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团队研制出近红外二区荧光寿命共聚焦成像系统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生物医学光学与分子影像研究室研究员郑炜团队,与南京大学教授吴培亨、张蜡宝团队合作,研制出近红外二区荧光寿命共聚焦成像系统,首次在近红外二区波段实现三维多色荧光寿命成像,相关研究成果以Intravital confocal fluorescence lifetime imaging microscopy in second near-infrared window为题,发表在Optics Letters上。 荧光寿命成像可以在体现荧光物质形貌信息之外,还能够灵敏地反应荧光基团生化特性以及周围微环境的变化情况。研究中,余佳与张荣丽(论文第一作者)利用高性能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superconducting nanowire single-photon detector,SNSPD)将荧光寿命成像与共聚焦成像技术结合起来,实现活体三维荧光寿命成像,时间分辨率可达109 ps,空间分辨率......阅读全文

近红外荧光寿命活体多重成像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1725502)等资助下,复旦大学化学系张凡教授团队和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陆怡青研究员团队合作,提出将近红外荧光寿命成像技术运用于活体多重检测当中,研究工作以“Lifetime Engineered NIR-II Nanoparticles Unlock Multi

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为肿瘤手术“导航”

   2013年,美国哈佛医学院教授John V Frangioni提出,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有效帮助,未来十年将在肿瘤术中极具应用前景。在中国,MI从实验室走进手术室,已然让这一设想成为现实。  近一百年来,人类获取癌症信息的方法不断创新:从上个世纪初的X射线到70年代的CT,再到

我国研究团队研制出近红外二区荧光寿命共聚焦成像系统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生物医学光学与分子影像研究室研究员郑炜团队,与南京大学教授吴培亨、张蜡宝团队合作,研制出近红外二区荧光寿命共聚焦成像系统,首次在近红外二区波段实现三维多色荧光寿命成像,相关研究成果以Intravital confocal fluorescence life

STELLARIS的荧光寿命成像应用

上一期介绍了Leica的科学家们利用新一代Power HyD S检测器与二代白激光,挣脱金字塔的束缚。然而,仅在这四个顶点上的不断探索,似乎并不能完全复刻真实。于是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方向——功能成像。为了实现功能成像,我们在之前的成像基础上引入一个崭新的维度——荧光寿命成像。以往,提到荧光寿命成

复旦教授在近红外荧光成像导航手术领域取得进展

  近日,复旦大学化学系张凡教授课题组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徐丛剑教授团队合作,利用近红外探针实现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导航卵巢癌实体瘤和转移灶的精准切除,此方法有望在临床上用于腹腔恶性转移肿瘤的精准手术导航。7月24日,相关研究论文以《活体内自组装的近红外二区纳米探针用作增强卵巢癌转移灶的手术导航》

打破常规!科学家拓展近红外荧光成像光谱范围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蔡林涛团队发现一类分子染料在NIR-1a和NIR-1b区域中都具有不同的荧光发射峰,并通过植物绿萝叶脉和动物脑胶质瘤模型证明NIR-Ib区域近红外荧光成像的可行性和优越性。相关研究成果以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 imaging in

苏州纳米所受邀发表近红外II区活体荧光成像展望

  近红外II区荧光(1000-1700 nm, NIR-II)极大克服了传统荧光 (400-900 nm) 面临的强的组织吸收、散射及自发荧光干扰,在活体成像中可实现更高的组织穿透深度和空间分辨率,被视为最具潜力的下一代活体荧光影像技术。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王强斌团队经

近红外成像及荧光染料在前哨淋巴结研究中应用

前哨淋巴结(sentinel node,SN)是原发肿瘤引流区域淋巴结中的特殊淋巴结,是原发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所必经的第一批淋巴结。前哨淋巴结作为阻止肿瘤细胞从淋巴道扩散的屏障,其临床意义已受到人们的重视。例如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就成为乳腺外科领域里程碑式的进展。这一技术的应用使腋窝淋巴结阴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原理简介

对人体来说,体内95%的能量来自于不同的氧化反应,氧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组织中的氧运输其主要载体是血红蛋白,它由氧合血红蛋白(HbO2)和脱氧血红蛋白(Hb)组成。随着人体组织的有氧代谢,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的含量会不断发生变化,因而组织中的血氧含量的变化能够反映出人体生理状态、细胞的活动变

近红外荧光检测Western-blot介绍

在介绍近红外荧光凝胶成像凝胶成像检测方法之前,我们来回顾下化学发光的历史:WB是目前蛋白检测的主要方法之一,1981年由尼尔·伯奈特(Neal Burnette)所著的《分析生物化学》中首次被提出,一直延续至今,仍有很多忠实的粉丝。 化学发光检测的优点:灵敏度高,其灵敏度高达fg级别。从零到一,化学

德国研发荧光寿命成像显微平台-可对肿瘤边缘精确成像

  激光扫描荧光寿命成像显微镜(FLIM)是一种用于对生物系统成像的有效方法,即利用样品中荧光团的衰变率差异来计算得出图像。该显微镜通过使用荧光信号的寿命而不是强度来得出成像数据,能够抵消厚样品中的散射并且具有独立于荧光团浓度的优点。但是迄今为止该技术的视野相对较小,通常小于一毫米。Becker&H

无标记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用于慢性肝脏疾病无创监测

NIR-II应用|无标记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用于慢性肝脏疾病无创监测慢性肝脏疾病以及随之带来的肝纤维化是普遍且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

我国成果研制近红外二区成像设备

  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获悉,设在该所的中科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历经近3年的医-工交叉深入探索,成功研发出新型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系统及手术导航技术,并在国际上首次开展临床应用转化研究。  当前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依然是手术切除,精准、有效的肿瘤切除成为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而新兴的光学分子影像技术

近红外二区磷光成像新进展

  当前,近红外二区(NIR-II,1000-1700nm)荧光成像在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肿瘤术中精准切除等临床转化方面展现出应用前景。相较于近红外一区(NIR-I,700-1000 nm),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具备的在生物体内散射低、组织穿透深且成像分辨率高的优势,使其被视为颇具发展潜力的影像技术。 

科学家开发近红外二区荧光/生物发光式光学成像技术

  在众多影像技术中,活体光学成像技术具有成像速度快、灵敏度高、可以进行多通道成像以及经济快捷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干细胞示踪研究。然而,传统的荧光成像的波长大多集中在可见光到近红外一区波段,存在组织穿透深度低和空间分辨率低的缺点,这大大限制了荧光成像方法的应用。日前,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王强斌团队开发

国内实现近红外荧光材料温和条件合成

  日前从洛阳师范学院获悉,该校副教授冯勋带领的研究小组在国内首次实现了近红外荧光材料温和条件的简便合成。相关成果即将发表于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的《道尔顿汇刊》。   据了解,由于人体组织在0.8~1.0微米的波长范围内几乎是透明的,这使得近红外荧光具有很强的组织穿透能力,并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荧光探针、

western-blot激光近红外荧光检测的特点

Western blot方法是生物实验室常用的蛋白检测方法之一,自从1979提出至今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化学发光法和荧光方法。NIR近红外荧光检测方法,印迹膜自发荧光较低,信噪比高。NIR荧光检测能获得高信噪比和高质量图片主要依赖于激发强度大,精密的激光光源和专业的光学元件。我

应用案例|活体近红外二区聚甲川荧光染料多色融合成像

 图1:红外二区活体成像:多色荧光融合技术 荧光成像技术使得人类对细胞和微生物的研究能力得到革命性提升,高分辨率多路复用技术是细胞成像的主要手段,然而将该技术应用于哺乳动物身上却有很大挑战性,这是因为传统的荧光成像激发光位于可见光区域(VIS,350-700nm),而哺乳动物组织在可见光区域以及近红

近红外成像技术促进机器视觉的新发展

习惯上机器视觉被定义为:用于检查、过程控制及自动导航的电子成像。在机器视觉应用中,计算机(不是人类)使用成像技术来捕获图像作为输入来实现提取和传递信息输出的目的。据麦姆斯咨询报道,除传统工业应用,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AR/VR)技术及智能安全系统的机器视觉能力均要求使用

Hitachi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系统的功能特点

    1.fNIRS Hyperscanning脑功能超扫描系统:日立Hitachi提供了fNIRS Hyperscanning脑功能超扫描解决方案,日立Hitachi超扫描系统的模块化设计可以提供2人以上实时同步进行脑功能超扫描测试使用并支持完全的数据同步。fNIRS超扫描技术提供了比f

光声成像与近红外光学成像技术原理及应用介绍

光声成像与近红外光学成像的完美结合 1.光声成像结合近红外光学,两种成像模式的融合:近红外超声成像技术的原理:当近红外脉冲激光照射到生物组织上,生物组织吸收光能量而产生热膨胀,在脉冲间隙释放能量发生收缩。伴随着热胀冷缩的过程会产生高频超声波,吸收光能量的多少决定了产生的超声波的强度。因为不同的组织对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在脑卒中的研究应用(二)

Masahito等人(2007)利用健康志愿者和卒中患者在跑步机上行走进行对比发现,在健康人和患者的加速行走期,皮质激活在内侧SMC,SMA和PFC中是明显的,在稳定期期间,患者表现出持续的皮质激活,而对健康受试者的皮质激活倾向于减少。 图 健康志愿者和卒中病人在行走期间皮质激活的对比 Hiroak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在脑卒中的研究应用(三)

而他们在2014年对比了正常人和不同程度卒中患者皮质激活发现,随着运动功能恢复,卒中患者的运动激活向双侧脑激活的转变,这是由于同侧也发生激活的加入引起的。我们还在慢性期轻度偏瘫患者中观察到明显的对侧优势模式。这表明中风后运动功能恢复与运动相关激活的侧向平衡恢复有关,并且发现在所有中度偏瘫患者的同侧半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在脑卒中的研究应用(四)

 图 不同频率下的大脑皮层的激活状态 卒中患者在运动想象时脑部皮质的激活特征 Masahito等人(2013)利用卒中患者根据信号想象运动时从而获得大脑皮层激活,实验分为两组,REAL反馈组中的受试者被提供了与想象相关的血红蛋白信号。SHAM反馈组中的受试者在神经反馈期间被提供无关的随机信号,结果发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在脑卒中的研究应用(一)

根据NEJM全球卒中报告显示:中国(25岁后)卒中发生的终生风险为39.3%,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58%。根据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2017年中国脑血管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重,在城市和农村分别统计为20.56%和23.18%,与恶性肿瘤、心脏病位列死因占比前三。脑卒中除了高致死率外,还具有高致残率

近红外脑成像在精神疾病鉴定中的应用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1982年我国对12地区的城乡12000户, 共计51982人进行筛查, 结果显示:“在15岁及以上 (38136人) 人口的精神障碍时点患病率为10.54‰。

MARS-近红外二区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

  品牌/产地:恒光智影/中国。  型号:MARS。  MARS近红外二区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采用顶级科研Teledyne Princeton Instruments牌InGaAs相机,其出色的量子效率与先进的噪声抑制技术为高品质成像提供保证。  产品概述:  MARS近红外二区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突破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与老年痴呆鉴别(二)

Niu等人通过fNIRS探究了工作记忆任务(n-back记忆任务)下健康老人与轻度认知障碍老人脑区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差异,并对Hbo浓度与神经心理学评分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轻度认知障碍人群的左侧额叶和颞叶激活下降且额颞叶部分通道的Hbo浓度与行为学评分存在较强相关性,说明这些敏感通道的fnirs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与老年痴呆鉴别(一)

说起老年痴呆,你想到什么?记忆退化,失语,运动功能丧失,以上种种都可以总结为认知障碍。简而言之,老年痴呆是一种以认知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老年痴呆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已有研究表明基因遗传,饮食和生活作息习惯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疾病的发生。老年痴呆正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据2018年数

“百人”团队拓展NIR1b近红外荧光成像在生物医学的应用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蔡林涛团队发现一类分子染料在NIR-1a和NIR-1b区域中都具有不同的荧光发射峰,并通过植物绿萝叶脉和动物脑胶质瘤模型证明NIR-Ib区域近红外荧光成像的可行性和优越性。相关研究成果以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 imagin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