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研究发现基因技术有望提高农作物产量

英国和美国研究人员首次通过田间试验证实,利用基因技术增加植物叶片中一种天然蛋白质的产量,能显著促进植物生长,有望成为农作物增产新方法。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但光合作用的核心催化剂经常错误地与氧气分子结合,生成有害物质。光呼吸负责回收利用这些物质,是许多植物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能耗很高,在大豆等农作物中占用了20%到50%的能量,不利于提高产量。 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烟草进行了基因改造,使叶片中参与光呼吸过程的H—蛋白产量增加。两年的田间种植试验显示,转基因烟草的叶片明显增大,产量提高了27%至47%。不过,如果H—蛋白在整棵植株中的表达都增加,就会抑制生长,导致植株矮小。 研究显示,气温升高可导致植物光呼吸加强,影响农作物产量。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提高光呼吸效率对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小组计划用大豆、豇豆和木薯展开进一步试验。 相关论文发表在美国《植物生物技......阅读全文

遗传发育所在G蛋白提高水稻氮利用率的研究中取得进展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为世界上大约一半的人口提供粮食。在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氮肥一直是水稻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施用过多的氮肥不仅增加种植成本,而且会污染环境。因此,克隆氮高效利用的基因、提高水稻氮肥吸收利用效率是降低水稻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稳定提高水稻产量的一种有效途经。  中国科学院

如何养活饥饿的地球 技术、伦理缺一不可

   到2030年,全球的粮食需求量将增加50%;到2050年,地球将需要为90亿人口提供食物。在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情况下,保持全球食物供给以及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  也许不必等到10年后,人们就已面临粮食问题。3月7日,津巴布韦公共服务、劳工和社会福利部常务秘书朱迪丝·卡泰拉

版纳植物园在蒺藜苜蓿株型调控研究中取得进展

  调整农作物株型可提高作物的产量,用以缓解由于人口增多产生的粮食危机。在育种上,株高和分枝是决定植物株型和产量的两个重要因素,植株过高则易倒伏,进而使作物产量下降;过多或过少的分枝也会影响作物的产量,株高和分枝这两个农艺性状主要受植物激素调控。农业“绿色革命”具有重要意义,寻找作物的半矮秆株型一直

作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一)

作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农作物基因组学研究的发展,对于有效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物种的遗传改良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已经实现对重要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作物基因组的测序或重测序,在此基础上完成对控制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克隆和鉴定。本文综述了2018年度主要农

稻子为何能陆生?进化分蘖调控机制是关键

  记者从云南大学获悉,该校农学院胡凤益研究员及其合作团队近日成功揭示了陆稻在陆生适应性进化中的分蘖调控作用机制。《自然》子刊《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  植物株型对作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许多禾本科作物的驯化历史都经历了共有、平行的株型变化模式,即具有分蘖减少的转变。例如,玉米、高梁、小麦、

研究发现进化分蘖调控机制是稻子陆生的关键

  记者从云南大学获悉,该校农学院胡凤益研究员及其合作团队近日成功揭示了陆稻在陆生适应性进化中的分蘖调控作用机制。《自然》子刊《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  植物株型对作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许多禾本科作物的驯化历史都经历了共有、平行的株型变化模式,即具有分蘖减少的转变。例如,玉米、高梁、小麦、

南京农业大学PNAS克隆新基因

  来自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克隆出了一个水稻微效数量性状遗传基因座DTH2,并确定了其特征。相关论文在线发布在2月6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   南京农业大学的万建民(Jianmin Wan)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葛颂(Song

定制植物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

  “这是一种可以跨物种工作的普遍机制,”MIT化学工程教授Michael Strano说。  Strano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Nam-Hai Chua是这篇2月25日出版的Nature Nanotechnology文章的通讯作者。文章一作是MIT前博士后研究员Seon-Yeong Kwak和MIT

“营养搬运工”:让植物协调生长

  植物是通过何种方式远程协调不同组织器官间的信号交流,使其在不同环境下相互协调地生长发育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傅向东课题组日前发现,一种名为HY5的蛋白能够从植物地上部移至植物根系,如同一名在植物地上与地下部分之间穿梭的“营养搬运工”,促进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并增加对土壤中氮的

媒体驳转基因食品改变人基因:吃白菜变成白菜?

  2014年伊始,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做客人民网力挺转基因,称其是“方向”;早在2000年,袁隆平即成立了转基因应用研究室、分子育种研究室,从全国招聘了数十名高级专业人才。同时把儿子袁定阳送到香港中文大学专攻转基因。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近日表示,对转基因产品,农业部采取的是积极、慎重的方针。所

新基因定义下一场“绿色革命”

  “中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9.2%,绝大部分释放到土地和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如何‘减肥增效’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傅向东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2月7日,《科学》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傅向东团队关于赤霉素和

新基因定义下一场“绿色革命”

  “中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9.2%,绝大部分释放到土地和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如何‘减肥增效’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傅向东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2月7日,《科学》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傅向东团队关于赤霉素和

青岛能源所在植物miRNA合成调控领域取得进展

  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和受到外界生物、非生物胁迫时,生物体需要精细地调控基因的表达水平。近年来,microRNA (miRNA)在基因精细调控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miRNA在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是21-24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RNA分子, 通过负调控mRNA靶基因的转录后表达水平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发

SMA1基因调控miRNA合成 改善产量品质和环境适应性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李胜军研究组与中科院遗传发育所李云海研究组、内布拉斯加大学于彬实验室合作,利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手段,鉴定了SMA1调控miRNA合成的重要功能。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SMA1基因调控miRNA合成的新功能,也将为利用

一次基因编辑“大跃进”

  人类曾在小说和电影中无数次幻想经过基因编辑的人类出现,但都不是现在这样。  2018年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宣称,由其团队创造的世界首例能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诞生。  这则消息尚未经过业界专家确认,研究也还没有经过同行评议、或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某种程度上真实性存疑,但

王志勇教授解析植物激素指挥系统

  阳光不仅是地球的能量源,也是指导植物生长的环境信号。植物对光的敏感性引起了科学家的强烈兴趣,了解植物对光和温度的敏感性能帮助改进农业生产,为人类提供更多的粮食。近日,卡内基研究院王志勇教授的实验室在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连发两篇文章,揭示了植物应对光和热环境改变的激素效

6月中国学者Nature文章井喷

  六月份,国内学者在Nature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文章井喷,不仅在本刊Nature上发表生物类研究成果多篇,而且在Nature重要子刊,比如Nature Genetics(最新影响因子超Cell)上也发表了几项引入注目的研究成果。   首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发表文章

方舟子:食用转基因农作物风险被高估

  在我国批准生产两种转基因抗虫水稻的消息发布后,针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讨论近日热火起来。请关注——   人对不熟悉的事物往往会表现出本能的恐惧,就好像寓言“黔之驴”中第一次看到驴子的老虎,而这种恐惧往往是没有事实根据的。在转基因的反对者中,许多人犯了寓言中老虎的错误——因为不了解而高估风险。

袁隆平:转基因粮食需慎重对待

  针对社会各界对转基因食品提出的种种质疑,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转基因食品不能一概而论,对抗病虫的转基因品种,在推广时应持慎重态度。   “转基因食品不能全否,也不能全肯,它们中有的不存在安全问题,但也有的还要对其安全性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袁隆平

专家发现通过对水稻关键基因调控或可实现低肥高产

  中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水稻关键增产基因DEP1能调控氮肥高效利用,或可帮助改良水稻品种,实现少施肥高产量的目标。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傅向东和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等人带领的科研团队近日在英国《自然-遗传学》杂志上报告说,DEP1是他们之前研究发现的一个中国超级稻增产关键基因。这次在

华大基因再发PNAS文章

  作为基因组测序领域的排头兵,近期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与中科院系统,以及韩国,美国等处的科学家合作,发表了题为“Insights into salt tolerance from the genome of Thellungiella salsuginea(《小盐芥基因组研究揭示其耐逆奥妙》

北大生科院973项目发表权威刊物文章

   爱种花草的人都知道,有的花草种得好会形成很多分枝,而疏于管理可能就不会长得那么茂盛了。其实植物分枝的多少不仅是植物在形态上适应环境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而且可以影响粮食作物的产量。那么植物的分枝是如何形成的呢?分枝形成的过程又是如何调控的呢?这一直是很多科学家非常感兴趣的科学问题。目前已经知道

盘点最热门的基因组测序新成果

  The scientist杂志盘点了近期各大杂志上最热门的基因组测序成果,让我们看看科学家们又从测序中获得了什么新知识吧。  种属:家猫(Felis catus)  基因组:3.1 billion bp  家猫会患上白血病也会受到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为了更好的理解相关疾病,一个跨国科研团队测序了

关于调整发布《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的公告

  8月28日,商务部、科技部调整发布《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商务部 科技部公告2020年第38号,以下简称《目录》)。  本次《目录》调整先后征求了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业界学界和社会公众意见,共涉及53项技术条目:一是删除了4项禁止出口的技术条目;二是删除5项限制出口的技术条目;三是新增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09申报指南发布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日前发布了《关于发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0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主要支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基础研究领域和重

饶毅: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隐患更高吗?

   转基因的问题有几个层面:第一是个人层面,吃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第二是国家层面,转基因商品与中国经济发展,转基因作物与中国能否掌握自己的粮食安全问题密切相关。第三个是生态环境,取决于转基因作物种植的范围、转基因动物的养殖范围,既可能是当地的、也可能是全球的问题。   一般人关心最多的是个人层面:

何胜阳院士、徐华强教授Nature携手解开免疫重大谜题

  就像世界各国严守它们的国防秘密一样,植物也是如此。而现在,由来自密歇根州里大学、Van Andel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在原子水平上揭示出了植物防御机制的一些分子秘密。这篇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的新论文,重点研究了植物激素茉莉酸(jasmo

盘点2019我国农业领域9大突破

  201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基础研究不断深入,全年共发表科技论文6429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3094篇,同比增长8.3%。在《Science》《Nature》《Cell》《PNAS》四大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2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涌现了非洲猪瘟病毒结构及装配机制解析、二倍体马铃薯自交不亲

分子标记

内容:一、遗传标记 二、DNA分子标记 三、染色体原位杂交 四、DNA分子标记的应用 长期以来,植物育种中选择都是基于植株的表型性状进行的,当性状的遗传基础较为简单或即使较为复杂但表现加性基因遗传效应时,表型选择是有效的。但水稻的许多重要农艺性状为数量性状,如

上海生科院发现生理活性优于天然脱落酸的人工类似物

  10月3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朱健康研究组,以Combining chemical and genetic approaches to increase drought resistance in plants为题的研究论文,在线发表在Nature Co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