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隔缺血适应疗法有助于保护卒中患者神经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获悉,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训明教授团队领衔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采用长程双上肢远隔缺血适应疗法能使卒中复发率降低24%,使心脑血管疾病降低30%,从而为远隔缺血适应疗法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提供了高级别的医学证据,为远隔缺血适应疗法在卒中神经保护方面的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神经病学》。 欧美卒中患者以颅外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而我国则以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为主。临床数据显示,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可通过手术或支架进行治疗,而对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使用手术或支架临床研究并未得到阳性结果。此外,尽管给予强化药物治疗,卒中患者的年复发风险依然很高。 为解决上述难题,吉训明带领团队创建了长程双上肢远隔缺血适应疗法。该疗法通过激发机体自身抗缺血缺氧潜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复发,是一种非药物非手术的新型治疗手段。 在此基础上,吉训明团......阅读全文

远隔缺血适应疗法-有助于保护卒中患者神经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获悉,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训明教授团队领衔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采用长程双上肢远隔缺血适应疗法能使卒中复发率降低24%,使心脑血管疾病降低30%,从而为远隔缺血适应疗法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提供了高级别的医学证据,为远隔缺血适应疗法在卒中神经保护方面的作用

接受PCI的患者,缺血性卒中多于出血性卒中

  发表于《Eur Heart J》杂志的一项新研究显示,接受PCI的患者中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几率是出血性卒中的3倍。在2007-2012年间,英国接受PCI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事件更多了,而出血性卒中相对较少。[Eur Heart J. 2015]     研究人员从英国心血管介入学会数据库中纳入了4

吲哚布芬治疗中重度缺血性卒中患者

  抗血小板治疗是卒中二级预防的主要手段之一,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作为可逆的血小板环加氧酶抑制剂,吲哚布芬相比于阿司匹林可能具有较低的出血风险,并且如果发生出血可在停药后迅速止血。吲哚布芬是高出血风险患者或其他抗血小板药禁忌时的潜在替代药物,在临床上已用于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复发

长程远隔缺血适应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

10月28日,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训明教授团队领衔,联合国内84家医疗机构共同开展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临床试验RICA研究(长程远隔缺血适应预防症状性颅内粥样硬化性狭窄人群的保护作用)结果在线发表于The Lancet Neurology (IF 59.935)。 据悉,该研究历经6年

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

  美国神经病学学会已经出版了伴有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卒中预防的新指南【点击下载指南】。2月25日,该指南发表在《Neurology》杂志上。    该指南的主要作者,纽约州立大学上州医科大学(西拉库斯)的Antonio Culebras博士在Medscape医学新闻中评论道,新指南尤其强调

关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简介

  急性缺血性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又称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由于脑动脉的闭塞导致的脑组织的梗死,伴随着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的损伤,是现代社会中导致致死和致残的最重要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事件。尽管系统的溶栓治疗

卒中患者血压管理的思考

  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血压的持续增高是一种最重要的原因。研究 显示,收缩压每增加5 mmHg,脑卒中的风险就升高46%。心肌梗死事件的发生几 率则会上升14%。据2002年的营养健康调查发现,高血压已是问过心血管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目前我国已有1.6亿高血压患者,而血压的长期

低温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神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

  脑血管病作为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也是第一大致残性疾病。缺血性卒中是脑血管病最常见的类型,约占脑血管病的70%。在现有的诸多治疗手段中,低温是有效的神经保护措施。自20世纪50年代低温的神经保护作用被发现已来,其已被提出用于外伤性脑损伤、卒中、心脏停搏性

一例缺血性卒中病例分析

患者男性,70岁。因意识模糊3d,于2013年1月17日入院。患者3d前清晨因意识模糊、呼之不应,症状持续不缓解至我院就诊。发病过程中无恶心、呕吐,无小便失禁等症状。既往体格健康,饮酒20年(100g/d)、吸烟30年(20支/d);否认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入院后诊断与治疗经过体格检查:血压128/

听神经瘤卒中病例报告

 听神经瘤(acoustisc neuroma,AN)是指起源于听神经鞘的肿瘤,又称为前庭神经雪旺细胞瘤。好发于30~49岁。大多肿瘤的首发症状以听神经本身的症状为主,如耳鸣、眩晕、听力下降等。而听神经瘤卒中则多以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为首发症状,部分患者有颅神经缺失、失语、偏瘫等体征,本病临床

***cy血症患者卒中预防策略

   脑卒中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cy)升高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息息相关。对于脑卒中来说,高Hcy血症是独立危险因素。本文通过对Hcy的代谢途径和相关基因影响的分析,并基于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对高Hcy血症患者的卒

卒中患者术后溶栓是否安全?

  2015 年欧洲卒中组织会议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对在过去 90 天内行外科手术的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术后溶栓,其手术区域总体出血率低。    该研究的主要研究者 Voelkel 博士表示:「这是第一次探讨围手术期的溶栓治疗。这些结果表明,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可安全应用于近期行手术治疗的患者

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更新要点

2013年1月31日,美国心脏学会(AHA)/美国卒中学会(ASA)在线发布了新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2013年国际卒中大会上,新指南委员会主席、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若什(Edward C. Jauch)教授就此做了专题讲座。此外,新指南作者之一、美国伊利诺伊州OSF卒中中心的王(Dav

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一)

一、病例引发的思考  患者女性,61岁,主因“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2 h”于2019年12月25日就诊于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急诊。患者平素体健,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等病史,就诊时血压 165/110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初诊时NIHSS评分

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热点讨论问题

  中国卒中论坛暨2013北京大学脑血管病诊断和治疗进展学习班于2013年9月7日-9月8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学术报告厅隆重召开。论坛主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小刚教授作题为《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方法和技巧》的报告。报告贴近临床,实用性强,受到与会医生的一致欢迎,大家又针对缺血性卒

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二)

  (二)心源性卒中和TIA的抗栓治疗  对于非瓣膜病心房颤动,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novel oral anticoagulants, NOACs),包括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以及依度沙班等均可作为二级预防的首选药物。NOACs的半衰期较短,不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但对于严 重肾功能不良

我国科学家为吲哚布芬治疗中重度缺血性卒中患者提供高级别临床证据

  抗血小板治疗是卒中二级预防的主要手段之一,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作为可逆的血小板环加氧酶抑制剂,吲哚布芬相比于阿司匹林可能具有较低的出血风险,并且如果发生出血可在停药后迅速止血。吲哚布芬是高出血风险患者或其他抗血小板药禁忌时的潜在替代药物,在临床上已用于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复发

低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

    脑血管病作为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也是第一大致残性疾病。缺血性卒中是脑血管病最常见的类型,约占脑血管病的70%。在现有的诸多治疗手段中,低温是有效的神经保护措施。自20世纪50年代低温的神经保护作用被发现已来。其已被提出用于外伤性脑损伤、卒中、心

房颤患者卒中预防十大要点

  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是重要的临床问题。抗凝治疗能够降低卒中风险。以下为房颤患者卒中预防的十大要点。    1. CHA2DS2-VASc风险分层方案尤其有助于识别可能发生卒中或血栓栓塞的低危(

缺血性卒中/TIA合并房颤的二级预防

  卒中是房颤最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这已经成为不容置疑的事实。为了预防房颤患者卒中的发生,临床上开始使用一些有效预防房颤相关卒中的药物。在第26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来自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张玉生教授做了题为“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合并心房颤动的二级预防”的精彩报告

缺血性卒中/TIA合并房颤的二级预防

  卒中是房颤最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这已经成为不容置疑的事实。为了预防房颤患者卒中的发生,临床上开始使用一些有效预防房颤相关卒中的药物。在第26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来自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张玉生教授做了题为“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合并心房颤动的二级预防”的精彩报告

FDA批准美敦力支架产品Solitaire增添新适应症

  2016年11月21日讯 /生物谷BIOON/ --医疗器械巨头美敦力公司最近再次收获了一个利好消息。公司开发的Solitaire血栓摘取支架产品获得了FDA批准扩大其适应症范围,增加用于治疗患者因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而引发的多种并发症如近端前循环或大血管阻塞、或较小区域核心梗死甚至残疾等适应症,

调节性T细胞对大脑白质的修复影响中风患者的预后

  中风的来袭和夺命,总是那么猝不及防,这也是它成为中国人健康最大威胁的一大原因。而即使能保住性命,中风幸存者要面对的,也是一条艰难漫长的道路。  脑组织缺血坏死导致的各种功能障碍,想要恢复绝非易事,奇点糕最近就没少见证家里长辈的康复之路,每一点进展都来之不易。这就让奇点糕想到了那个上学时候就有的老

偏头痛患者应警惕出血性卒中

  偏头痛患者中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其中发生风险更高。该研究结果分表在近期的《卒中》杂志上。     既往已有一些研究显示偏头痛患者中出血性卒中风险可能增加,但尚无定论。因此,作者想要明确偏头痛和出血性卒中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者检索了多个电子数据库(MEDLINE,EMBASE,SCI,

美批准拜瑞妥用于房颤患者预防卒中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日前发布公告称,德国拜耳公司生产的口服药物拜瑞妥已被批准用于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卒中和全身性栓塞的风险。   “房颤引发的血栓可以运行到大脑,阻止血液流动并导致可以致残的卒中,”药管局药物评估和研究中心官员诺曼·斯托克布里奇说,“拜瑞妥的批准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新选择。”

青年患者卒中病因和老年人有差别

以前,说到脑卒中就能联想到是中老年患者的疾病,而近年来青年卒中在临床上也非常常见。一般40岁以下的青年人发生的脑卒中被认为是青年卒中。国内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青年卒中占全脑卒中的9.77%,以缺血性卒中为主,其中男性居多。和中老年人的卒中病因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不同,青年卒中的病因非常多。

房颤患者卒中何种新型口服抗凝药较佳?

 卒中是房颤患者的第三位主要死因。房颤患者中每年约有5%病例发生栓塞性卒中。还有研究显示,房颤患者卒中的风险是无房颤患者的5倍。两项研究对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在房颤患者中预防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非直接比较,并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使用NOAC.    第一项研究对比较NOAC

卒中或TIA病人卒中预防指南

           

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评估

  最近,美国美国心脏学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心律学会(HRS)和胸外科学会(STS)联合发布了《2014年心房颤动患者管理指南》(以下简称美国指南)。与此前指南相比,新指南有多项重要变化,其中关于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评估方法的建议是最值得关注的内容之一。长期以来,CHADS2评分

生物标记助缺血卒中治疗,这个靶点尤为重要

缺血性卒中是导致中国人群致残和致死的第一大病因。近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徐安定团队在缺血半暗带生物标记物及潜在干预靶点上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循环研究》。在时间窗内尽早血管再通治疗,是挽救梗死区周边缺血半暗带神经元,治疗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手段。但因为院前延误等因素,最终接受血管再通的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