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植物园揭示杉木人工林随林龄固碳速率和碳储量变化规律

由于全球变暖,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和提升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对减缓气候变化至关重要。人工造林增加陆地生物量和土壤碳汇是减缓当前全球变暖趋势的有效方法。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重要的乡土针叶树种。近年来,有研究通过模拟模型和统计方法评估了中国森林碳固存潜力。然而,准确评估固碳潜力和固碳能力,有必要进行实地测量数据以剖析不同林龄杉木林固碳能力和固碳速率的差异。这利于修正模型,服务于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科学中心博士研究生李旭和博士后Luis Carlos Ramos Aguila在研究员刘菊秀指导下,依托广东省乐昌林场,通过测量杉木人工林5、10、15、20、30以及60年林龄的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碳储量,发现了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土壤层和杉木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随林龄稳步增加。研究发现,5年到60年林龄的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总......阅读全文

华南植物园揭示红锥人工林随林龄固碳速率和碳储量变化规律

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和提升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对于减缓气候变化至关重要。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固碳水平最高,因而森林被认为是封存大气碳和逆转或减缓当前全球变暖趋势的有效方法。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的乡土树种。在过去,广东和广西的林业部

华南植物园揭示杉木人工林随林龄固碳速率和碳储量变化规律

  由于全球变暖,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和提升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对减缓气候变化至关重要。人工造林增加陆地生物量和土壤碳汇是减缓当前全球变暖趋势的有效方法。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重要的乡土针叶树种。近年来,有研究通过模拟模型和统计方法评估了中国森林碳固存潜力

杉木人工林随林龄固碳速率变化和固碳能力获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344.shtm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科学中心博士生李旭和博士后Luis Carlos Ramos Aguila在研究员刘菊秀的指导下,研究揭示了杉木人工林随林龄固碳速率和碳储量变化规律。近

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曾馥平主持的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 “广西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研究”取得新进展。  10月初至11月底,课题组在亚热带所宋同清副研究员带领下,与广西大学林学院以及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携手在广西区顺利开展了复查样地

生态固碳/重大生态工程固碳项目联合启动

  3月28日,根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及相关问题”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碳专项)的统一安排,“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以下简称生态固碳)和“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固碳量评价”(以下简称重大生态工程固碳)项目启动会和技术标准研讨会在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

固碳和残碳有啥区别

所谓固碳也叫碳封存,指的是增加除大气之外的碳库的碳含量的措施,包括物理固碳和生物固碳。物理固碳是将二氧化碳长期储存在开采过的油气井、煤层和深海里。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并以有机碳的形式固定在植物体内或土壤中。生物固碳就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生态系统的碳吸收和储

研究阐明中国森林碳储量时空变化格局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闫俊华联合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樊磊等科研人员,利用微波和光学遥感估算中国森林碳储量时空变化格局。相关研究发表于《国际遥感学报》(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鼎湖山站博士毕业生常中兵为第一作者。随着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

中国农田土壤固碳潜力与速率研究2011年度总结召开

  2月23日至25日,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课题“中国农田土壤固碳潜力与速率研究”课题在南京召开2011年度工作总结暨经验交流会。应邀出席此次会议的专家和领导有赵其国院士,朱兆良院士,中科院资环局生态处业务主管杨萍,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沈仁芳、副所长蒋新,项目首席科学家史学正研究员以及课

木炭和它的固碳能力

  我们应该用木炭固定碳吗?   有人声称生物炭(biochar)是缓解气候变化和促进土壤肥力的很大的希望。但是批评家警告说,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理解它的效应。   生物炭是基于亚马逊黑土(terra preta)的——这是一种骨骼、粪便和木炭的混合物,最初在哥伦布之前的时代用于改善亚马逊流

海草固碳能力远超森林

  一项最新研究结果称,每平方公里沿海海草可以比森林存储更多的碳,这意味着这些海岸植物可能成为气候变化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据路透社报道,一个全球联合研究小组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报告说,尽管海草占据了全世界不到0.2%的海洋,每平方公里却可容纳多达83000吨碳。一个典型的陆地森林每平方公里

长江源湿地碳储量估算科考活动启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453.shtm 本报西宁4月13日电(记者王雯静、万玛加 见习记者李春剑)13日,长江源典型高寒湿地碳储量估算科学考察活动在青海西宁启动。据悉,本次科考活动将通过进一步了解长江源湿地水体、植被和

粮农组织发布最新全球土壤碳储量图

  12月5日是“世界土壤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当天发布了迄今最全面的全球土壤碳储量图,强调保护和增加土壤碳储量对于粮食生产和减缓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粮农组织副总干事玛丽亚·海伦娜·塞梅多在粮农组织罗马总部表示,土壤是农业的基础,是种植粮食作物之本。要保护土壤重要功能,以支持粮食生产,提高生态系统对

古湖沼技术的新应用:估算湖泊碳储量

董旭辉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选择了16个典型湖泊,利用古湖沼技术展开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的碳埋藏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碳埋藏量随着湖泊面积的增大呈对数递减趋势,浅水湖群埋藏效率为同流域土壤的3.4倍。   以上研究结论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化研究

植物和土壤固碳能力此消彼长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5016.shtm 图片来源:unsplash 近日,一项针对100多个实验的分析结果表明,当二氧化碳水平升高导致植物生物量增加时,土壤能够储存的碳量反而会减少。由于当前的陆地碳汇模型并没

微生物所在大肠杆菌中实现碳浓缩固碳

  将CO2转化为燃料或化学品,是实现CO2的资源化利用、缓解资源能源短缺和温室效应的一种途径。经遗传改造的蓝细菌或者藻类等光合自养微生物,可以将CO2转化为包括乙醇、丁醇、丙酮、异丁醛、乳酸等在内的数十种化学品,但由于自养生物生长速度慢,CO2生物转化为这些化学品的效率还比较低。  异养生物可以通

树种丰富度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对全球碳平衡有着重要影响。包括瑞士苏黎世大学在内的研究团队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上发表文章称,他们测量了27个亚热带森林林分(指内部特征大体一致而与邻近地段有明显区别的一片森林)的碳储量和通量。结果发现,树种丰富的林分具有更快的碳循环,在地上和地下生态系统

树种丰富度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对全球碳平衡有着重要影响。包括瑞士苏黎世大学在内的研究团队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上发表文章称,他们测量了27个亚热带森林林分(指内部特征大体一致而与邻近地段有明显区别的一片森林)的碳储量和通量。结果发现,树种丰富的林分具有更快的碳循环,在地上和地下生态系统

退耕还林(草)工程提高土壤碳汇能力研究获进展

  我国于1999年启动了建国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大规模的生态恢复工程最明显的是能增加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碳库,对土壤碳库影响相对较小,但我国耕作土壤损失的有机碳巨大(约7.1 Pg),退耕还林后能有效地阻止这种碳损失,而且土壤碳库容量大、周转速度慢、能维持较长时期的碳

固碳新技术支撑有机水稻额外碳汇“第一拍”

日前,江苏省首张农业碳票在南京市高淳区东坝街道成功交易。现场,通过碳汇有偿竞价拍卖,标值130.67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农业碳汇,最终由红宝丽集团以每吨75元的价格成功拍下,总价9800.25元。江苏首张碳票诞生。南京农业大学供图这也是全国首次基于生物质炭在有机水稻上应用产生的额外碳汇进行的有偿竞价“第

退耕还林(草)工程提高土壤碳汇能力

  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邓蕾与导师上官周平研究员日前发现,总体上来说,大尺度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将会显著提高我国土壤碳汇能力。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全球生物变化》。   我国于1999年启动了建国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大规模的生态恢复工程能增加陆地

太湖溶解有机碳储量和收支遥感研究新进展

  湖泊溶解有机碳不仅调节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其被微生物分解过程会消耗水体溶解氧,并产生有害物质、危害水环境。河流将流域大量的外源溶解有机碳输运进入湖泊,同时湖泊藻类增值等过程也会产生自源有机碳,两大来源的时空变异使湖泊溶解有机碳时空差异大。为了更好地理解湖泊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促进湖泊水环境改

干旱半干旱区造林可有效增加土壤碳氮储量

   你信吗?在干旱半干旱区荒地植树造林,0到30厘米的表层土壤中,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在造林后分别显著提升了131%和88%,荒地造林后土壤碳、氮储量的增幅要显著大于农田造林和草地造林。 5月3日,一项来自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研究得出这一结果。该所科研团队通过数据整合分析对此进行了评估,相

太湖溶解有机碳储量和收支遥感研究中获进展

  湖泊溶解有机碳不仅调节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其被微生物分解过程会消耗水体溶解氧,并产生有害物质、危害水环境。河流将流域大量的外源溶解有机碳输运进入湖泊,同时湖泊藻类增值等过程也会产生自源有机碳,两大来源的时空变异使湖泊溶解有机碳时空差异大。为了更好地理解湖泊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促进湖泊水环境改

东北地理所举办低碳经济和固碳林业报告会

  5月18日上午,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召开了长春园区及哈尔滨园区的学术报告视频会,国家林业局原副局长李育才、中国林科院副院长刘世荣,分别作了题为“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绿色思考”和“气候变化与固碳林业”的学术报告。相关科研人员、研究生等6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东北地理所所长

中国草原年产生碳汇1300万吨成为重要固碳库

  记者从此间召开的中国草原论坛上获悉,目前中国草原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年均吸收二氧化碳约21.7亿吨,年均碳汇约1300万吨,草地生态系统就是一个巨大的“固碳库”,碳汇功能明显。   据了解,碳汇主要是指森林、草原、湖泊等生态系统从空气中固定二氧化碳的净增量。生态环境良好和完整的生物多样性系统是碳汇

生态系统“减排固碳”有多强

  说到生态系统固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路径,人们最先想到也是最熟知的一定是植树造林。事实上,“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以下称NCS)远不止这一种手段。  然而,草地恢复与放牧管理、农田氮肥管理、水稻田排水管理、湿地恢复等路径,在提升生态系统的净碳汇能力方面一直没有进入主流视野。  目前,国际学术

生态系统“减排固碳”有多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609.shtm ■本报记者 胡珉琦 说到生态系统固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路径,人们最先想到也是最熟知的一定是植树造林。事实上,“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以下称NCS)远不止这一种手段。

新方法可快速制造“固碳”矿物

  菱镁矿是一种可有效吸收二氧化碳的矿物,但自然形成过程十分缓慢。加拿大科研人员日前找到了一种在室温下72天形成菱镁矿的方法。该技术一旦成熟并实现工业化生产,将有望用于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缓解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效应。  近日在于美国波士顿举行的国际地球化学界重要学术盛会——戈尔德施密特会议上,主导

“973”项目“森林草地固碳”课题启动

  刚刚闭幕的联合国坎昆气候会议又一次将人们的视线聚焦于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会议中,中国代表团团长、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不管谈判的进展情况如何,我们自己要在国内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我们是负责任的。”中国又一项为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缓气候变暖而设立的研究课题、“

电化学反应可高效固碳

  中日研究人员9日报告说,他们在研究锂空气电池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一种有效的二氧化碳固定新方法,为缓解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这项研究由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兼日本筑波大学和中国南京大学教授周豪慎领导,论文当天在美国细胞出版社新刊物《焦耳》杂志上发表。  随着全球变暖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