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物理所植物基因密码子扩展及光点击化学研究获进展

7月21日,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在线发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江云研究组题为Expanding the Genetic Code for Photoclick Chemistry in E. coli, Mammalian Cells and A. thaliana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基因密码子扩展,实现在原核和真核细胞以及植物中编码具有光点击活性的非天然氨基酸丙烯酰赖氨酸(AcrK),并利用光点击化学反应在大肠杆菌细胞中实现了细胞骨架蛋白FtsZ的活细胞标记,这为基于光点击化学的蛋白质荧光标记研究蛋白质功能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蛋白质荧光标记已成为研究蛋白质功能的重要手段。目前蛋白质荧光标记主要是通过目标蛋白与荧光蛋白的融合表达来实现的。但由于荧光蛋白的分子量比较大,因此不能真实地反映目标蛋白在活细胞中的准确定位,这就阻碍了我们对蛋白质功能的......阅读全文

生物物理所植物基因密码子扩展及光点击化学研究获进展

  7月21日,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在线发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江云研究组题为Expanding the Genetic Code for Photoclick Chemistry in E. coli, Mammalian Ce

生物物理所基因密码子扩展模拟光合作用研究获进展

  电子转移(ET)是生物体中最基本的生化过程,例如光合系统和呼吸系统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均为电子传递过程。研究者一直在寻求利用生物元件实现对复杂系统中电子转移及光致电荷分离进行高效可控的模拟,而如何基因编码有效的电子受体是合成生物学中的主要瓶颈。已知自然界中的天然氨基酸均为电子供体,而目前基因编码的用

生物物理所等纳米酶催化肿瘤光声成像研究获进展

  12月12日,Nano Letters 杂志在线发表了类外泌体纳米酶小体催化肿瘤光声成像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员首次利用纳米酶的酶学催化特性,实现了鼻咽癌移植瘤的光声成像。  光声成像结合了纯光学成像的高对比度和纯超声成像的高穿透深度优点,能够提供高对比度和高分辨率的组织成像,是目前非常有应用前

植物激素调控基因研究获进展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与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美国温安洛研究所Karsten Melcher等合作,在植物中发现了一个与人体中特定信号机制非常相似的重要的分子机制,该机制与人类早期胚胎发育和癌症等疾病有着密切联系。相关研究日前在线发表于《科学进展》。  植物中复杂的分子网络调控

昆明植物所欧缬草化学与生物活性成分研究获进展

  欧缬草(Valeriana officinalis Linn.)为败酱科(Valerianaceae)缬草属(Valeriana)植物,其根入药,主治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目前欧美国家主要用于镇静安眠药物,该药无宿醉作用,已新收录入美国和欧洲药典,欧美市场均有销售,国内除本研究组外

昆明植物所植物腺毛次生代谢产物及生物功能研究获进展

   腺毛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了应对生物和非生物环境胁迫而演化出来的特殊结构,其广泛分布于陆地植物地上部分的表面。植物腺毛是合成和贮存各种类型次生代谢产物的重要场所(被誉为“细胞工厂”),这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往往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和广泛的生物功能,在植物防御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

新一代点击化学研究获突破

  中科院上海有机所7月11日宣布,该所有机氟化学院重点实验室董佳家与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夏普莱斯和吴鹏合作,在六价硫氟交换反应(SuFEx)研究方面获得新突破:发现了一类阴离子氟盐,可作为更加高效的催化剂促进SuFEx交换反应,合成聚硫酸酯或聚磺酸酯类高分子材料,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最新一期的《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等纳米酶催化肿瘤光声成像研究获进展

  12月12日,Nano Letters 杂志在线发表了类外泌体纳米酶小体催化肿瘤光声成像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员首次利用纳米酶的酶学催化特性,实现了鼻咽癌移植瘤的光声成像。  光声成像结合了纯光学成像的高对比度和纯超声成像的高穿透深度优点,能够提供高对比度和高分辨率的组织成像,是目前非常有应用前

昆明植物所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学研究获进展

  毛萼乙素(Eriocalyxin B)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汉董院士研究组发现的天然对映-贝壳杉烷二萜类化合物,其具有显著的抑制肿瘤生长作用以及免疫调节活性,在抗肿瘤和炎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相关研究表明毛萼乙素的作用机制包括调控细胞内多种重要信号通路,如MAPK、P53等信号通路,

生物物理所抗生素耐药性研究获进展

  8月4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张凯组和赵永芳组合作在Cell Research 发表了题为Substrate-bound structure of the E. coli multidrug resistance transporter MdfA 的研究成果。  细菌的药物抗性是当今全球面临

生物物理所女娲基因组资源研究取得进展

  遗传变异图谱是研究人群演化史、医学遗传学、基因型-表型关联的基础。此前,大多数全基因组测序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血统人群。已有研究表明,罕见和低频的变异往往特定于人群或样本,尤其是与疾病相关的变异。针对特定人群的基因组数据可以为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区域适应性研究、用药指导等提供更准确的参考。  单

基于光操控的生物传感研究领域获重要进展

近日,暨南大学纳米光子学研究院教授郑先创、副教授刘晓帅等在基于光操控的生物传感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并入选封面论文。暨南大学纳米光子学研究院在读博士生张天歌为该论文第一作者。 该研究通过结合光学操控技术和分子影像方法,利用聚焦高斯光束作为虚拟操

成都生物所酵母耐热基因研究获进展

  第二代燃料乙醇具有清洁、原料来源广泛、可再生等诸多优点,有望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缓解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日趋严重的能源危机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目前各国研究的热点。木质纤维素原料的高效、低成本酶解是纤维素乙醇能否实现产业化的关键之一。目前广泛使用的同步糖化发酵方式(SSF),能使糖化和发酵在时

昆明植物所在天然产物肿瘤免疫化学生物学研究获进展

  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是监控肿瘤早期发生发展的重要免疫细胞类群,细胞表面的活化性受体NKG2D (Natural-killer Group 2 member D)与肿瘤细胞表面的NKG2D配体的相互作用在NK细胞实行肿瘤免疫监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NKG2D配体

遗传所在植物microRNA生物生成机制研究中获进展

  MicroRNA(miRNA)是一类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内源非编码小分子RNA。它主要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的形式在转录后水平上负调控靶mRNA,从而广泛地参与动植物各种生物学过程的调控。在植物miRNA生成通路中一些主要因子的功能已经被鉴定,其中Dicer-Like 1(DCL1)是主要负责切割

我国天然产物植物肽系统化学研究获重要进展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近日宣布:由周俊院士和谭宁华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天然产物植物肽的系统化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在植物环肽新的检测方法、新化合物发现、结构骨架分类方法、植物环肽的酶环化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植物环肽是指主要由2至37个L-构型的编码氨基酸或非编码氨基酸通过肽

石菖蒲及单子叶植物祖先基因组演化研究获进展

2022年7月14日,Nature Plants在线发表了来自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王青锋、陈进明团队与法国合作者的重要成果,公布了单子叶植物最早期分支菖蒲目中的重要水生药用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的基因组,相关研究初步揭示了单子叶植物祖先早期基因组演化过程和规律,为理解包括

生物物理所在CRISPRCas系统切割RNA研究中获重要进展

  7月27日,国际顶尖期刊《细胞》(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艳丽组和章新政组在VI型CRISPR-Cas系统效应蛋白Cas13a(亦称C2c2)结构研究中取得的新进展。该研究成功解析了Leptotrichia buccalis (Lbu)细菌中Cas13a与crRNA (

生物物理所在铁蛋白探针精准靶向肝癌研究中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课题组在前期利用人铁蛋白特异识别肿瘤标记分子TfR1的特性,将纳米酶精准输送到肿瘤部位,并通过酶催化产生活性氧(ROS)杀伤肿瘤的基础上(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又设计出一种能够特异靶向肝癌,使其可视化并杀死肝癌细胞的新型铁蛋白探针,

生物物理所血脑屏障发育分子调控网络研究获新进展

  8月21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课题组与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张晶晶课题组合作,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CD146在血脑屏障(BBB)发育中协同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机制。  BBB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稳态至关重要,其发育是一个由血管

植物褪黑激素研究获进展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植物水分胁迫生物学学科组,近期对植物褪黑素诱导狗牙根对胁迫抗性的分子机理展开了系列研究,并从多角度解析了褪黑素在狗牙根胁迫应答中的生理机制。  研究发现,盐、干旱和冷胁迫诱导了狗牙根体内褪黑素的含量,外源褪黑素处理可显著提高狗牙根对这些胁迫的抗性。同时,褪黑素可调控活性氧代谢、胁

植物丰都车前保护研究获进展

  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获悉,该园水分胁迫生物学学科组的研究人员围绕三峡库区特有植物丰都车前的水淹耐受性展开研究,并取得系列进展,该研究成果对丰都车前重返三峡库区生存有重要指导意义。  据介绍,丰都车前属三峡库区特有植物,只在三峡水库蓄水前的低海拔区域上有自然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为了研究

植物气孔免疫相关研究获进展

2月24日,《植物、细胞与环境》(Plant, Cell & Environment)在线发表了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张华建教授团队的研究论文。气孔是由一对保卫细胞构成的分布于植物叶表皮的开孔,是植物水分散失以及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同时也是许多叶面病原菌入侵的主要通道。植物通过主动关闭气

蛋白激酶化学生物学研究获进展

  6月1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姚雪彪团队与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张荣光合作团队在Cell Research 发表题为BubR1 phosphorylates CENP-E as a switch enabling the transition from lateral associa

喀斯特植物基因组大小的进化模式研究获进展

  基因组大小即物种单倍体的DNA含量,是一个物种基本的生物学特性,也是进化生物学领域的重要理论问题。物种基因组大小的进化包括适应性和非适应性等多种机制,但不同机制在基因组大小进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却一直存在争议。   喀斯特地区是我国植物多样性和特有性的热点区域,迄今为止没有开展过该地区植物基因组大

生物物理所基于光致电子转移扩展荧光蛋白的传感性质

  9月11日,美国化学会杂志JACS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江云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基因编码非天然氨基酸作为光致电子转移探针扩展荧光蛋白的传感性质》。该研究利用基因密码子扩展技术,实现了在活细胞中编码一系列卤代酪氨酸(3-氯代酪氨酸(ClY)、3,5-二氯代酪氨酸(Cl2Y)、

化学所在天然生物小分子组装及其肿瘤光动力治疗获进展

  肿瘤光动力治疗是一种利用光动力效应进行肿瘤治疗的新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特定波长的激光照射激发肿瘤组织吸收的光敏剂,处于激发态的光敏剂把能量传递给附近的氧分子生成活性氧(包括单线态氧、超氧阴离子或羟基自由基等),进一步和相邻的生物大分子发生反应,产生细胞毒性进而引起细胞死亡。与传统的肿瘤化疗和放

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获进展

Przewalskone的结构及X-ray单晶衍射图   唇形科鼠尾草属(Salvia)植物是一类十分重要的药用和观赏资源植物。其化学成分,尤其是萜类化学成分及其成药性研究一直是国际上天然产物化学和新药研发等相关领域的热点。   最近,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

昆明植物所天然PPAPs类化学成分研究获进展

  天然多环多异戊烯基取代间苯三酚类化合物(Polycyclic Polyprenylated AcylPhloroglucinols,简称PPAPs)是一类具有聚酮和异戊烯基复合生源途径的特殊结构天然产物;也是藤黄科植物独有的特征性化学成分。目前已报道的天然 PPAPs 类化合物约250

成都生物所在蛇毒素基因家族演化研究获进展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人类对蛇的恐惧与生俱来,被毒蛇咬伤的痛苦已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基因之中。全球每年约有5百万人被毒蛇咬伤,导致约40万人残疾,超过10万人死亡,与死于耐药结核病和多发性骨髓瘤的估计人数相当。在我国,每年毒蛇咬伤病例为10~30 万人,病死率约为 5%,致残率高达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