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水稻新种质创制成功

4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与作物科学研究所等国内科研单位合作,采用基因编辑等方法,快速创制出对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具有广谱抗性的水稻新种质,为水稻抗病生物育种提供了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是全球水稻生产中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两种细菌病害,优质稻品种南粳46对这两种病害具有中等抗性。”据论文通讯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周焕斌研究员介绍,为了快速提升南粳46的抗性,研究人员采用靶向设计和基因敲入技术,将人工设计外源DNA片段精准插入南粳46的xa23基因启动子区,成功创制纯合插入突变体N46(Xa23R)株系。在正常环境中,该株系植株正常生长发育;一旦受到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侵染,该株系携带的Xa23基因就被激活表达。 图为编辑水稻抗病......阅读全文

解析水稻抗条纹叶枯病新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院士团队揭示了病毒通过“劫持”油菜素内酯途径进而抑制茉莉酸介导的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的新机制,为通过分子设计育种培育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学(PLoS Pathogens)》上。   水稻条

抗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水稻新种质创制成功

  4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与作物科学研究所等国内科研单位合作,采用基因编辑等方法,快速创制出对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具有广谱抗性的水稻新种质,为水稻抗病生物育种提供了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

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与干旱抗性的无损定量检测

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作物经常会同时面临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双重影响。水稻作为种植面积最广的作物,从而面临一系列的环境挑战。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水稻面临的最主要非生物胁迫就是干旱胁迫,同时如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生物胁迫也会严重降低水稻的产量。全球气候变化模型则预测环境变化将会进一步加重这两类胁迫的发生频率与

水稻NLR类抗病基因突变导致的白叶枯病感病机制

  含有核苷酸结合结构域和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蛋白,即NLR(nucleotide-binding leucine-rich repeat)蛋白是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一大类免疫受体蛋白。NLR类受体通常通过识别病原菌的一些特定效应蛋白来触发小种特异性免疫反应,即ETI(effector-trigger

Molecular-Plant: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广谱抗白叶枯病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植物与病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通常用“红皇后假说(the Red Queen’s hypothesis)”或者“军备竞赛(arms race)”来描述。“魔鬼”病原菌产生毒性蛋白作用于植物的感病基因,使植物发病(ETS);同时“神道”的植物变异感病基因从而逃逸病原菌毒性蛋白的识别,

水稻与白叶枯病菌之间的“军备竞赛”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分子设计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揭示了水稻与白叶枯病菌相互适应的遗传机制,为作物与其病原菌的共适应模式和相关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线索。研究成果发表于《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  寄主植物与其病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涉及相互作用物种间的互

我科学家发现白叶枯病菌侵害水稻机理

  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王石平教授课题组的研究表明,白叶枯病菌会利用水稻生长繁殖必不可少的显性Xa13基因,减少铜在水稻导管中的分布而侵害水稻。   该研究不仅揭示了病原细菌利用宿主基因征服宿主的一种新机理,同时也揭示了可能涉及水稻与病原共进化一个典型例子。相关研究

揭示水稻与白叶枯病菌相互适应的潜在原理

  寄主植物与其病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涉及相互作用物种间的互惠和适应性变化(Woolhouse et al., 2002)。在现代农业系统中,作物与其许多病原物之间的关系通常表现为极端的“军备竞赛”,经典的基因对基因理论和“Z字形模型”为理解植物抗病基因(R基因)和病原毒力效应蛋白之间

研究揭示水稻NLR类抗病基因突变导致的白叶枯病感病机制

  含有核苷酸结合结构域和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蛋白,即NLR(nucleotide-binding leucine-rich repeat)蛋白是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一大类免疫受体蛋白。NLR类受体通常通过识别病原菌的一些特定效应蛋白来触发小种特异性免疫反应,即ETI(effector-trigger

水稻和白叶枯病菌相互适应的遗传机制被揭开

  宿主植物与其病原体之间的共同进化可以最好地定义为一个动态过程,该过程涉及相互作用物种的互惠和适应性遗传变化。在现代农业系统中,作物与其许多病原体之间的关系通常以更极端的军备竞赛案例为代表,这些案例由经典的基因对基因理论遗传控制,并由基准“之字形模型”很好地解释植物免疫系统(PLOS PATHOG

科学家在miRNA调控水稻条纹叶枯病研究中取得进展

  miRNA在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通常成熟的miRNA会进入AGO蛋白组成的剪切复合体(RISC),通过指导靶mRNA的剪切或抑制蛋白质翻译而负调控基因表达。之前的研究表明水稻AGO18蛋白能够结合特异性结合miRNA成员,参与到水稻条纹叶枯病毒(RSV)的抗

研究揭示白叶枯病菌新型主效TALE蛋白”一箭双雕”激活水稻抗感病性的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市现代种业协同创新中心陈功友教授团队在线在Plant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Tal6b/AvrXa27A, a hidden TALE targeting both the susceptibility gene OsSWEET11a and

关于转基因植物的抗病基因工程介绍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已成功地人工合成和改造了来自天蚕蛾的抗菌肽基因,并导入中国马铃薯主栽品种米拉,获得抗病性提高I∽Ⅲ级的抗青枯病的转基因株系,现已经农业部批准在四川省进行环境释放。抗菌肽基因已经供给国内10多家研究单位,进行抗水稻白叶枯病、马铃薯软腐病、花生和番茄的青枯病、大白菜软腐病

华中农大发现病原菌侵害植物新机理

  植物与病原之间,也存在着类似人类社会的“攻防战”。最近,华中农业大学科学家发现,水稻在受到白叶枯菌侵害的同时,自身也会产生相应的抗病基因以对抗病害。   由白叶枯病菌引起的白叶枯病曾令全球水稻减产70%。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王石平教授认为,了解白叶

山东推出“鲁丽”苹果新品种-具有抗炭疽叶枯病等优势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消息,日前,山东省果树研究所重大科技成果“鲁丽”苹果新品种在蒙阴对外推出,“鲁丽”苹果新品种具有优质、抗炭疽叶枯病、免套袋栽培的技术优势,其成功选育有利于我国早中熟苹果品种的更新换代。   当前苹果产业晚熟品种“富士系”比例过高,缺乏综合性状优良的早、中熟品种,‘鲁丽’苹果新

科学家在水稻中找到天然多抗基因

 稻曲病为害情况。受访者供图   水稻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长期受到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等主要病害的威胁,而穗部病害稻曲病近年来也上升成为我国主要水稻病害之一。 目前,能同时抗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等多种病害的基因资源十分缺乏。 1月17日,四川农业大学西南作物基

科学家创制广谱抗病基因-稳产防控“水稻癌症”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934.shtm华中农业大学牵头多家科研单位,通过基因编辑创制了一个新基因RBL12,可在稳产基础下,显著提高水稻稻瘟病抗性等级,对推动作物抗病育种、植物病害绿色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RB

科学家创制广谱抗病基因-绿色稳产防控“水稻癌症”

华中农业大学牵头多家科研单位,通过基因编辑创制了一个新基因RBL12,可在稳产基础下,显著提高水稻稻瘟病抗性等级,对推动作物抗病育种、植物病害绿色防控具有重要意义。RBL1工作模型相关研究成果于14日晚发表于国际期刊Nature(《自然》)。论文通讯作者之一、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

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水稻白叶枯病“克星”基因

  近日,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水稻白叶枯病的“克星”——持久抗病基因Xa7。通过揭示Xa7高抗、广谱、持久、耐热特性的新抗病分子机制,为水稻白叶枯病的长效防控奠定了基础。 白叶枯病是我国水稻生产中的“三大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以前,白叶枯病常导致水稻减产20

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应用—水稻胁迫响应分析

水稻生长过程中,易遭受各种非生物胁迫(如干旱、盐碱)与生物胁迫(稻瘟病、白叶枯病等),从而严重影响水稻生产。针对上述胁迫对水稻产生的影响进行精准可重复的表型分析是一项严峻挑战。植物吸收的光能主要用以进行光化学反应、热耗散及发出叶绿素荧光,三种途径互为竞争,此消彼长。胁迫可能引起植物光反应系统中的捕光

上海交通大学陈功友教授开辟水稻广谱抗病育种新途径

  2019年10月16日是第39个世界粮食日,主题是“行动造就未来健康饮食实现零饥饿”。上海交通大学15日发布消息称,该校陈功友教授带领植物与病原菌分子互作研究团队通过多年研究,揭示了病原菌效应蛋白这个“间谍”与植物感病基因“接头人”之间的协同进化关系,提出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阻断两者之间的协同进化进

植物病虫害检测仪可以防治水稻中的病虫害问题

南方地区,水稻一直是主要的粮食来源,关于种植过程中总是能够碰到一些或多或少的问题,水稻的病害主要有三种,分别为稻瘟病,稻曲病和白叶枯。   水稻中主要病害有哪些?   1、叶瘟   这种病的呈现为暗绿色,形状类似圆形状,一般发病时会聚集为一处病斑出现,尤其是氮肥的用量高和长势非常繁茂的田里,

中科院开发基于内源CRISPR系统植物病原菌基因组编辑方法

高效便捷的基因组操纵技术可推动病原菌致病机理的研究。水稻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由水稻白叶枯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Xoo)引起的水稻白叶枯病是威胁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邱金龙团队利用水稻白叶枯菌内源CRISPR-Cas系统,建立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揭示水稻抗病新机制

  近日,笔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获悉,该所王国梁研究团队对泛素连接酶SPL11底物SPIN6蛋白在水稻抗病调控途径中的作用机理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结果于2015年2月6日在线发表在院选SCI顶尖核心期刊《科学公共图书馆病原(PLoSPatho⁃gens)》上。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是真

植物真菌检测仪介绍预防黄瓜叶枯病的方法

    种植过庄稼的朋友就会知道,黄瓜在生长过程中最容易发生病虫害、比如蚜虫、叶枯病、炭疽病等等,这些病虫害严重影响着黄瓜的生长,从而影响它的产量及品质,为此,我们要时刻对病虫害进行监督,如果植物真菌检测仪检测出植株有病状,就要及时处理。下面内容通过植物真菌检测仪介绍黄瓜叶枯病的防治方法。   

VQ蛋白平衡水稻抗病性与生长分子机制获揭示

  8月1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和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精准育种技术创新团队合作,报道了VQ蛋白OsVQ25通过OsPUB73-OsVQ25-OsWRKY53层级调节机制平衡水稻广谱抗病性和生长的分子机制。相关论文发表于《细胞报告》(Cell Reports

华南植物园杂交水稻“植优523”通过品种审定

植优523  2月21日,根据广东省农业厅2011年第1号公告,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张明永研究员、梁承邺研究员等培育的杂交水稻新品种——“植优523”,通过了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植优523”是利用华南植物园培育的水稻三系不育系植A与恢复系R523配组而成的杂

高产抗病杂交水稻找到基因“门牌号”-确保粮食安全

  1月9日,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名单揭晓,南京农业大学万建民教授团队研究项目“水稻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相关基因挖掘与新品种培育”,通过20年的系统研究,发掘出水稻广亲和、早熟和显性矮秆基因,开发相应分子标记和育种技术,成功培育籼粳交高产水稻新品种,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项目组江玲教授告

成都生物所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在重庆市涪陵区试种成功

  为了具体落实中国科学院—重庆市科技合作框架协议精神,把院市合作推向深入,切实助推重庆市现代农业科技进步进程,8月24日至25日,由重庆市涪陵区科委、涪陵区农委、中科院成都分院、浙江大学共同组成的专家组一行15人,对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在该地示范推广的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进行了现场评定

“重要农艺性状分子设计及新品种培育推广”通过验收

  7月20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小麦、水稻重要农艺性状分子设计及新品种培育推广”验收会议在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召开。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院士,中科院计财局、生物局、遗传发育所有关领导和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项目负责人、遗传发育所所长薛勇彪和课题负责人等参加了会议。   “小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