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杨玉良:强制要求项目申报人做科普时机已成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1000.shtm“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近日走进大湾区,深入开展科普巡讲。在活动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杨玉良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表示,我国在项目申报、评审中加入对科普的强制要求,目前时机已成熟。杨玉良在受访中。朱献东摄“我国在项目申报、评审过程中,其实对科普是有一些要求的,但这些要求并不是刚性的,现在(将科普作为刚性要求)我觉得时机成熟了。”杨玉良对《中国科学报》表示,在社会各界对科学普及的重要性和重视已形成共识的背景下,科学家“向社会解释项目意义和贡献”至少有三方面的理由。杨玉良说,一方面,西方社会喜欢讲科学家是“用纳税人的钱从事科学研究”,因此有必要向纳税人解释“钱花在了什么地方”;在我国其实情况类似,科学研究的各种经费、预算是经过全国人大和各级人大表决同意的,因此科学家......阅读全文

杨玉良院士:强制要求项目申报人做科普“时机已成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1017.shtm日前,“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走进大湾区,深入开展科普巡讲。在活动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杨玉良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表示,我国在项

杨玉良:强制要求项目申报人做科普时机已成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1000.shtm“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近日走进大湾区,深入开展科普巡讲。在活动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杨玉良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表示,我国在项目

杨玉良:学科壁垒培养不出未来人才

  20年后的中国,必定要扮演一个更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我们要做的重要准备,就是培养一批与中国的国际地位相称的人才。  大学校长要考虑20年以后的世界会怎么样,今天的大学如何培养出20年以后需要的人才。现在进入大学的学生,20年后应是社会的中坚力量。那时的中国,必定要扮演一个更加负责任的大

杨玉良:学者被异化会毒害整个社会

  5月25日下午,复旦大学庆祝建校105周年第44届科学报告会暨学术文化周开幕式隆重开幕。开幕式上,复旦大学校长院士忧心忡忡地说:“一流的大学在21世纪面临的主要威胁不是外部社会而是内部敌人,它的生存取决于大学的内部条件以及对科学精神、对学术精神的崇敬。所以,我们只有坚守学术精神才能实现

杨玉良说校训:回归人才培养的常识

   高等教育改革中,如何把立德树人的工作做得更好一些?唯博学方可笃志,唯切问方可近思,让学生们博览群书,让他们在反思和交流中把握关于做人的基本道理,才是人才培养之道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条古训,既是复旦大学的校训,也是历代中国学人最基本的常识。常识永远不会过时,重复万遍也不嫌多。  诺

张玉奎院士受聘南开大学杨石先讲座教授

  11月28日,著名分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玉奎受聘为南开大学杨石先讲座教授,并为师生带来前沿学术报告:蛋白质组学深度覆盖。副校长严纯华会见了张玉奎,为他颁发聘书并佩戴校徽。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其林向张玉奎颁发杨石先铜像,并主持学术讲座。杨石先讲座委员会、化学学院负责人、师生代

“科学与中国”20周年第三场科普座谈会举行

中新网北京9月30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中科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承办的“科学与中国”20周年第三场科普工作座谈会,近日在北京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围绕“新时代科普领域法治建设”主题展开座谈交流。 “科学与中国”组委会主任、中科院学部科学普

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中国半数以上博士选择当公务员

中国的博士培养速度过快,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和以前博士毕业后九成以上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不同,现在博士就业出现新动向,半数以上进入政府,当上了公务员。首届全国地方大学发展论坛4月29日在上海大学召开,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院士透露了上述新动向。 据介绍,我国有本科授予权的高校

科普发展战略院士咨询项目在京启动

   “我国科普工作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研究”院士咨询项目近日在京启动。项目组组长由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武向担任,中科院学部科普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全委委员为项目组成员。  项目工作组负责人、中科院学部科普教育研究支撑中心执行主任周建中研究员介绍,该项目将从我国科普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大湾区开讲

  4月24日,“科学与中国”走进大湾区暨深圳第十一届院士专家巡讲系列活动在南方科技大学开幕,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院士高鸿钧通过视频向活动致辞,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王曦出席开幕式并致辞,26位两院院士出席此次活动。  开幕式上,固体力学专家、中科院院士杨卫和材料物理专家、中科院院士薛其坤围绕“科技创

复旦校长:大学要培养与未来中国地位相称的人才

  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5月13日为华师大二附中和上海中学学生带来一场精彩演讲,主题是“如何培养20年后的中国精英”。  杨玉良在演讲中提出,大学教育应有“未来眼光”,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世界地位愈加举足轻重的情况下,培养出拥有全球化视野、人文关怀、专业素养和批判性思考等能力的精英

杨祝良小组发表东亚真菌刺孢伞属

  记者近日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杨祝良研究组日前描述发表了膨瑚菌科新属——刺孢伞属。相关成果发表于《植物分类系统》。   据悉,刺孢伞指该属真菌的孢子有指状刺突。该属主要特征为:拥有小型至中等的担子果,外形为金钱菌状至口蘑状;盖表胶黏,菌褶白色,褶缘褐色,弯生至稍延生,较稀;菌柄黏,密

杨祝良小组新成果:“致命天使”鹅膏菌

  中国,毒蘑菇物种繁丰,每年导致众多中毒事件,其中罪魁祸首当属剧毒鹅膏。在误食毒蘑菇而中毒死亡的事件中,高达90%都是因为误食剧毒鹅膏所引起的。在欧洲和北美洲,人们对剧毒鹅膏认识相对较为深入,但在东亚,对剧毒鹅膏却知之甚少。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杨祝良及其研究团队基于五个基因片段的DNA序

六十多位院士学者为我国科学教育发展献计献策

   7月17日,中国科学院学部举行“科学教育”论坛,来自高校、研究所、教育部的六十多位院士、学者为我国科学教育发展献计献策。北京大学原校长、中科院学部科普与教育委员会主任周其凤院士说:“科技竞争从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靠教育,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离不开科学教育。”这

闻玉梅院士:用心育人、用心科研

  与83岁的闻玉梅院士对话,她的智慧、随和、雅致,不时流淌出来。  作为长期从事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与研究,享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闻玉梅最看重的是自己对学生的引领和影响。“用心育人、用心科研,我希望通过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为国家、民族做出贡献。”她说。  理想:从各方面引导人、培养人  闻玉梅在课堂上

朱兆良院士:躬身沃土辟新路

  从事土壤植物营养研究60多年来,朱兆良院士始终秉持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潜心研究,解决农业实际问题,并不遗余力促进国际合作,同时又高瞻远瞩,带动我国土壤氮素研究向纵深发展,开辟新领域。  朱兆良,我国著名土壤植物营养专家,土壤氮素转化与管理研究的拓荒者和学科带头人。1932年8月21日出生于山东

上海探索成立院士健康科普基地 专家牵头科普

“健康上海行动院士科普基地”授牌仪式2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举行。 首批六个“健康上海行动院士科普基地”,由王正敏、葛均波、李兆申、黄荷凤、范先群、贾伟平六位院士牵头建设。他们是不同学科的知名专家,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据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方面介绍

张玉卓:推动新时代科普工作迈上新台阶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新时代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  围绕文件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新时代科普工作的特点,以及如何高质量落实《意见》,做强做优做大新时代科普工作等问题,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

著名化学家陈茹玉院士逝世

  原天津市政协副主席,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陈茹玉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3月11日3时45分在天津逝世,享年93岁。  陈茹玉简介  陈茹玉 有机化学家 1919年9月24日生于天津,籍贯福建闽侯。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52年获美国印第

叶玉如院士Nature子刊新文章

  来自中国香港科技大学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rkB phosphorylation by Cdk5 is required for activity-dependent structural plasticity and spatial memory”的文章,证实了C

杨卫院士获力学Warner Koiter奖

  11月6-9日,应 机械工程师协会(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以下简称ASME)邀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院士赴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市参加国际力学工程大会暨展会(International Mechanical Engin

杨乐院士:忆华老二三事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穷苦人家。40岁喜得贵子的父亲用箩筐把他扣住,据说这样可以“生根”,容易养活,并取名罗庚。其中,“罗”取自箩筐的“箩”去了“竹”字头,“庚”与“根”读音接近(梁羽生语)。  华罗庚是卓越的数学家、坚定的爱国者、杰出的教育家,虽然

杨叔子院士:科学人文总相宜

  前不久,杨叔子从武汉赶到北京参加“2012年科学与艺术研讨会”。   会议间隙,记者采访了这位在中国科教界倡导科学人文相融合的旗帜性人物。年近八旬的杨叔子充满活力,言谈中不时有古文诗词脱口而出,儒雅风范让人倾慕。   从“子曰诗云”到机械工程   杨叔子

中青报:院士助阵能否挽救科普颓势

  8月13日下午,已经举办了31期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第一次走出了北京,来到上海,在锦江小礼堂举行了第32期活动,主题是“科学家与科普创作”。   与以往的活动只邀请两三位科学家谈一个专题不同的是,这次活动一下子邀请了10位院士,而他们也大多是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各分册的主编,“这么多

傅廷栋院士:科普重在寓教于乐

   “唐僧师徒取经归来欲经营农庄,一连串农业科技问题随之而来……”近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撰写的少儿科普读物《西游后记——漫游农业》问世,该书通过孙悟空和猪八戒的观察,把农业科技的神秘面纱一一揭开,让人忍俊不禁。  “科普读物要通俗,能够吸引读者特别是小朋友的兴趣。”在接受《

“院士天团”助力少儿科普

 “棒,棒,你真棒,你是我的好榜样!”在2月26日于北京举行的“科学向未来——‘院士解锁中国科技’丛书新书发布会”上,数十名少先队员向十余位戴着红领巾的院士鼓掌致敬。“院士解锁中国科技”丛书由近20位院士牵头,每卷均由一位或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主笔。丛书共10卷,涉及医药卫生、化学、地球

推进后基因组时代物理生物学探索

  5月7日~8日,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在中科院学术会堂召开,此次论坛的主题为“后基因组时代的物理生物学”。欧阳钟灿、郝柏林、陈润生、欧阳颀等多名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院士和学者出席了此次论坛,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本次论坛召集人中科院院士杨玉良表示,上世纪末以来,生命科学获得了飞速发展,

杨万贵:在保护原生态前提下开发祁连玉

  15日,国观赏石协会科学顾问、亚太国际多元文化协会副理事长、沈钧儒研究会名誉理事 沈宽,华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赏石协会副秘书长、中华奇石杂志社总编、国家一级奇石鉴定师陈西,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杨万贵做客人民网就祁连玉开发等与网友在线交流。以下是文字

叶玉如院士将出任港科大校长

  据香港科技大学官方微信5月20日发布,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校董会今日一致通过任命叶玉如为港科大下任校长,由2022年10月19日起生效,接替卸任的史维。叶玉如为港科大自1991年创校以来首任女校长。  叶玉如院士将出任港科大校长  港科大校董会主席廖长城先生与港科大首位女校长叶玉如(右)于20

闻玉梅院士:布局“大医学” 开启“新征途”

今天,医学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各国政府、社会团体和各族人民对医学有着高度重视和殷切期盼。 作为最具有人文性和社会性的学科,医学科学发展到现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新时期,医学已成为一门关心“怎样保障人民健康、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具有全新内涵”的学科。医学自身也要更好地交叉整合,同时加入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