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有一种科研,需要冒着生命危险

在川藏线上修建铁路无疑是对人类工程技术的极大挑战。那些需要跨越的21座4000米以上的雪山和14条大江大河,如同一张张试卷,摆在了中国科学家的面前等待答案。 成都山地所的科学家在川藏交通廊道的规划建设中交出了一份份合格的答卷。不论是穿山而过的隧道,还是遇水遇障而建的大桥,许多都凝结着科学家们对大自然的深刻认识和对人类能力的充分自信。 成都山地所在中科院是一家有明显特色的研究所。成立52年来,它一直以山地灾害、山地环境和山区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研究领域,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年年月月不断地坚持着。国家有修建川藏铁路和川藏高速公路的计划,成都山地所会倾其全力提供技术支撑;如果国家暂时还没有川藏铁路和高速公路的修建计划,他们依然会走遍大西南的山山水水,继续从事他们的山地考察和基础研究,用他们恒久的科学追求为大西南建设“时刻准备着”。可以说,成都山地所能在川藏铁路的规划建设中作出贡献,那是长期以来科学家们默默无闻“坐冷板凳”坐出来的。 ......阅读全文

有一种科研,需要冒着生命危险

  在川藏线上修建铁路无疑是对人类工程技术的极大挑战。那些需要跨越的21座4000米以上的雪山和14条大江大河,如同一张张试卷,摆在了中国科学家的面前等待答案。  成都山地所的科学家在川藏交通廊道的规划建设中交出了一份份合格的答卷。不论是穿山而过的隧道,还是遇水遇障而建的大桥,许多都凝结着科学家们对

中国山地科学:承载防灾减灾科学使命

   我们永远无法忘记,七年前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无情地夺走了数万同胞的生命。那是血泪之地,民生之痛,家国之难。七年间,汶川地震遗址的满目疮痍,时刻都在提醒世人:山地灾害与风险必须得到有效防御。  七年来,我们也看到,科学家的潜心研究,让崎岖的山地涌动着希望;一个个科研成果的涌现,让坑洼的山

《科学新闻》:国际合作诠释大国实力

   国际科技合作早已不是个新鲜事儿。  30年来,在“平等互利、成果共享、保护知识产权、遵从国际惯例”的原则下,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突飞猛进。  然而,在林林总总的科技合作内容中,却总不如一个“民生”来的更为触动人心。  成都山地所,扛起的就是中国与世界各国科技合作中“民生”这杆大旗。  堰塞湖处置、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50年:再聚创新力奔向主战场

成都山地所与中铁二院在川藏铁路沿线开展联合野外科学考察崔鹏院士等在中巴公路改扩建工程现场处置堰塞湖灾害  当一家科研机构决定向“改革”要发展动力的时候,必然要经历一个“重新审视、痛定思痛”的艰难历程。  他需要再次回答“什么是特色”、“主战场在哪里”、“需求如何带动学科发展”等一系列核心问题,并得让

Science:基因组测序或将颠覆近亲繁殖

  山地大猩猩是一种广泛近亲繁殖而且濒临灭绝的动物。日前,科学家们首次完成了山地大猩猩的全基因组测序,并将结果发表在四月九日的Science杂志上。这项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种群衰退对动物产生的影响,还颠覆了人们对近亲繁殖的认识。  “山地大猩猩是野外研究得最多的灵长动物之一,而我们首次进行了深度的全基

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以灾害链聚研究链

  从四川成都到西藏拉萨的川藏交通廊道,横跨14条大江大河,穿越21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因而规划建设中的川藏铁路被誉为“最难”铁路线。然而,这条“难于上青天”的交通干线所处的川藏交通廊道,一直是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主战场之一。  在2017走进中科院“科技支撑川藏交通廊道建设”记

The scientist:近期最受关注的基因组测序 TOP5

  The scientist杂志集中盘点了近期最受关注的一些基因组测序成果,包括山地大猩猩、绿脓杆菌、金丝雀等。  种属:山地大猩猩(Mountain gorilla)  获得东部大猩猩的一个亚种群——山地大猩猩的第一个全基因组序列,揭示出在10万年的时间里这一种群一直在衰退,因此导致了有限的遗传

剖示我国山地(山区)的现状及多元性

贵州黔西南山区的布依族山民在赶墟喊山:顺山横山仰山山都应该不倒  生活在大山、高原的人们,往往都有一副高亢嘹亮的好嗓子。他们多半都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里所后天练就——地势的空旷和高海拔,就是为他们天造地设的排练场和演习厅。  陕北姑娘王二妮早年在《星光大道》一出场,《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比利时法兰德斯技术研究院Seuntjens教授访问成都山地所

  5月31日,比利时法兰德斯技术研究院(Flemish Institute for Technological Research, VITO)项目经理Seuntjens教授来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进行学术访问并召开专题学术交流会。会议由科技处张宁副处长主持,山地所相关领域专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以科学为尺丈量川藏交通廊道

  6月22日起,2017走进中国科学院·记者行——“科技支撑川藏交通廊道建设”活动一行,自四川成都开拔,沿国道318一路驱车前往林芝,考察川藏交通廊道。  一路上,一侧是汹涌的江河作陪,一侧是陡峭的悬崖峭壁为伴。在险峻的风光中,偶尔横亘在路中央的巨大石块和车队行进中遭遇的崩塌,不时提醒过往车辆这里

科学家揭示青藏高原山地森林土壤汞累积机制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逐年攀升的能源及原材料需求,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的头号汞排放大国。理清人为源汞的排放与生态系统汞的源汇关系,成为研究我国汞污染的当务之急。森林系统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31%,学术界一直认为森林系统的汞汇可能被远远低估了。这是因为在所有陆地生态系统中,森

霍金揭开宇宙真实形状:难以置信的超几何体

我们的宇宙正在加速膨胀,由一种人们还完全不了解的神秘“暗能量”所驱动。  霍金的新宇宙图景是重复排列的形状,正如埃舍尔的画作“圆形极限IV”中的嵌套的蝙蝠和天使一样。虽然这些是平面图,但是它是作为双曲面空间物体的投影图像,很像地图是地球仪的平面投影一样。斯蒂芬·霍金&nbs

《自然》发表“丝路环境”和“第二次青藏科考”中水问题研究

  1月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STEP)首席科学家、“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简称“丝路环境”专项)首席科学家、“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主席姚檀栋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题为“冰崩威胁亚洲水安全”的

姚檀栋团队《自然》评论:冰崩威胁亚洲水安全

  1月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STEP)首席科学家、“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简称“丝路环境”专项)首席科学家、“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主席姚檀栋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题为“冰崩威胁亚洲水安全”的

土星最大卫星泰坦地质图:草原、沙丘、湖泊

  据“中央社”报道,当地时间18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了土星最大卫星“泰坦”(Titan)首张全球地质图。科学家表示,“泰坦”有草原、由冰冷有机物质形成的沙丘与液态甲烷聚集而成的湖泊,在与塑造地球相同的许多力道作用下,表面有凿刻痕迹。  加州理工学院科学家罗培斯(Rosaly Lo

“农田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年度会议召开

会议现场   为总结“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田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年研究进展和部署2013年工作计划,3月22至24日,项目组在重庆召开了2012年度工作总结会议。中科院资环局副局长冯仁国、成都山地所副所长文安邦及专家组成员、项目首席科学家及各课题负责人出席会议。项目

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主站址建成典礼举行

       9月28日,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普定站”)主站址大楼落成典礼在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举行。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王克林,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和个

中国科学家通过鸟类研究发现山地生物保护规律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11月26日称,他们在对鸟类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发现山区生物保护规律。这一成果,将对亚洲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保护区设计具有积极意义。   科学家通过对云南哀牢山区域鸟类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尽管研究区域并不是很大,但鸟类组成的空间异质性极高,鸟类组成沿海拔梯度的变化最快,

山地与人类纪国际会议召开

  3月1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世界农用林业中心共同举办的山地与人类纪国际会议在昆明召开。来自30多个国家的150余位科学家、政府负责人、社区代表、资助方和非政府组织代表参加了会议,共同探讨地球最为壮观却备受威胁的山地变革的理念和路径。本次会议为期四天,旨在为未来山区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福祉的

基金委与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合作研究项目指南

  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合作研究项目指南  一、项目背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CIMOD)于2015年11月27日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将共同资助中国科学家与ICIMOD科学家以及ICIMOD成员国的科学家开展合作,推动中国及

勇气号车轮附着物泄密 直接证据证实火星有水

加拿大圭尔夫大学物理学家坎贝尔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对“勇气”号火星探测器获取的数据进行了历时2年的分析后发现,“勇气”号火星探测器轮子上沾附的白色含盐物质可以作为火星表面以下存在水的现场证据。这是首次依据火星土壤样品得出的火星上有水存在的直接证据。  加科学家证实火星有水 美国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成立50年:率先行动风头正劲

2012年8月17日,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现场考察指导西藏樟木滑坡防治工作2016年10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国科学院《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建设成效评估》发布会。  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遭到威胁,横亘在中国山区面前的问题,让陆域国土面积三分之二的山区、40

《科学》专题报道中科院在汶川大地震中的科技救灾工作

5月23日出版的《科学》(vol.320,pp996-997)发表了题为Landslides, Flooding Pose Threats As Experts Survey Quake’s Impact的文章,详细报道了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工作团队冒着生命危险深入灾区进行科研工作情况,该团队对地震形成

时代杂志2008十大科学发现揭晓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2月9日消息,美国《时代》杂志今日公布了2008年度十大科学发现,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位居榜首,中国神七载人航天也跻身榜单。 以下为2008年十大科学发现: 1. 大型强子对撞机启动 好消息,这个位于瑞士和法国边界的大型强子对撞机不会毁灭地球!坏消息:该装置启动后

能源植物“小桐子”在版纳植物园获得新发展

  小桐子计划繁华难现?   “小桐子是一种可以在干旱条件下茂盛生长的灌木,其种子可以生产类似于柴油的燃油,但目前人们将其当做绿色金子的期望正在减退——许多人曾把小桐子当做边际土地上最有潜力的拯救者,一种可以使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并将其带入一个可持续的、油料供应充足的未来能源植物。”   这段话,

世界环境日:追寻全球气候变暖背后的原因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工商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陈冬梅认为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经过了低温冰冻灾害、四川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人们开始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如果不采取行动,人类付出的代价将更为沉重 2008年,“老天”不开眼。 1月中旬到2月上旬,我国南方地区连续遭受四次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过程

西藏生态环境变化监测系统建设及综合评估项目研讨会召开

  11月28日,为尽快落实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和副院长丁仲礼加强中国科学院与西藏自治区科技合作的指示,推动西藏区域科技创新集群建设,“西藏生态环境变化监测系统建设及综合评估”项目在京召开研讨会。西藏创新集群首席科学家姚檀栋院士,集群办公室主任、资环局副局长冯仁国与来自青藏高原研究所、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

王小丹: “世界屋脊”的生态守望者

   人物档案   王小丹,1973年出生,现为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西藏研究室主任,申扎生态站站长。主要研究领域为高山环境与高寒生态,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国际SCI检索刊物论文30篇。获国家奖1项,省部奖8项。日前,王小丹荣

西南喀斯特山地石漠化项目通过课题验收

“西南喀斯特山地石漠化与适应性生态系统调控”项目通过课题验收验收会现场  10月21日至24日,973计划“西南喀斯特山地石漠化与适应性生态系统调控”项目课题验收会在贵阳召开。  项目首席科学家刘丛强研究员代表项目感谢项目专家多年来的关心和指导,感谢项目全体成员4年多来所付出的艰辛努

西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评估报告研讨会召开

  7月27日,为促进“西藏生态环境变化监测系统建设及综合评估”任务实施,西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评估报告研讨会在京召开。孙鸿烈院士、郑度院士、西藏创新集群首席科学家姚檀栋院士、集群办公室主任冯仁国等,与来自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筹)、青藏高原研究所、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寒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