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南芥研究揭密被子植物阻止多精受精分子机制

三个受体负责阻止多花粉管穿出受精。(瞿礼嘉供图) 1月20日,《科学》刊发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瞿礼嘉实验室研究成果,揭示了模式植物拟南芥通过小肽信号及其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防止多精受精的分子机制,即每个胚珠仅允许一根花粉管穿出花柱道的隔膜进入其内进行受精。 正常情况下,被子植物只允许一根花粉管靶向胚珠去受精的现象已发现多年,但究竟是何种原因只让一根花粉过去进入而不是多个呢?在此之前,这种分子控制机制一直没搞清楚。 “我们实验室很早就开展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敲除植物基因研究基因功能的工作,今天这项工作就是应用了基因编辑技术研究出基因的功能的典型例子。” 瞿礼嘉告诉《中国科学报》。 寻找阻止“多根花粉管”穿出机制 瞿礼嘉实验室是通过遗传学方法研究植物发育机制的......阅读全文

拟南芥研究揭密被子植物阻止多精受精分子机制

    三个受体负责阻止多花粉管穿出受精。(瞿礼嘉供图)    1月20日,《科学》刊发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瞿礼嘉实验室研究成果,揭示了模式植物拟南芥通过小肽信号及其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防止多精受精的分子机制,即每个胚珠仅允许一根花粉管穿出花柱道的隔膜进入其内进行受精。    正常情况下,

我国科学家揭示被子植物防止多精受精分子机制

本报北京1月24日电(记者晋浩天)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瞿礼嘉教授团队揭示了模式植物拟南芥通过小肽信号及其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防止多精受精的分子机制,即揭示了为什么每个胚珠只有一根花粉管进入并受精的原因。该成果近日以《拟南芥中快速碱化因子RALF小肽介导的信号途径控制阻止多花粉管穿出现象》为题在《科学》

中外研究团队揭示被子植物受精过程关键机制

  被子植物的受精过程是种子形成的关键环节。防止多个精细胞与卵细胞结合,即多精受精,对于维持后代基因组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刚刚授粉的拟南芥花,摘掉了镜头前面的萼片和花瓣。段巧红供图  3月19日,《自然》在线发表了山东农业大学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最新成果。经过多年努力,他们

中外团队揭示被子植物受精过程关键机制

  被子植物的受精过程是种子形成的关键环节。防止多个精细胞与卵细胞结合,即多精受精,对于维持后代基因组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3月19日,《自然》在线发表了山东农业大学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最新成果。经过多年努力,他们发现了被子植物阻止多个花粉管进入胚珠的分子机制。  论文第

阻止细胞成为癌细胞的分子机制

   最近,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一个多少有些神秘的分子有着从不为人知的作用。它似乎可以通过激活结直肠细胞组织避免使其成为癌细胞。  这个分子被称为NLRC3,它是在细胞内发现的“传导蛋白”NOD样受体(NLR)大家族的成员之一,它们在细胞内帮助控制免疫等功能。然而,直到现在,科学家们才意识到NLRC3

研究揭示miR165/6调控拟南芥花药结构的分子机制

  6月27日,国际学术期刊Plant Physiology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玉科研究组题为microRNA166 monitors SPOROCYTELESS/NOZZLE (SPL/NZZ) for building of the anther

我国学者首次发现了被子植物中水介导的受精机制

  在最早期的植物类群绿藻中,受精过程是在水中实现的。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虽然登上了陆地,但是受精过程依然离不开水。水介导的受精系统因此也被认为是早期陆生植物特有的受精系统,但这种受精系统在演化过程中限制了植物的扩张,对于其陆生生境是不适应的。相比之下,种子植物不再直接传递精子,而是演化出利用动物和风

遗传发育所揭示植物雌雄识别的分子机制

  受精需要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而精子能否被及时地传递到卵子是受精的关键。在被子植物中,精子是通过花粉管来传递的,但花粉管是如何将精子传递到卵子的呢?这是植物生殖生物学几十年来关注的主要问题,也是杂交育种的技术瓶颈之一。日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杨维才研究组首次分离到了花粉管识别雌性吸引

拟南芥种子休眠机制研究获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538.shtm 种子休眠是指完整有活力的种子在适宜环境条件下仍不能萌发的生物学特性,受环境和遗传因素影响,是典型的多基因调控的复杂数量性状。目前已发现的种子休眠调控因子的作用机制中,基因转录调控

研究揭示拟南芥铁、锌平衡机制

铁、锌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铁、锌的缺乏或过多都会造成危害,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因此,植物对铁、锌离子的吸收受到严密的调控。拟南芥的FIT蛋白是调控铁吸收的关键转录因子,它与bHLH038、bHLH039、bHLH100或bHLH101蛋白互作,形成异

卵子发生和受精机制研究方面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在雌性哺乳动物和人类中,雌性生殖细胞在胎儿期就进入减数分裂,并阻滞在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外包一层起源于卵巢体细胞的颗粒细胞,共同形成原始卵泡。在雌性动物繁殖过程中,一部分原始卵泡逐渐激活、长大和成熟,最终排卵和受精。在人类,卵母细胞停滞在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可长达十几年到几十年,一个月经周期一般有

土生土长,他们Cell发文揭示植物自救新机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5852.shtm7月28日晚,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遗传发育所)一个主创“清一色国产”的科研团队在生物学顶刊《细胞》发文,回答了一个百余年来遗留的生物学问题——植物受精失败后,如何

Science:揭示一种促进被子植物种间遗传隔离的分子机制

  2019年5月31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瞿礼嘉教授课题组的研究论文“Cysteine-rich peptides promote interspecific genetic isolation in Arabidopsis”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Scien

拟南芥种子休眠机制最新研究进展

近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刘永秀团队发现拟南芥转录后调控的重要分子机器pre-mRNA 3'末端加工复合体参与种子休眠调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植物杂志》。种子休眠是指完整有活力的种子在适宜环境条件下仍不能萌发的生物学特性,受环境和遗传因素影响,是典型的多基因调控的复杂数量性状。目前已发现

科研团队Cell发文揭示植物“自救”新机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691.shtm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红菊研究组发现了雌配子直接通过分泌花粉管吸引信号恢复受精的机制,回答了为什么双受精失败,胚珠会持续吸引花粉管这一问题,也为回答自然界有些物种的助

【盘点】多篇亮点研究阐明癌症耐药发生的分子机制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不断研究来深入探索癌细胞对靶向性药物或疗法产生耐药性的机制,同时研究者们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在此对此进行了盘点。  【1】新研究揭示癌细胞耐药机制 联合用药让癌症不再回来  doi: 10.1093/nar/gkw1026  最近科学家们在理解癌细胞为何抵抗化疗问题上取得了

Cell:受精卵早期发育的分子机制有望理解生命起源

  受精卵前100个细胞(囊胚)的组织方式对于妊娠是否成功、器官形成甚至以后对个体疾病(比如阿尔兹海默病等)的发生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然而,截止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并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方法来模拟囊胚形成的方式。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索尔克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

研究发现拟南芥表皮毛时序性发育的分子机理

  3月6日,国际学术期刊The EMBO Journal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王佳伟研究组题为A spatiotemporally regulated transcriptional complex underlies heteroblastic dev

PLOS:确保精卵受精成功的蛋白质

  目前,来自日本和英国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蛋白(称为PP4),可在精子和卵子生成、成功受精的过程中,监视DNA的处理过程。在老化过程中,这种蛋白质的活性变得更加至关重要。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4年10月23日的《PLOS Genetics》杂志,有望可以帮助科学家理解人类年龄相关生

我国科学家揭示体外受精胚胎性别失衡的分子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田见晖教授领导的团队首次揭示了小鼠体外受精(IVF)胎儿出生性别比例失衡的机制,并且通过针对性地调整IVF培养体系,解决了IVF性别失衡问题。研究成果以“Impaired imprinted X chromosome inactivation is responsible fo

研究揭示受精卵DNA去甲基化重要机制

  近日,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小鼠早期胚胎中母源和父源基因组在单细胞的受精卵阶段,均会发生大规模的DNA主动和被动去甲基化,DNA双加氧酶Tet3介导了主动去甲基化的发生,而糖苷酶TDG并不参与该过程。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学术期刊《细胞—干细胞》。  该研究由中科院上海生

拟南芥叶绿体基因组DNA双链断裂修复的全新分子机制

  2021年6月16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孙前文实验室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题为“RNase H1C与单链DNA结合蛋白WHY1/3和重组酶RecA1在拟南芥叶绿体中协作完成DNA损伤修复 (RNaseH1C collaborates

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发表了拟南芥有性生殖的分子调控机制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马萨诸塞大学安姆斯特分校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rabidopsis pollen tube integrity and sperm release are regulated by RALF-mediated signaling”的文章,首次找到了拟南芥有性生殖过程中参与

何新建等拟南芥叶酸多聚谷氨酰基化研究获进展

  2013年7月23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何新建实验室在《The Plant Cell》杂志在线发表题为“Folate polyglutamylation is involved in chromatin silencing by maintaining global DNA methyl

钙调蛋白多特异性识别的分子机制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汪劲研究员和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刘飞,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提出了钙调蛋白与其靶标在生物分子识别过程中混合的能量地貌景观和机制,并揭示了这种混合机制和钙调蛋白与多种靶标多特异性结合的重要联系。该成果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eeding

武大生科院:攻克植物早期胚胎发生过程中长期难题

  武汉大学孙蒙祥教授团队发表了题为“Two-Step Maternal-to-Zygotic Transition with Two-Phase Parental Genome Contributions”的文章,系统地分析了植物母本控制开始转换到合子控制转换的特点,为该领域长期迷惑不解的问题提供

上海生科院揭示细胞阻止內源MAVS自发聚集的分子机制

  6月13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侯法建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Multiple truncated isoforms of MAVS prevent its spontaneous a

中国科学家发现植物雌雄识别的“钥匙”

  被子植物的花粉在空气中传播时如何“标同伐异”?中国科学家找到一把“钥匙”,首次分离到花粉管识别雌性吸引信号的受体蛋白复合体,并揭示了信号识别和激活的分子机制。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杨维才研究员领导的研究组完成这项研究,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杂志。  科学家们发现,被子

遗传发育所拟南芥根木质部发育机制研究获进展

  真核生物转录起始因子eIF5A是一类在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基因家族,调控真核生物生长发育的多个生物学过程。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左建儒研究组最近的研究发现,拟南芥eIF5A-2/FBR12通过细胞分裂素信号通路调控拟南芥根木质部的发育。 eIF5A-2/FBR1通过与细胞分裂素受

促进被子植物种间遗传隔离的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物种之间的遗传隔离是维持一个物种不与其他物种混杂的关键,有多种因素可以导致物种间的遗传隔离。160年前,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用实验验证了一种植物的花粉在与其他物种花粉的竞争中“胜出”的现象,即后来称为“同种花粉优先”的现象。这种现象非常重要,维护了物种的纯系遗传。然而,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人们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