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徐旭东:论文多为何拿不了诺奖

要想在科研上多出“道破天机”式的原创成果,科学家要有甘坐冷板凳,忍受孤独、压力的心理素质,社会也应营造宽松、包容的环境,树立崇尚原始创新的价值导向 最近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陆续公布,我国作为论文产出第二大国,却名落孙山。究其原因,就是追踪热点式的研究多,高质量、有见地、“道破天机式”的原创成果较少。 经过最近十几年的追赶,当前,我国科技论文数量和“自然指数”等指标仅次于美国,超过了日本和欧洲许多科技强国,称得上是科技大国。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研实力与科技发达国家差距依然很大,还不是科技强国。比如,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近17年平均每年有1人荣膺诺贝尔奖自然科学奖项,而我国直至去年才实现零的突破。其中固然有历史、经济原因和科研起步晚等因素造成的时间差,但这也不意味着,假以时日中国就一定会成为诺贝尔奖颁奖台上的常客。 长期以来,我国的科研评价往往以“数论文”为主。而要多产出论文、发高档次论文,一大窍门就是紧追热点,趁热......阅读全文

专家学者建言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

在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重点学术活动之一“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的生态环境”论坛上,十多位专家学者发表见解,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提出意见建议   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重点学术活动之一“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的生态环境”论坛,于中国科协年会开幕的第二天——11月2日,在福建省福州

和美相比 中国科技到底是巨弱无比还是强悍到窒息

拓展阅读  中国科技实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国     科技水平是国家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最本质的标志。当今世界科技水平最高的国家显然是美国。中国的科技水平处于什么位置呢?  文︱袁岚峰  本文于2015年8月原载于作者博客,原文有删节,不代表新华社瞭望智库观点。  如何理解当

中国海外人才归国潮:不能融入西方主流社会

  人才“争夺战”   150多年来,一波波海外留学大潮兴起,一代代海归学成回国,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如今,一方面,中国年轻一代“出国潮”热度不减;另一方面,在西方社会经济发展前景不明朗、科技投入有所减弱的情况下,“回国潮”也必然成为大趋势。中国出台的各种人才政策,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

中国科学报:诺奖热背后的冷思考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十一刚过,2013年诺贝尔奖如期而至,生理学或医学奖花落美、德三名科学家;化学奖归入三名美国科学家囊中;物理学奖则由两名比利时、英国科学家共同斩获。   大幕既落,诺奖如同往年一样,依然成为美、英诸发达国家的游戏,国人只有观赏的份。城头变幻大王旗,城墙下的国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 被称为"三无"科学家

  昨天下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消息传出后不久,一则“热烈祝贺北大校友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消息就迅速在“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招生办”等多个北大官方微信公众号传播。  消息称,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选择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为第一志愿。  早在2

每年1个诺奖 日本诺奖“井喷”的背后是什么?

  12月10日11点,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  今年,日本诺奖得主俱乐部再添一员,名城大学教授吉野彰与两位美国科学家共享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  至此,日本诺贝尔奖获奖人数已攀升至24人。自2000年以来,日本更是以平均每年1人获得诺奖的速度,引发广泛关注。  日本诺奖“井喷”

韩春雨:已能重复实验结果 将有消息公布

  发表论文 比肩诺奖  今年5月,这位非名校的普通副教授,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发表了一篇被称为可比肩诺奖的研究成果: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向现有最时兴的CRISPR-Cas发起了挑战。  这一成果曾经轰动一时,韩春雨被称为“三无”科学家(指其无博士学位、无留学背

韩春雨:已能重复实验结果 将有消息公布

  发表论文 比肩诺奖  今年5月,这位非名校的普通副教授,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发表了一篇被称为可比肩诺奖的研究成果: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向现有最时兴的CRISPR-Cas发起了挑战。  这一成果曾经轰动一时,韩春雨被称为“三无”科学家(指其无博士学位、无留学背

2014诺贝尔奖陆续揭晓:中国差距“相当大” 老是差一步

梅 -布里特·莫泽约翰·奥基夫赤崎勇爱德华·莫泽中村修二天野浩生理学或医学奖垂青“大脑GPS”  “这简直不太可能,我从未预料到,这是一项崇高的荣誉。”10月6日,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之一约翰·奥基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然非常激动。当得知获奖时,他正在家里的办公桌前像以往一样

中国诺贝尔即将揭晓,明天他(她)们会得大奖吗?

  明天,堪称中国诺贝尔的未来科学大奖即将揭晓。哪些人可能得到这高达100万美元的奖金呢? 知社和您一起梳理一下最有希望的几位科学家,和他们闪耀中国的科研成果。坊间传言其中更有今年诺贝尔奖提名工作。  未来科学大奖于2016年1月17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共设立“生命科学大奖”和“物质科学大奖”两个奖项

在日华人科学家:日本为何屡获诺贝尔奖

10月3日,在位于日本东京的东京工业大学,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在获得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出席新闻发布会。  新华网北京10月24日电 日本最近3年连续有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21世纪以来平均一年诞生一名诺贝尔奖得主。对此,在日本从事科研工作的华人学者认为,相对宽松平等的研究环境、不随波逐流的

在日华人科学家:日本为何屡获诺贝尔奖

  日本最近3年连续有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21世纪以来平均一年诞生一名诺贝尔奖得主。对此,在日本从事科研工作的华人学者认为,相对宽松平等的研究环境、不随波逐流的科研精神以及心无旁骛的科研态度,都是取得诺贝尔奖级科研成果的必要条件。  基础研究环境相对宽松  巨东英教授1992年获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学位

诺贝尔物理学奖临近:谁将“续写”物理教科书?

  在诺贝尔写于1895年、要求设立五大领域奖项的遗嘱中,物理学是他最先提到的领域。诺贝尔要求物理学奖被授予“在物理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  诺奖的官方网站称,在19世纪末,许多人认为物理学是最重要的科学,诺贝尔本人可能也抱有这样的看法。尽管一般被称作化学家,但诺贝尔自己的研究也与物理学

陈宜瑜:没有科研仪器创新 难有重大原创成果

  中国许多科研成果都是诞生在进口的仪器设备上。陈宜瑜代表认为――  没有科研仪器创新,难有重大原创成果  ――聚焦科研仪器创新(上)  两会特别关注  我国论文数量世界第一,被SCI数据库收录的论文数世界第二,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原创性成果还是太少。“没有自己创新出

人民日报:第二个“屠呦呦”何时到来

   今后我国“会有更多人不断地获得诺奖”,诺奖得主将“不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批”;“在当今我们拥有人才、经费和平台优势的情况下,我们不用怀疑,诺贝尔奖将蜂拥而至”……  科技大咖们的这些畅想,听着也是醉了。  屠呦呦先生获诺奖的“零突破”,彻底打破了“中国科学家与诺奖无缘”的魔咒,极大增强了国人

狂言50年要拿30个诺奖的日本,如今怎么样了?

  2019年10月9日,日本化学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因在锂离子电池的发明和应用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与美国科学家 John B. Goodenough、英国科学奖 M. Stanley Whittingham 一起荣获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吉野彰成为日本第27位诺贝尔奖得主。  

那个要50年拿30个诺奖的日本,如今怎么样了?

  2019年10月9日,日本化学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因在锂离子电池的发明和应用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与美国科学家 John B. Goodenough、英国科学奖 M. Stanley Whittingham 一起荣获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吉野彰成为日本第27位诺贝尔奖得主。  

从克隆猴的成功谈中国创新

  克隆猴诞生的消息让媒体蜂拥而上,可爱的“中中”“华华”萌态不断刷屏,让2018年新春多了一道创新大礼。  这一成果所体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活动正在不断深入,尽管仍然缺乏具有领军性质的原始创新,通俗地讲就是具有潜力问鼎诺奖的成果,但结合不断取得的成绩,我们可能也要转变一下——对科学本身而言,问

学术会场 中国科研的另一个主场

   学术会议,是科学家们思想碰撞的公共领域。贾仲君(左一)在会议上与康拉德教授合影  特别在智力最密集的基础研究领域,学术会议已被公认为展现科研工作、获得同行认可的平台之一。2017年,当中国科学事业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走向世界科学前沿,基础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也在一系列举办的学术会议中得到不断展示

未来科学家张哲野:“90后”学术黑马如何炼成

  张哲野   22岁的张哲野坐在华中科技大学的爱因斯坦广场上,一边晒着冬天温暖的太阳,打着呵欠,一边讲述自己的科研梦:“我要用石墨烯改变世界。”   这个化学与化工学院的大四本科生,自称“不做实验的时候总是没什么精神,呵欠连天”。2014年2月21日,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他时,难以相信眼前这个头

他们是如何拿到诺奖的——来自诺奖实验室的内部报告

  刚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Moser夫妇的实验室中,有一对中国夫妇——张生家和叶菁,他们与Moser夫妇已经合作了五六年的时间,并在此次获诺贝尔奖的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生家、叶菁夫妇与Moser夫妇合影  在本届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颁布的当天,赛先生联系了张生家夫妇表示祝贺,在谈话中张生

“遴选百人冲击诺奖”引争议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又称“万人计划”)第一批入选名单近日正式发布。据新华社、《人民日报》报道,该计划将用10年左右时间遴选支持1万名高层次人才,包括100名“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   昨天(10月30日),这一说法引发网友质疑:诺贝尔奖是可以冲击出来的

当我们在为陈列平鸣不平时,我们应该谈些什么?

   10月1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公布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结果,奖项同时授予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医学家本庶佑,以表彰他们在癌症免疫治疗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几乎同时,业界爆发出对“陈列平”的关注。  华人科学家、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免疫学教授陈列平发现了PD-L1抗体在癌症治疗上的作用

如何评上一名院士?内部人员有话说

  一般来说,只有院士才能推荐院士,评院士的评 委都是科研圈最顶级的人,水平、资源、眼界和心气都是最高的,甚至有的人只为了青史留名。  院士评选不是评博士国奖或者青千杰青之类的,候选人的导师在业界有名不意味着评委就要给足面子睁只眼闭只眼,“你要评院士就是到跟我同样的最高层次了,我当然要仔细考察了”。

人民日报:诺奖的三大“提醒”

   ■科学研究不必一味追求高深莫测、玄之又玄的领域  ■“小人物”也能拿诺奖,真正有价值的创造只能出自对科学探索的坚守,而不是在乎论文和各种量化指标  ■跨界或者交叉已经是现代科学突破的应有之义,在基础理论难有重大创新的今天,“制造”工具和借助工具发现自然奥秘一样重要  2014年诺贝尔奖自然科学

饶毅对话鲁白:海归要带头营造好科研环境

饶毅的演讲尖锐、诚恳鲁白的发言引人深思  讲座吸引了近300名海归人士、科研工作者、高校师生以及关注科研改革的普通市民出席,“提问环节”气氛热烈。  6月2日下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做客第54期文汇讲堂,主讲《海归能推动中国科研改革吗?》,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部副总裁鲁白受邀出

屠呦呦获诺奖创六大纪录,回应表示“获奖并不意外”

  据诺贝尔官网消息,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揭晓。一半共同授予美国科学家William C. Campbell与日本科学家Satoshi ?mura,表彰他们发现了对抗蛔虫感染的新疗法;另一半授予我国科学家屠呦呦(Youyou Tu),表彰她发现对抗疟疾的新疗法。  此次,诺贝尔生

CISILE 2015本月召开,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

  导言:经济新常态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加快实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科学研究“先行官”的仪器仪表,将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2014年8月18日,中共中央

预测诺奖 有章可循?

   一年一度的全球科学盛宴——诺贝尔奖揭晓仪式即将在10月初陆续进行。美国时间9月21日上午,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汤森路透旗下的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也发布了最新的“引文桂冠奖”名单,以预测在今年或不久的将来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以下简称诺奖)的科学家。这是诺奖开奖前一项颇为有趣的活动,也成为科学圈这段时

中青报:科学家背不起“缺乏自信”这口锅

  如果我的这篇文章写得奇臭无比,那么无论它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还是村口小卖部的小黑板上,它都首先是臭的。  道理一点也不复杂。但在学术界,一篇文章发在不同地方,境遇可能天差地别。  《科学通报》最近重发了“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论文,40年前首发的这篇论文,表明中文期刊也可发表诺贝尔奖级的成