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化石研究不可“貌相”?听觉器官成了革命性证据

反刍类的内耳几何形态学分析及系统发育示图 绘图:Laura Dziomber 化石研究的第一步是通过形态特征来鉴定身份,厘清物种的亲缘关系,但这种方法并不完美,那些看上去长相相似的也许八竿子打不着,而毫无共同特征的却是“亲属”。 近日,瑞士巴塞尔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等合作团队在《自然·通讯》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他们开创性地找出了一种反刍类动物的形态学特征——内耳迷路,为化石反刍类高阶元系统发育带来了全新的研究手段。姐妹群却没有共同特征 在大型植食性哺乳动物家族里,反刍类是分布最广,多样性最高,也是演化最成功的类群。但让古生物学家头疼的是,反刍类的系统演化关系有着高度的迷惑性。 “这是由于反刍类具有非常广泛的适应性,不同类群在相似的环境选择压力下,强烈地呈现出平行或趋同演化的趋势,从而掩盖了系统发育的信息。” 古脊椎所研究员王世骐解释,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阅读全文

化石研究不可“貌相”?听觉器官成了革命性证据

反刍类的内耳几何形态学分析及系统发育示图 绘图:Laura Dziomber 化石研究的第一步是通过形态特征来鉴定身份,厘清物种的亲缘关系,但这种方法并不完美,那些看上去长相相似的也许八竿子打不着,而毫无共同特征的却是“亲属”。 近日,瑞士巴塞尔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

基干兽类听觉和咀嚼器官的模块式演化与分离研究获进展

   模块演化,是演化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相结合的一个概念。  脊椎动物的前肢就是一个同源模块演化的例子,可以进化成翅膀、鳍或人类的手,但并不影响其它部分,如后肢的形态及功能。但是哺乳动物的下颌和听骨,似乎并不走“寻常路”。  12月6日,《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一项关于1.24亿年前基干兽类李氏源掠兽

研究揭示听觉皮层编码听觉认知的新机制

  7月8日,《神经元》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小鼠听皮层神经元群体结构动态变化实现感觉到范畴的转化》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宁龙研究组完成,博士研究生辛宇为该论文第一作者。  该研究通过在头部固定小鼠

化石显示早期鲸类听力与陆地近亲类似

  鲸依靠敏锐的听觉在水下生存,但不同的鲸类在听觉能力上却展现出巨大的差别。须鲸能接收到频率低到人类难以察觉的次声波,这使得它们可以远距离沟通,而齿鲸的情况正好相反,它依赖超声波,这种声波的频率太高以至于人类也无法听到。发表在6月8日《当代生物学》杂志的报告称,研究人员从灭绝的早期鲸物种化石中找到了

粪化石研究揭示化石埋藏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领衔的一项研究对产出于南京汤山驼子洞早更新世的粪化石进行了详细研究,揭示了这类特殊类型化石材料的全新埋藏模式,为进一步理解地质历史时期特异埋藏化石库的形成过程,特别是软躯体生物的化石形成过程提供了新视角。相关成果于2023年5月25日发表在国际期刊《当代生物学》(

粪化石研究揭示化石埋藏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领衔的科研团队,对产出于南京汤山驼子洞早更新世的粪化石进行了详细研究,揭示了这类特殊类型化石材料的全新埋藏模式,为进一步探索地质历史时期特异埋藏化石库的形成过程特别是软躯体生物的化石形成过程提供了新视角。5月25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

视听觉信息认知计算重大研究计划指南公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遵循“有限目标、稳定支持、集成升华、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前沿中的重大战略需求,重点支持我国具有基础和优势的优先发展领域。重大研究计划以专家顶层设计引导和科技人员自由选题申请相结合的方式,凝聚优势力量,形成具有相对统一目标或方向的项目群,通

PLoS One:耳乃2.6亿年前为适应黑暗环境而生

德国科学家近日通过对远古爬行动物化石的研究,发现耳在大约2.6亿年前就已出现。他们由此提出一种新的理论认为,耳是脊椎动物为适应黑暗环境而进化产生的。相关论文发表于9月12日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 哺乳动物等陆地脊椎动物的耳能听到空气载声(airborne sounds),

水生所在搁浅鲸类的听觉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大规模尤其是群发性鲸类搁浅事件在中国极为罕见,6月至10月,我国福建和浙江沿海接连发生了共计7次的群发性鲸类搁浅事件。搁浅事件共涉及4个鲸类物种(包括瓜头鲸、糙齿海豚、瓶鼻海豚和布氏鲸)的47头动物。造成此次鲸类搁浅的原因众说纷纭。  齿鲸类主要依靠回声定位系统来导航和探测。当鲸类的回声定位系统

Cell Reports:研究追踪听觉通路的神经元活动

  我们都知道,感官知觉是非常灵活的,会根据行为和环境发生变化。当从主动感知声音到被动听到声音时,大脑中发生了什么呢?近日,发表在《Cell Reports》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瑞士巴塞尔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追踪小鼠大脑中两种声音处理的神经元回答了这个问题。  巴塞尔大学生物医学系的研究团队对这一过程

新研究揭示睡眠与清醒时听觉反应的区别

新华社耶路撒冷7月25日电(记者王卓伦 吕迎旭)以色列研究人员近日在英国《自然·神经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睡眠期间大脑也会分析听到的声音,但与清醒时相比,某些波段的脑电波明显减少,因此难以产生相应意识并对声音做出反应。人在睡眠时,听觉等感官刺激很少触发行为反应或有意识的感知。为研究大脑在睡眠时如何处

新研究揭示睡眠与清醒时听觉反应的区别

新华社耶路撒冷7月25日电(记者王卓伦 吕迎旭)以色列研究人员近日在英国《自然·神经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睡眠期间大脑也会分析听到的声音,但与清醒时相比,某些波段的脑电波明显减少,因此难以产生相应意识并对声音做出反应。人在睡眠时,听觉等感官刺激很少触发行为反应或有意识的感知。为研究大脑在睡眠时如何处

研究创造新型人脑“类器官”

  人类神经系统疾病背后的遗传学是复杂的,大跨度的基因组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研究其他动物的神经疾病给相关发现提供了的机会很有限,因为人类的大脑非常独特。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和布罗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斯坦利精神病学研究中心(Stanley Cent

人脑“类器官”研究获得突破

  近日,来自哈佛大学、南加州大学及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在开发人脑类器官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杂志,论文标题为“Individual brain organoids reproducibly form cell diversity of the human cerebr

器官衰老与器官退行性变化机制研究项目指南

  一、科学目标  本重大研究计划旨在明确组织器官衰老及退行性变化的共性机制和器官特异性改变。聚焦于重要人体组织器官(如脑、心血管、肾脏以及血液系统等)衰老及其向退行性变化演变的早期过程,明确器官衰老和器官退行性变化相关的分子、细胞和功能变化特征,阐述器官衰老及向退行性变化演变的调控机制,加强对衰老

美用蚂蚁化石研究全球变暖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四名古生物学家根据曾遍布全球的巨型蚂蚁的化石,发现了全球变暖如何影响5000万年前生命的分布。该论文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上。   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的布鲁斯和罗尔夫、加拿大布赖顿大学的大卫·格林伍德以及美国丹佛自然科学博物馆柯克·约翰逊描述了一种新的巨型蚂

“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开始申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日前公布 了“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重大研究计划2011年度项目指南(见附件), 主要内容如下   一、申请条件   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正在博士后工作站内从事

听觉转导中的未解之谜 明确听觉转导的离子通道

  听觉不仅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也是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之一。亚里士多德定义的五种感官中,介导嗅觉、味觉、视觉、触觉的受体基因已被相继确定。但是,声音感知的核心问题——负责听觉转导的离子通道是由哪个基因编码的,一直是个谜。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闫致强团队、服部素之团队与东京大学教授濡木理

器官衰老与器官退行性变化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指南

器官衰老与器官退行性变化的机制重大研究计划2018年度项目指南    一、科学目标       本重大研究计划通过发展与衰老及器官退行性变化相关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技术,旨在明确组织器官衰老及退行性变化的共性机制和器官特异性改变的分子基础。聚焦重要人体组织器官(如脑、心脏及肾脏

大连化物所发表类器官和器官芯片相关研究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秦建华及其团队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题为《水凝胶介导的类器官和器官芯片研究》(Advances in Hydrogels in Organoids and Organs-on-a-Chip)的进展报告。  类器官和器官

谜团解开!最新研究确认真正的听觉转导离子通道

   听觉不仅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也是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之一。亚里士多德定义的五种感官中,介导嗅觉、味觉、视觉、触觉的受体基因已被相继确定。但是,声音感知的核心问题——负责听觉转导的离子通道是由哪个基因编码的,一直是个谜。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闫致强团队、服部素之团队与东京大学教授濡木

大连化物所发表类器官和器官芯片相关研究进展报告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秦建华及其团队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题为《水凝胶介导的类器官和器官芯片研究》(Advances in Hydrogels in Organoids and Organs-on-a-Chip)的进展报告。  类器官和器官

科学家发表类器官和器官芯片相关研究进展报告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秦建华及其团队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题为《水凝胶介导的类器官和器官芯片研究》(Advances in Hydrogels in Organoids and Organs-on-a-Chip)的进展报告。  类器官和器官

给器官升级换代不是梦 有研究者关注"超级器官"

  我们曾经想过拥有一个比天生器官更勤力工作的“超级器官”吗?比如“超级肝脏”等。插入人体干细胞内的合成DNA电路或许很快能让我们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和速度打造出一个新器官。   这一合成电路可以在计算机上设计并使用从网上订购的零件组装而成。科学家们表示,这一技术能让我们方便快捷地制造出供移植的身体器

副剑齿虎化石研究取得新进展

  猫科动物是食肉类中最为特化的一类,其典型特征是可伸缩的爪、短钝的吻部、发达的犬齿及裂齿、裂齿后的牙齿退化等。根据目前的化石记录,最早的猫科动物为出现于欧亚大陆渐新世末-早中新世初期的原猫Proailurus,随后,猫科动物经历了快速的辐射演化,到中新世末,扩散到除澳大利亚、南极、南美以外的其他

奥陶纪燧石相化石研究获进展

  奥陶纪时期,全球多个地区广泛沉积硅质岩,包括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东部。奥陶纪深海燧石的微观古生物学有相对较好的记录,但关于奥陶纪浅海燧石的微体化石组合却知之甚少。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合作,对中国塔里木盆地北部的YJ -1井奥陶纪中期一间房组的钻孔碳

中国麋鹿化石研究取得新进展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又名“四不像”,是麋鹿属下的唯一现生物种。其鹿角形态特殊,角冠在角环上分叉为前后两枝,其中主枝向上直线生长,然后再分为两枝,另一枝向后生长,然后分叉一次或不分叉,通常在鹿角远端会出现瘤状突起的角饰。麋鹿最早由法国博物学家兼传教士David于1865

研究发现侏罗纪被子植物果实化石

  被子植物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植物群之一。离开被子植物,人们便无法生存。被子植物的来源和历史是植物系统学家关注的重点,而厘清相关问题,离不开化石证据。这解释了为什么古植物学家在努力寻找历史上的第一朵花。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鑫在《生物系统》(Biosis: Biologi

早期听觉学习始于子宫中

  一项研究发现,在子宫内听到的声音可能塑造发育中的人类大脑,从而影响人出生后的语音和语言发育。人类胎儿在怀孕后大约27周开始感受到外部声音,引发胎儿听觉皮层重新组织以及正在发育的神经系统的成熟。但是胎儿是否能够学习这些声音从而影响在婴儿期的语音感受和发育,这仍然不清楚。Eino Partan

器官衰老与器官退行性变化的机制重大研究计划指南发布

  关于发布器官衰老与器官退行性变化的机制重大研究计划2016年度项目指南的通告  国科金发计〔2016〕68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现发布“器官衰老与器官退行性变化的机制”重大研究计划2016年度项目指南,请申请人及依托单位按项目指南中所述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申报。  附件:“器官衰老与器官退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