突破,为解决镉污染土地种植安全水稻提供了先进方案。这项重大成果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实现的。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进行农作物育种,如今已经成为国际科学竞赛新的热门领域,国内外都有前沿消息传来。下面,我们特约请中国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春介绍有关这方面的

华中农大PLOS Genet发表水稻研究成果

  分蘖角度(tiller angle)是植物结构的关键组成部分,对粮食产量有很大的影响。然而,基于自然选择分离出来可用于改善水稻结构的分蘖角度相关基因很少。11月4日在国际学术期刊《PLOS Genetics》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确定了7个常见的分蘖

院士团队揭示控制水稻杂种不育的自私基因系统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功能基因组学创新研究组万建民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系统解析了水稻粳稻与籼稻杂种不育问题及遗传特性,发现自私基因系统控制水稻杂种不育,并影响稻种基因组的分化。该研究有望解决水稻杂种不育难题。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科学(Science)》期刊。  自私基因是指双亲杂交后,父

RNA修复模板在植物中实现CRISPR/Cpf1同源重组修复

  借助 CRISPR/Cas 系统介导的 HDR,实现优异等位基因替换和基因定点插入,进而创制农作物新种质,是农作物基因组编辑研究的热点和重要课题之一。但目前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仍十分具有挑战性,主要原因在于:1)CRISPR/Cas系统引起的基因组靶位点DNA序列双链断裂(Double-stran

一文了解超级稻为何超级?

  据中国农科院最新消息,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院士团队联合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克隆了一个水稻粒宽粒重基因TGW2,并开展功能分析,阐明了水稻粒形的遗传调控机制,为水稻高产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新植物学家》(New Phytologist)。  团队成员、中国水稻研究所

农作物产量性状的遗传网络解析研究计划项目指南

  本重大研究计划以玉米、水稻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控制产量性状的遗传网络解析,综合应用生物学、农学及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手段,集中深入地探讨株型发育和籽粒形成这两个密切相关并影响作物产量性状的重要生物学过程的遗传及生理生化调控机理,进一步通过分析籽粒形成和株型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生物学过程之间的互作关

解析杂交水稻粒型和垩白性状的遗传基础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杨仕华课题组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韩斌课题组和上海师范大学黄学辉课题组合作完成的“应用多套群体解析杂交稻粒型和垩白性状的遗传基础”的研究论文在线发表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该研究解析了我国当前杂交水稻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学

袁隆平:对转基因不能一概而论

  袁隆平说,“我们也不能听到转基因就害怕,要谨慎对待转基因,而很多转基因还是好的”   已逾耄耋之年,84岁高龄的“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仍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正在研究“转基因水稻”,并力挺“转基因”,称其为“今后的发展方向”。   转基因食品一直饱受争议,甚

联会复合体蛋白突变影响水稻遗传重组频率

水稻联会复合体基因ZEP1的部分功能丧失可以显著提高遗传重组频率。(A)野生型和突变体中分别发生0次、1次、2次以及3次交换的染色体的比例。(B)野生型和突变体中在6个分子标记(A-F)间的遗传重组频率统计及比较。(C)野生型和突变体中遗传干涉强度比较分析;突变体中的遗传干涉强度与野生型相比有明显的

研究发现调控水稻茎秆基部节长度的新基因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李来庚研究组与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杨远柱团队合作,发现了一个新的特异调控水稻茎秆基部节长度的基因。该基因在培育水稻半矮秆性状、提高抗倒伏能力、增加大面积水稻产量方面显示了重要的应用价值。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分子植物》。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作

我国实现农业科学重大基础研究的多项突破

  番茄为何失去了“小时候的味道”?水稻“自私基因”如何挑战经典的孟德尔遗传定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又是怎样快速进化的?由中国科学家进行的多项农业科学理论研究已获突破。20日,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张合成“揭秘”了这些重大科研新成果。  在南京举行的2019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上,张合成集中介绍

华中农大:水稻株型及分枝调控研究获进展

  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王磊等在水稻株型及分枝调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他们通过分析水稻3个microRNA及其靶基因在水稻株型发育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揭示了一个新的控制水稻株型建成的调控途径。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水稻的产量由单株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共同构成,彼此之间相互

《自然—遗传学》发表我国科学家水稻研究成果引关注

  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的研究成果《水稻地方品种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日前在线发表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该研究报道了中国水稻地方品种的全基因组的遗传多态性和单倍体型图谱,并对籼稻

中国学者10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

  进入十月份,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主要包括的是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精细图谱,利用基因修饰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获得健康成活的转基因哺乳动物,以及人的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4在大肠杆菌中的同源蛋白XylE的晶体结构等。   首先,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

21个食品相关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日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共有278个项目和7名科技专家获奖。其中,既包含国之重器一类新成果,也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新技术。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与人们的健康与营养息息相关。在食品领域,21个相关科研项目也在获奖之列。  2018年度国家

中国科学家率先发现水稻自私基因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在世界上率先发现了水稻自私基因,并由此破解水稻杂种不育的机理。这是科学史上植物自私基因首次被发现,证实了植物界同样存在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非经典遗传现象。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上。   万建民介绍,所谓自私基因,是指

中国科学家率先发现水稻自私基因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在世界上率先发现了水稻自私基因,并由此破解水稻杂种不育的机理。这是科学史上植物自私基因首次被发现,证实了植物界同样存在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非经典遗传现象。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上。   万建民介绍,所谓自私基因,是指

研究揭示超级稻粒宽粒重基因调控产量机理获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基因组模块创制创新团队在《新植物学家》在线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克隆了一个水稻粒宽粒重QTL/基因并开展了功能分析,为阐明水稻粒形的遗传调控机制和高产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近等基因系的表型及产量。水稻所供图  此前,科学家已克隆了一些控制水稻籽粒大小的重要基因/QTL,

稻田稗草基因组及水稻—草竞争分子机制获揭示

  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大学共同开展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获得了稻田稗草基因组,揭示了稗草通过基因簇合成防御性次生代谢化合物,用于与水稻竞争和抵御稻田病菌的遗传机制,并为水稻C4育种提供了一个重要基因遗传资源。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该研究表明,稗草可以合成异羟肟酸类次生代谢产

研究揭示超级稻粒宽粒重基因调控产量机理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基因组模块创制创新团队在《新植物学家》在线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克隆了一个水稻粒宽粒重QTL/基因并开展了功能分析,为阐明水稻粒形的遗传调控机制和高产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  此前,科学家已克隆了一些控制水稻籽粒大小的重要基因/QTL,但水稻粒形和粒重调控的分子机理仍不

范云六:一位女院士的基因工程之路

一片丹心为苍生   范云六,湖南长沙人。农业生物工程专家。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60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副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国家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HarvestPlus项目

朱作言院士:为什么不怕杂交却怕转基因

  世界首例转基因“低乳糖奶牛”在内蒙古农业大学诞生  听到“开个微博或微信公号来讲讲转基因”这样的提议,一些科学家脸色一黯。  在他们看来,这种做法对于普通的科学问题或许有效,但要是谈转基因,恐怕处境难堪。  这种疑虑也许会在2016年有所改变。1月出台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对农业转基因技术“在确保

杨焕明:像争夺国土一样争夺基因资源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所长杨焕明:像争夺国土一样争夺基因资源 我国科学家10月在深圳宣布,世界上第一个黄种人全基因组标准图绘制完成。承担该项目的华大基因研究中心称,这是我国在承担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任务、国际人类单体基因10%任务后,用新一代测序技术独立完成的100%黄种人基因组图谱。 从

表观遗传调控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研究获进展

  转座子(transposon)是一段自身能够插入到基因组上的DNA片段,上世纪40年代,芭芭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首先在玉米中发现了转座子。从简单的细菌到复杂的人类,转座子广泛存在。转座子随机插入到重要基因中,会引发疾病、癌症和其他生理缺陷。DNA甲基化、组蛋

【人民日报】水稻怎样感知低温?

  近日,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组织18个成员学会推荐,经过生命科学领域同行专家评审及联合体主席团评选和审核,向社会公布了2015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这些成果揭示了哪些生命奥秘?将怎么影响人们生活?本报选择部分研究成果予以介绍,以飨读者。  ——编者  水稻是全世界一半人口赖以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