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Cell公布最新基因组测序结果

去年夏天西非埃博拉爆发的早期阶段,科学家们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测序了这种致命病毒的基因组,为人们揭示了许多疫情蔓延的关键信息,比如说病毒只通过人与人接触传播,病毒在多次传播中获得了许多新突变等等。 虽然埃博拉爆发最糟糕的时期已经过去,但这场疫情并未结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人们去解答。为此,哈佛大学、Broad研究所、美国疾控中心(CDC)、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等研究机构测序了两百多个埃博拉病毒样本的基因组,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分析。这项研究发表在六月十八日的Cell杂志上,展示了病毒在这么长时间里发生的改变。 “我们之前的工作反映了埃博拉爆发后三周的病毒行为,”文章的资深作者Sabeti说。“现在这项研究跟踪了病毒在七个月内的变化,有助于理解埃博拉的长期演化。” “这些高分辨率的测序数据显示,在埃博拉疫情爆发的后期,病毒跨境传播是非常少的,”文章第一作者Danny Park指出。“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阅读全文

2017年5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点研究

  5月份即将结束了,5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点研究值得学习呢?小编对此进行了整理,与各位分享。  1.Cell:皮肤中的调节性T细胞促进毛发再生  doi:10.1016/j.cell.2017.05.002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通过开展小鼠实验发现作为一类

高通量测序 锁定病原体“命门”

  病原体能使人类群体性致病甚至致死,为追本溯源,找到变异基因作为有效靶点,科学家们在迎战埃博拉病毒的过程中取得突破。  《科学》杂志的历史上,刊载过一篇沉重的学术文章。2014年一篇关于通过基因组学手段监测埃博拉病毒的起源和传播的论文,在刊登时已有6名研究人员因感染埃博拉而死亡。  “对埃博拉病毒

高通量测序 锁定病原体“命门”

《科学》杂志的历史上,刊载过一篇沉重的学术文章。2014年一篇关于通过基因组学手段监测埃博拉病毒的起源和传播的论文,在刊登时已有6名研究人员因感染埃博拉而死亡。“对埃博拉病毒的研究和控制是高通量测序技术(二代测序技术)全面应用的首次‘实战’。”日前,在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主办的第

基金委发布:“埃博拉应急研究”重大项目指南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导致人和灵长类动物发生急性感染的烈性传染病。自1976年首次被发现以来,埃博拉出血热已多次在非洲多个国家和地区暴发流行,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2013年起,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相继出现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西非国家,且以惊人的速度传播。  截至2014年1

基因组测序显示西非埃博拉疫情源自中部非洲

  一个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科研小组28日报告说,他们已完成了在西非流行的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测序工作。初步分析显示,西非埃博拉疫情是过去10年中从中部非洲传入,病毒可能先从动物传染给人,之后在人际间传播。   来自美国、英国、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的研究人员当天在《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今年5月底到6月中旬,

8月29日《科学》杂志精选

   测序埃博拉病毒株  研究人员已经对来自西非病人的99个埃博拉病毒基因组进行了测序,西非是有记录以来发生最大规模埃博拉病毒感染暴发的地方。他们的结果对埃博拉病毒(EBOV)在2014年暴发时是如何及何时进入人群的提供了见解,它们可能会指导控制埃博拉病毒的传播及了解治疗标靶的方法。过去的埃博拉病毒

重要病毒测序完成:基因交换病毒很棘手

生物通报道:研究人员已经对来自大猩猩和黑猩猩的埃博拉病毒进行了首次测序,并且发现这种病毒比之前想象的更加易变。令人意外的是,他们还发现这种病毒的不同病毒株能够交换基因——这意味着开发一种成功疫苗将变得更难。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能导致发烧和出血,并且90%的感染者会死亡。自1976

有了新一代测序,瘟疫不再是可怕的疾病

  过去,瘟疫是一场可怕的疾病,往往持续多年。如今,通过新一代测序(NGS),研究人员正在梳理病毒的起源,并追踪其扩散,希望将来可防止疫情爆发。在美国微生物学会的年会上,研究人员表示,NGS在诊断、监控和疫情调查上表现出巨大潜力。  纽约医学院的Victoria Gilrane和华盛顿大学的Alex

蝙蝠体内惊现第六种埃博拉病毒 可能感染人类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报道,科学家在塞拉利昂邦巴利(Bombali)区发现了一种新的埃博拉病毒,并命名为邦巴利病毒,至少有两种蝙蝠携带这一病毒。这是在人类身上检测到之前,在动物身上发现的第一种埃博拉病毒。该病毒可能感染人类,但尚不清楚它是否会引起疾病。图片来源于网络  目前,人类已发现5种埃博拉病毒

蝙蝠体内发现第六种埃博拉病毒,可能感染人类

v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27日报道,科学家在塞拉利昂邦巴利(Bombali)区发现了一种新的埃博拉病毒,并命名为邦巴利病毒,至少有两种蝙蝠携带这一病毒。这是在人类身上检测到之前,在动物身上发现的第一种埃博拉病毒。该病毒可能感染人类,但尚不清楚它是否会引起疾病。   目前,人类已发现

蝙蝠体内发现第六种埃博拉病毒,可能感染人类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27日报道,科学家在塞拉利昂邦巴利(Bombali)区发现了一种新的埃博拉病毒,并命名为邦巴利病毒,至少有两种蝙蝠携带这一病毒。这是在人类身上检测到之前,在动物身上发现的第一种埃博拉病毒。该病毒可能感染人类,但尚不清楚它是否会引起疾病。   目前,人类已发现5种埃博拉病毒:扎

科学家揭示埃博拉病毒在宿主内的进化模式

  9月5日,《自然-微生物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等单位合作研究成果:Intra-host dynamics of Ebola virus during 2014,第一次系统揭示了埃博拉病毒在宿主内的进化模式,并指出了病毒

埃博拉姊妹病毒马尔堡病毒的自然宿主为果蝠!

  摘要:近日,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论文,首次证实马尔堡病毒的自然宿主为埃及果蝠,马尔堡病毒为埃博拉病毒的近亲,病死率可高达90%。  科学家已在近200种蝙蝠身上发现超过4100种病毒,其中冠状病毒超过500多种。蝙蝠是自然界中最大的病毒库之一,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特性和

致死率可达90%的马尔堡病毒的自然宿主被发现

  摘要:近日,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论文,首次证实马尔堡病毒的自然宿主为埃及果蝠,马尔堡病毒为埃博拉病毒的近亲,病死率可高达90%。  科学家已在近200种蝙蝠身上发现超过4100种病毒,其中冠状病毒超过500多种。蝙蝠是自然界中最大的病毒库之一,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特性和

《科学》刊发埃博拉论文 5位作者因感染离世

  国际顶尖刊物《Science》最新一期发表一篇关于埃博拉疫情的来源与传播的文章,论文名称为《关于2014年爆发的埃博拉病毒的起源和传播的基因组测序》。该论文有58位共同合作者,其中5位因感染埃博拉病毒而牺牲。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致命的人类病原体,所引起的埃博拉病症的平均致命率为78%。1976年

年终盘点:2016年国内不容错过的重磅生物研究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2016年马上就要过去了,迎接我们的将是崭新的2017年,2016年,我国有很多优秀科研机构的科学家们都做出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本文中小编盘点了2016年我国科学家发表的一些重磅级研究,以饕读者。   --结构生物学 --  1.清华大学 施一

采用新一代测序法的宏基因组学研究

直到不久之前,宏基因组学研究还因为高费用、低流通量以及在应用Sanger-方法克隆步骤中出现的结果不准确而受到限制。而今借助于新一代序列测定方法即可获得宏基因组样品全面的图像。宏基因组学研究(metagenomics)是指研究一种复杂微生物群体在其生命空间的全部基因信息。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刻画

带您认识莱斯顿型埃博拉病毒

  自今年5月初刚果(金)宣布在西北部省份发现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后,世界卫生组织已确诊35例病例,死亡23人,这次疫情是刚果历史上第9次暴发,再次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过比较欣慰的是,目前埃博拉疫情只暴发在非洲地区,导致人类发生出血热继而死亡的病毒亚型也主要为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Z-E

解读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实现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   量子隐形传态在概念上非常类似于科幻小说中的“星际旅行”,可以利用量子纠缠把量子态传输到遥远地点,而无需传输载体本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多自由度量子体系的隐形传态,成果以封面标题的形式发表于《自然》杂志。这是自1997年

深度测序揭示埃博拉病毒何以产生多样性

  最近,研究人员发现,RNA编辑会导致埃博拉病毒的mRNA多样性,但是这对病毒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了解更多……  来自西奈山伊坎医学院、加尔维斯顿国家实验室和J. Craig Venter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线状病毒——包括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在感染期间,会产生比以前预计的范围更广的基因产物。

药物机制解读|“人民的希望”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Remdesivir)

  病毒变异vs抗病毒药物   病毒是一种以DNA或RNA为遗传物质,无独立营养代谢系统,需寄生于宿主内,进行复制和生存的类生物体。病毒在自然界内与宿主共生的过程中,一些病毒可逃脱宿主免疫防御系统,导致宿主发病致死。病毒遗传物质突变几率非常高,可帮助病毒逃脱不断升级的宿主免疫系统。根据病毒进化

药物机制解读|“人民的希望”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Remdesivir)

病毒变异vs抗病毒药物 病毒是一种以DNA或RNA为遗传物质,无独立营养代谢系统,需寄生于宿主内,进行复制和生存的类生物体。病毒在自然界内与宿主共生的过程中,一些病毒可逃脱宿主免疫防御系统,导致宿主发病致死。病毒遗传物质突变几率非常高,可帮助病毒逃脱不断升级的宿主免疫系统。根据病毒进化论学

Science:埃博拉病毒并未发生显著变异

   埃博拉席卷西非,研究者担心该病毒可能会因变异而更加棘手。但一项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与2014年3月疫情爆发初期的感染者相比,10月至11月间来自非洲马里(Mali)的感染者体内的埃博拉病毒基因组序列并未出现显著改变。  临床实验诊断、抗体治疗与疫苗研发都是以埃博拉基因组的特定序列为基础而进行的

便携式基因组测序装置可快速检测埃博拉病毒

   [导读] 本周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项传染病学研究论文,描述了一个可以被装入行李箱并运输到现场使用的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测序监测系统,这个系统在收集样本后24小时内就可以得出结果。  该便携式基因组测序装置可插入笔记本电脑USB接口   科技日报北京2月4日电 (记者张梦然)本周出版的英

全面回顾:2014年全球生物医学突破进展

  美 国  遗传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细胞学攻克检测与治疗多项难题;脑科学研究记忆刺激技术帮助恢复记忆,发现大脑存在“意识开关”和“信息交换台”。  遗传学方面,杜克大学绘制出综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点图,而脆弱位点所在区域正是DNA复制机变慢或停顿的地方,揭示了许多固体肿瘤中基因异常的源头;冷泉港实验

2014年世界生物医学科技发展回顾

  生物 医学  美 国  遗传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细胞学攻克检测与治疗多项难题;脑科学研究记忆刺激技术帮助恢复记忆,发现大脑存在“意识开关”和“信息交换台”。  田学科(本报驻美国记者)遗传学方面,杜克大学绘制出综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点图,而脆弱位点所在区域正是DNA复制机变慢或停顿的地方

基因测序为你揭开埃博拉病毒的秘密

  2014年6月,西非埃博拉病毒爆发初期,一组研究人员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迅速破译了这一致命病毒的基因组。他们的发现揭开了病毒扩散过程中大量的关键性问题,包括病毒只通过人与人相互接触的方式传播并通过大量传播产生新变异。  虽然目前公共卫生官员们相信病毒最危险的阶段已经过去,事实上一切还尚未结束,先前

基因测序行业发展现状与前瞻分析 研发为关键

基因测序不断发展,我国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大DNA、基因编码概念自50年代才开始出现,首个基因测序技术自70年代开始发展,我国自对遗传病基因诊断开始发展基因测序行业,但尚未进入临床实验室阶段,自90年代才开始正式进入临床实验室阶段。90年代,靶向药物问世,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实行。1999年我国基因测序技

纳米孔测序技术用于快速的病毒病原体的鉴定及进化研究

  2014-2016年,西非暴发埃博拉疫情流行期间,进行了大量ELISA和基于RT-PCR的检测,这些方法的检测虽然简易、便携、快速,但由于病原体不断进化,这些方法很快变得过时,并且还缺乏能在症状出现前检测出病毒的方法。  使用传统的测序技术虽然可以克服病原体不断进化的问题,但这一技术只有在将样品

英公开埃博拉病毒基因测序数据

  一个英国科研团队成功完成了对埃博拉病毒的基因测序,并已将数据在网上公开发布,免费提供给全球科研人员使用。这有助于各国研发更高效的治疗药物和疫苗。  剑桥大学3日发布公告称,2014年埃博拉疫情在西非暴发后,来自该校及英国多个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始在塞拉利昂采集病毒样本,并利用美国一家公司开发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