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做学问是我一生的追求

李政道在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接受《科学时报》独家专访 “要创新,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要创新,需学问;问愈透,创更新。”在首届“创新中国论坛”上,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先生用寥寥数语讲述了学、问与创新的关系。而在数十年的研究生涯中,他一直践行这种创新,为他热爱的物理学,为他挚爱的祖国。 “祖国”是他在谈话中频繁而又自然的字眼,尤其是谈到祖国高能物理的发展,能感受到他由衷的欣喜。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刚刚回国的李政道不顾旅途劳累,很快便开始了工作。接受记者采访时已近傍晚,李政道刚从“创新中国论坛”会场回来,还没来得及休息。但是84岁的他,谈起了中国的中微子实验,谈起了他正在进行的前沿研究,却是那么精神矍铄。在那些简单而又睿智的话语里,物理学变得如此美妙,令人神往,也许这正是科学的迷人之处,正是科学家的魅力所在吧。李政道先生笑着对记者说:“怎么样?是不是想改行学物理了?......阅读全文

李政道:做学问是我一生的追求

李政道在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接受《科学时报》独家专访  “要创新,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要创新,需学问;问愈透,创更新。”在首届“创新中国论坛”上,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先生用寥寥数语讲述了学、问与创新的关系。而在数十年的研究生涯中,他一直践行这种创新,为他

最恶劣的学术不端:伪造、篡改、抄袭和剽窃

   学术不端是近年来科技界越来越多地显现和议论的问题,似乎有越打越多、屡禁不止的趋势。日前,在中科院学部举行的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上,中国物理快报主编、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朱邦芬院士提出了要区分科研中的学术不端与学术不当,坚决打击和遏制学术不端。  朱邦芬将科研行为分为负责任的科研行为、科研不当行为和

李政道受聘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

4月7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22周年纪念大会上,李政道先生正式接受聘任,担任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 91岁的李政道通过视频表示:“非常高兴能够担任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我将一如既往,为李政道研究所提出建设性、指导性的意见,为扩大李政道研究所的国际影响力作出努力。” 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首先提

黄道京:应重视对学术剽窃事件的调查处理

  近日,数十名学者就清华大学教授汪晖涉嫌学术剽窃一事发表公开信,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大学对此事展开调查,迅速答复,以履行职责。此前,关于汪晖的博士学位论文涉嫌剽窃一事已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学术界内部也议论纷纷。但迄今为止,此事依然莫衷一是。  应该说,学术剽窃或抄袭现象由来已久,古今

李政道与杨振宁观点相左,是否影响中国科技战略制定?

  核心观点  改革开放以来,李政道和杨振宁对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建议。李政道针对特殊历史时期对基础研究的否定以及改革开放后功利主义的盛行,极力主张中国要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并支持中国建设高能加速器;杨振宁针对中国科技和工业落后的现实状况,极力主张中国要更加重视应用科学研究以满足国家建设的

王德华:中国文化中有剽窃基因吗

  2010年9月9日,世界著名学术期刊《自然》(Nature)杂志登了题为《(某)中国期刊发现投稿中有31%的剽窃率》的来信(Chinese journal finds 31% of submissions plagiarized,Nature 467,153,2

李政道:要创新-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问愈透-创更新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这三个定语后,是“李政道”这个名字。10月30日,钱学森逝世一周年之际,近八十四高龄的李政道站在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创新中国论坛”的讲坛上,就创新之道深情寄语大学生。破解“钱学森之问”,告慰老友英灵,并助祖国教

院士张杰捐款,在上海交大设奖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316.shtm   ? 张杰常委(中)在捐赠仪式现场,与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和李政道研究所代表们合影留念。 本报讯(记者 朱英杰)2023年11月7日,

李政道的求学历程

  叶铭汉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大家都知道孟子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不能。”政道在年轻的时候,在逃离日本帝国侵略者统治的路上,长途跋涉,孤独逃难,身无分文,不知前途在何方,走过了艰辛的求学之路。  1926年

创新中国论坛综述:创新人才培养,箭在弦上,路在何方

  日前,由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的首届“创新中国论坛”成功落下帷幕。   作为论坛主席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在耄耋之年仍然心系祖国,关注祖国的未来,令人敬佩。尤其,他在会上就创新之道发表的主旨演讲

李政道: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一对一”的精英教育

  “钱学森之问”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由此延伸,怎样一所大学才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怎样的模式才能真正培养科学技术发明

上海市科协第二十届学术(创新)年会举行

11月29日,由上海市科协、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上海市科协第二十届学术(创新)年会举行。本次年会包含第十七届上海市科技精英颁奖、主题论坛暨李政道科学与艺术讲座基金作品展开幕式两部分。上海市副市长刘多出席并为“第十七届上海市科技精英”获奖者颁奖。颁奖仪式由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兴发

19位国际编委集体辞职-,原因竟是中国学者“剽窃”?

  最近,开放期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的日子有些不好过了。先是被南方某大学剔除科研成果的统计之列。也就是说,未来该校的学者在这本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是不会被统计到学术成果之列。 图片来自retraction watch.com  同时榜上有名的还有其他三大开放刊物。

“中国期刊投稿31%剽窃”引国内主流媒体热议

  近日,科学网通过刊发文章、设置专题报道等形式,持续关注“中国期刊编辑致信《自然》,称中国期刊投稿31%剽窃”事件,在国内学术界引发热烈讨论,《文汇报》、中央电视台等众多国内主流媒体纷纷跟进追踪报道。   9月9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以“Chinese journal finds 3

李政道与教育学者共答“钱学森之问”

  李政道先生作报告:要创新 需学问     过去的一年里,“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句震聋发聩的疑问一直是教育界、知识界、学术界的热点话题。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随着大师的远去,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起了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民众

中国学者举报IBM团队剽窃,相关方回应:已启动调查

因为接连爆出抄袭事件,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顶会——CVPR 22(2022年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近日出圈了。6月24日,有爆料者扮演作者,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段搞怪视频,“自曝”其论文抄袭十多篇文章,有些抄袭段落甚至一字不差,并逐一“@”原作作者“致谢”。这一通神操作,把这篇CVPR 22优秀论

首届创新中国论坛成功举行

  求答“钱学森之问”:中国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由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为论坛主席,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承办的首届“创新中国论坛”于10月3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成功举行。本届论坛以“

科学基金审计官员的无奈:被剽窃者成剽窃者说客

  一份这样的专家鉴定意见摆在国家自然基金委学术监督委员会的办公桌上:两篇文章存在一些相同的内容,可以认定为剽窃,也可以认定为不是剽窃,请基金委斟酌决定。  面对这样的鉴定,陈越不知如何是好。尽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10年间处理的学术不端行为有318人次,但作为这个机构的纪检监察审计监督局副

为拔尖创新人才设“特区”,教学大奖被授予张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271.shtm4月9日,第四届杰出教学奖颁奖现场,张杰获奖。本文图片均为 上海交通大学 供图创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为学生设计高级思维研修课程,在为我国建成基础科学领域的世界顶级研究所的路上持

《自然》文章:科学出版如何阻止剽窃

  1月5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发表了题为《科学出版:如何阻止剽窃》的文章,十位专家就如何消灭剽窃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文章说,抄袭很容易被软件检测出来,但这仍然是一个问题。剽窃检测软件eTBLAST的发明者Harold Garner表示,发现并撤销涉嫌剽窃的论文可能需要数年。因此,我们需要建

专访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尚勇:优化学术环境-激发创新活力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表示,要优化科研管理环境,落实扩大科研机构自主权。改革科研院所组织机构设置和管理运行机制,消除科研院所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和“官本位”弊端,实行有利于开放、协同、高效创新的扁平化管理结构,建立健全有利于激励创新、

张杰院士获第四届杰出教学奖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297.shtm4月9日,由教育部支持、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发起的第四届教学大师奖、杰出教学奖、创新创业英才奖颁奖典礼在重庆举行。   ?张杰获第四届杰出教学奖。上海交大供图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一论文被撤回:涉嫌剽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719.shtm 因涉嫌剽窃、伪造署名作者等问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一篇研究论文被撤回。7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医学》(Medicine)在线发表的一份撤回声明显示,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的中

科技创新需要这样的学术交流

■本报记者 李晨“江老师,我给您出个主意!”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术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江雷作完报告一走下讲台,就被一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迟力峰拉住,兴致勃勃地说起她建议的研究思路。原来,江雷的报告并未事先安排在这次的学术报告中,而是他主动提出要给化学部的与会院士们分享他的科研工作。就在他作

首都学术资源开放创新联盟启航

9月17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与顺义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开放创新赋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论坛暨首都开放创新高端研讨会”在顺义新国展举办。论坛上,科技社团、科技企业、科技期刊代表共同倡议发起旨在以学术资源服务产业创新的“首都学术资源开放创新联盟(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发起倡议中提到,首都学术资源开放创

科学时报社举办“首届创新中国论坛”

  10月30日,首届“创新中国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以“求答钱学森之问:中国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为主议题。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论坛由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   

CUSPEA项目40年回望:十年树木今成林

   2019年是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hina-United State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简称CUSPEA)实施40周年。回首40年前,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关心国内年轻人的人才培养,呕心沥血、事必躬亲,克服重重困难,在改革开放初

杨振宁、李政道获马塞尔·格罗斯曼奖

  2015年是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100周年。为纪念这一划时代的进展,5月4日上午,“引力和宇宙学国际学术会议/第四届伽利略—徐光启国际会议”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拉开序幕。会上,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获得马塞尔·格罗斯曼奖。  据介绍,马塞尔·格罗斯曼奖被视为物理学界

中国科协要求科技工作者严于律己严格执行《自律规范》

  2015年以来,我国科技界接连遭遇国外出版集团较大规模的集中撤稿,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我国科学家的国际声誉受到直接冲击。为弘扬科学精神,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者道德行为自律,中国科协研究制定了《科技工作者道德行为自律规范》,并印发通知要求各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和高校科协、企业科协组织科技工作者深入

科学时报:论文抄袭标准应当从严

  四川大学近期发布《关于学位(毕业)论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规定在校博士、硕士和本科生学位(毕业)论文中,只要引用超过200字而不注明出处, 就算作者“剽窃”。  该《办法》定义论文抄袭为“把他人具有著作权的内容原封不动或虽改变形式但未改变内在本质,而在本人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