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动物所郑永唐组等发现平顶猴对HIV1易感的分子机制

宿主病毒限制因子APOBEC3、TRIM5α、TRIMCyp、Tetherin、SAMHAD1及Mx2等可直接作用于HIV-1等逆转录病毒,从而限制病毒在宿主细胞中的复制。对宿主限制因子的研究有助于阐明HIV-1复制的分子免疫机制,构建合适艾滋病的动物模型,探究艾滋病药物新靶点和治疗新策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郑永唐学科组,前期在旧大陆猴唯一可感染HIV-1的平顶猴中发现了一种新的TRIMCyp融合模式,证明npmTRIMCyp不能限制HIV-1的感染和复制,从而阐明了平顶猴对HIV-1易感的分子机制,首次创建了北平顶猴HIV-1感染模型,HIV-1在北平顶猴体内表现为持续性低水平复制和形成潜伏感染,APOBEC3也诱导了HIV-1病毒的超突变(Liao et al, AIDS, 2007; Kuang et al, Retrovirology, 2009; Pang et al, Sci Bull, 2018; Pan......阅读全文

昆明动物所创建HIV1感染北平顶猴艾滋病动物模型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郑永唐课题组用HIV-1病毒标准株HIV-1NL4.3感染北平顶猴,首次创建了HIV-1感染北平顶猴艾滋病模型,该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 Bulletin上。HIV-1在北平顶猴体内呈低水平持续性复制和形成潜伏感染  长期以来,缺乏直接感染HIV的合适动物模型

昆明动物所郑永唐组等发现平顶猴对HIV1易感的分子机制

  宿主病毒限制因子APOBEC3、TRIM5α、TRIMCyp、Tetherin、SAMHAD1及Mx2等可直接作用于HIV-1等逆转录病毒,从而限制病毒在宿主细胞中的复制。对宿主限制因子的研究有助于阐明HIV-1复制的分子免疫机制,构建合适艾滋病的动物模型,探究艾滋病药物新靶点和治疗新策略。中国

昆明动物所发现第7外显子缺失影响HIV病毒限制因子的功能

  TRIMCyp是在哺乳动物进化过程中,由cyclophilin A (Cyp A)通过逆转座机制插入TRIM5基因后通过转录剪切产生的融合蛋白,它对逆转录病毒的复制具有物种特异性的限制能力。目前研究发现,哺乳类动物存在独立进化而来的4种形式TRIMCyp融合蛋白,分别是存在于新大陆猴的鹰猴TRI

中国科学家成功创建新艾滋病动物模型

  记者11月22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郑永唐课题组用HIV-1病毒标准株HIV-1NL4.3感染北平顶猴,首次创建了HIV-1感染北平顶猴艾滋病模型。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上。  长期以来,缺乏直接感染HIV的合适动物模型是制约艾滋病

熊猴或成研究艾滋病模型

  昨天,“第一届灵长类动物模型学术论坛”在昆明云安会都举行。   据论坛介绍,非人灵长类动物是目前公认较理想的艾滋病模型动物,作为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动物,黑猩猩可以感染HIV-1病毒并出现人艾滋病样症状。然而,黑猩猩是高度濒危物种,而且体型巨大,不易于繁殖和豢养,费用昂贵,难以作为艾滋病

研究揭示TRIM5α和TRIMCyp协同限制HIV1复制作用机制

  宿主的固有病毒限制因子可直接作用于HIV-1等逆转录病毒,破坏病毒正常的生活周期以达到限制病毒复制的作用。目前发现的逆转录病毒限制因子主要有APOBEC3、TRIM5α、TRIMCyp、ZAP、Tetherin、SAMHAD1及Mx2等。宿主病毒限制因子对逆转录病毒的复制具有物种特异性的限制能力

昆明动物所等通过动物DNA鉴定发现中国金丝猴新种群

  金丝猴属于灵长目疣猴亚科,包括滇金丝猴、川金丝猴、黔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其中前三个种类都分布在我国境内。2010年初,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在缅甸克钦邦东北部发现一个新的金丝猴物种。但由于采集的是动物尸体,不能肯定该新物种是否依然存在。2012年3月,怒江州林业系统工作人员再次在怒江州境内

研究揭示TRIM5α和TRIMCyp协同限制HIV1复制作用机制

宿主的固有病毒限制因子可直接作用于HIV-1等逆转录病毒,破坏病毒正常的生活周期以达到限制病毒复制的作用。目前发现的逆转录病毒限制因子主要有APOBEC3、TRIM5α、TRIMCyp、ZAP、Tetherin、SAMHAD1及Mx2等。宿主病毒限制因子对逆转录病毒的复制具有物种特异性的限制能力,这

昆明动物所等揭示金丝猴属物种高海拔适应遗传机制

  金丝猴属(Rhinopithecus)属于灵长目,猴科,疣猴亚科,包括5个近缘物种:滇金丝猴(R.bieti)、怒江金丝猴(R.strykeri )、川金丝猴(R. roxellana)、黔金丝猴(R. brelichia)和越南金丝猴(R. avunculus)。所有物种均被列为红色物种名录濒

昆明动物所等提出黑白仰鼻猴冬季家域选择的光照假说

沐浴在阳光中的黑白仰鼻猴  冬季来临时,一些恒温动物从高纬度地区迁徙到低纬度地区,一些从高海拔地带垂直迁徙到低海拔地带,还有一些选择了冬眠等。然而,世界上分布区海拔最高的非人灵长类动物——黑白仰鼻猴(滇金丝猴),却选择在多年家域的中高海拔段地带越冬。  针对黑白仰鼻猴的这一“反常”行

昆明动物所举办GLP培训

  4月13日上午,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举办GLP培训会,研究所生物产业化中心及实验动物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了培训。   生物产业化中心副主任杨启成博士就GLP的理念、管理准则及目标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对在GLP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数据可追溯的重要性作了详细解释。同时,生物产业

研究揭示新型HIV病毒限制因子TRIMCyp的起源和功能

  宿主与病毒的共同进化和博弈是病毒学家和进化学家长期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宿主中存在的病毒限制因子可直接作用于HIV病毒,破坏病毒正常的生活周期以达到限制病毒复制的作用。目前发现的HIV病毒限制因子有APOBEC3G、TRIM5α/TRIMCyp、ZAP、Tetherin、SAMHAD1、Mx2等。其

-昆明动物所等在中缅边境发现最复杂HIV1重组病毒株

   由于中缅边境地理位置特殊,高危人群种类较多,包括静脉吸毒人群(IDUs)、性工作者(CSWs)、长途卡车司机(LDTDs)等,使得中缅边境成为HIV-1感染和传播的重灾区。另外,高危人群在中缅两地来回往返活动,加剧了HIV-1在中缅两国之间的双向传播,促进了HIV-1遗传多样性即重组的产生。 

昆明动物所在逆转HIV1易感性研究中获进展

  自1981年首次发现AIDS患者以来,虽然历经了30多年的研究,但在HIV-1导致免疫缺陷的细胞和分子机理中,仍有诸多的关键问题有待明晰。 CD4+T细胞是HIV-1的主要靶细胞,在自然感染过程和通常的体外实验中,CD4+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是HIV-1得以大量复制的先决条件。但是 Lev

昆明动物所揭示家养动物高原适应遗传机制

  青藏高原低氧低压、寒冷、强紫外线等极端环境塑造了其独特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家养动物高原适应性状遗传机制的解析,不仅能够研究环境与遗传发育的相互作用机制,也有助于青藏高原动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长远开发利用,为高原家畜育种、提高家畜的生产性能和品种改良提供重要信息和理论指导,进一步促进青藏高原地区生态文

昆明动物所在HIV1调控蛋白Nef的研究中取得进展

  自1981年发现首批AIDS患者以来,虽然历经了30多年的研究,在HIV-1导致免疫缺陷的细胞和分子机理中,仍有诸多的关键问题有待明晰。其中,能够决定HIV-1感染和致病能力的调控蛋白Nef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功能的影响,一直是一个有争议和悬而未解的基本问题

昆明动物所等在灵长目疣猴亚科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取得进展

  灵长目疣猴亚科(Colobinae)物种是经历快速辐射进化和近期物种形成事件的典型类群,围绕其所包含的各属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院士、云南大学于黎研究员和博士研究生王晓萍结合模式生物基因组信息,系统筛选得到44个新的单拷贝核基因内含子片段

昆明动物所揭示新的肿瘤靶标

  肿瘤目前是世界人口死亡的第一原因。中国每年因肿瘤死亡的人数超过200万。除了传统的放化疗等方法外,靶向治疗是肿瘤临床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该治疗方法是通过药物选择性抑制肿瘤细胞特异的分子靶标的功能,来抑制肿瘤生长,而不杀伤或较少损伤正常细胞。相比传统放化疗方法,靶向治疗具有耐受性好、毒副作用轻微

昆明动物所完成“一三五”国际评估工作

  11月18日至20日,秋意浓浓,阳光暖人。  中国科学院组织国际专家对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进行了“一三五”现场诊断评估。评估专家组由来自英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美国的9位专家组成,王小凡教授任专家组组长。  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副局长张凤代表中科院向远道而来的专家致辞;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

昆明动物所转基因动物研究取得新成果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季维智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关于非人灵长类转基因动物的研究论文Transgenic rhesus monkeys produced by gene transfer into early-cleavage–stage embryos using a simi

昆明动物研究所通过实验动物饲料生产认证

  11月29日,昆明市科学技术局为昆明动物研究所颁发实验动物饲料生产许可证,许可生产的七种饲料包括:实验猴繁殖、维持饲料,树鼩繁殖、维持饲料,大小鼠繁殖、维持饲料,实验兔维持饲料。   根据实验动物饲料生产许可证的认证程序,首先七种饲料要通过实验动物饲料检测部门的抽样检测,且各项营

昆明动物所保密体系建设工作通过验收

     验收会现场   10月14日,中科院安全保卫保密办公室和昆明分院一行9人,对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保密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现场审查验收。昆明动物所领导及保密领导小组成员和涉密人员参加了会议。   会上,院安保办主任吴立光首先分析了当前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和严峻性,全面推进保

昆明动物所等揭示朱鹮群体演化历程

  1月11日,《当代生物学》以The Genomic Footprints of the Fall and Recovery of the Crested ibis为题,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国捷课题组、西班牙庞培法布拉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单位合作的研究成果。该工作将57份博物馆

昆明动物所家养动物线粒体DNA数据分析取得进展

  作为最常用的分子标记之一,线粒体DNA(mtDNA)被广泛应用在家养动物的遗传多样性评估、群体进化历史解析等诸多研究中。随着测序技术的改进,目前已有大量的mtDNA基因组序列被测定并提交到公共数据库。然而,相关数据的质量却没有得到系统有效的评估。之前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在人类mtDNA数据中存在着

昆明动物所哺乳动物回声定位分子机制研究获进展

  回声定位是一种基于听觉能力的特殊感觉机制。具有回声定位能力的动物利用回声定位进行导航、搜索食物和躲避障碍物等,从而对它们的生存和繁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人们已经在动物行为学和生理学等方面对回声定位进行了研究,但是对其产生的分子机制却知之甚少。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

昆明动物所揭示动物高原适应在分子水平的趋同性

  探讨动物的高原适应是研究物种对极端环境适应机制的理想模型。以往研究中通过比较高海拔物种与低海拔近缘种,在分子及表型层面鉴定了很多高原物种的适应特征。然而,已有研究多侧重于高、低两物种的比较,而高原环境存在很大的异质性,高海拔是个较宽泛的范围,不同海拔地区(2000米、3000米、4000米、50

昆明动物所发布中国恒河猴基因组并解析猿类结构变异

  恒河猴(Macaca mulatta)是生物科学研究和新药研发广泛应用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构建一个高质量的恒河猴基因组是开展相关研究的重要基础。当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是印度恒河猴的参考基因组,但这个主要基于二代测序的恒河猴参考基因组组装质量较差,序列碎片化和缺失严重,极大地限制了它的应用,特别是

昆明动物所揭示rRNA加工机器的进化机制

  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分子机器。核糖体RNA的加工成熟及其与核糖体蛋白的结合是核糖体亚基装配的基本过程。真核生物的该过程是在核仁中进行的。在酵母上已有报道核糖体小亚基rRNA(SSU rRNA)的加工成熟,是由一个被称为SSU Processome(小亚基rRNA加工体)的核酸蛋白复合体

昆明动物所金鱼起源研究取得新进展

  金鱼是一种珍贵而独特的观赏鱼类,由于其颜色五彩缤纷,体形婀娜优美,深受人们的喜爱。以观赏为目的的长期人工选择,使得金鱼的外部形态(眼、背鳍、尾鳍、体型、鳞片等)同其野生鲫鱼相比存在着显著的变异,这在动植物的变异中是相当罕见的,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分子进化与进化基

昆明动物所揭示非洲家犬复杂的源流历史

  近日,《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杂志》(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课题组题为A Cryptic Mitochondrial DNA Link between North European and West African D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