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植物园氮沉降对热带亚热带森林植物研究获新进展

在发现氮沉降可能降低热带亚热带地区“富氮”森林植物多样性现象的基础上(详见Global Change Biology, 2010, 16: 2688–2700),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组鲁显楷博士等在莫江明研究员的指导下,通过在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年多野外试验观察和分析比较,发现再造林(reforested forests)植物多样性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格局因土地利用历史不同而异。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热带亚热带区域氮沉降与土地利用历史变化对森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 该研究表明了土地利用历史变化是决定森林植物多样性对氮沉降响应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对于评估当前人类活动和大气氮沉降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森林植物多样性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在国际环境科学著名刊物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10, doi:10.1016/j.envpol.......阅读全文

亚热带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我国独特的森林植被类型,在我国的分布范围最广、面积最大、生物多样性最高,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4,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安全极其重要。历史上,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经历过频繁、大规模的人为干扰,绝大部分原生性植被,特别是低海拔地区的原生地带性植被多已消失殆尽,少量保存的原始林也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破译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持“密码..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破译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持“密码”的应用森林生物多样性有着怎样的维持机制?来自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马克平研究团队首次结合亚热带森林幼苗更新动态监测数据、高通量测序技术和邻居效应模型,揭示了不同功能型土壤真菌驱动亚热带森林群落多样性的作用方式,提出了外生菌根真菌与病原真菌互作过程影

植物生活型与南亚热带禾本科功能性状多样性的关系

  禾本科是维管植物中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一个大科,也是很多生物区系的重要组成成分。自1966年在甘蔗中发现了C4光合类型,禾本科一直是对比C3和C4植物生理生态、地理分布差异、探寻C4植物起源和演化的重要研究对象。虽然北温带有大面积的草原,但南亚热带禾本科的物种多样性远远高于北温带(548种对265

亚热带所降解木质素的功能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取得进展

  作为森林凋落物主要组分之一的木质素难以被降解,是凋落物降解的限速步骤,只有部分微生物产生木质素降解酶。自然界参与降解木质素的微生物主要来自真菌,尤其是白腐菌中的担子菌被确证能产生彻底分解木质素为CO2和水的漆酶。因此,含漆酶基因的担子菌代表着分解土壤有机物质,尤其是木质素的重要微生物群。然而,在

菌根类型调控亚热带森林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的新机制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养分供应是生产力维持的基础,但多数研究并未充分考虑植物养分获取策略对多样性-生产力关系的影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约85%的维管植物与菌根真菌形成共生关系,菌根共生是植物提高养分吸收效率的重要策略。养分重吸收和凋落物分解为植物提供了年

植物多样性能预测昆虫多样性

  日前,应用宏条形码技术,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俞维理课题组对“植物多样性精确预测昆虫多样性”的重要结论进行了验证和扩展。  昆虫具有宿主特异性,因此植物多样性应该能够预测昆虫多样性,但是已有的研究并不支持该结论;直到Basset 等人在一个热带森林里进行前所未有的全面采样,并结合复杂的统计模

植物所亚热带森林维持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负密度制约假说是解释自然群落物种共存的重要理论之一,该假说主要描述由于资源竞争、有害生物侵害(如病原微生物、食草动物捕食)等引起同种个体之间发生的相互损害行为。密度制约机制导致局部群落同种个体生长率降低和死亡率提高,从而为其它物种的生存提供空间和资源,促进物种共存。在热带森林中,负密度制约机制的

华南植物园氮沉降对热带亚热带森林植物研究获新进展

  在发现氮沉降可能降低热带亚热带地区“富氮”森林植物多样性现象的基础上(详见Global Change Biology, 2010, 16: 2688–2700),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组鲁显楷博士等在莫江明研究员的指导下,通过在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年多野外试验观察和

亚热带碱杆菌的形态特征

  与模式菌株Alkalibacterium subtropicum O24-2(T) AB4562相似性为100%;菌落呈淡黄色,不透明,表面光滑湿润,边缘规则,无晕环,凸起,菌落形态大小0.5-1mm;在25℃海水LB培养基上生长8天,蛋白酶、脂酶(三丁酸甘油酯)阴性,淀粉酶弱阳性;在25℃MA

日本专家访问亚热带生态所

日本专家在洞庭湖站湿地观测样地考察   2月26日至3月2日,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王勤学研究员、日本名古屋大学刘晨副教授、CLIMATEC株式会社董事长寄崎哲弘等一行四人,到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   该所所长王克林研究员和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农业生态过

新研究揭示常绿阔叶林的起源与演化

在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专项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中心分子生态学团队与韩国Sungshin Women’s University等单位合作,研究揭示常绿阔叶林的起源与演化。相关研究发表于《植物学年报》。 在当前人类面临全球气候变化威胁的背景下,准确把握

科学家揭示东亚亚热带地区洞穴生物的定殖规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580.shtm 近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伟团队与合作者揭示了东亚亚热带地区洞穴生物的定殖规律,并解析了影响地表生物迁入洞穴的主要因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洞穴内

科学家揭示细菌多样性与温度和营养盐耦合关系

  日前,中科院南京地湖所王建军、沈吉等在水体微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布于《自然—通讯》。  科研人员选取亚热带(中国)和亚寒带(挪威)二个地区的细菌为研究对象,采用沿海拔梯度添加营养盐的实验方法,探讨了营养盐和温度对水体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他们的研究表明,沿着温度梯度或者山地

昆虫多样性与森林生产力“此生彼长”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643.shtm森林是陆地上80%以上生物多样性的家园,更是种类繁多的昆虫的“王国”。那么,昆虫的多样性与森林生产力之间究竟是怎样的联系?4月27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马克平团队在《自然生态与

抗体的多样性

  人血清中的抗体多种多样,B淋巴细胞可产生的抗体种类在108以上,可与众多不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抗体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1.外源性因素环境中抗原种类甚多,每种大分子抗原又有多种抗原表位,每种抗原表位均可选择激活体内一个B细胞克隆,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  2.内源性因素抗体多样性的另一个

物种多样性指数

物种多样性指数类别名称计算公式物种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D=1-∑Ni2Shannon-Wiener指数H=-∑PilogPi备注:式中,N为群落中所有物种个体总数,Pi=ni/N,ni为物种i的重要值,Ni为物种i的个体数。

抗体的多样性

人血清中的抗体多种多样,B淋巴细胞可产生的抗体种类在108以上,可与众多不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抗体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1.外源性因素环境中抗原种类甚多,每种大分子抗原又有多种抗原表位,每种抗原表位均可选择激活体内一个B细胞克隆,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2.内源性因素抗体多样性的另一个原因是由基因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樟科鳄梨族演化历史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分子生态学研究团队对东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樟科鳄梨族演化历史研究获新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BMC植物生物学》。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专项的资助。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一种重要的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优势类群主要是壳斗科、樟科、木兰科和山茶科。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在北

华南植物园在亚热带森林土壤固氮微生物的驱动机制研究

固氮微生物在生态系统氮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亚热带地区氮沉降日益加剧,但有研究表明土壤固氮微生物依然十分活跃。然而,关于土壤固氮微生物群落在富氮缺磷的南亚热带森林中受哪些因素调控有待进一步探究。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恢复生态中心博士张静在研究员刘占锋的指导下,依托鼎湖山和鹤山的植被恢复/演替

施尔畏视察亚热带农业生态所

  7月8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施尔畏视察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施尔畏首先视察了中科院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动物健康养殖与作物温室实验楼、研究生公寓及、综合办公楼及研究所园区。随后与所领导、研究员和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  座谈会上,所党委书记李文祥详细汇报了亚热带所实

西澳大学学者访问亚热带生态所

  9月12日至18日,澳大利亚西澳大学自然与农业科学学院院长Tony O’Donnell教授到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访问。       Tony O’Donnell教授长期从事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非生物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土壤生物功能变化方面研究。访问期间,Tony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保护生物多样性全球在行动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而今年又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生物多样性年。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息息相关。如果没有生物多样性,人类难以感受到树林的绿意,还可能失去空气、食物和水。如果没有多姿多彩的其他生命形式,不仅生活会变得索然无味,而且人类可能

昆虫多样性与森林生产力“此生彼长”

森林是陆地上80%以上生物的家园,更是种类繁多的昆虫的“王国”。那么,昆虫多样性与森林生产力之间究竟有怎样的联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马克平团队发现,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树种多样性的增加不仅能直接提高森林生产力,而且能通过促进昆虫多样性以及天敌昆虫对植食性昆虫的下行控制效应间接提高森林生产力。相

城市环境所在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动物宿主寄生虫联系的影响方面获进展

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改变环境的最主要形式之一,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重大威胁。寄生虫构成了已知生物多样性的一半以上,通过影响宿主的行为、表现和物种形成等,发挥重要生态调节功能。土壤中存在大量以后生动物为宿主的寄生虫,特别是单细胞真核生物的顶复门(Apicomplexa)。有研究发现人类用地普遍造成土壤后生

植物物种多样性有益于喀斯特森林土壤氮转化速率

植物物种多样性支撑生态系统结构和基本功能,是开展植被修复工程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多项证据显示,增加植物物种多样性有助于改善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现有研究表明,增加生态系统植物物种多样性可提高土壤有效氮水平,但在部分案例中,土壤有效氮水平也可能随着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呈现出减少或保持不变的现象。这种不确定

植物物种多样性有益于喀斯特森林土壤氮转化速率

植物物种多样性支撑生态系统结构和基本功能,是开展植被修复工程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多项证据显示,增加植物物种多样性有助于改善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现有研究表明,增加生态系统植物物种多样性可提高土壤有效氮水平,但在部分案例中,土壤有效氮水平也可能随着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呈现出减少或保持不变的现象。这种不确定

物种多样性与遗传多样性关系研究取得新进展

  11月22日,国际权威植物学期刊New Phytologist在线刊出了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在物种多样性与遗传多样性关系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Contrast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species diversity and genetic diversity

RFLP(扩增片段长度多样性)研究遗传多样性的介绍

  基于RFLP(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样性) 和PCR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用来研究分类的技术.原理是:不同物种的DNA序列不同,那么用同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会得到不同的片段,这些不同的片段中,有很多长度也会有不同.通过同样两种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根据酶切位点序列设计互补序列并额外添加一段特异性序列,用T4连

华南植物园降水变化影响土壤微生物研究获进展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降水格局变化会对生态系统,尤其是森林生态系统造成重要的生态后果。土壤微生物对于亚热带森林的巨大碳库有着显著的反馈作用,但当前研究在关于微生物群落应对降水变化的敏感性认识方面较为缺失。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及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依托鹤山站常绿阔叶林模拟降水季节变化控制试验平台,

青藏高原北部生长造就东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青藏高原北部地貌(左凌仁摄) 新生代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变对东亚的气候和生物多样性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东亚新生代气候和生物演变的研究,就离不开讨论青藏高原的生长。前人的研究表明东亚夏季风和印度夏季风、以及亚洲冬季风都和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变密切相关。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是差异化的,不同地块的隆升对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