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校长:大学要培养与未来中国地位相称的人才

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5月13日为华师大二附中和上海中学学生带来一场精彩演讲,主题是“如何培养20年后的中国精英”。 杨玉良在演讲中提出,大学教育应有“未来眼光”,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世界地位愈加举足轻重的情况下,培养出拥有全球化视野、人文关怀、专业素养和批判性思考等能力的精英人才。 杨玉良说,海内外70%的经济学家认为,只要中国政治上、社会不出现问题,以中国目前的发展规律,可维持8%以上的GDP增长二十年,这决定了中国未来的大国地位。 他指出,中国的崛起让很多人感到不安,是因为西方人按照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念来揣度中国,认为中国崛起必然导致亨廷顿所谓的“文明冲突”。事实上,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和”与“合”,像唐代中国作为当时的世界大国兼容并蓄、博采众长,证明不同的文化并不一定导致冲突,也可能是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和谐相处。 杨玉良认为,中国需要让世界理解自己的价值观,这是消除误会的根本手段。这个重任必将......阅读全文

复旦校长:大学要培养与未来中国地位相称的人才

  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5月13日为华师大二附中和上海中学学生带来一场精彩演讲,主题是“如何培养20年后的中国精英”。  杨玉良在演讲中提出,大学教育应有“未来眼光”,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世界地位愈加举足轻重的情况下,培养出拥有全球化视野、人文关怀、专业素养和批判性思考等能力的精英

杨玉良:学科壁垒培养不出未来人才

  20年后的中国,必定要扮演一个更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我们要做的重要准备,就是培养一批与中国的国际地位相称的人才。  大学校长要考虑20年以后的世界会怎么样,今天的大学如何培养出20年以后需要的人才。现在进入大学的学生,20年后应是社会的中坚力量。那时的中国,必定要扮演一个更加负责任的大

杨玉良:学者被异化会毒害整个社会

  5月25日下午,复旦大学庆祝建校105周年第44届科学报告会暨学术文化周开幕式隆重开幕。开幕式上,复旦大学校长院士忧心忡忡地说:“一流的大学在21世纪面临的主要威胁不是外部社会而是内部敌人,它的生存取决于大学的内部条件以及对科学精神、对学术精神的崇敬。所以,我们只有坚守学术精神才能实现

中青报:哈佛的通识教育不能盲目拿来

  差课还是好课?给分厚不厚道?这是很多学生选修通选课的首要问题。  在这“成绩为王”的时代,课好分也好的课供不应求,课好分却低的课学生敬而远之,课水分还烂的课门庭冷落。折中之计,要分不要课,分好大家好——这是理性人的主流选择。于是以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为目标、以学习西方通识教育经验为初衷的通

熊庆年:大学应推行“通识教育”

   现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然而,社会上的人们对什么是通识教育并不一定都知晓,有不少人对推行通识教育心存疑虑。即使在大学,甚至在已经实施通识教育的学校,人们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也未必一致。至于如何才能有效地实施通识教育,那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在这里想谈谈自己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并通

通识教育可到课堂外建“开发区”

近年来,国内“双一流”高校纷纷加强通识教育。在笔者看来,这既是大学回归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对标“世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多将通识教育置于本科教育的核心地位),以实现其人才培养定位的现实需要。 站在学生角度,上大学的目的无非是未来能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应成为高校的奋斗目

脱“大”脱“水”,通识教育进入新阶段

  不久前,武汉大学宣布,新学期将开设两门基础通识必修课程——“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和“自然科学经典导引”,旨在对新生进行启蒙性质的通识教育,养成君子人格。据媒体报道,这是武汉大学建校以来首次开设全校通识教育必修课,在国内属首创。  无独有偶。今年4月,复旦大学宣布将启动新一轮课改,集中清理一批不符合

杨玉良说校训:回归人才培养的常识

   高等教育改革中,如何把立德树人的工作做得更好一些?唯博学方可笃志,唯切问方可近思,让学生们博览群书,让他们在反思和交流中把握关于做人的基本道理,才是人才培养之道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条古训,既是复旦大学的校训,也是历代中国学人最基本的常识。常识永远不会过时,重复万遍也不嫌多。  诺

大学通识教育的“三生万物”

  老子《道德经》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生万物”这个哲学命题,或可隐喻大学通识教育的天覆地载和千姿百态,亦可概述大学通识教育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三”为何能生出“万物”?其根本原因是“道生一”。道生一,道也就是一。《荀子·儒效篇》曰:“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

中国科学报:通识教育如何采取拿来主义

在哈佛大学开设的通识课“《圣经》鉴赏”的课堂上,学生们在翻阅《圣经》古本。  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说:“教育不是一个把各种事实塞满大脑的过程。”对于大学的本科教育来说,“冲破头脑中现实的束缚”至关重要。这种声音对于中国当下的高等教育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不久前,《中国青年

杨玉良:强制要求项目申报人做科普时机已成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1000.shtm“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近日走进大湾区,深入开展科普巡讲。在活动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杨玉良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表示,我国在项目

杨玉良院士:强制要求项目申报人做科普“时机已成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1017.shtm日前,“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走进大湾区,深入开展科普巡讲。在活动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杨玉良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表示,我国在项

蒋家平:培育共同价值观是通识教育的灵魂

  近日,笔者有幸参加了教育部、李兆基基金、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组织的“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赴美国东部团”,在美国加州考察访问了10所大学,美国大学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特别是他们对通识教育的认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考察中了解到,美国高校对于通识教育的教学安排基本上是无差别的,学分大多为

中山大学:通识教育意味着更高标准

  虽然通识教育的内涵在不断变化,但千万不要以为通识教育课就是各个学科的概论、导论,甚至看成提高文化修养的“风花雪月课”。本质上——   听说过“通识教育”,但我们未必马上能把它与思政课、导论课、概论课相区别;见识过经典阅读课堂,但我们未必知其“对文理科学生要求一样”。    “接受通识教育的

部分校长缅怀钱伟长: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校长

  “我的毕业证上不会再有‘钱伟长’三个字,但您,永远是我们的校长……”在上海大学哀悼老校长钱伟长的网站上,一名学生这么留言。  1983年,钱伟长来到上海大学的前身上海工业大学——一所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工科学校担任校长,1994年,他续任新的上海大学校长,直至逝世。逝世前,他是我国年龄

李志民:通识教育要回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强调“通”而非“专”,目的是为受教育者提供更为完备的“知识图谱”和“逻辑武器”,从而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公民。一般认为,由于这种教育模式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有望实现自由且顺其自然的成长。被奉为通识教育圭臬的《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红皮书》

对外经贸易举办第二届通识教育论坛

11月27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办第二届通识教育论坛“新时代财经类高校通识教育的变革之道”。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通识教育的新变革与新趋势”“新时代通识教育中教学理念的变化与革新”两大主题,在线上线下进

委员提案|加强高校运筹思维通识教育,增设人工智能技术教学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8103.shtm

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中国半数以上博士选择当公务员

中国的博士培养速度过快,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和以前博士毕业后九成以上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不同,现在博士就业出现新动向,半数以上进入政府,当上了公务员。首届全国地方大学发展论坛4月29日在上海大学召开,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院士透露了上述新动向。 据介绍,我国有本科授予权的高校

南京大学启动“科学之光”通识课

 10月10日晚6点,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第二教学楼灯火通明。距离首批“科学之光”通识课正式开课还有半个小时,304教室内已座无虚席。陆续赶来的学生自行搬来凳子在后排加座。“能近距离听院士讲课,有点小激动。”“听说以后还可以去参观实验室呢。”大家小声讨论着,对即将揭开神秘面纱的课程充满期待。 202

六十多位院士学者为我国科学教育发展献计献策

   7月17日,中国科学院学部举行“科学教育”论坛,来自高校、研究所、教育部的六十多位院士、学者为我国科学教育发展献计献策。北京大学原校长、中科院学部科普与教育委员会主任周其凤院士说:“科技竞争从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靠教育,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离不开科学教育。”这

今年启动本科招生!复旦成立四大创新学院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023.shtm1月31日下午,复旦大学面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成立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计算与智能、生物医药工程与技术、智能机器人与先进技术四大新工科创新学院,将于今年启动本科招

院士牵头、复旦方案,科技“加持”录取通知书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387.shtm首次以复旦科技成果“复活”的开化纸为载体,邀请名师大家和师生共同书写通知书正文内容,力图呈现“科学、人文、艺术”的有机结合……近日,2023年复旦大学本科录取通知书全新亮相。复旦大学校

杨祝良小组发表东亚真菌刺孢伞属

  记者近日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杨祝良研究组日前描述发表了膨瑚菌科新属——刺孢伞属。相关成果发表于《植物分类系统》。   据悉,刺孢伞指该属真菌的孢子有指状刺突。该属主要特征为:拥有小型至中等的担子果,外形为金钱菌状至口蘑状;盖表胶黏,菌褶白色,褶缘褐色,弯生至稍延生,较稀;菌柄黏,密

杨祝良小组新成果:“致命天使”鹅膏菌

  中国,毒蘑菇物种繁丰,每年导致众多中毒事件,其中罪魁祸首当属剧毒鹅膏。在误食毒蘑菇而中毒死亡的事件中,高达90%都是因为误食剧毒鹅膏所引起的。在欧洲和北美洲,人们对剧毒鹅膏认识相对较为深入,但在东亚,对剧毒鹅膏却知之甚少。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杨祝良及其研究团队基于五个基因片段的DNA序

书院制:变革高校人才培养固有模式

  书院制实际上是一种跟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素质教育引发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举措之一。  庞海芍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研究员  “辅导员入住宿舍后,我们联系起来更加便捷,日常交流更密切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同学住在同一栋楼里,可以互相交流、拓宽视野。”在海南大学今

哀悼!复旦大学杨芃原教授与世长辞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化学系前系主任杨芃原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5月31日晚去世,享年73岁。  杨芃原,1949年出生于上海,早年毕业于中科院生态研究中心,后到美国获麻省州立大学(Amherst)博士,美国印第安那州立大学(Bloomington)博士后和

清华打破院系和专业壁垒-今年将按16大类招生

  日前,清华大学召开大类培养领导小组会议,聘任大类培养首席教授并举办首次首席教授会议,这标志着今年清华大学大类招生工作正式启动。  据介绍,清华大学今年将推行“按大类进行人才培养管理”的方案,将在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各省市打破院系和专业壁垒,按16个大类招收、培养本科生,清华大学已成立“大类培养领导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明年推行全员导师制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12月8日宣布,从明年起,该学院将推行全员导师制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都将有导师相伴。  复旦大学管院吕长江教授说:“推行全员导师制后,本科生教育不再是单纯上课,更重要的一条是,导师跟学生的互动。”学生在和导师的沟通中,能准确理解哪些课程是自己所需要的,也能在导师的

首批“985工程”高校校长研讨会:一流大学-内涵建设是关键

每年一次的首批“985工程”高校校长研讨会因其层次之高而备受关注。8月15日,第五届“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举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9所大学的校长或书记齐聚哈尔滨,结合各自学校的发展状况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